第17章 興亡百姓苦

第17章 興亡百姓苦

“傳朝廷旨意,明歲二月初一,大樹營鎮轄下楊柳井、楊樹灣、楊柳河三村及村民遷往雲南大理洱海衛,汝等各自通傳,及時變賣土地、耕牛及農具、屋舍。”

“入雲南後,當地衙門會發放耕牛、耕地和農具給你們。”

大樹營鎮的土路上,上元縣派來的小吏站在一輛牛車上,對四周通傳了朝廷的旨意。

他的話一出,人羣之中的許多百姓臉色慘白,而朱高煦也恰好湊上前聽到了內容。

他本欲想要詢問小吏,但小吏沒給他機會,宣讀完後便帶着兩名衙役離去了。

只是在離去前,他着衙役在草棚的一塊木牌上貼上了朝廷的告示。

許多人見狀,當即湊了過去,但卻沒有幾個能讀解的人。

朱高煦示意楊展,楊展見狀這才上前誦讀出了上面的內容,具體和剛纔小吏宣傳的差不多,只是小吏說的比較直接和白話,而告示比較文縐縐的。

“老天爺啊!”

這邊楊展才讀完內容,一些經受不住打擊的百姓就跪在地上哀嚎了起來,旁邊的百姓也是一臉憐憫的看着他們。

“這三村人可倒了大黴了,去雲南那種鬼地方,不知道還能不能活到明年年底。”

前番與朱高煦聊天的漢子一臉憐憫的看着哭嚎的三村村民,而朱高煦則是表情複雜。

他很清楚雲南對大明及後世的意義,先不說雲南不穩則西南不穩,西南不穩則湖廣、西北不穩。

單單雲南之中的銅礦、銀礦及金礦,就能解決眼下大明的不少問題。

只是,這些東西都是站在國家層面的事情。

對於生活在南京的這些普通百姓來說,好不容易過了二十幾年好日子,結果現在朝廷一紙書文下來,他們就得舉村遷移。

眼下不是後世,從南京遷移前往雲南,若是朝廷給的待遇好些的還能坐船,不好就只能徒步了。

兩千多公里道路,徒步走過去,三村百姓不知有多少人家要面對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局面。

朱高煦望着那些嚎啕大哭,甚至哭暈過去的三村百姓,他不知道作何言語,只能轉身離開了此地。

楊展見他離去,也連忙揹着菜籃與他離去。

街市上許多人都往他們這裡趕來,而他們身後的人又紛紛焦慮離去。

一刻鐘前還熱鬧非凡的大樹營街市,眼下卻人流稀疏,一副冷清樣。

街道兩側的許多腳商和商戶也不好受,三村百姓起碼兩千多人。

少了這兩千多人,他們的收入恐怕要下降不少,而這樣的下降則是需要數年、十數年才能恢復的。

因此,不少門類重疊的商家也在焦慮的討論着今後的生意問題。

瞧着一紙通文造成的局面,朱高煦一路無言,直到走出鎮口,從看守鎮口兵卒那裡領回了驢車,踏上了返回大教場的道路,朱高煦才稍微精神了一些。

駕車的楊展瞧着朱高煦的模樣,也不免安慰道:

“殿下您放心吧,我聽王瑄那廝說過,大理是個好地方,此前比昆明府還好。”

“這三村村民若是能抵達,日子也不會比在京城差太多的。”

楊展的安慰在朱高煦聽來寥寥勝無,從南京到雲南,日子怎麼可能不下降?

只是楊展說的確實沒錯,畢竟是農耕社會,如果朝廷能履行發放田地、耕牛、農具的承諾,那三村百姓的生活起碼還能有最基本的保障。 可是,這種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感覺,對於朱高煦來說,即便是旁觀者,也足夠窒息。

“我若不是穿越到朱高煦身上,而是穿越到三村百姓身上,恐怕眼下的我也只能乖乖俯首,聽從官府安排。”

“只是即便我是朱高煦,但面對朱允炆、朱元璋,我又有什麼反抗能力呢?”朱高煦不免遐想。

自從穿越而來,他似乎心裡就有一種緊迫感。

這種緊迫感督促着他進步,或者說督促着他不得不進步。

他如果表現的不如歷史上的朱高煦,那燕藩的下場不會比歷史上被削的那五藩好太多。

眼下的生活將會一去不復返,甚至性命都難以保全。

每每想到這裡,朱高煦都只能逼迫着自己去努力學習兵法,不斷地瞭解這個時代。

“殿下,到了。”

“嗯?”楊展的聲音將朱高煦拉回了現實,他擡頭一看,果然看到了自家的小院。

理清思緒,朱高煦跳下驢車後將後院門打開,隨後看楊展將車趕進去。

院裡的王瑄聽到動靜,當即也馬不停蹄的趕到後院,幫忙下車。

至於朱高煦,他合上後院門,插上門栓之後便向着前院走去,王瑄二人也習以爲常。

只是幾個呼吸,朱高煦就來到了書房,而書房內部相比較半個月前,則是多了一個擺在書桌一旁的沙盤。

沙盤長寬五尺有餘,內里布置十分簡陋。

朱高煦拿着石頭做山川,用砂土做平原,草皮做樹林,河沙做河流,以此製成了一個簡易的大明沙盤。

由於沙盤太小,因此朱高煦只能用一條條寫了府名的竹條作爲城池。

二百餘州、府盡數在沙盤上,大明局勢一覽無餘。

除此之外,沙盤靠北的位置還留有三分之一的面積作爲北元盤踞之地的漠北。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明與北元之間,僅有部分地方有小段的土壩作爲長城,大部分地方是沒有長城的。

至於原因,主要在於唐宋元三朝各自並沒有大修長城,而朱元璋繼任正統後,也只是在一些先要地區修建了小段長城。

眼下的明長城,規模甚至不如戰國時期的燕趙長城。

不過,這也能說明朱元璋對自己軍事佈置的自信。

朱高煦清楚,自己想要在老朱那裡表現出彩,那就必須弄清楚朱元璋的軍事佈置,並說出一番道理。

因此,怎麼研究老朱的軍事佈置,繼而爲其解決辦法,討其歡心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想到此處,朱高煦不由得眯了眯眼睛,目光在沙盤上不斷掃視:

“那麼……先從哪裡開始?”

(本章完)

第507章 亂雲飛渡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48章 老當益壯第7章 便宜舅舅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157.第157章 血色漫天第103章 亂我家者第26章 羽林左衛第488章 欣欣向榮第40章 燕府三子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第586章 後記宣德(5)第19章 衛所尚足第366章 此子類父第33章 金陵街坊第601章 後記共和大明第578章 帝悲慟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31章 謠言害人329.第329章 感情甚篤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第515章 天家無情第593章 後記正德(嘉靖)第102章 西南欲亂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69章 爺孫和睦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62章 老丈難當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588章 後記成化第474章 程匯元案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72章 小鬼難纏第90章 燕府三寶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60章 嶽婿矛盾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83章 擅寡而長第108章 諸王態度第528章 民康物阜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70章 何不燒煤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31章 謠言害人第59章 東窗事發第548章 夜郎自大第56章 陳年往事第82章 拓土之論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589章 後記弘治第99章 閉門思過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第130章 秦王樉薨273.第273章 勝券在握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116章 末路盡忠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273.第273章 勝券在握第470章 洪熙元年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第33章 金陵街坊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148.第148章 悶聲做事第357章 朱家歡樂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529章 封王就藩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第394章 藥石難醫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第545章 風向南吹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115章 劍老無芒第543章 堯趨舜步第535章 各懷鬼胎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519章 長治久安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