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

第213章 大局始端

“這吉林城居然能發展如此,真是不可思議……”

夜色下,吉林城內的一處小院裡,三個身穿鴛鴦戰襖的中年人湊在燭光下,感嘆着吉林城的情況。

這三人,是朱允炆在去年就從大教場內武官子弟中選出的三個人。

在選出他們三人後,朱允炆只是硃筆一揮,這三人便紛紛承襲父職,隨後被派往山東登、萊二州,募軍戶三千後,於今年開春後北上。

在北上途中,他們也知道了先帝崩殂,皇太孫即位的消息,因此對於東宮之人交代的事情,便更爲上心了。

他們三人來到關外不過兩個月,來到吉林城更是隻有半個多月,不過即便只有這麼點時間,卻也足夠他們摸清不少東西了。

“渤海王確實頗有才幹,居然能用這樣的化外之地養兵萬六之數。”

一名千戶緩緩開口,另一名也頷首贊同道:“從今日那亦失哈傳來的消息來看,這渤海王連我們連帶另外那一千軍戶也都想編練爲軍。”

“我們在山東時,即便是沿海的備倭兵,也不過是三戰八耕,如今這裡居然是全戰。”

這人對於渤海的實力感到詫異,另一人也接上話茬:“不僅如此,他們還都是着甲的甲兵。”

“着甲的甲兵,即便是山東都司也不過只有一萬八千人,這裡居然有這麼多。”

“這裡畢竟是關外,需要防備兀良哈與北山女真人,戰兵多也正常。”最先開口的人解釋,並且進一步道:

“眼下要搞清楚的,還是這渤海的府庫之中到底存儲多少糧秣,足夠供養這大軍多久。”

“只有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纔好與南邊的那位商量何時動手。”

“這件事情,還得我們三個同心戮力才能辦成。”

他如此說着,另外兩人也紛紛頷首,不過頷首之後,其中一人也開口道:“先帝留在渤海的錦衣衛還有多少?”

“大約七百人,其中官職最高者已經是千戶官。”另一人回答道: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與他們交涉,不過他們總是含糊其辭,眼下最關鍵的還得看看他們能不能把渤海府庫的情報交出,如果不願意,那就說明他們也同流合污了。”

“渤海王確實狠毒,居然給軍戶均田……”

一提到均田,三個千戶官臉上都露出了不快。

內地衛所腐化嚴重,其中軍屯田無疑是他們喝兵血的最好來源。

儘管當下還是洪武年間,可小偷小摸總歸是有的。

一個千戶所少則五六百戶,多則一千二三百戶,他們負責的軍屯田少則萬畝,多則數萬畝。

但凡衛所軍官每畝剋扣一點,積攢下來那也是了不得的數量,因此對於心中一開始就打着喝兵血主意的部分武官來說,均田予軍戶,這簡直就是在斷他們的活路,更別提吉林衛的均田是由吏目來分配,根本不經過武官了。

對於軍戶來說,這樣的均田更公平,但對於想喝兵血的武官來說,整個均田系統都與他們無關,所以他們不厭惡朱高煦才奇怪。

“先看那羣錦衣衛的,如果事情有變,那就奏報陛下。”

“好!”

三人密謀間,距離他們一里之外的渤海王府內也迎來了一羣忐忑的人。

他們在亦失哈的帶路下走進承運殿內,而朱高煦坐在高位,似乎在撰寫什麼內容。

“都來了?”

聽到腳步聲,朱高煦便放下了手中的筆,笑吟吟的擡頭看向了亦失哈身後的那羣人。

在他的目光中,他見到了許多熟悉的人,可他並不奇怪,畢竟他早就知道老朱在往吉林城摻沙子,所以他表面對渤海軍的所有弟兄都充滿信任,可私底下他只信任亦失哈他們幾個人。

“殿下,末將愧對您的恩賞!”

“我等慚愧……”

領頭的千戶官胡綸羞愧跪下,在他身後的十數名百戶官、總旗官等人也紛紛跪下,對朱高煦表達着自己的愧疚。

只是面對他們的羞愧,朱高煦卻起身離開位置,走到了他們的跟前。

“你們並未害我,至於刺探情報,那也是我爺爺交代,你們爲人臣子,自然要爲我爺爺盡忠。”

他扶起了胡綸等人,並進而詢問道:“軍中有多少弟兄,都願意站出來嗎?”

“一共七百四十九人,分爲三批進入吉林城,大夥都願意站出來,只是那新到的四千軍戶中,恐怕也有新的錦衣衛,若是殿下需要,末將可以將其糾察出來。”

胡綸敢這麼說,說明他心裡有把握,也有那份本事。

對於胡綸的投靠,朱高煦臉上笑臉盈盈,可他心底卻不敢輕易相信胡綸,因此他輕笑道:“那羣人想要查,就讓他們查去吧,反正我這裡的那些事情罪不至死。”

“殿下請放心!”聽到朱高煦的話,胡綸哪裡還不知道朱高煦在試探他,因此連忙解釋道:“末將等人與南方書信中,從未提到那些事情。”

“末將等人唯獨對不起殿下的,便是將渤海除黑水城外的兵力與耕田、百姓數量情況交予了南邊。”

胡綸自爆進展,若是朱高煦小肚雞腸,那這些東西足夠朱高煦殺他了。

不過對於朱高煦來說,這些東西都不是他最重要的東西,他最重要的東西始終在黑水城那邊,因此當他聽到胡綸不知道黑水城的情報後,他不免對自己當初讓孟章、徐晟二人率女真兵卒鎮守黑水城的決定感到正確。

“三場的事情報出去了嗎?”

朱高煦詢問起關於三場的事情,胡綸也慚愧低下頭:“報出去了,不過具體的產量並未交代出去。”

胡綸本以爲朱高煦會不高興,卻不想朱高煦輕笑道:“如此,我便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他伸出手抓住胡綸的手:“你與那七百多弟兄單獨編爲一所,便叫……”

朱高煦沉吟數秒,然後似乎想到什麼好玩的,脫口說道:“便叫西廠吧,伱爲西廠指揮使,日後專門負責爲我渤海刺探情報。”

“當然,暫時我還沒有什麼能夠指派的事情,要說有的話,你可否能通過信任的同袍,弄到運河沿邊的水次倉位置,以及蘇、鬆、揚等三府的儲備倉、常平倉儲糧數量?”

“這……”胡綸爲難道:“殿下,這些東西起碼要指揮僉事才能知道,末將如今在錦衣衛中,只是百戶官罷了。”

“你只是百戶官?”朱高煦有些驚訝,畢竟他熟悉胡綸。

胡綸能做上渤海十六個千戶官之一的位置,手上自然是有兩把刷子的,因此對於他這樣的人居然只是錦衣衛百戶官,朱高煦吃驚倒也不奇怪。

“如此看來,倒是那錦衣衛中武官無識人之明瞭。”

朱高煦拍拍胡綸肩膀,笑着道:“還有什麼要與我說的嗎?”

“有……”胡綸點頭,隨後將這些日子那三個千戶官找他,並且讓他打探渤海府庫情報的事情給說了出來。

“那三人分別是劉武、何樽、李會,都是承襲父職才當上的千戶官,具體能力末將不知,他們帶來的人中,起碼有一千人是他們從山東帶來的備倭兵。”

胡綸敢來找朱高煦,自然是帶來了足以恕罪的情報。

這些情報讓朱高煦對劉武三人的實力有了一個基礎判斷,因此朱高煦對亦失哈交代道:“那四個千戶的甲冑慢慢製作儲在府內,等我解決了劉武這幾人,再慢慢給他們發甲胄。”

“是!”亦失哈應下,朱高煦也轉頭對胡綸他們道:“你選擇開誠佈公,那我們就還是兄弟,你們心裡不用有負擔,只要朝廷不對我動手,我依然會安分守己。”

“至於府庫的事情,之後我會讓亦失哈編寫一本給你們的。”

“末將慚愧……”胡綸等人臉上愧疚,朱高煦也再安撫了幾句,隨後便讓他們早些回去休息去了。

只是在他們走後,亦失哈這纔看着他們背影詢問道:“殿下相信他們了嗎?”

“暫時不可信,具體的還得看看我那大兄是如何對待我的。”朱高煦輕聲迴應,亦失哈也卻道:“既然不可信,那爲何殿下要對他們說這些?”

亦失哈的問題讓朱高煦沉默,片刻後見他不說話,亦失哈才試探道:“殿下,還對南邊那位有幻想嗎?”

“沒有!”朱高煦嘴上斬釘截鐵,但其實他心裡還是有一絲僥倖的,畢竟朱棣一旦放棄了三都司兵權,那他們的贏面就已經很小了。

當然,朱高煦也在猜想朱棣會不會因爲自己的提醒,從而緊握住三都司兵權。

儘管這種可能很小,但如果有這種可能的話,那再加上自己手上的兵權,兩兩相加會不會讓朱允炆投鼠忌器,繼而不敢削藩。

歷史已經改變了許多,哪怕是朱高煦自己也不敢完全按照歷史上的劇本來進行,所以他纔會向胡綸他們透露自己的想法。

只要朝廷不對他與朱棣動手,他確實能做到安分守己。

wωω .TTκan .C 〇 朱元璋說他大事上優柔寡斷是對的,朱高煦自己也承認,畢竟造反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事情。

在後世人看來,歷史書上某一個人造反似乎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可歷史不是故事,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當朱高煦身臨其境後,他這才發現真想決定造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給胡綸他們透露消息,一是朱高煦在向衆人透露自己不想造反,二是他還想要從朱允炆手上謀取時間。

關外的女真他僅招撫了不到五分之一,如果他能全部招撫,那他或許能拉出四五萬大軍,贏面更大。

他不認爲自己是天才,不然也不會想着去鑄造加農炮和製作火繩槍與燧發槍。

他弄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對自己實力的不信任,因爲他不認爲自己能用一兩萬人擊垮南軍數十萬人。

“胡綸他們在吉林有多少軍功賞田?”朱高煦詢問亦失哈,想要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給了胡綸這批人多少有價值的東西。 “奴婢查過,胡綸一人便有軍功賞田三百七十餘畝,他麾下那七百四十九人雖然沒有細查,但稍微估算總數,應該也不少於三萬畝。”

渤海的軍功賞田不存在拖欠,三萬多畝耕地的利益對於這羣錦衣衛來說總數很大,但實際分下來並不算多,這也是朱高煦不敢信任胡綸他們的原因。

“你給王義、陳昶、徐晟、孟章他們送去消息,此後每十日與吉林城聯繫一次,但凡有一次不對勁,他們可以自行領兵來吉林城。”

朱高煦對亦失哈吩咐,並且也對胡綸等人之前關於府庫文冊的問題作出安排:“府庫的文冊,你編一本半真半假的給胡綸,讓他交給劉武他們。”

“其中其它東西都往少或者沒有來編寫,唯有糧食,你需要編寫到夠吃到秋收就足夠。”

“是”亦失哈一如既往的應下,對於朱高煦的安排,他只管照辦。

“府庫之中的庫存甲冑還有多少,黑水城那邊預備役募了多少了,還缺多少甲冑?”

朱高煦將一個個問題先後拋出,亦失哈聽到後也一個個開始解答。

“府庫之中庫存的甲冑有兩千四百二十七套。”

“黑水城那邊的預備役已經有九千六百餘人了,甲冑尚缺六千九百一十六套。”

“那邊大件的泥模已經儲備一萬七千六百個,哪怕只有一成的成品,也足夠後續鍛造不少於一千七百大件了。”

“至於小件,零件加上管子,已經在一萬五千支外,額外儲備了七千四百支。”

“放大件的鐵車零件也已經鍛造出來,隨時可以拼裝,數量五百輛。”

亦失哈解答完所有,朱高煦也頷首再問:“三場產量如何?”

“煤場與鐵場都已經將最外層最難挖掘的地方給挖乾淨了,加上水泥場與其配套的石灰石場,一共募工三千四百餘人,每月產煤三十萬斤左右,產鐵三萬六千斤,水泥用人最多,產出也最多,每月足有一百五十萬斤。”

亦失哈將三場的老底告訴了朱高煦,其中產量都令朱高煦十分滿意。

哪怕是產鐵較少的鍊鐵場也能產出三萬六千斤鐵,用來鍛造火炮起碼能得到不少於二百門野戰炮,不少於八百套甲冑。

按照這個進度,加上朱高煦所知的府庫存鐵數量,只要自己決心造反,那吉林城完全可以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鍛造出不少於七百門野戰炮。

不過這野戰炮朱高煦用不了那麼多,按照他的配置,實際上三百門火炮就足夠使用。

他缺的泥模,主要還是能迅速破城的攻城炮和艦炮。

“攻城和艦船所用大件的泥模,讓王元他們早些準備着,野戰大件可以在陰乾後迅速鍛造了。”

朱高煦對亦失哈交代了一句,隨後便往殿外走去。

亦失哈作揖應下後,便也在朱高煦離開後,跟着離開了渤海王府。

朱高煦去前寢宮找郭琰去了,自從郭琰知道老朱崩殂,朱允炆即位後,她便十分擔心郭英的處境,因此朱高煦一直在安慰他。

對於郭英的處境,朱高煦十分放心。

朱允炆雖然自大,但對於洪武年間留下的老將,尤其是類似郭英、耿炳文這種武功赫赫的老將還是十分照顧的。

他心眼壞,但人並不傻,知道用什麼人對付什麼人。

事實也證明,朱高煦想的沒有錯,此時南邊的朱允炆確實沒有苛責與藩王有姻親關係的洪武舊臣,反而對他們恩撫有加。

郭英等人才抵達廣寧,便受到了朱允炆對其恩賞的旨意,其中撥發錢鈔近二千貫與他,可以說朱元璋大方了太多。

只是對於郭英說,他很清楚的記得老朱對於寶鈔的政策是什麼。

從朱高煦提出《錢鈔法》後,朱元璋就再也沒有使用過寶鈔作爲賞賜,而是儘可能的回收寶鈔,讓市面上的寶鈔保持一定的價值。

如今朱允炆才即位不到一個半月,居然已經開始動用當年回收的那些寶鈔了。

郭英雖然不懂錢糧如何運籌,但他記得朱元璋與朱高煦都說過,府庫之中回收的寶鈔不能輕用。

想到這裡,郭英對於這位即位的皇太孫,漸漸感到了陌生。

“若是按照先生所說,那蠲免天下賦稅纔是能讓社會大同,恢復《周禮》纔是能讓天下回到唐堯雍熙之盛的做法。”

七月初,當天下都在議論建文新政的時候,應天府京城之中的朱允炆卻在與一位四十出頭的官員討論着《周禮》。

他們二人坐在武英殿內,朱允炆雖然是皇帝,卻以一副學生的姿態對面前這人。

對此,坐在他對面的這人很受用,同時也說出自己的理念:“臣以爲,文辭寫作的學問並不能用以治國,爲君者還是要常以宣明仁義來治天下,才能達到時世太平的大同景象。”

他的這些話說出後,朱允炆深以爲然,頷首間再次詢問道:“如今廟堂之上多有削藩之論,先生是如何看待的?”

“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才能讓朝廷站在大義上。”此人侃侃而談道:“削藩,必然要先從過往罪孽者動手,如此朝廷佔據大義,天下諸藩無人不敢不服矣。”

“學生也深以爲然!”聽到此人的話,朱允炆頷首,同時再次詢問:“大行皇帝崩殂,眼下編撰《太祖實錄》無人可用,允炆想請先生編撰,如何?”

“君有所命,臣自然竭心盡力!”這人作揖應下,朱允炆也對旁邊升爲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李權開口:“授方先生文學博士,總裁《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

“奴婢領旨……”李權應下,而能被朱允炆稱爲方先生的人,自然便是此前爲他在民間搖旗助威的江南大儒方孝孺了。

聽到自己的官職拔擢爲了文學博士,方孝孺心裡受用,而朱允炆也回頭再次詢問道:

“近來,學生合併州縣衛所,致使廟堂之上文武官員頗有議論,先生如何看待?”

“陛下爲何要合併州縣衛所?”方孝孺沒有直接回答,反倒是反問起了朱允炆。

朱允炆聞言,倒也沒有生氣,而是直接說出了自己合併州縣衛所的原因。

“學生以爲,布政司、府、州、縣中,州的存在過於多餘,因此合併州縣能讓朝廷更容易梳理地方。”

“至於合併衛所設縣,則是學生在高皇帝生前與高皇帝所議之舉。”

“當時學生便與高皇帝覺得天下衛所衆多,尤其以內地諸省衛所繁雜,致使民間負擔沉重。”

“若是能將內地一些衛所合併設縣,將他們由軍戶改爲民戶,將軍屯田發放給他們作爲民田,那無疑降低了衛所的負擔,讓地方上也更爲安定。”

合併衛所設縣,這是朱允炆在建文新政那諸多政策中還算不錯的政策,畢竟這是經過了朱元璋點頭的政策,大體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不過眼下的原因在於,由於提出的合併衛所數量太多,五軍都督府與地方上的武官十分反對,這樣的反對讓朱允炆有些投鼠忌器。

“此政既然是仁政,那陛下何必憂慮?”方孝孺侃侃而談。

“古往今來,許多權貴都有着阻礙朝廷舉動,全因朝廷觸碰了他們的利益。”

“這衛所武官之所以反對,無非就是他們做賊心虛,擔心過往在衛所之中的違規之事曝光,所以才竭力反對。”

方孝孺將反對新政的衛所武官都打爲了爲非作歹之徒的標籤,朱允炆聽後也頷首道:“武夫粗鄙,其中許多人便是靠着盤剝手下軍戶才得以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有了先生這句話,學生便知道該怎麼做了。”

“不僅如此。”聽到朱允炆的話,方孝孺也進一步道:“合併衛所後,陛下準備如何處理軍屯田?”

“軍屯田可均發給百姓。”他先是認同了朱允炆的政策,繼而提出自己的見解:“分田是小事,陛下要擔心的應該是天下之事。”

“臣翻閱《宋史》時,發現前宋耕地倍於國朝,而如今之所以無法達到,是因爲北方荒地過多。”

“因此,臣以爲可以遷移軍戶前往北方,讓他們開墾荒地,並實施上古的井田制。”

“井田制?”朱允炆略皺眉頭,方孝孺卻來了興致,主動說道:“北方荒田衆多,土地大量荒廢,因此朝廷可以將這些地方上的土地收回,然後召集江南軍戶在北方行井田之制。”

“這……”朱允炆猶豫了,方孝孺所說的問題是存在的,辦法也是可行的,不過真的按照他的說法來說,那就肯定要用南方的錢糧去接濟北方。

另外由於土地是朝廷的,不是個人的,因此讓軍戶們去北方執行井田制,無疑是從這個衛所制跳到了另一個衛所制,完全多此一舉。

況且將江南軍戶都調往北方,那沒了江南軍戶的監督,江南的鄉紳富戶們還會那麼老實嗎?

朱允炆是想借用他們的力量,因此給他們蠲免賦稅,可這不代表朱允炆可以放棄對他們的監視,因此思慮過後,朱允炆才尷尬笑道:“先生此舉確實是良策,但眼下諸藩尚在,此策難以實用。”

“陛……”方孝孺還想再說什麼,卻聽見殿外出現了唱禮聲。

“臣太常寺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求見陛下……”

“傳!”朱允炆對殿外開口,不多時便見黃子澄與齊泰走進了殿內,對自己行五拜三叩之禮。

待他們入座,他們先是與方孝孺互相對視一眼,隨後纔看向了朱允炆。

“如何?”朱允炆興致突然變高,顯然他在期待着某件事。

對於他的期待,黃子澄也含笑作揖:“陛下請放心,周藩之事已經安排妥當,眼下只等陛下調度兵馬了。”

“好!”聽到黃子澄的話,朱允炆也眼前一亮,同時看向齊泰:“齊先生以爲,該派何人前往河南?”

面對詢問,齊泰似乎早就做好了準備,不假思索的開口道:“可派曹國公以練兵名義前往開封,如此既可以讓曹國公站到陛下這邊,還能讓天下武官認清局勢。”

他的話說出後,朱允炆滿意頷首,嘴角揚起一抹笑意。

“如此,便派曹國公前往河南吧。”

(本章完)

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第429章 三徵蒙古第115章 劍老無芒第28章 潛龍在淵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7章 便宜舅舅第41章 兄仁侄狠第106章 倭夷入寇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460章 好事成雙第101章 錢鈔事起第8章 徐氏治戎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5章 洪武暮色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565章第115章 劍老無芒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21章 權力遊戲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563章 聖人親至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477章 拉幫結派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23章 爺孫較勁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456章 衣錦還鄉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4章 魁首第585章 後記宣德(4)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17章 興亡百姓苦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372章 色厲內茬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510章 漠北大捷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343章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82章 拓土之論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551章 父析子荷244.第244章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516章 自爆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第500章 朱門父子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55章 道德者死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363章 誘敵深入332.第332章 窮途末路第16章 閒暇日子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68章 漠北事變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584章 後記宣德(3)第567章 甕中之鱉第26章 羽林左衛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386章 波斯之亂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97章 龍江船廠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121章 除夕守歲第69章 爺孫和睦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83章 擅寡而長第432章 生擒元裔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380章 白手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