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新年氣象

“叮鈴…叮鈴……”

寒冬臘月,隨着牛鈴聲響起,被北方皚皚白雪覆蓋的山川中,一座沿河城鎮突兀出現。

此地位於渤海安東城與黑水城之間,北邊是小興安嶺,南邊是松花江。

放在十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水驛,但伴隨着渤海的不斷開發,以及南方移民的不斷遷入,這個曾經的小小水驛也發展成了松花江水運路上的一個重要城鎮。

碼頭上,一個掛着“通河鎮”的牌坊代表了集鎮的名字,而這個小小的通河鎮上則是生活着一千餘口人。

雖然鎮子小,人口少,但該有的東西卻依舊不少。

一所足以容納百來人學習的官學,一座碼頭集市,還有集鎮四周那得以開墾的近萬畝耕田便是集鎮的所有。

在這寒冬中,許多農家孩子已經放假,當下的他們起牀後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前往自己的石砌牛圈裡清理糞便,將乾草切割後倒入牛槽中。

在渤海,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兩頭耕牛,一公一母。

不過這些耕牛並不屬於他們,而是屬於朝廷。

只有耕牛生下四頭牛犢後,這兩頭牛才屬於他們。

即便如此,渤海的百姓們也十分滿意,畢竟現在的日子是他們曾經可望不可及的。

十三歲的少年郎餵了馬料,隨意擦了擦臉上汗水後,便走出了溫暖而異味十足的牛圈。

他走回了院裡,清掃了積雪後便見到了穿着大棉襖,激動從碼頭走來的一個婦女。

“娘,你什麼時候出去的?”

少年郎詫異詢問,那婦女見自家孩子已經起牀,連忙加快腳步。

“您慢點,路上有冰!”

少年郎着急的叫嚷着,好在婦女沒有摔倒,而是拿着一份信遞到了少年郎手中:“二郎,你快幫我看看,你大哥寫了什麼。”

“我們進屋看,在外面都快凍僵了。”

少年郎扶着婦女入了院子,關好門後才進入了主屋。

如今的渤海可以說是關外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各地都開採有煤炭、礦石。

加上木柴資源豐富,因此在官府幫忙修建集鎮後,所有集鎮與農村不管是用夯土修建的院子,還是混凝土修建的院子,基本上主屋和兩間耳房都有單獨的火道與火牆。

扶着母親進入主屋後,少年郎出來將火道打開,丟出七八根木柴後才合上走回了屋裡。

屋裡,他的母親坐在正廳主位,主位放着一塊靈位,靈位前有工匠打造的桌椅板凳。

就這些桌椅板凳的質量與木料來看,少年郎家條件顯然要比普通人家要好,而事實也是如此的。

少年郎名叫張渤海,主位背後的靈位就是他的父親張九郎。

張九郎是山東人,在渤海軍打下登州城後入伍成爲了一個普通的大頭兵。

靖難結束後,他雖然沒有立功,但還是被拔擢爲小旗官。

他的死並不壯烈,因爲他是死在永樂二年的海上運糧任務中,但即便如此,張渤海他們一家還是得到了應該有的撫卹田和撫卹錢糧。

由於當時正值山東百姓集體北遷遼東、渤海,加上他的母親張王氏也算是烈屬,因此便被遷往了渤海。

他們被分配到了安東城,但安東城當時土地緊缺,沒辦法給他們分配那麼多撫卹田,因此變把他們安置到了當時只有幾百人的通海鎮。

如今七年過去,他們在通海鎮安了家,他大哥也在永樂六年畢業成爲了四川成都府新都縣下的一名縣吏,每年都會給家裡寫信、寄錢。

至於張渤海自己也就讀於官學,不過明年他即將畢業,所以他猜測他大哥信裡應該是在說他畢業後的事情。

“快快快,打開看看你大哥說什麼了。”

張王氏和所有的母親一樣,在這個只能書信聯繫的時代,遠在千里之外孩子的一份信便是她們最渴望看到的禮物。

張渤海按照張王氏的要求拆開了信,並將信中內容讀誦道:

“光陰似箭,歲月易逝,自上次書信,已半年有餘,對母親與二郎,甚是思念。昔年父親……”

張渤海的大哥叫做張成山,兄弟二人原本的名字很簡單,一個叫張大郎,一個叫做張二郎。

不過兩兄弟的姓名隨着張九郎在登州府成山衛加入渤海軍,並在兩年時間裡學習文化後進行了更改。

對於自家父親,張渤海的記憶十分模糊,因此見自家大哥提起當年父親的事情,他雖然有些難過,但也不會哭泣。

倒是張王氏突然聽到亡夫的那些事情,不由得低頭垂淚。

張成山已經前往四川兩年,如今的他已經在當地娶妻,因此特意寫信回來告訴一聲張王氏。

此外,張成山還與張王氏和張渤海說起了張渤海畢業之後的事情。

信中,張成山詢問張渤海是否收到了鎮上中學的招生通知,如果有的話,那不要猶豫,立馬報名,並在開春後帶着母親前往安東府就讀中學。

家裡的田地反正已經出租給了旁人家耕種,眼下只需要歸還衙門的那兩頭牛就可以前往安東府。

在信裡,張成山也說了就讀中學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今朝廷對官學學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即便畢業也無法分配到好的差事。

反正張家家中還有許多積蓄,加上張成山明年也準備以胥吏身份參加科舉,即便不成舉人,也能得到一個童生的身份。

因此,張渤海不要有太大壓力,可以前往安東府就讀五年中學,日後出來肯定比張成山有前途。

“中學……”

張渤海有些不情願,不過張王氏卻連連點頭:“你大哥交代的好,你過些日子挑個時間耕牛還給衙門,然後我們過完年就坐雪橇去安東府租房子。”

“我有些想去參軍。”面對張王氏的話,張渤海不情願的開口,不過張王氏聞言卻立馬變臉:“參軍不行!”

“怎麼不行?”張渤海反問張王氏,並對張王氏道:

“爹他是烈士,我們是烈屬,按照朝廷當初給的條件,我們家這一代可以推舉一個人前往南京就讀國防大學。”

“娘,這個機會大哥沒用,那就留給我用吧。”

張渤海據理力爭,並且爲了安撫張王氏,他也搬出了官學的教習:“教習他們說了,前往國防大學,一旦畢業就可以擔任百戶官。”

“您想想,那是百戶官,正六品的百戶官。”

“如果我能當上百戶官,那大哥和我的子嗣都能享福了。”

在張渤海他們的眼中,正六品的百戶官便是十分了不得的大人物了。

不過面對張渤海的話,張王氏還是生氣的拍了下桌子:“我說了不準,你就老老實實去讀中學,就這麼定了!”

說罷,張王氏也不給張渤海反應的機會,起身便走入了自己的臥房。

張渤海見狀想說什麼,卻只能看着臥房關上的門獨自嘆氣。

在這個父母之命大於天的時代,即便他想要參軍,只要他母親不同意,便是連軍隊也不敢收他,更別說千里之外的國防大學了。

垂着頭,張渤海看向了手中的書信,望着上面的那兩個字,低喃道:“中學……”

他搖了搖頭,最後將信收了起來,自己則是返回了臥房休息。

父母之命,不管放在哪個時代,都是很難避開的難關。

如果開學之前張王氏態度沒有變化,那張渤海也只能乖乖去中學就讀了。

不過相比較萬千新政學子,張渤海這種還有選擇的人無疑是少數。

自從年初官學畢業學子不再全面接受授予差事後,官學的含金量便開始下降,連帶着的中學也遭受了影響。

今年畢業的二十餘萬學子中,大部分學子的父母並不開明,許多父母都認爲官學讀完就已經足夠,畢竟誰知道中學五年過後,朝廷會不會給分配工作機會。

萬一不給,那他們無疑又要浪費五年的資源。

在大部分官學學子父母看來,如果官學不是強制執行,如果不是官學畢業可以獲得工作機會……

那他們也不會讓所有孩子就讀官學,而是隻會挑出自己喜歡的孩子去讀書。

官學要強制就讀,這沒有辦法,可中學沒有這種限制。

既然沒有,那就沒有必要再讓孩子繼續讀下去,畢竟在負擔三四個孩子就讀官學的同時,再負擔一個孩子就讀中學,誰也不知道會多出多少費用。

但凡是人,都會權衡利弊,畢竟他們的生活還很拮据。

所以在這樣的氛圍下,中學的推廣並不算成功,提前報名的人也並不算多。

直到鞭炮作響,永樂九年如期而來,擺在朱高煦手中的報名數量依舊不多。

“五千七百二十七人……”

春和殿裡,聽着耳邊傳來的鞭炮聲,朱高煦不由得覺得手中奏疏的數字有些諷刺。

“還是步子邁的太大了,百姓的生活水平還跟不上扶持一個孩子十年不勞作的水平。”

朱高煦釋然了,畢竟後世建國初都不敢保證讓所有小學畢業的孩子讀上中學,更何況這個時代的自己。

“就當下來看,恐怕截止報名結束,中學學子不會超過三萬。”

站在春和殿前,身着朝服的一名年紀五旬左右的大臣作揖稟報,而他便是剛剛上任的禮部尚書宋禮。

相比較李至剛常常以權謀私,只注重江南而不注重北方。

剛剛上任的宋禮顯然沒有地域偏見,對於關外中學的報名之事,他十分上心,並在大朝會結束的第一時間找到了朱高煦稟告。

朱高煦翻看着各府的報名人數,微微頜首間也對宋禮安撫道:“這個數量已經不錯了,畢竟這還只是關外。”“倘若關內的新政各省也跟着執行,那五六年後的中學學子數量恐怕也不會低於五十萬,歷年畢業者不下十萬。”

“對於朝廷來說,早年用官學學子擔任胥吏是不得已的辦法。”

“如今官學學子數量已經飽和,那麼就得想辦法從數量提升爲質量了。”

“殿下英明。”宋禮沒有拍馬屁,他是真的覺得朱高煦這個先滿足數量再提升質量的辦法很不錯。

至少就現在來看,凡是推行了新政的地區,不管是行政效率還是稅收數量都得到了提高,百姓生活也比之前滋潤了許多。

“今年的定額是四千萬石,雖然看上去很艱難,但只要北方的北直隸三地新政推行成功,那四千萬石的定額還是很容易滿足的。”

朱高煦提起了增加定額的事情,這在他看來是必然的事情,而羣臣也早已習慣了朝廷定額每隔兩年就會增加的情況。

在今早的大朝會上,戶部尚書郭資公佈了大明去年的人口和耕地、財政情況。

七千六百餘萬口,五億八千餘萬畝,朝廷財政收入爲田賦加軍屯五千二百萬石,以及各類稅收八百餘萬貫。

折色下來,朝廷財政收入接近三千萬貫,平均每個百姓貢獻四百文的稅收。

不過要是按照正常的糧食畝產和十稅一的稅收,那光憑土地上的糧食稅收,大明就應該到手七八千萬石,折色近三千萬貫。

當然,朱高煦並不打算按照這個方式把稅收收上來,而是認爲要留給百姓一部分。

因爲他很清楚,大明的官員胥吏並非沒有貪腐,只是貪腐的事情沒有檢舉到他面前罷了。

在他看來,每十畝能收一石糧就已經十分不錯了。

“今年估計還是寅吃卯糧的一年,不過今年過後就好了。”

朱高煦瞥了一眼戶部送來的奏疏,心裡也不免想到了在孝陵裡面躺着的老朱。

“爺爺啊,您看看,您攢的這些錢糧,孫兒到現在還沒用完呢……”

朱高煦有些得意,同時也不免想起了大手大腳的朱允炆。

得虧自己動作快,要不然朱允炆手快繼續給江南免兩年稅,自己就真的得抓破腦袋搞錢了。

“北直隸三地報名學子數量有多少,是否受到影響了?”

朱高煦詢問宋禮,宋禮聞言頷首道:“自然是受到了些影響,過去一年報名的學子數量只有四十六萬,不足三地總人口的半成。”

“嗯……”朱高煦想了想,隨後才道:“對於不安排孩子上學的百姓,除非特別貧困,不然罰其父兄。”

“若是特別貧困,那便遷徙其前往關外或安南、貴州,發放耕田給他們。”

朱高煦很清楚當下新政推行中不會有很貧困的家庭,因爲他去年入秋時才調了關外十四萬頭耕牛入關。

這些耕牛按照時間來算,應該已經到了百姓手中了。

如今朝廷又調了三百萬石前往三地作爲開荒糧,每開荒一畝地可得糧一石。

也就是說,只要肯賣力氣開荒,他們不僅能吃飽,還能得到屬於自己的耕地。

這樣的政策將會持續三年,而三年後這些百姓手中也有了自己的耕地,即便朝廷不發糧食,他們也會自行開荒。

若是河南與北直隸能復耕回兩宋時期的耕地數量,那北方的農業經濟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之後只要繼續加大煤礦、水泥、礦產等資源的開發,北方經濟即便無法與江南相比,但也不會比西南差到哪裡去。

如此一來,自己的計劃也算成功了一半。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擺了擺手示意宋禮退下。

待他離開後,朱高煦靠在椅子上休息了片刻,這才命令亦失哈準備步輿。

半個時辰後,他出現在了幹清宮外,隔着老遠便聽到了朱瞻壑那刺耳的笑聲。

下了步輿,他披着狐裘走入宮門,在宮道上邊瞧見了打雪架的朱瞻基、朱瞻壑、朱瞻圻等人。

朱瞻基去雲南的時候才五六歲,如今已經十一歲了。

這還是他第一次看到厚達半尺的雪,所以拉着朱瞻壑他們便打起了雪架。

瞧見突然出現的朱高煦,朱瞻基不知道的爲什麼,被嚇得愣在了原地。

倒是朱瞻壑不斷往他身上扔雪球,但他一點都感受不到。

“小心別感冒了,大侄子……”

路過朱瞻基身旁時,朱高煦伸出手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隨後便越過他走入了幹清宮內。

待朱高煦走遠,朱瞻基才反應過來,拿起地上的雪球,一個人追着朱瞻壑兩人打。

朱瞻圻因爲母親是張奉儀的緣故,因此很少能看到朱高煦,一見到朱高煦便湊了上來:“爹……”

五歲的朱瞻圻抱住朱高煦小腿,朱高煦見狀輕笑蹲下:“在這裡與哥哥們好好玩,爹還有事情要做。”

朱高煦很忙,別說朱瞻圻,就連朱瞻壑都很少能見到他。

由於擔心孩子們吵鬧到朱高煦,去年開始郭琰便禁止孩子們前去春和殿打擾朱高煦。

然而隨着朱棣成爲甩手掌櫃,朱高煦許多時候基本都在春和殿處理,處理完便休息了,因此去年一年去後宮的次數不超過二十次,衆人能見到他的次數也極少。

見朱高煦要哄開自己,朱瞻圻便哼唧了起來,叫嚷着不願意撒手。

相比較他,朱瞻壑壓根沒往這邊看,畢竟他是朱高煦第一個孩子,所以受到的教育也比較多。

朱高煦對他的交代就是,男兒不要撒潑耍賴,無時無刻都要學會隱藏情緒,尤其是面對敵人時。

對於喜愛軍事的朱瞻壑來說,這句話可是說到他心底去了。

在他看來,自家爺爺與父親就是不會哭鬧的大英雄,自己也要向他們學習。

因此朱瞻壑雖然才九歲,但他已經十分獨立了。

“好了,稍許准許你跟我去春和殿。”

見朱瞻圻哭鬧,朱高煦也無奈嘆了口氣,給出承諾後便示意他撒手。

朱瞻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便撒開了手,可腳步依舊跟着朱高煦往幹清宮走去。

“老二,伱是爹的跟屁蟲啊!”

朱瞻壑嘲笑着自家弟弟,一旁的朱瞻基也跟着嘲笑起來。

朱瞻圻“惡狠狠”瞪了兩人一眼,便屁顛屁顛的跟着朱高煦走入了幹清宮內。

不多時,兩小孩又在幹清宮前的廣場上玩鬧起來,而暖和的殿內則是已經有舞樂在表演。

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朱高熾一邊看着舞樂,一邊大快朵頤的吃着眼前的肉菜,好不快樂。

自從他從雲南回到南京,已經被朱棣強迫吃了大半年的素菜,趁着過年這個好機會,他必須得放縱放縱。

“老大,少吃點,別又胖回去了。”

“別管我……”

見有人提醒自己,朱高熾看都沒看便回懟了一句,等他反應過來纔看到笑臉盈盈的朱高煦。

“老二你來了?來來來,坐下一起吃。”

朱高熾示意朱高煦坐自己旁邊,朱高煦見狀則是搖搖頭,掃視了一圈幹清宮,隨後才疑惑道:“爹孃呢?”

“前幾日搬去坤寧宮了。”朱高熾一邊往嘴裡塞肉,一邊回答:

“爹本來想平平淡淡的過個正旦,不像往年那麼熱鬧,避免吵到孃親。”

“不過娘說正旦不止他們兩口氣要過,兒女也得過,所以還是得熱鬧點才行。”

“爹見娘這麼說,就帶着娘搬回坤寧宮了,等過完年幾天再搬回來。”

“反正他就在開場的時候漏了面,走的時候還讓我告訴你,讓你主持好家宴。”

“這有什麼好主持的?”朱高煦聞言掃視了一圈,發現朱高熾忙着吃,朱高燧忙着看舞女,張氏、郭琰估計去坤寧宮照顧徐皇后了。

至於趙王妃則是害喜了,預計三月臨盆,此刻估計在趙王府內休養。

想到這裡,朱高煦正準備坐下和朱高熾吃飯,卻不想殿外的亦失哈快步走了進來。

他手裡拿着一本奏疏,瞧見朱高煦後便遞上來,顯然是加急。

朱高煦打開一看,原本還算愉快的心情立馬不舒服了。

“怎麼了?”朱高熾察覺到他的變化,一邊吃着肉一邊詢問。

“上個月,齊王在廣州當街仗殺了三個百姓……”

朱高煦眸光陰沉,朱高熾聽到也嚇了一跳:“這……這你準備怎麼弄?”

“要不……還是給爹處理吧。”朱高熾擔心朱高煦弄得太狠,讓諸藩人人自危。

“不用。”朱高煦將奏疏遞迴給亦失哈,對亦失哈吩咐道:

“傳我教令,奪齊王府護衛軍,僅留五百人,另外教令齊王禁足府中三年,不得出。”

“若有違,廢爲庶人!”

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495章 孝子慈孫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113章 功臣末路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第43章 春和不和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58章 以鈔抵稅第395章 厚德嘉貞第431章 硬頂上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2章 大教場第396章 先甜後苦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540章 衣錦還鄉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514章 南楊北王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78章 何安瑤苗第366章 此子類父第563章 聖人親至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317.第317章 烏斯藏都指揮使第111章 喜事連連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539章 君子之澤147.第147章 崽坑爺糧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第479章 傳統手藝第109章 雲南告急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515章 天家無情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第34章 戰亂之苦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450章 浙江新政第105章 匹夫無罪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第82章 拓土之論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54章 洪武移民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11章 親親相爭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614章 地府傷風敗俗朱厚照184.第184章 火繩槍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132章 得隴望蜀第560章 朝日孝子第548章 夜郎自大第55章 道德者死第484章 把控輿論第445章 解縉案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第95章 身不由己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第516章 自爆第549章 形單影隻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121章 除夕守歲第590章 後記正德(1)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121章 除夕守歲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64章 募兵之論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414章 張弛有序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590章 後記正德(1)第38章 宋國公府第570章 城頭論政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第65章 上架感言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98章 但願海波平第5章 洪武暮色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71章 燕府勢大第41章 兄仁侄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