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帝王心性

第84章 帝王心性

“你那馬不錯,比你大舅的那匹還好。”

寶頂神道上,徐增壽提起了赤驩,對此朱高煦也笑着和徐增壽解釋赤驩的來歷。

聽到赤驩的身份是汗血寶馬,徐增壽倒吸了一口涼氣,緊接着咋舌道:

“這馬,便是你那幾個叔叔都不曾有,伱小子倒是有福享用了。”

徐增壽臉上出現了羨慕的表情,而此時也忽的颳起了風,吹的遠近樹木漱漱作響。

三人本能的擡頭看天,卻見南京城上空陰雲密佈,將陽光都遮蔽了。

“看樣子,稍許應該要下雨,就是不知道太孫什麼時候能趕來,算算時間,早朝應該已經結束兩刻鐘了。”

徐增壽說着時間,朱高煦則是將目光投向了寶頂地宮的門口。

在他的目光中,朱元璋緩緩從昏暗的地宮中走出,臉上的表情與進去前沒太大變化,但仔細算下時間,他也進去一刻鐘有餘。

這麼長的時間,僅他一個人在昏暗的地宮中,想來是有許多話要與馬皇后說。

見朱元璋走出,隨身太監及兵卒挑着各種祭祀用的冥器上前,開始燒焚燒黃紙及各類紙紮玩意。

朱元璋着一身黑衣站在神道上,看着眼前黃紙被焚燒,那火光搖曳在其臉上,古井無波。

不多時,風大了些,四周樹木漱響得厲害,便是朱高煦等人的衣襬都被吹動。

“恐怕要下雨了。”

朱高煦看了看天穹,得益於敏銳的五感,他能感受到空氣變得潮溼了許多。

“備傘”他轉頭對一名隨身太監招呼,隨身太監聞言先是作揖回禮,而後帶人從後方拿來了黃羅蓋傘及宮中的許多御傘。

在接過油紙傘的瞬間,朱高煦帶着隨身太監上前,來到朱元璋身旁作揖:

“爺爺,快下雨了,該去東陵了。”

“……”朱元璋沒有迴應朱高煦,只是站在原地,愣愣的看着眼前火光,直到所有黃紙焚燒殆盡,他才轉過了身來。

他臉上無悲無喜,看似沒有什麼情緒波動,但朱高煦卻能感覺到他與往日不太一樣。

因此,朱高煦帶頭領着衆人紛紛站到神道兩側,讓出整條道供朱元璋行走。

待朱元璋走過朱高煦身前,他纔拿着傘緊着跟了上去,隨後是郭英、徐增壽,最後纔是隨身太監及豹韜衛兵卒。

按照流程,他們向着東陵走去,而那裡安葬的,則是先太子朱標。

衆人向着東陵神道走去,不過三百步,便見到了東陵的神道碑。

如孝陵一般,越過諸多神道建築後,東陵明樓也出現在了朱元璋及朱高煦等人眼前。

不過此時的東陵明樓前,卻站立着久等衆人的朱允炆。

待走近後,他上前對朱元璋作揖行禮,朱高煦也看到了他臉上的汗水,想來他應該是結束早朝後便馬不停蹄趕來的。

“走吧,進去看看你爹。”

朱元璋對朱允炆應了一聲後,便擡腿走入了東陵明樓內。

由於朱高煦和朱標感情不深,加上朱允炆已經到來,所以朱高煦站在了明樓門口,並未進去。

不過看朱允炆和朱元璋的架勢,恐怕他們也沒準備讓自己進去。

“老朱家基因果然強大……”

雖然站在門口,但朱高煦依然能看到十餘步外的朱標畫像。

畫像上的朱標與後世網傳的不同,他圓臉善目,留着老朱家前幾代人代表性的鬍鬚。

不過相較於朱棣的那一臉大鬍子,朱標的鬍鬚與朱元璋差不多。

就畫像上來看,朱標五官大氣,眉目透露着一股仁善的感覺。

當然,明初畫像雖然也比較追求寫實,但終究不如後世的素描,沒辦法活靈活現的展露出來。 “以後我要是留個畫像,肯定得留個素描,就是我不會畫畫,這有點難辦……”

望着朱標的畫像,朱高煦突發奇想的想要留下一幅寫實的畫像。

奈何他這人,自小就沒有什麼繪畫天賦,能拿得出手的興趣愛好,除了打遊戲敲鍵盤,恐怕就是大學時期學的那一手古箏、琵琶了。

只不過……

朱高煦低頭看了看自己這十五歲就五尺六寸的身高,腦海中不由想到自己成年後彈琵琶的模樣。

一個身高很有可能一米九到兩米的壯漢拿着一把琵琶……這是什麼東方持國天王。

搖晃着腦袋,朱高煦把這畫面驅趕出腦中,將注意力重新投到了朱元璋這對爺孫身上。

二人在明樓內燒香祭祀,雙手合十站了一會兒後,便由朱元璋的轉身結束了一切。

按照前面的流程,接下來朱元璋應該要去地宮看看朱標,畢竟眼下太子妃呂氏還未薨逝,地宮應該還沒有合上。

“走吧……”

和朱高煦預料的一樣,朱元璋出殿後便招呼着他前往地宮,朱允炆也緊接着跟上。

朱高煦見狀跟在兩人身後一步的距離,耳邊也響起了朱允炆對今日早朝的總結。

“爺爺,今日早朝無甚大事,只不過山西布政司上奏,去歲遷往甘肅的百姓,今歲逃亡回山西者已不下三萬。”

朱允炆的這番話一經說出,朱元璋便停下了腳步,朱高煦也是心裡一驚。

甘肅的人口如何,他早就已經通過傅友德和馮勝知道了,即便在朱元璋花費大力氣,持續移民十餘年的情況下,甘肅人口也不過十餘萬餘戶,八十萬餘口。

不過其中有近五十萬都是被俘後安置在河西的蒙古人、番人和色目人,漢人佔比不到當地四成。

這樣的人口基數下,一年逃回三萬餘漢人,如何不讓人驚訝。

當然,更讓朱高煦心情沉重的,還是百姓對待移民的態度。

大明對於漢人遷移河西的政策已經很不錯了,但即便如此還是留不下百姓。

朱高煦記得他之前處理政務時看過去年甘肅等鎮接收的百姓數量,好像是七萬人左右。

如今不過七月,去年的七萬移民已經逃回三萬,留存率不足六成。

按照這個速度,恐怕到年末時,最後能留下的移民應該不足三萬。

要知道,逃走的那些人,也是朝廷花了糧食才保障他們遷移到甘肅的,而如今他們逃走,朝廷的支出就打了水漂,數萬乃至十數萬糧食成了無用功。

想到這裡,朱高煦看了一眼朱元璋,想從他臉上看出一點屬於人的心情。

只是令他失望了,朱元璋似乎早有預料,他平靜的轉過頭來看了一眼朱允炆和朱高煦,而後交代道:

“逃回去的讓地方衙門以逃兵身份,送往山西都司處理,令山西都司將他們流放甘、肅等州。”

“是!”朱允炆作揖回禮,朱元璋也在說完後轉頭繼續趕路。

留下的,只有因爲朱元璋這番話而語塞的朱高煦。

在這一刻,朱元璋爲朱高煦展現了一個合格帝王的心態。

他並不受逃回百姓的悲喜影響,甚至想盡了辦法讓他們去河西。

如果不想以百姓的身份過去,那就以犯人的身份過去。

總之,不管以什麼身份,他們的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去河西之地爲大明朝戍邊,爲甘肅等鎮的明軍種地繳稅。

他們可以逃,但不管怎麼逃,只要他們還活着,他們就會被送回河西,這就是他們的命……

瞭解了朱元璋的想法,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氣,隨後朝着他們的背影追了上去。

(本章完)

第518章 顏李案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122章 臨出行前第525章 吸血盛宴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23章 爺孫較勁第589章 後記弘治第429章 三徵蒙古第515章 天家無情第391章 大明孝子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96章 孫幫爺背鍋第441章 父慈子孝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539章 君子之澤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556章 人老心不老第428章 其勢可謂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第68章 武英理政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第565章第497章 洪熙八年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第28章 潛龍在淵第27章 練兵爲強第90章 燕府三寶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第75章 魏國公府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379章 家國難掌第550章第498章 萬國來朝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548章 夜郎自大第97章 龍江船廠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486章 爲人三思第64章 募兵之論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567章 甕中之鱉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38章 宋國公府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362章 後事之師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109章 雲南告急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604章 地府本性純樸燕朱棣第484章 把控輿論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第456章 衣錦還鄉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20章 亦步亦趨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46章 爲孫補償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273.第273章 勝券在握第401章 再議北征第42章 旁敲側擊第523章 歲朝兆佳第364章第414章 張弛有序第391章 大明孝子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435章 四方雲動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576章 烈士暮年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484章 把控輿論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39章 敲山震虎第584章 後記宣德(3)第538章 伶牙俐齒兒第56章 陳年往事第87章 老謀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