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根本之爭(1)

“泰山大人,本該把烚兒、燁兒帶來,只是母妃把他們留在了宮裡。 ”朱植恭敬地對郭英道。

郭英臉膛紅潤,中氣十足:“呵呵,不打緊,韓妃娘娘自然十分疼愛孩子了,在宮裡老夫自然放心。 ”

朱植從懷中掏出兩封書信道:“這是秀兒和建直的家書,請泰山大人過目。 ”

郭英拿過書信並不看,輕輕地放在桌子上,道:“銘兒這兩年跟着殿下,這小子有長進嗎?”

朱植道:“建直辦事沉穩,爲人謙遜,的確是個好幫手。 ”

郭英道:“殿下,正因爲銘兒和您有着這樣一層關係,才應該嚴加管束,不能讓這孩子放任自流。 ”

朱植道:“這個本王自然省得,只是建直做事的確讓人放心,而且身上也沒有紈絝子弟的習氣。 ”

郭英點點頭,示意一旁服侍的人都下去。 見左右無人,他湊上身子對朱植道:“高巍是燕王的人,從現在局勢看,殿下應該無恙。 ”

朱植心裡並不驚訝,早有思想準備朱棣看來是下定決心搞倒自己。 朱植道:“不知朝中風向又如何?”

郭英道:“皇上那邊以老夫之間自然還是信任殿下的,最不明瞭的是皇太孫的立場,前日,太孫以病拒見殿下,似乎做出了一個姿態,疏遠殿下。 ”

朱植無奈道:“難道他也要落井下石了?”

郭英道:“殿下莫着急,以老夫看來,如今對太孫最大的威脅的依然是燕王。 太子給太孫安排的人不可能勸諫太孫對殿下下手。

這個時候更應該保住殿下,所以老夫以爲,燕王用事越急,殿下越沒有事。 ”

朱植道:“那太孫那種做法又如何解釋?連勉仁都看不透,着實讓人着急。 ”

郭英道:“且寬心。 前日入宮,殿下雖遭皇上訓斥,但只打雷不下雨,一沒下獄,二沒奪爵,說明皇上仍沒有想拿下殿下的意思。 卻不知殿下有何安排。 ”

朱植道:“能有什麼安排,這是在京城裡,我有意疏遠楊大人。 練大人他們,也沒有跟他們取得聯繫。 ”

郭英道:“楊大人跟老夫還有些交情,老夫秘密派人去找楊大人拿個主意,到時候回報殿下。 只是朝中有人助力,殿下也要有所表示,不知道這次殿下準備了什麼厚禮?”

朱值道:“泰山大人,這次可能要委屈烚兒和燁兒了,我準備把他們倆留在宮裡。 讓母妃教他們讀書寫字。 另外這次我還帶來十艘戰艦準備作爲壽禮敬獻給父皇。 ”

郭英點點頭道:“如此安排甚好,烚兒、燁兒放在京城,殿下請放心,老夫拼着性命也會保護兩個外孫周全。 ”

刑部尚書楊靖的眉頭擰成一股繩,他正奉命進宮參加關於高巍彈劾遼王奏章的庭議。 他猜不出聖意如何。

皇太孫又不知道爲什麼擺出一副不理睬地樣子,難道他真的放任遼王被整倒嗎?不行,不能讓遼王倒了,這是惟一掣肘燕王的人。

就算黃子澄無動於衷,自己也要在金殿之上力挽狂瀾。

官轎突然停了下來,前頭傳來一陣熙攘。 轎旁有隨從道:“大人,前方有民攔轎叫冤。 ”

“小民,遼東商人趙正雄……遼東商人李大椿特來自首。 ”兩名衣着樸實的大漢跪在地上,腰卻挺得板直,爲首一人雙手將一張紙舉過頭頂。

楊靖心中一凜,遼東兩個字格外顯眼。 楊靖是什麼樣的人,立刻意識到眼前兩人的重要性。 楊靖問道:“汝等二人自首什麼?”

趙正雄道:“回大人,我們二人瞞着官府與北元韃子做買賣,如今想來實在對不起朝廷,對不起祖宗,於是就來京城自首。 ”

楊靖連忙拿過二人的紙張迅速瀏覽完,原來是一份自述狀。 他把狀子塞到懷中,吩咐手下。 將此二人收押刑部牢房。

……

奉天殿內。 大臣雲集,決定朱植命運的庭議正在進行中。

兵部尚書茹瑺侃侃而道:“免除農稅?簡直是禍國殃民地亂言。 臣理解的殿下所謂免除農稅,就是以興商業爲立國基礎。

但這樣必然以放縱商人們唯利是圖爲代價,才能達到免農稅的目的,商人凡事必先言利,而民從商則易爭,禍亂之始也。

故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爲地利也,貴其志也。

所以皇上定下大明以農爲本的國策,就是以農之質樸以定國之根本。 縱然商者可以利富國,終非長久之計。 二世三世則亂。 ”

對於朱植的口誅筆伐已經不僅僅限於簡單的罪名爭論上,焦點已經轉移到關於重商的爭論上來。

以茹瑺爲首地保守派對朱植進行了全面進攻,如果說這些人存在燕王一黨的可能的話,那麼連劉三吾也跳出來就實在讓人看不懂了。

劉三吾道:“古人云,金銀珠玉,飢不能食,渴不能飲,不如穀物絲麻。 如開興商之風,民間必重利輕義,此乃取禍之道也。

重農抑商乃長久之計,農稅也是將百姓固定在土地之上,否則連農稅都不徵,天下萬民則沒有了忌憚,到時候朝廷如何能管束之?望皇上三思。 ”

這就有些不好辦了,在朱植內心最深層的地方,何曾不懂得這個道理,明朝的既得利益集團都是植根在農村地大地主集團,他們從農田獲得利潤,也構成了帝國最基本的結構。

這個結構最下層是億萬農民,上面是自耕農,再向上是小地主,再到大地主。 這個結構之所以穩定,是結合了儒家君君臣臣的禮法基礎,從而形成了異常穩固的結構。

朱植意識到,在一個朝代建立之初,這樣地結構尚未鞏固,也許在這個時候改變它纔是最好的時機。 只是眼前這關又該如何過呢?

朱元璋哪裡料到朱植的思緒已經飛到九霄雲外,只道他無言以對。 茹瑺又道:“現在遼東地多人少,自然不會感覺到多少問題。

然一旦商人勢力強大了,他們自然求政,亂政,大秦有呂不韋,正是以商而亂的先例。 現在商人們在遼王殿下支持下竟然敢與北元韃子通商,正是無法無天之狀。

如此禍患不得不除。 ”

御史胡廣又道:“我朝立國以來,威甲海內,四夷臣服,蒙古來朝。 依臣之見,對外派良將嚴守四境,對內廣修仁德,自可不戰而曲人之兵。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倭寇掠我海岸,圖我財貨。

不正是因爲遼東重商輕農,如今遼東窮兵黷武,以暴制暴,長此以往如何行我天朝王道。 ”說完商業,火力又轉移到遼東兵事上。

武定侯郭英出列道:“陛下,臣嘗在遼東行走,邊地之險非廟堂之上可以感受。

自洪武十五年遼東迴歸我朝疆域,無一日無烽煙,北有女真,東有高麗,西有北元,海上還有倭寇之亂。 四面受敵,岌岌可危。 如不修兵甲,造戰船,如何能令四夷拜服。

遼王殿下就藩四年,北平女真,東降高麗,西拒北元,蕩平倭患,無一不是殿下經略之功,所憑着乃武備而非仁德。

我郭英是個大老粗,自幼從龍起兵,只知道只有一手麥穗一手刀劍,對方纔會恭敬地獻上麥穗。

昔日大宋何嘗不是行堯舜之道,可是最終如何?韃子跟咱們漢人講仁德嗎?”郭英這麼一說,班中武將無不哂笑。

今日文官們火力雖然猛烈,但在朱植看來並沒有觸及問題核心,所以他心裡仍然十分輕鬆,正盤算着該如何迴應。

文官班內又有一人閃出,此人身材瘦小,但面如冠玉,三縷長鬚顯得格外瀟灑,不是別人正是御史解縉,解縉可是歷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

史稱“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 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 ”他還以自己的才智左右過太子的廢立。

永樂皇帝喜歡小兒子朱高煦,欲行廢立之事問於解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帝不應。 縉又頓首曰:“好聖孫。

”說的是宣宗朱瞻基,當時朱瞻基年少英偉深得朱棣喜愛。 於是朱棣便徹底斷了易儲之心。

解縉道:“依臣之見,郭老侯爺所言甚是,胡大人所講亦不無道理。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

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 興商者,必與民爭利,動搖國之根本,正如是。

遼王殿下其意也在富國,只是路走得不對,如果因爲富國而動搖了國之根本,卻不知道這樣地國富了又要資於何人?

至於兵事,不可否認邊塞之上兵兇戰危,然自皇上登基三十年,玉宇澄清天下歸心,正是與民休息之時,再重兵事非久安之道。

而且如果興兵事還要以興商業爲代價,那更加捨本逐末。 此二者皆亡國之道也。 ”

果然是一代名相,語語中的,句句誅心。 朱植甚至起了收服之心,這樣的人材佐了燕王實在是可惜了。

第15章 開張大吉(5)第32章 幡動心動(3)第35章 進退兩難(4)第5章 高麗亂局(4)第12章 就藩遼東(2)第27章 烈火荒原(3)第36章 圖窮匕現(3)第33章 請君入甕(1)第39章 真定大戰(6)第9章 奪門之夜(4)第24章 經略朝鮮(2)第38章 大小通吃(4)第32章 幡動心動(5)第5章 高麗亂局(1)第18章 心事重重(3)第39章 真定大戰(6)第45章 歷史留名(2)第47章 浮生六劫(5)第46章 飲馬長江(2)第26章 燕王邀戰(3)第15章 開張大吉(1)第42章 多方博弈(3)第36章 圖窮匕現(4)第21章 白山黑水(1)第14章 百廢待舉(3)第37章 邊塞鏖戰(2)第14章 百廢待舉(3)第20章 海西落日(4)第21章 白山黑水(3)第3章 懿文太子(4)第21章 白山黑水(2)第3章 懿文太子(2)第9章 奪門之夜(1)第38章 大小通吃(1)第18章 心事重重(1)第1章 裂土封遼(2)第37章 邊塞鏖戰(1)第11章 暮鼓晨鐘(1)第43章 戰雲密佈(2)第38章 大小通吃(4)第14章 百廢待舉(1)第43章 戰雲密佈(7)第24章 經略朝鮮(1)第10章 餘波盪漾(3)第25章 翻雲覆雨(2)第17章 兵出遼東(2)第36章 圖窮匕現(5)第45章 歷史留名(3)第13章 突然襲擊(1)第9章 奪門之夜(2)第2章 遼王攻略(1)第27章 烈火荒原(6)第29章 根本之爭(5)第11章 暮鼓晨鐘(1)第39章 真定大戰(5)第27章 烈火荒原(6)第39章 真定大戰(3)第47章 浮生六劫(6)第40章 勾心鬥角(3)第23章 艱難情事(1)第14章 百廢待舉(6)第14章 百廢待舉(5)第8章 藍大將軍(4)第42章 多方博弈(1)第6章 漸入佳境(1)第45章 歷史留名(5)第11章 暮鼓晨鐘(1)第35章 進退兩難(1)第20章 海西落日(1)第46章 飲馬長江(4)第34章 龍出生天(2)第31章 洪武駕崩(1)第37章 邊塞鏖戰(1)第36章 圖窮匕現(1)第1章 裂土封遼(2)第40章 勾心鬥角(1)第16章 女真來投(4)第26章 燕王邀戰(3)第32章 幡動心動(5)第3章 懿文太子(2)第40章 勾心鬥角(2)第7章 北風乍起(4)第31章 洪武駕崩(4)第43章 戰雲密佈(3)第35章 進退兩難(4)第2章 遼王攻略(3)第21章 白山黑水(4)第25章 翻雲覆雨(2)第37章 邊塞鏖戰(3)第34章 龍出生天(4)第26章 燕王邀戰(2)第47章 浮生六劫(3)第40章 勾心鬥角(2)第35章 進退兩難(2)第22章 奠基東北(3)第1章 裂土封遼(4)第21章 白山黑水(1)第26章 燕王邀戰(2)第17章 兵出遼東(5)第24章 經略朝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