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就藩遼東(4)

雖然朱植注重商業發展對經濟的幫助,但並不是說他輕視農業。目前像遼東這樣的情況,土地肥沃,地廣人稀,只要保證一個安全的生產環境,加上足夠的勞動力,農業大有可爲。晚近以來是中國的大糧倉,朱植無論如何也不敢荒廢了這樣一個好地方。不過事情不能着急,遼東人還是太少,得等人多點了,緩緩圖之。

朱植與大家喝了口茶,把話題轉移到商業上來,他道:“封遼王之時,本王向父皇獻平遼之策,講過推行商業的重要,父皇也恩准遼東鼓勵商業。本王強調一下,這個商業不是與民奪利,而是以中原之貨利誘迷惑胡人,等到他們對中原貨物產生了倚賴性,好籠絡其民,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所以商業之事乃國家安全的一部分,不能簡單地以正統度之。”朱植在商談商業開發之前連忙埋個伏筆先,省得那些儒生們又說三道四。

朱植問葉旺道:“本王久聞遼東物產豐富,可不知,都有些什麼物產?”

葉旺答道:“鐵嶺衛於洪武二十年設鐵冶所,年產鐵十萬斤;另外遼東的物產以皮毛,馬匹,木材,參、茸等爲主。在廣寧設有馬市,由朵顏衛提供馬匹進行交易,按馬匹質量分成四等:上直絹八匹,布十二,次半之,下二等各以一遞減。所需用度,均由山東布政司按月遞解。另外設在廣寧的稅課司每年收取三萬餘貫的寶鈔稅收。”

真是笑話,偌大一個遼東,物產如此豐富,才收到三萬多貫,還是毛得跟紙一樣的寶鈔。朱植知道洪武年間,寶鈔是勒令流通的,但民間基本還是以現銀交易爲主。那些在過境收取貨物厘金時大多用寶鈔交納,官員們雖然知道官府吃虧,可是按照國家政策又無可奈何。

就像下午那樣,朱植雖然憤怒,但他也很理解這些小吏。每個月纔多少俸祿,用的還是這種收回來的寶鈔,他們不貪怎麼養家?所以,出現了受賄的官員都不願意接受寶鈔的滑稽場面。

看來稅收政策一定要改,而且遼東所產除了鐵之外大多是原材料,交易起來利潤不大。至於利潤大的貨物,如鐵和馬都是國家專營商品,遼東又收不上稅。這些都是遼東商業存在的大問題,朱植下午在市面上的轉悠一圈,對遼東的商業情況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皮貨賣得那麼便宜就是商路不暢通之過,如果各地商人多點過來收皮,這些皮貨價格只會越賣越貴。

朱植道:“遼東近海,爲什麼不曬鹽?”

葉旺道:“本來在金山衛有一鹽場,只是近兩年倭寇作亂,鹽工們爲了性命都逃跑了。”

經葉旺這麼一說,朱植心中大抵有數了,他拿出那條紫貂皮,問在座各位:“這是下午本王在街市上閒逛之時買的,大家可知道這條皮貨要多少錢?”

這些官員都是見過市面的人,見朱植這麼問,知道話裡有話,楊榮回道:“可要五兩銀子?”

朱植道:“五兩可以買到兩條,這樣一條上好的紫貂皮在市面上只買二兩銀子。”官員不禁嘖嘖稱奇。

朱植接着道:“由此看來,遼東商業的問題有三,一是貨物以土特產爲主,非經加工產品,賣不上價錢,就如這塊紫貂皮;二、商路不通,商人們不願意到遼東做買賣。就拿我下午在城門口看見一名小吏在收了厘金之後還要收什麼炭敬,而且要收現銀或實物……葉將軍,先彆着急解釋。本王知道這些小吏平時俸祿也不多,也有他們的苦衷。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會影響到商人們來做買賣的熱情;,就是安全問題,衆所周知,鹽業是最賺錢的買賣之一,但倭寇使得遼東抱着這個金窩窩卻在受窮。”

朱植說的這些都是一個商業基礎的問題,至於發展的後續問題,他自己也沒想出更好的計劃。不過朱植這麼一說,已經讓衆人頻頻點頭。最讓葉旺、趙羽、姚善感到驚奇的是,這位王爺居然懂得自己跑到大街上微服私訪,通過調查獲得直接的感受。

朱植問道:“那麼如何改善遼東商業,大家是否有好的建議?”衆人面面相覷,在這個年代商人是什麼,是連絲綢都不能穿的“下等人”,雖然有錢,但在社會上屢遭白眼的一個階層,士人們提起商人無不一臉不屑,如果說宋朝還因爲商人給國家創造稅收地位尚可,那到了明朝可是一落千丈。所以這些讀了無數聖賢的儒生們一提起商業都大眼瞪小眼,傻了眼。

朱植無奈地啓發道:“本王只是舉個例子,比如這個紫貂皮,如果用紫貂皮做成大衣或者袍子在京城出售,會值多少錢?”、

楊榮最快反應過來:“一件全部用紫貂皮做成的大衣,在京城裡起碼賣幾百兩銀子。”

朱植道:“對,如果在遼東有那麼一家作坊做出大衣,算十隻紫貂做一件大衣,成本就是二十兩銀子,算上裁縫工錢,場地開支,運費,稅收,一件大衣頂多只要二十一二兩銀子,如果在京城販賣,起碼也值百兩銀子,這裡是多少倍的利潤。大家看,只賣皮毛和將皮毛生產成衣服之後區別有多大?”大家都是聰明人,經朱植那麼一提醒,眼睛立刻亮了起來,他們都奇怪,這位衣來伸手,飯來張嘴的王爺怎麼懂得這些?

朱植笑道:“本王只是隨便瞎想,這需要大家舉一反三,多爲遼東的土特產想想辦法。或者可以哪天可以找來商人讓他們一同出主意。”經朱植這麼一提醒,下面的想法立刻多了起來,有的說可以把糧食釀成酒,有的說可以把木頭製成傢俱。朱植在一旁微微笑着,由這一點突破就可以把遼東的手工業發展起來。

等大家七嘴八舌說了一會,朱植見大家腦袋有點開竅了,又道:“遼東有了這些貨物之後怎麼運出去呢?”大家安靜下來都聽着他說。

朱植道:“首先,我說了像今日城門那樣收稅,別人肯定不願意來,即使你有再好的東西也賣不出去。那麼首先我們要降低遼東的交易成本。”

趙羽道:“那也不能取消稅收啊。”

朱植道:“雲翰,稅當然要收,只是每年收上來三萬貫寶鈔,到底值多少錢你我心裡都明白,心照不宣罷了。與其收來這些,爲什麼我們不能收現銀或者收銅錢。你們看,如果一車貨物要收十兩銀子的稅,那麼如果我們降低一點稅率,只收四兩,但讓商人付現銀,假如沒有可以用實物替代。這樣一來,我們收到的就是實實在在的錢。”

趙羽道:“不行不行,朝廷規定了寶鈔可以流通,遼東不收寶鈔傳出去了,可是大罪一條。”

朱植道:“那好,我們可以不必硬性規定只收現銀,但可以給商人選擇,如果交納現銀,收取的數目仍然比原來少。大家都知道,起來,寶鈔在邊地要比在京城少一半,想來中原的商人還是更願意付銀兩。實行這樣的雙軌收稅,就算有人問起,本王也自有說頭。”雖然總覺得朱植這樣辦不對,但趙羽又想不通這裡到底有什麼問題。

朱植道:“影響商人來遼東熱情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路途遙遠,遼東始終是邊地,地面不,韃子、馬匪、強盜,說不定一遇上,連性命都丟了。關於商路嘛,大家不要把眼睛只盯在陸路上,水路走起來不是更方便嗎,如果貨物從金州衛上船,到山東的登州府上岸,就可以把到京城的路程縮短三成。”

葉旺道:“可是還有倭寇啊,海路也不安全。”

朱植微笑道:“這就是第三步,爲了蕩平倭寇就要建立水師,想要建立水師就要商業興盛,反過來,商業興盛又需要水師保護。所以這是一個頭尾相連,相輔相成的關係。所以當務之急是建立水師,保護遼東的商路。”

朱植講的這些,很多都是當年在大學課堂聽回來市場營銷,雙邊貿易以及投資環境等等課程教授的知識。乍一說出來,這些幾百年前的人哪裡能那麼快明白。朱植看着他們迷茫的眼神,心想,你們就先回去好好給我思考一個月吧。

“《公平交易令》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不是也是爲了保護商業呢?有這樣的政令,如果又能堅決執行下來,商人們自然喜歡到遼東做買賣了?”一個聲音從衆人中傳出,打斷了正優越感十足的朱植。姚善!他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朱植不禁對着此人另眼相看,他居然能把由農業而起的法令聯繫到商業上,雖然他還看不到隱藏在自己內心的真實目的,可是已經讓朱植驚訝不已了。這個古人看來並不像自己想得那麼傻啊。

朱植道:“呵呵,克一眼光獨到,竟然看到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沒錯,這個政令同樣適用於商業。大家不是都擔心商業與民奪利嗎?那就用政令把官府,商家還有百姓的權利與義務都規定下來。如此一來,也可以把商業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姚善被朱植這麼一誇,靦腆地笑了起來。

朱植道:“如今之計,最重要一點是先把這法令修訂起來,我看克一可以通過這次移民的差事總結總結,然後對遼東商業的情況多瞭解,看看能不能修訂出這樣一個法令來。對於法令的制訂,克一不用着急,可以結合差事和社會現狀慢慢總結,我給你定三個月期限,十月初一開始試行,試驗三個月後,也就是明年過年之後正式通行。有半年時間的實踐,也可以讓沒有想到的弊端顯露,好讓我們作出修改

щшш●tt kan●c○

另外關於稅課司稅收變革的事情,我請雲翰去過問一下,你要多問問下面的疾苦,板子先不着急敲下去,下面也有下面的難處。”姚善和趙羽起身領命。

對於趙羽,朱植瞭解不多,盡有的一些印像是他一專多能,在各個部門都任過職,是個多面手。從今日開會的情況看,趙羽應該是一個有點頑固的儒生,能否把他爭取到自己這邊朱植心裡還沒底。現在就先用他的能力爲自己辦事,讓他在實踐的過程中尋找真理吧。至於日後,朱植無法想那麼多了。

朱植知道今日給手下灌輸了太多先進思想,不宜太急,笑笑道:“事情做起來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我考慮日後無論是工商業還是農業的政策,都應該把握以民爲本的原則。

,任何政令法規出臺都要注重實際情況,也就是說多結合遼東自身的實際情況,多調查,多實踐,不可僅憑主觀而不顧民情,有時候我們官府覺得好事,也許實行起來對於百姓就是壞事,這一點大家務必小心,凡事需穩紮穩打,步步爲營。

二,世上本無完美的事情,任何政令,都有利有弊,我們一來做到無愧於心,二來做到利大於弊就可以了。

三,父皇既然允許遼東作爲特區,那我們做臣下的更應小心翼翼。父皇的脾氣大家都知道的,他歷來愛民如子,一切政策都以民爲先,我們更應該秉承父皇這種精神,只要做到這點,就算與朝廷政令有所出入,父皇也不會責怪。這一點請各位放心,一切都有我朱植做主,你們只管放手去做。”

朱植這一番總結髮言,意思已經非常明確了,特別是最後一點等於給大家吃定心丸。朱元璋愛民是出了名的,他曾對臣下說過:“四民之中,最勞最苦。國之賦稅皆由農出,差役亦農民之份。國富,必先使農民安居樂業。”任何事情都必須以民爲先,即使於國有利,但如果有擾民之虞,他都會否決。

朱植正是利用這點,把他擡出來,擺出一副自己不過是遵循老朱“愛民”之心,也讓下面的官員不會過於誤會,相信日後自己開展起工作來,阻力會少一些;而且,這也爲日後朝廷責問準備着的,我施政以“愛民”爲先,總不能說我心存不軌吧?

-------------

-------------

第20章 海西落日(1)第5章 高麗亂局(1)第17章 兵出遼東(6)第38章 大小通吃(5)第47章 浮生六劫(1)第8章 藍大將軍(3)第35章 進退兩難(2)第33章 請君入甕(5)第36章 圖窮匕現(1)第28章 應天風暴(2)第25章 翻雲覆雨(4)第8章 藍大將軍(3)第27章 烈火荒原(3)第42章 多方博弈(3)第1章 裂土封遼(1)第47章 浮生六劫(1)第32章 幡動心動(1)第2章 遼王攻略(2)第23章 艱難情事(1)第40章 勾心鬥角(2)第1章 裂土封遼(4)第32章 幡動心動(2)第36章 圖窮匕現(6)第1章 裂土封遼(3)第31章 洪武駕崩(1)第24章 經略朝鮮(1)第29章 根本之爭(4)第5章 高麗亂局(5)第7章 北風乍起(1)第28章 應天風暴(2)第35章 進退兩難(1)第34章 龍出生天(2)第19章 一片汪洋(2)第33章 請君入甕(2)第45章 歷史留名(3)第33章 請君入甕(3)第2章 遼王攻略(2)第36章 圖窮匕現(1)第23章 艱難情事(3)第24章 經略朝鮮(2)第23章 艱難情事(3)第39章 真定大戰(6)第45章 歷史留名(3)第17章 兵出遼東(3)第19章 一片汪洋(3)第14章 百廢待舉(4)第5章 高麗亂局(1)第25章 翻雲覆雨(2)第46章 飲馬長江(3)第47章 浮生六劫(3)第11章 暮鼓晨鐘(5)第33章 請君入甕(1)第41章 螳螂捕蟬(2)第43章 戰雲密佈(1)第39章 真定大戰(1)第31章 洪武駕崩(1)第45章 歷史留名(4)第42章 多方博弈(2)第28章 應天風暴(6)第39章 真定大戰(4)第28章 應天風暴(6)第41章 螳螂捕蟬(4)第3章 懿文太子(2)第28章 應天風暴(6)第9章 奪門之夜(3)第16章 女真來投(2)第28章 應天風暴(5)第20章 海西落日(2)第7章 北風乍起(1)第31章 洪武駕崩(2)第43章 戰雲密佈(6)第10章 餘波盪漾(2)第40章 勾心鬥角(2)第28章 應天風暴(3)第10章 餘波盪漾(1)第9章 奪門之夜(3)第20章 海西落日(5)第30章 韜光養晦(3)第30章 韜光養晦(3)第30章 韜光養晦(3)第24章 經略朝鮮(3)第19章 一片汪洋(3)第8章 藍大將軍(1)第31章 洪武駕崩(3)第33章 請君入甕(2)第32章 幡動心動(3)第45章 歷史留名(3)第42章 多方博弈(4)第36章 圖窮匕現(2)第40章 勾心鬥角(1)第44章 手足相殘(2)第44章 手足相殘(1)第14章 百廢待舉(5)第16章 女真來投(4)第15章 開張大吉(4)第9章 奪門之夜(1)第3章 懿文太子(5)第20章 海西落日(6)第3章 懿文太子(3)第21章 白山黑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