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司空最後的下落

張方的大部隊一直到九九重陽節這天才來齊,隨後便在城北紮下營盤。

糜晃派出斥候查探,賊軍並沒有伐木打製攻城器械,心下稍安。

至於張方爲何沒這麼做,原因令人暖心:洛陽周圍打來打去這麼多年,近處的森林早沒了,得到遠處去尋找,這無疑極大增加了工作量。

另外一點,洛陽四周有大片民宅,真的擺不開兵力。

之前上官巳與張方野戰,就出了城北民宅區。但這會你要攻城,就不得不頓兵城下,怎麼辦?拆房子?工程量太大。

放火燒房子?意義不大。因爲即便你燒出一片斷壁殘垣,還是沒法展開兵力。

城外真正開闊的地帶,只在十二座城門附近,這也是爲何外軍攻洛陽,戰鬥總以城門命名的緣故——未必在城門旁邊打,多半在離城門有段距離的開闊地帶。

張方紮下營盤後,一直沒有動靜,可能自己也在猶豫吧。

這個鳥城,沒有內應,守軍再不內亂的話,真的只有長期圍困了。

金墉北城城頭,邵勳、糜晃、何倫三人登高望遠,觀瞭敵情。

“打又不打,走又不走,張方想作甚?”何倫看着遠處密密麻麻的營壘,問道。

“來到洛陽,一仗不打,肯定說不過去,回去也不好交代。”邵勳笑了笑,道:“不管怎樣,張方總得來送些人頭再走。”

“郎君這話說得豪情萬丈。到時候城牆不守,我可拿你是問。”糜晃開了個玩笑。

“都督放心。”邵勳說道:“張方若誘我出城,我自不理會。若他來攻城,定殺個片甲不留。”

糜晃哈哈一笑,雖說仍未完全放心,但確實寬慰許多。

洛陽城下襬不開陣勢,若要強攻,非常彆扭。而城內增援起來又方便,即便軍心不穩,戰力稍弱,也可以憑藉地利及人數優勢,堪堪抵擋。

隨着時間的推移,軍心、人心會越來越穩定,張方就更攻不下了。

“都督今日心緒頗佳,可是有好事?”邵勳當前,何倫明智地不談兵事,於是他把注意力放到了其他地方,敏銳地注意到了糜晃今天連笑好幾次,心情相當不錯。

“確有佳訊。”糜晃笑得合不攏嘴了:“本來打算回去後告訴你等,在這裡說也無妨。范陽王遣使至洛陽,言司空已回徐州。”

“果真?”何倫一喜,追問道。

“千真萬確。”糜晃放聲大笑,一掃多日來的陰霾。

邵勳也跟着大笑。

真心笑,不是假笑。

如果司馬越這會就死了,對他而言並非好事。因爲司馬穎會去掉一大敵,幷州司馬騰、幽州王浚、許昌司馬虓、青州司馬略乃至宛城司馬釋等人,就不一定能被組織得起來了。

邵勳之前認爲司馬越打仗稀鬆,但運營還不錯,就是這個原因了。

他有當盟主的潛質,能拉攏各路宗王、都督,尤其是司馬馗一系的子孫,共同對敵。

在這個龐大的集團中,司馬越是居於核心的關鍵人物。他若死了,司馬虓、司馬騰、司馬略等輩奉誰爲主?他們相互之間也不服啊。

而沒有這股龐大的反司馬穎、司馬顒勢力,洛陽必然不保,不是司馬穎南下,就是司馬顒東進。屆時,邵某人也只能灰溜溜跑路了。

“司空還在,那大可居中聯絡,組織各路義師勤王,討伐不臣。”何倫高興地說道:“司空可是已經說服東平王(司馬楙)?”

糜晃臉色一變,嘆道:“司空奔徐州,從者不過百餘。東平王閉門不納,司空遂走東海。”

何倫唉了一聲。

在他心中,恨不得司空馬上打回洛陽。司空不在,邵勳都能壓到我頭上,日子難熬得很。

邵勳則默默品味司馬楙、司馬越之間複雜的關係。

徐州都督司馬楙甚少得罪人,亂世老滑頭了。

司馬越戰敗東逃,他沒有加害,只是閉門不納,勸其離開罷了。那小模樣,就像一個女的在說:“我們沒有關係,你趕緊走,別讓xxx誤會……”

司馬越當時應該是比較憋屈的。因爲在此之前,徐州積極響應,往洛陽輸送物資,態度非常到位。可一吃敗仗,立刻翻臉了,變化太快,讓人難以適應。

“我已派出信使,前往東海傳訊。”糜晃看着二人,說道:“司空身邊還有軍將、幕僚跟隨,他應想在徐州招募兵馬,重新殺回來。諸路義師二度圍攻鄴城,爲時不遠矣。”

“司空大業,成功有望啊。”何倫有些激動地說道。

“事已至此,我等唯謹守洛陽,等待司空號令。”邵勳說道。

“對!”糜晃笑道:“洛陽乃都城,哪怕打成一片白地,在天下人心目中,仍然意義非凡。這裡不能丟,一定要守住。”

******

洛陽離鄴城並不遠,快馬數日即可抵達。

張方奪城失敗,頓兵於城北的消息很快傳了過去,但司馬穎卻無心理會了。

這會他正呆坐在陂池邊,靜靜看着池邊的殘花敗柳,一如他的心境。

盧志、王澄、楊準、崔曠等幕僚侍立於側。

盧志原本被司馬穎表爲中書監,但他現在沒法去洛陽,仍在鄴府當幕僚,最新職務是“參署丞相府事”,乃司馬穎事實上的軍師。

楊準是“軍謀祭酒”,其實就是越府的“軍諮祭酒”。自從“軍師祭酒”這個名字不讓用後,各地發明了很多新叫法,“軍謀”、“軍諮”就是其中兩樣。

楊准算是名士。

被司馬穎徵辟後,不以官事爲意,逍遙終歲,其實就是白拿工資混日子。

司馬穎以其爲名士,“惜而不責”,非常寬容。

崔曠是參軍,博陵人,曾力勸司馬穎發動蕩陰之戰,甚得信任。

比起主公,幕僚們的士氣尚可,畢竟他們沒有性命之憂,甚至可以轉仕他府,總能有官做。

“顧彥先呢?”一陣寒風吹來,司馬穎打了個冷戰,轉頭問道。

“在侍奉天子。”盧志悶聲悶氣地回了一句。

司馬穎凝視着這個曾經最信任的幕僚,知道他心中有氣,良久之後,搖了搖頭,道:“要不要派他去洛陽?”

顧彥先就是顧榮,吳人。

曾仕司馬倫之子、大將軍司馬虔府,擔任長史。

司馬倫敗後,轉仕司馬冏府,任主簿。

司馬冏敗後,轉仕司馬乂府,任長史。

司馬乂敗後,轉仕司馬穎府,任丞相從事中郎。

蕩陰戰後,天子至鄴城,司馬穎派顧榮陪着,於是兼領了個侍中的職務——他和盧志一樣,既有幕職,又有官職。

最近,鄴城有人提議與司馬越講和,並將天子送還洛陽。司馬穎有些心動,打算派顧榮來辦這事。

至於爲何這般,就不得不說瞬息萬變的河北戰局了。

邵勳在洛陽和上官巳、張方鬥得不可開交,蕩陰獲勝後的司馬穎,也並不輕鬆,因爲幷州、幽州兵過來了。

雙方多次交鋒,鄴師敗多勝少,損失慘重。

尤其是最近在平棘的戰事,石超一下子葬送了萬餘人,以至於王浚的斥候遊騎都跑到鄴城附近刺探軍情了。

消息一傳出,鄴中大恐。

很多幕僚、官員逃走,因爲他們聽說王浚帳下的鮮卑騎兵四處燒殺搶掠,擔心遭殃,故舉家出逃。

至於鄴城官民爲何這麼沒信心,主要原因還是兵少。

蕩陰之戰,鄴兵並不是沒有損失。尤其是攻打洛陽中軍的那兩天,死傷枕籍,前後損失了一萬多人。

這次在北邊被司馬騰、王浚零敲碎打,又損兵萬餘。

平棘之戰後,鄴城兵馬已不足兩萬,難以應付幷州、幽州兩方面的夾攻。更別說,青州方向也可能出兵了。

司馬越的黨羽,委實太多了一些。

蕩陰一戰,他從河南召集了一大堆雜兵,潰散之後,司馬騰、王浚、司馬略還虎視眈眈。如果他們再敗,司馬穎懷疑這廝還能說動許昌都督司馬虓、宛城都督司馬釋等人再行出師,簡直怎麼打都打不完。

司馬穎不知道自己輸在了哪裡,可能要怪父祖吧,他們這一支的人丁怎麼這麼少?

“太弟,天子還都之事,宜速行。”盧志勸道:“天下方伯聞之,或會熄了出兵念頭。”

“太弟,請奉天子還都。”王澄也勸道。

“太弟,一時送還天子罷了。度過難關後,還可以再讓天子巡狩河北。”崔曠說道。

幕僚們的意見整體還是一致的。

在戰局日益不利的情況下,再把天子捏在手中,壞處甚多。

該利用的價值,已經利用得差不多了。

天子剛剛下詔,廢太子司馬覃、皇后羊獻容,令囚於金墉城。

詔書將不日抵達洛陽,屆時司馬穎還是皇太弟,大晉唯一儲君。或可以此名義,徐徐圖之。

當然,天子還都之後,又會落於司馬越一系之手,屆時會不會復立太子、皇后,就很難說了。

但眼下確實沒法子。

奉天子還都,其實是鄴府釋放善意的表現。

如果不行,盧志建議司馬穎以皇太弟的身份,表薦司馬越爲太傅。

說白了,就是求和——司馬越敗着敗着,眼看就要贏了。世事之離奇,莫過於此。

“張方號爲宿將,卻連洛陽都拿不下來。”司馬穎沒有正面回答盧志的話,說起了洛陽局勢。

若洛陽在張方手裡,事情就好辦多了。

“張方只有二萬兵,強攻難以奏效。”盧志說道:“太弟,莫要將希望寄託於彼輩了。王衍天下名士,糜晃老成持重,又有勇將邵勳衝鋒陷陣,洛陽只要沒有內亂,很難落於張方之手。”

“唉!”司馬穎以拳擊掌,非常懊惱,片刻後,道:“讓劉元海回去吧,速速整備,發五部之兵助我。”

“諾。”盧志應道。

事已至此,每一分力量都要用起來。

匈奴五部出兵後,至少可以牽制下司馬騰,讓鄴城能集中精力對付王浚。

鄴城還有兩萬兵,是生是死,全看這一戰了。

第十章 危中有機第三十章 塑造第九十九章 把他留下!第八十章 俸祿第一百七十六章 憶苦思甜第八十八章 會見第三十章 口袋裡的老鼠第四十四章 接戰第十七章 變化第一百七十三章 襲擾與前進第一百四十五章 君權與相權第二十九章 對衝第一百二十二章 掙命第七十三章 人心第871章 舊人第十九章 都督第一百二十三章 走基層第十四章 成長第一百四十二章 出差之人第八十七 驅虎吞狼第一百十九章 叮囑第一百十三章 送糧第902章 莽出來的戰機第二十四章 遭遇戰第941章 心態的轉變第一百零一章 兄妹第858章 白登山(下)(爲盟主穀神通加更)第868章 新氣象第一百九十二章 又來?!第953章 結算(上)第七章 新人舊人第十一章 西州士人第九十五章 政績第二十八章 敬重第五十二章 密謀第931章 換防第九十一章 會議(爲盟主柿子很香加更)第六十一章 “負面新聞”第一百五十二章 自由第六十二章 出征前的陳郡第六十四章 獵物第一百十六章 收攏第一百三十八章 平衡第五章 巡河(上)第八十章 家人第一百十九章 威脅第十八章 風馳電掣第七十九章 白櫻桃下紫綸巾第一百四十四章 責任第一百四十七章 加大力度,不要停!第九十章 官僚系統(上)草原、中原兵制第三章 勸羊第五十五章 諸項安排第二十八章 打前站第一百八十九章 口才第一百五十五章 真·南陽王(下)第十二章 無題第六十章 勝敗第七十八章 汴梁第十五章 汲桑小賊,何足憂也第三十三章 敵不動我不動第一百四十五章 這口鍋誰敢背?第二十二章 重臣們第八十二章 水與旱(上)第一百五十九章 舉薦第一百十二章 農事第二十六章 真正的本錢第975章 暢談第一百七十六章 城陷與選擇第五十二章 南陽與秦州第五章 巡河(上)第924章 長草的人心第一百八十九章 口才第三十九章 還有人來第二十五章 拓跋第八十五章 風平浪靜(上)第一百零三章 後媽養的小團體第一百七十九章 進展第六章 棗嵩第二十三章 早有預謀第二十一章 政治表態第一百七十二章 以拖待變第四十六章 奔忙第七十六章 歸去第二十九章 規劃第七十章 韓陵山第871章 舊人第二十五章 老登行(下)第857章 白登臺(上)第947章 入宮(上)第一百零四章 後方(爲盟主漢明帝加更)第845章 制度第三十九章 言和第三十章 勸降與府兵第一百二十章 山中第一百三十六章 封國第十章 亂兵第九十五章 政績第二十八章 偶然與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