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時下班之後,來到驛站拿了一個快遞,是他之前買的關於股票類型的書籍。
毫無疑問,作爲忠實的價值投資粉絲,這次的五本書都是關於價值投資的,也有關於金融哲學方面的,林時甚至還把索羅斯在《金融鍊金術》裡經常提到的“證僞”理論的書籍買來了。
然而……
這類書是哲學方面的,林時剛看開始看的時候都有些頭疼,“證僞”理論他能理解,可證僞學說中有個著名的例子,說的是當我們觀察到的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時,可以得出“天鵝都是白色”的結論,並用其指導實踐,這是個科學論斷。這個論斷的可靠性不取決被再次驗證的次數,而取決於可證僞性,即只要找到一隻黑天鵝,原論斷就被推翻了。
“上帝造人理論”是無法被證僞的,因爲就算科學提供了一個明確透徹的機制來說明人類的每一個進化步驟,這仍不能排除有個未知力量設計人的可能性。相反地,只要在岩層裡發現了與恐龍同時代的人類化石,進化論就會立即破產。事實上,進化論所判定的人類出現之前的岩層,越來越多地被考古學家挖掘分析,卻始終找不到一個有人類化石的可靠證據,這就反證了進化論的可靠性。
也就是說,無法被證僞的東西,你就不能說他是錯的,林時忽然想到一個特別恐怖的例子,假設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有厲鬼目不轉睛的盯着我們,而在我們睜開眼睛的時候,它又迴歸虛無。
這個事情能證僞嗎?當然不能,所以你不能說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林時知道這個理論是因爲他把索羅斯的《金融鍊金術》全部看了一遍。
雖然……
從頭看到尾只看懂一個證僞理論,關於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理論,林時怎麼想也想不明白,也有可能他在金融圈呆的時間不夠長吧,林時能感覺到這本書的精華,但是索羅斯好像不願意用通俗的話來解釋……
索羅斯的核心投資理論就是所謂“反身理論”。簡單來說,反身理論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的一個互動影響。
索羅斯認爲,金融市場與投資者的關係是:投資者根據掌握的資訊和對市場的瞭解,來預期市場走勢並據此行動,而其行動事實上也反過來影響、改變了市場原來可能出現的走勢,二者不斷地相互影響。因此根本不可能有人掌握到完整資訊,再加上投資者同時會因個別問題影響到其認知,令其對市場產生"偏見"。
林時只能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人的偏見導致的原來的股價出現了偏差?但這好像也不對,人的偏見是天生的,沒人可以消除偏見。
或者理解成,索羅斯利用人們的偏見導致股價的波動來賺錢?不論怎麼理解,林時都感覺有點繞,相對於這個和哲學有關的理論來說,巴菲特口中所說的內在價值,以及用5元錢買10元錢的理論簡單的多了。
這次林時的書單有《原則》《對衝基金奇才》《最危險的交易:做空》《股市天才》以及《猜想與反駁》
隨着職位的越來越高,在銷售的時候,他只需要學習一下《道氏理論》《江恩理論》《艾略特波浪》就足以應付癡迷於技術分析的股民,如果加上一點專業的會計知識,客戶們肯定會乖乖掏錢買他的產品。
而在分析師的時候,林時的這技術分析方法提供不了任何的用處,作爲一個價值投資粉絲,在他心中也比較排斥這種只看圖表的選股方法。
只需要一想就可以想通,整個華夏幾億股民,有幾個看圖表賺到了錢?反倒是那些出版技術分析書籍的作者賺到了一筆不菲的利潤,每次股民虧錢出錯,都把錯誤歸咎於自己學藝不精,殊不知這種方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學不學的好很重要麼?
牛市看圖表,70%的正確率,熊市看圖表20%的正確率,長期來看,沒人可以利用技術分析賺到錢,也許會有散戶說機構都是靠技術分析賺錢的。
但……
人家資金量在那裡,吸籌、拉昇、收割、獲利哪一步不是有幾千萬仍至於幾億的資金在操作?換一句話說,他們憑藉資金的優勢,根本不需要用技術分析這種東西,他們就是圖形制造者!
林時覺得今年股市的投機氛圍就要低很多,小的題材股炒了沒用,大的炒了停牌覈查,導致大部分資金全部涌向白馬股以及僞白馬股,媒體覺得這是價值投資時代來臨了,於是發表了各類文章瘋狂向股民灌輸這種思想。
而有些股民在買了這種股票之後也賺到了一筆錢,於是又向其他的股友推薦,在兩者不斷的影響下……
一批漂亮的、業績過的去的、單邊上漲的股票誕生了,在林時看到的大盤藍籌,中盤藍籌上漲的時候,腦中幾乎是條件反射一般浮現了“美國漂亮50”的這個名詞。
漂亮50的一個主要特徵是盈利增長穩定,同時也具有較高的PE比率。這些股票被視作可以"買入並持有"的優質成長股,同時也成爲七十年代早期牛市行情的重要推動力量。由於人們認爲這些公司的運作非常穩健,即使在經歷較長時期後同樣如此,因此這些股票被稱爲"一次性抉擇"股,也就是說,一旦決定買入股票,便再不用爲投資理財而操心了。
漂亮50行情的爆發階段是1970年7月至1972年12月,這段時間代表着美國最大市值的50家公司走出了漂亮的牛股行情,股價屢創歷史新高,人們被瘋狂所矇蔽,沒有意識到災難即將降臨...
崩盤總是伴隨着市場走向瘋狂而後發生的。美國1973年大暴跌,曾經的“漂亮50”,“一個跟着一個被抓出來槍斃”,擁有這些股票的人損失了90%的資金。我們知道的股神巴菲特最著名的戰例就是在崩盤以前的行情中及時撤退並清算了所有人的委託投資,那時候他向合作人說,找不到可以投資的低估品種了,都太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