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遷徒,北雁南歸,每個人對於養育過自己的土地都有着深深的眷戀情結,它是生命的烙印,是時光的見證,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10月的秋天,闊別十年之久,我決定完成奶奶的心願,陪同奶奶和一羣昔日的朋友再返綠源,十年時光,十個春夏秋冬的輪迴,其實,這又何止是奶奶的心願,而是一羣老銅礦人共同的心願。
迎面而來的秋風乾燥涼爽,心事卻浸潤得有些潮溼,像秋後的山道被昨夜的濃霧所籠罩。坐上車的那一刻,我似乎聽到了我們內心共同的聲音,或是激昂,或是感概,是C小調與F大調和重合,是世界是最複雜也是最難得的旋律。世上最美的風景,都不如回家的那段路。是啊,默默風塵的時光裡,即使離開了這片土地,不再飲綠源江的水,但我們已經習慣把綠源當成了心中的故鄉。
當我們的雙腳重新踏上了綠源鎮的道路,今日的街道迴盪着昔日的足音。當年,這裡曾經被稱爲“小**”,過去的繁華已經悄悄湮滅。隨着銅礦資源的枯竭,這個曾經顯赫的“銅都”早已凋零。只有寬闊的街道,廢棄的樓房、關閉的電影院和破舊的公園,荒蕪的廠區,以及刻有深深時代烙印的建築,被風雨侵蝕的宣傳口號無處不在提示着曾經輝煌的過去。
每一塊青磚彷彿沉睡於時光的底部,只有時間的印痕而沒有流年的味道,任何世間的繁華和喧囂再不能闖入她的夢境。時隔十年時間,她如山坡上那朵靜靜盛開的鳳凰花,自由地,寧靜地,安然地獨自飛翔,獨自墜落,獨自盛開,又獨自凋零。
在這些殘痕裡,我們尋找着過去的足跡,聆聽江水流過的聲音,往事如煙浮上記憶,再也無法想象當年綠源燈火闌珊時的樣子,昔日親密的朋友已經漸漸散去。這個曾經承載了無數人夢想的地方,因大自然的恩賜而興,又因大自然的枯竭而衰。
經過聯繫,當地**的一名工作人員陪同我們參觀,這位年青的小夥子大學畢業後通過招考進入當地**部門工作,被分配在綠源鎮**,他對綠源有着新的熱情和期盼,更有着把綠源建設好的充足信心。他說:**正在籌劃依託綠源獨特的山光景色和銅礦文化資源,打造“滇銅古鎮”的設想,據說,到此地規劃設計的專家們針對綠源的特色提出了幾項重點建設內容:一是針對綠源江及其沿岸風景的自然景觀,進行觀光、漂流、攀巖、等旅遊項目的開發;二是針對綠源鎮的人文景觀,在礦洞、少數民族村寨、特色農業基地等方面作出文章;進行礦洞探險旅遊,民族風情遊、度假農村的開發等。
最後,這位年青人還特意介紹了一項最重要的開發,就是專爲老銅礦人保留的老建築和老廠房,這些被廢棄的建築將永遠地被保存下來,不僅成爲一份歷史的證據,更給老銅礦人追思的地方。綠源將依託銅礦基礎,開展礦井參觀,銅礦生產工藝參觀,銅工藝品製作,礦史參觀,礦家生活體驗等系列參與型旅遊活動,重溫銅礦昔日輝煌,重訴銅礦昨日曆史。集中展示綠源銅礦的起源、沉浮、發展的不同階段的圖片和實物、人物、重大事件記載等傳世資料,並展出銅礦的地質標本,向旅遊者提供感受綠源銅礦文化,瞭解銅礦變遷,增長銅礦地質知識的場所和機會。
這位年輕人還介紹,綠源鎮歷年挖掘的礦洞長達150萬米,相當於從這裡到昆明的五個來回,完全可以稱爲“地下長城”,進入地殼深處尋幽探秘,對於好奇的遊客來說,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美國、德國、波蘭、澳大利亞等一些發達國家,利用礦山的地面景觀和地下礦井建立國家礦山公園,發展礦山旅遊,已經成爲資源枯竭的礦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以波蘭的維利奇卡鹽礦最爲著名,深達327米的鹽礦共分爲九層,巷道總長度近300公里。1995年,維利卡奇結束了它作爲鹽礦的使命,改建成爲專門的觀光休閒地,在離地面130多米深的鹽道建起了世界上罕見的供旅遊者參觀的“地下王國”。
聽着年青的工作人員娓娓訴說,記憶和未來相交錯,時間在某一刻悄然停滯,敲打出金銅般的聲音,迴盪如綿綿細雨,潤盡世間精華萬物。都說葉落歸根。儘管綠源不屬於故鄉,這裡的礦工多數來自於****,很多人離開家鄉一輩子,死後深葬於此。有些人帶着夢想而來,最終悄然離開,還有些人出生於此,最終帶着深深眷戀而去,一旦離開,彷彿幼鳥斬斷最後一絲溫情的牽絆,變得剛猛無情。天空是廣闊的,可以盡情自由地飛翔。但是,不論走得多遠,別忘了回頭看看,脈脈山影,潺潺流水,杏花煙雨,春風綠柳……這纔是靈魂最後的歸宿。
我回頭去看我的奶奶,昔日的少女金玲兒,此時,她和羅惠齊排,倆人已是白髮蒼蒼,皺紋履面,兩雙手始終緊緊握在一起,走遍萬水千山,不忘故里,不緬來路,她們的人生可謂風雨兼程,卻始終心懷夢想去踐行自己的漫長道路。人在前,心在後,相約黃昏,夢裡醒來看清晨。青絲飛揚還剩幾縷,可隨風而去。
窗前花落,更深露重,你可曾有過落淚時候。
兩位老人眼含熱淚,在昨日的追憶中,又彷彿看到來日的希望,這片土地曾經蘊育過她的青春,如今同樣蘊育她們的夢想。她們深信,正在規劃和建設中的滇中銅都綠源小鎮,或許會在幾年之後,以另外一種方式重新延續過往幾十年的繁華和熱鬧,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迎接故人。
我們默默期待着,也憧憬着,行走着,也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