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年,他整十一。
他面容精緻,自有一番樣子,杏黃色的太子吉服穿在身上,一層一層的紋繡是龍紋。標誌着除了皇帝以外,他是最尊貴的一個。
他稚嫩的肩膀上已經擔着許多東西,但是一步一步,走的沉穩又順暢。
文武百官跪迎兩側,兄弟們也都帶着笑看着他。
他的目光越過這些人,看着上頭站着的那個穿着明黃龍袍的人。
那是他的阿瑪,是大清的皇帝,是他的明燈,也是他的肩膀和脊樑。
走上去,跪倒,他甚至沒怎麼聽聖旨是怎麼說他德行出衆,人品貴重所以堪爲太子的。
也沒聽那些溢美之詞背後的含義。
只是帶笑看他的皇阿瑪。
最後,他深刻的叩頭,謝恩。
四爺扶着他:“太子,從今以後,你要記得自己的責任。朕手把手的教你,你也要不辜負朕,不辜負祖宗。不辜負我大清的基業。從今後,你要無愧天地,無愧宗廟。做一個合格的太子,日後也做一個合格的皇帝。爲我大清百姓造福。”
“是,兒臣定然不負皇阿瑪教誨,期望。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無愧祖先。”弘時的聲音很大,像是底氣十足。
事實上,他也確實底氣十足。
四爺笑着看他:“好孩子,皇阿瑪信你,定能做好太子。皇阿瑪會扶着你,看着你,直到你羽翼豐滿。”
弘時笑了,可是眼裡都是淚。
下面臣子山呼萬歲,又山呼千歲。
至此後,大清後繼有人,皇室有了傳承。
太子年輕,聰慧,出身皇貴妃,得盛寵。
這位太子,絕不會像是先帝爺那會子的太子那樣。
外頭修建太子府,是衆所周知的事,雖然也有人懷疑選了先胤褆的舊府邸是不是皇上也有警醒敲打太子的意思。
但是不管怎麼樣,太子日後是住外面的。
這未必是疏遠,而是給了太子更大的權利。
畢竟孩子大了,住在父親眼皮子底下是不好的。
而等到太子有了太子妃,再能夠入朝參政的時候,他的自由更多。
能做的事就也更多。
而不是像先帝爺的太子爺,縮在毓慶宮裡,動靜都在先帝爺眼皮子底下。
衆人想得多,此時對着年輕的皇帝和尚未完全長成的太子,都是覺得高興的。
大清正像是眼前正冉冉升起的太陽一樣。
慈寧宮裡,雅利奇也在,所有人等着太子來。
等到了,一身杏黃的兒子雅利奇看着都高興。
此時也不是因爲太子,就是覺得好像是她抱着親着的那孩子一下子就大了。
弘時行大禮,太后一直慈愛的看着,按着規矩訓誡過,又說了勉勵的話。
然後是弘時給衆人請安,起來笑道:“額娘怎麼還哭了?”
雅利奇回神,這才現自己流淚了。
她一愣,掏出帕子:“額娘是高興。”
“皇貴妃娘娘也是一時激動,今兒是好日子,可別哭。”三福晉笑道。
“三嫂說的是。”雅利奇笑了笑:“是喜事,快給你皇額娘瞧瞧去。”
弘時點頭走過去:“皇祖母您瞧,孫兒穿這個是不是挺好看的?”
“好看,好看!已經是太子了,日後要更懂事。你本就是個懂事的孩子。只是日後不再只是小孩子了。要學的多了。”太后笑着拍他的手臂。
“皇祖母說的極是,孫兒日後定然不敢懈怠的。”弘時道:“也要請皇祖母處處提點孫兒纔好呢。”
“好,哀家要是看到了,就提醒你。不過你額娘是個周到人,有她看着,你就錯不了。”太后笑道:“哀家這麼些個媳婦,皇貴妃算是懂事的。又懂事,又孝順。往年間哀家沒多誇她。如今哀家就要誇一誇,烏蘇里氏教導出來的女兒,到底是好。”
雅利奇忙起來謝過太后,衆人也跟着誇,那真是說的天上少有,地上無雙了。
衆人也清楚,往年間爲什麼太后不提起烏蘇里氏?
那是因爲有皇后,她誇一個貴妃不合適。
容易叫後宮不和睦。
可如今,皇后沒了,四爺也早就透出消息,日後不會立後了。
那皇貴妃和皇后也沒區別了。
她又是太子生母,又有盛寵。
這時候,太后自然是要誇,這對宮裡和睦,也對大清,宗室都是有好處的。
只有後宮最高位份的那一位是太后,皇上心裡最滿意,最看重的那一個人,纔是真的能叫她做到六宮之主。
畢竟少了一個皇后頭銜,所以需要造勢。
這時候,便是她不得寵,或者太后不喜歡,也要誇一誇,爲的就是穩定。
何況,她本身就是皇上心尖裡的人,太后麼,憑心而論,皇貴妃這個人,她也找不出什麼討厭的點來。
何況不誇呢?
花花轎子人擡人,皇貴妃時時處處,裡裡外外也從來沒有不給太后面子。
婆媳嘛,互相擡舉着,不就一輩子過去了?
雅利奇笑道:“娘娘就不是嘴上愛說好話的,娘娘卻是心善的人。打從臣妾進了阿哥所那一日,過的就全是好日子。自打進宮,與娘娘這裡素來和睦。娘娘十分寬和小輩們,便是平素裡有錯,娘娘也是不嚴厲的。臣妾學着娘娘的樣子只可惜學的不像。”
其實雅利奇也沒撒謊,她確實很欣賞太后娘娘做事的樣子的,也學了不少。
只是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所以不可能一樣的。
兩個互相誇,衆人都笑着恭維。
等到太子走了,就在慈寧宮開宴。
又是忙碌一整日。
這一日之後,太子就是名副其實的太子了。
已經年關了,四爺沒法帶着他去泰山祭天。所以只能等年後。
安排的時間是正月裡,不過雖然還沒去泰山,但是已經昭告天下。
如今大清的太子,就是皇四子弘時。母親是皇貴妃,出自正黃旗的烏蘇里氏。
一般的百姓,有的並不知道這烏蘇里氏是一開始就是正黃旗呢,還是後來擡旗的。不過,大家都知道,這烏蘇里氏是個極其富貴的門戶了。
不過,京城裡,多數百姓見識更多,也知道這烏蘇里氏真正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