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四大將”,張繡本欲在四大將之下設“八上將”,只是自己起勢還是爲時太短,麾下英傑還是太少,挑選來挑選去最後居然只有三人可堪稱作上將。
其一,是原振威中郎將李通。在歷史上可是能和臧霸能夠並稱的良將,軍政兼通,處事全面,可獨當一面。
其二其三,都是袁術原四大將的後兩位——橋蕤和陸勉。
歷史上橋蕤是爲袁術開拓地盤立下汗馬功勞的,只是三國英才甚重,他一個反面角色手下的反派小弟又怎麼會受到衆人矚目。加上能力確實稍遜於紀靈張勳,使得連被史家渲染襯托正派的價值也沒有。
但是因爲前世某些可笑的原因,張繡卻是對這些小人物的研究比那些大人物的研究還多,橋蕤的事蹟張繡是知道的。此人是一個典型的忠勇之輩,而且還拎得清看得透,做人有原則。
史書上他是知道袁術奢侈無能的,也對諸如孫策之類的豪俊所傾心敬服,但是即使在袁術已經呈現敗亡的趨勢時此人仍然堅守一個武將的德操和責任。在被強出自己十倍實力的曹軍包圍在蘄陽城時,此人硬是死戰不退,敢於迎戰曹軍五子良將級別大將,雖然被殺敗,卻是能全身而退。最後抵抗曹軍至最後一刻。
同他一同堅持作戰而最後一起被殺的,還有就是李豐樑剛樂就這幾個同樣忠勇的袁術軍武將。
此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張繡和賈詡最後對此人能夠勝任“上將”而做出了評價:盡忠職守,敢打敢拼!
陸勉此人在歷史上的筆墨就更少了,饒是張繡來三國之前也是沒聽過袁術還有這麼一號與紀靈張勳齊名的大將。從陸勉投降到派他鎮守廬江,一直到現在。張繡只能說此人各項能力三流,但卻做事勤勉,處事謹密不曾有任何差錯。這點上卻是張繡軍除了高順之外沒有人能夠做到的。所謂勤能補拙是良訓,在“八上將”無人可頂上的情況下,張繡只好讓他上位,以示自己對於勤勉之人的肯定!
至於剩下的張先雷敘,蘄陽之戰前,因爲是跟隨張繡的老底子,是張繡軍掌兵最多的將領。地位一度在張遼高順劉闢龔都等人之上,但是兩場戰役下來,這兩人便一起向張繡請命收回自己的兵權。原因無他,只因爲感覺自己的本事實在是太渣了。
不說比得過雷薄陳蘭曹性魏續侯成這些正規軍出身的將領,張先雷敘這兩個帶兵打仗的能力連劉闢龔都這些黃巾軍頭領都差很多。到最後,就連時間最遲歸順張繡的陳策也在一次演練中譏諷張先雷迅二人無能,仗着是張繡從關中帶來的部將才能掌兵的。惹得張先雷敘兩人一起對陳策動手,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讓張先和雷敘兩人幾乎想要自刎。
發現了自己在武技方面的水平其實只能欺負一下像裴元紹那樣的小山賊的殘酷事實之後,張先和雷敘終於鼓起勇氣上繳了張繡給與他們的兵符,表態甘願在諸如劉闢龔都手下任職。
張繡當即也是同意了這兩人的請求,事實上他一直想要完成兵權的合理轉移。但是明面提出這個問題難免使得雍涼將士心寒,不如讓他們主動提出這件事。
怎樣使得一個人自願放棄權利呢,除非讓這個人自我感覺不合適享有這份權利。於是,張繡只好讓新手下陳策背了這個黑鍋。
像張先雷敘這樣有資歷卻沒什麼能力的將領張繡麾下其實還有不少人,比如雷薄陳蘭和劉闢龔都兩基友。這些人在張繡初期都是掌有獨立兵權的實權將領,顧慮到軍心將心的問題,張繡也是一直沒有主動削兵權,而是希望通過不斷地戰爭,使得這幾個將領逐漸像張先雷敘那樣有自知之明。
戰爭使得有大將之才的張遼張文遠和高順高統領顯現出了其自身卓越的能力,也能使得劉闢龔都雷薄陳蘭之輩在不斷的對比中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到最後,有自知之明的,張繡還會使他人盡其用,只有中層將領水平便當箇中層將領。但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話那就對不起了,張繡不介意在自己威信上升的時機除掉一些不長眼的庸才。
好在上面所說的幾個將領都比較有自知之名,知道自身的水平是連李通橋蕤之輩都不及的,便在張先雷敘放棄兵權之後,紛紛主動退位讓賢。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繡終於得以使得有能力的大將得以有了自己固定的部下,使得軍力兵權得以合理分配。
張遼作爲第一大將,掌管張繡的主力和絕對鐵桿軍隊——四萬雍涼軍。出自幷州邊塞的張遼,卻是熟悉西涼軍的作戰方式的。另外張繡還給了張遼很大的人事任免權,讓張遼得以將原來的屬下宋憲侯成魏續成廉魏越五將安置在雍涼軍作爲中層將領。
張繡此舉表現出來了自己善於用人的長處,另一方面也顯示自己對張遼的信任和重用。
第二大將高順卻是因爲善於練兵,被張繡分配了四萬新軍整訓。張繡另派上將李通副署高順,屯田事宜也一併劃歸高順李通一同管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順所部將士,統統都是一些軍中小白,諸如廖化劉闢龔都陳策這些非正規軍出身的將領。對此高順卻是欣喜接受。因爲張繡和高順都知道,只有上下所有將士一齊從頭練起,才能打造一支真正好的軍隊。
如果讓雷薄陳蘭這些正規出身的將領當高順部將,大小難免會對高順的練兵之法有習慣和傳統上的不慣從甚至牴觸,因此讓李通劉闢龔都廖化這些出身豪俠賊寇黃巾軍泥腿子的來學習,相反的還能使其感到新奇、激發其興趣、。
第三大將紀靈和第四大將張勳,自然統領的是淮南軍。在他們的副將派屬問題上張繡糾結了好久,最終還是讓上將橋蕤做了紀靈的副將,上將陸勉附屬張勳。
其實這是出於正副統帥之間私人關係上的考慮,在袁術手下的時候,紀靈便和橋蕤關係頗佳,而張勳和陸勉經常共事,這樣分配搭檔可以使得將帥和睦。
張繡在這件事上無疑又體現了他用人不疑的風格,在這四人以及諸位文武心裡又給自己增色不少。
這兩軍雖然都是四萬之衆,但是相比張遼高順兩軍,中層將領就少很多了。比如紀靈橋蕤的一軍,就只有雷薄陳蘭兩個將領充當中層。而張勳陸勉的一軍,更是可憐到只有張先雷敘兩個最弱將領暫代統兵大將之職。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還有幾位其他的將領卻都是有重任在身的。裴元紹要統領斥候探報,歸屬賈詡和張繡。胡車兒作爲第一親將,不僅要負責張繡安危,還要統領飛熊軍。周倉作爲第二親將,是寸步不離張繡的,現今更是統領了武威營。還有曹性李豐兩個,卻是因爲有箭術和槍術的特長,被張繡留在身邊。平時陪伴張繡練習弓騎箭術或者切磋槍技,戰時曹性還要統領羌胡弓騎,李豐統領西涼鐵騎。
武將方面算是合理分配了對應個人能力的權責,文人方面張繡也是做出了微小的調整。
賈詡仍然是首席謀主,在蘄陽之戰中了郭嘉和曹操計謀的陳宮和楊弘分列參軍或長史之職,這三人負責主要的軍機謀劃,另有原呂布謀臣許汜王楷作爲書記之職。文臣以袁渙閻象韓嵩爲主幹,諸如何夔袁霸袁徽袁敏各司其職。蔣幹授職謁者令。
總的來說,經歷了這場曹操徵淮南的大落大起,原本鬆散無序的張繡勢力集團內部變得井然有序,人人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能耐。每個人也對張繡在心底增添了一份信心。或許相對於軍事上的勝利,這纔是張繡這張戰爭最大的收穫。
人人盡其所能,物事盡其所用。做到這樣的程度,或許才真正具有了征戰天下的基礎。
既然有了逐鹿中原的資本,那又爲何要爲人驅使?
……
果然,荀諶下面的話表明了他來淮南的直接目的:“將軍忠義,當世罕見!然君目前僅有疲弱之軍十餘萬,羸弱不堪之地八百里。北面仍有竊國之賊曹操虎視眈眈,南面更有江東猛虎孫氏雄心萬丈,仍處於生死存亡之際。稍有不慎,這淮南之地,只會成爲將軍最後的馳馬場,這富麗堂皇的壽春宮室,只會成爲將軍你最後喪身的墳墓!”
荀諶一番頗爲不客氣的話語直接說了出來,在場的大部分張繡軍文武卻是沒有暴起對荀諶破罵,卻都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確實,目前貌似看來淮南迎來了新的春天,但實際上,千瘡百孔的淮南似乎只很可能只有殘花敗柳!
淮南雖然東面靠海、西面傍山,南北各有大河長江,地理位置絕佳。但是作爲中原南下江東的後勤支持供應地、江南北上的跳板,其地理位置又是極爲特殊的。曹操和孫策都是當世志在天下的英雄豪傑,無論哪方得到淮南之地,對對方來說都會是腹腋之患,所以一定得爭取到手,才能在爭奪天下之戰中把握先機!
這種南北皆虎視的情況下,淮南能平平安安發展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