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東海國相

楊彥回答的含含糊糊,溫嶠也是老於世故,略一尋思,就明白了楊彥的顧忌,這倒不是說楊彥註定就是三楊遺孽,而是操作的過程難以控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反正對於楊彥來說,身爲寒門素子,沒有比這更差的身份了,卻依然謀得兩千石實職,而即便落實爲弘農楊氏,且與三楊一系無關,短時間內也沒法帶來切實的聲望。

溫嶠的眉眼間帶上了一絲歉意,他覺得,自己有必要補償楊彥,於是道:“楊郎所譜臨江仙與虞美人,於建康廣爲傳唱,適才聽王妃提起,似又有新曲春江花月夜,不知能否當庭撫曲?“

楊彥有些愕然,尼瑪的,這是大朝會啊!

不過轉念一想,唐代以前,政治氛圍寬鬆,君臣無天壤之別,時常會於酒宴之後,君臣同樂,載歌載舞,而音樂又是評定個人雅好的重要標準,溫嶠本身在音樂方面便極有成就,況且塑望大朝會本就是禮儀性質居多,有此提議,實屬正常。

“哼!”

虞潭卻冷哼一聲:“粗陋胡曲,豈可污朝庭視聽?”

臨江仙與虞美人和當時的吳音格格不入,在流傳中,被扣上了胡曲的帽子,吳音的調子就不說了,只談歌詞,要求對仗工整,詞藻華麗,以展現奢華氣派爲主,不主張詠物言志。

而胡曲格調多變,多以平鋪直述的敘事爲主,在對仗方面沒有太多的要求,比如耳熟能詳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便是典型的胡曲風格。

實際上唐詩揉合了南朝的玄言山水詩精華,卻傳承自舊樂府,胡風頗濃,至唐中期及五代,又發展出了詞牌,形成了宋詞,楊彥唱的臨江仙與虞美人,便是宋詞,也因此被認作了胡曲。

吳姓高門對胡曲還是很不屑的,不過在寒門與僑人中,畢竟吳音曲高和寡,反不如胡曲朗朗上口,也更受歡迎。

溫嶠便是道:“吳音靡靡,朱弦疏越,融融曳曳,雲房寂寂,楊郎卻是以歌言志,以曲詠情,二者難言高下,不知陛下,太子殿下可有興趣鑑賞?“

司馬紹點頭道:”微言之緒,確是不應強分高下,楊郎可爲諸公奏。“

楊彥施禮道:“回皇帝陛下,太子殿下,《春江花月夜》雖有曲,所譜數詞卻嫌淺薄,尚須推敲,故不敢獻拙,但民舊時於長幹裡偶聽一婦人言及自身際遇,心有所感,譜曲《長幹行》,願爲皇帝陛下、太子殿下、王妃與諸公獻上。“

司馬睿向左右示意。

楊彥之弄箏,已經是衆所周之的事實了,宦人在殿中搬來几案,置上一副箏,楊彥端坐於前,調弄了一陣,便撥動起來,放聲呤唱。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

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

楊彥雖然唱的是古詩詞,曲調卻屬於現代古典音樂,與當時音樂的差別還是很大的,不過不要以爲古人不懂鑑賞,古曲只有宮、商、角、徵、羽五音,而現代音樂是七音,曲調更豐富,也更顯張力,再配着詩仙李白的歌詞,一時之間,殿中大部均是聽的如癡如醉。

說到底,古人只是因條件所限,接觸不到更好的,只能湊和着聽,如今有更好的出現,還怕不被吸引?甚至楊彥都不乏惡意的猜測,如果他有本事弄出電腦網絡,指不定王者榮耀都能風靡大江南北呢。

當然了,這只是想想,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實在太落後。

不片刻,一曲長幹行雖了,卻餘音未絕,哪怕是對胡曲不屑一顧的吳士,都有相當一部分還微閉着雙目,似是細細品味。

楊彥站起身來,垂手肅立。

身爲殿中的唯一女性,裴妃感觸最深,搖首嘆道:“通篇雖無華藻堆砌,卻其情也真,其意也切,寥寥數語,自出機杼,把一名窈窕娘子活靈活現的描繪了出來,尤其是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如蘭芝在口,馨香滿頰,亦爲全曲的點睛之筆,仿如一副畫卷徐徐展於眼前。“

溫嶠緩緩睜開眼睛,撫掌嘆道:”可惜太尉未遇楊郎,否則必引爲知己。“

這話一出,殿中一片唏噓,劉琨直到死後兩年,才被追贈爲侍中、太尉。

裴妃向上拱手道:“陛下,楊彥之如何?可堪任妾之國相?”

司馬睿心裡頗覺荒謬,裴妃曾以淮北流民帥比作楊彥,實際上二者有很大分別,能於淮北裹挾聚衆稱帥者,無一不是當地望族,而楊彥是實實在在的寒門庶子,況且楊彥於殿前聽封,相當於朝庭派駐往淮北的藩鎮方伯,也就是說,楊彥是朝庭的人了,是自家人,不比流民帥的旁枝庶子身份。

再進一步,楊彥自稱出身於建康,是丹陽人氏,僅這層身份,就比祖逖還要親近些。

司馬睿看向了司馬紹,司馬紹略一點頭。

對太子的心思,司馬睿是明白的,首先是楊彥有才,不妨放出去任其放手一搏,死了對朝庭沒有損失,若是能開創一番局面的話,或可收意想不到的奇效,將來時機成熟了,以嗣東海王就藩,自帶王府僚屬,說不定還能摘到桃子呢。

至於楊彥的忠心問題,怎麼看都比高門士族可靠,而且只要把裴妃扣在京城,就不怕楊彥有二心,畢竟楊彥是裴妃舉薦的,若是心懷不軌的話,不僅會害了裴妃,還將從此揹負上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名,受天下唾棄。

‘也罷,朕就成全他!’

司馬睿深吸了口氣,沉聲道:“景猷日前曾爲你請功,今又有王妃舉薦於你,前功並封,楊彥之聽宣!”

”民在!“

楊彥上前,拜伏於司馬睿駕前。

司馬睿道:“着楊彥之任東海國相,加蕩寇將軍,督東海國諸軍事,假節,秩比兩千石!“

當時皇帝宣敕的時候,往往要加些修飾詞,以讚揚某人的才華或品行高潔,但是對楊彥,因其身份低,又是古往今來第一倖進之臣,他實是不知該如何讚揚,索性省了。

其實拋開虛名不計,把楊彥一個寒門素子封了全套,也算厚恩。

“臣楊彥之謝陛下恩典!”

楊彥大聲稱謝,徐徐退向一邊。

虛名他不在乎,他要的是實利!

有名份大義在手,他可以去郯城慢慢經營,雖然前路坎坷,依然九死一生,但總算有個開端,千萬倍勝過留在建康城裡爲人俎上魚肉。

比兩千石是兩千石中最低的一等,其上還有真兩千石與中兩千石,不過身爲兩千石,有參加大朝會的資格,因此楊彥並未退去,在宦人奉上印綬、節杖、官服之後,老老實實的退到最後,敬陪末席,坐於殿內。

本來按他的品秩,足以列席大殿中間位置,不過對於他來說,該得的都得到了,無謂去做意氣之爭。

第一九二章 扼守兩山第五零三章 金輪法王第一章 自古老四出皇帝第六三九章 狹路相逢第五十章 郯城去不得第六三九章 狹路相逢第七零一章 劉曜放人第一一六章 風助煙長第二零九章 當面挑撥第七二五章 錢幣流通第六三四章 石勒應對第九十六章 鮑氏道兵第七四四章 再入關中第七六九章 殺入宮城第五四三章 一潰千里第三七四章 身敗名裂第二四一章 龍骨戰艦第九章 不爲別家做嫁衣第八四六章 蓋棺定論第七五五章 兵臨壺關第七三六章 上門接妻第一五一章 暫時打退第八十一章 擊鼓求見第二十五章 蕭氏來人第四九七章 望遠鏡出世第四七零章 決戰堯王山第五九九章 千人聚考第七一五章 生擒石虎第五四九章 攻克宛城第五八三章 算緡之禍第六七二章 內訌第二二六章 視之如犬第四五四章 彈劾荀崧第八四零章 譁變第六七四章 力量對比第三六五章 大獲全勝第三零五章 圍點打援第四六三章 討逆檄文第五六六章 喪心病狂第六九四章 李雄發飆第三二一章 戰後安排第五零二章 佛圖澄歸來第七七五章 誅徐光第三七九章 萬馬過河第十七章 陸納再來第五三七章 重敘婚約第六三五章 涼州決議第二一四章 逼出沈充第六九零章 否極泰來第九十三章 蕭氏賠禮第七五四章 欲加之罪第八三七章 女爲悅己者容第四六三章 討逆檄文第二零一章 沈充退軍第七五八章 兵臨襄國第三八二章 以守應變第一二七章 郯城現狀第二二三章 怨氣沖天第三二二章 走爲上計第五二一章 土崩瓦解第四六一章 被逼出現第六六四章 楊彥到來第四二五章 淮北形勢第三四五章 文工營第二零九章 當面挑撥第八四零章 譁變第六十五章 詩賦荀華第七十五章 巧娘被掠第二五九章 紅顏知己第十二章 以身相報第一九五章 總攻開始第六九八章 劉石缺糧第二四四章 蕭氏難處第一章 自古老四出皇帝第一三二章 彈簧第二十二章 不收謝禮第三零一章 財富歸零第四一一章 交換條件第四七一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七八九章 異想天開第二十三章 願習騎射第三六六章 形勢逆轉第一五六章 不戰自潰第五二八章 陶侃的難處第一八二章 回交育種第三四八章 先登攻城第六六四章 楊彥到來第七七二章 顛狂大作第五三二章 登壇建國第二五四章 袖裡乾坤第六八一章 苦中作樂第九章 不爲別家做嫁衣第三四八章 相府爭吵第三四八章 相府爭吵第六五三章 張駿來降第四七九章 兩個選擇第五一九章 義釋鄧嶽第二七三章 周札發難第一七一章 蘭陵太守第五三二章 登壇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