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4章 傾國之利

鑄幣是象徵着國家威權的行爲,自然只有朝廷才能做,雖說大明朝廷在鑄幣和發生錢鈔這件事上做的很不合格。

三江系統這邊想要做類似的事情,太容易被人扣上罪名了,所以要變通,找個其他的法子模糊過去。

首先這個“幣”字是不能用的,這個倒也是簡單,王通初步的打算是用“兩”這個單位,銀半兩、銀一兩、銀五兩和銀十兩,以及金二兩、金五兩和金十兩。

錢、兩、斤,這個通行的單位,不過整個大明因爲省份不同、計量的對象不同,甚至使用計量的機構不同,有無數種不同規格的“兩”和“斤”,比較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內庫和戶部的國庫,雙方的計量單位就是不一樣的。

當然,誰都明白,計量單位越不明晰,當事人上下其手的機會也就越多,但王通這邊不能這麼搞,而且官方定下的金銀兌換、金銀與銅錢的兌換比率都是定死的,這也有太多鑽空子的機會。

現在因爲天津衛和松江府的興旺發達,還有北地幾處商業的匯通,金銀大量的涌入大明,實際上金銀的價錢是在不斷的下跌,如果還是抱着原來的比率進行,那就是個笑話了。

王通這邊先是定下了一個統一的計量單位,然後以這個計量單位作爲基礎,開始鑄幣,其他地方管不得,三江系統內先統一起來還是能做到的。

天津衛的匠坊是大明第一個使用水力機械的,這麼多年下來,許多大明的工匠也情願不情願的接受了西方那種講求數值‘精’確,一切都有固定規格的做法,習慣了這種規矩,又在三江系統內拿到了豐富的報酬,富有聰明才智的大明工匠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立刻迸發出了創造的能量。

現在的水力機械已經比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進,不管是從結構還是細節上,葡萄牙和荷蘭的商船往來於大明和歐洲之間,有幾個商人都是因爲天津衛才發家致富,他們也有個任務,就是定期將歐洲的機械以及各方面的知識帶到大明來,這麼多年下來,也有不少的歐洲工匠從歐洲過來,歐洲的各個大國都在打仗,倒是這富庶的東方有莫大的吸引力,不管是阿拉伯、天竺、南洋,都太過落後,反倒是在這大明非常先進,超過了歐洲的水平。

按照那些過來的工匠和往返的船上人員所說,如今天津衛的製造業,在技術上已經有部分比歐洲還要先進了。

也是有了這樣的技術基礎,鑄幣纔可以進行,錢幣四周有凸起的邊緣,正面是“三江”兩個楷體字和大寫的錢幣幣值,後面是“忠君報國”四個小字和王通親自設計的阿拉伯數字的幣值。

這些名義上都是三江內部流通的,所以在文字上沒必要太複雜,儘可能的做到文字清晰,錢幣重量統一就是了。

金幣與金幣,銀幣與金幣自身的兌換還好說,金銀之間以及和銅錢之間的兌換,在如今這個局勢下,每月和每月之間都有不同,少不得要定下一個三江系統內的官方比價來,定時發佈。

目前天下間大宗金銀‘交’匯的地方,無非是京津和江南兩處,天津衛和松江又是這兩處的龍頭之地。

對這兩處的比價變化知曉清楚,就能制定下來一個相對準確的兌換比率作爲三江商行內的基準數。

不過,天津衛和松江府這裡相距千里,消息的快捷傳遞的確不容易,王通對這個採用的是個笨方法,從天津衛到松江府,沿路設置三江商行的驛站,快速傳遞消息,每隔幾十裡設置一個驛站,驛站備有馬匹,消息就這麼站站傳遞,晝夜不停,如果路上沒什麼天災人禍的話,十天之內可以到達。

這一路上要設置多少驛站,有多少人手,養多少馬匹,人的工錢和草料,實在是個耗費巨大的事情,但現在三江系統也是家大業大,這個耗費和兌換比率帶來的損耗相比,實在是算不得什麼了。

鑄造錢幣,鑄幣的機械和場地和人員都要重新準備,大部分都要從天津衛遷來,這件事意義重大,爲了保險起見,王通要把這個放在自己的身邊,就近管理。

不管怎麼看,這次的鑄幣都是一個賠錢的勾當,算起來還要貼進去不少錢,三江系統遞送下來這封信的時候,也是提到在更廣泛的範圍內發行錢票就能解決這個問題,王通還是要費力費錢的進行鑄幣。

鑄幣這件事意義巨大,以天津衛開海爲發端的大明工商業爆發‘性’發展,經濟總量已經是急速的膨脹起來,海主和倭國的‘私’鑄銅錢已經滿足不了需求,當然,這麼講的確是諷刺的很。

王通鑄幣儘管對外是說僅僅在三江系統內部流通,爲了自家的方便,可在如今這個局勢裡,他一開始做,標準重量、成‘色’恆等、品相上架的金銀幣立刻會成爲流通的貨幣之一,而且三江系統網絡無處不在,天下間不知道多少人靠着這個系統發財和生活,他們會自然而然的習慣用三江的這些金幣銀幣。

可以預見的將來,甚至都不是什麼百年以後,十年二十年間,甚至更短的時間,大明稍微有規模的城市中就會同行這樣的錢幣,工商業者和富人也會習慣這種錢幣,因爲他比現在的銅錢要方便太多。

做到了這一點,等於是掌握了大明的金融系統,等於是掌握了大明工商的上層結構,三江系統本來就是在大明佔有絕對優勢的巨無霸,如果再有了這個系統,那意味着什麼,不言自明。

而且能做到這個,朝中的文官們和內廷的太監們甚至都不會忌諱猜疑,他們沒有這個知識,甚至可以說,他們沒有這個意識,他們根本不懂這方面,如果他們懂,到如今也不會錢幣嚴重缺乏,要讓‘私’鑄的錢幣大行其道,附帶說一句,‘私’鑄的錢幣居然還要比官造的好。

再細節一些,掌握了大明的金融,掌握了大明工商的上層結構,這都是比較大的意義,鑄幣本身長久來看也是有極大的利潤。

銀半兩、銀一兩到金十兩,這些錢幣建立起信用之後,錢幣材料本身的價值就會被淡化,錢幣上印着的幣值纔是他的價值,也就是說,信用建立起來,金銀幣未必用足量的金銀鑄造,可以摻入一定比率的其他金屬,但有三江系統的信用在,即便是金五兩裡只有三兩金子,他依舊可以當做五兩金來進行‘交’易,一個錢幣的差額,想想三江銀行要鑄造多少錢幣,這差額的總量又會有多大。

至於信用的建立,這個對三江系統來說完全不是問題,他手中的金銀實在是太多了,足夠應付任何程度的兌換和‘交’易。

這些都不是一時一天的能做的,能在一年兩年之內做成已經是幸運,不過錢票和銀票可以先行‘操’辦起來,這倒是相對簡單。

三江銀行總行就設在松江府遼國公宅邸邊上,三江系統內的人都習慣的稱爲三江總行,這個稱呼雖說是簡稱,可也說明這個三江銀行的地位,原來三江內、商行、錢莊、保險行、船行、匠坊等等產業彼此獨立的局面結束了,接下來都是由三江銀行總領,名副其實的總行。

京師傳來的消息有很多,最讓王通關注的就是,萬曆皇帝重開虎威武館,一切都按照王通當年的規矩進行,從宣府、京軍和薊鎮各處挑選將‘門’少年,和天子一同訓練。

但此時不是當年,萬曆皇帝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和少年們在一起,他只不過在開學的時候去一次,幾天再去一次,算是拉近關係,估計畢業的時候也要去一次的。

教官上,禁軍軍官和內廷的武職宦官自然是首選,不過虎威軍的戰力天下無雙,自然不會放過,據說韓剛和李虎頭、馬三標都是被選上做了教官,輪流過去講課。

估計等這些少年武將畢業了,也會被安排在禁軍、京營和虎威軍之中,可這樣的訓練,這樣的接觸程度,萬曆皇帝能抓住多少人心,實在是不好說。

虎威軍各個團都已經派了出去,就按照王通臨走時提出的計劃,每個團在當地擴充,然後改革邊鎮,保留下督撫軍將手中的‘精’銳標兵家丁,其餘的則是化爲民戶,讓他們合情合理的成爲武將們的佃戶長工。

這種政策其實給邊鎮系統高層人物好處非常大,算是對改革軍鎮的安撫,但有得利的人,也有受損的人,武夫們可不是能忍氣吞聲的,吃了虧的少不得就要鬧起來,這樣的鬧事若是放在從前,一般都是會在本地掀起叛‘亂’,儘可能的鬧大,要不就是竄到邊牆之外,勾結韃虜爲禍大明。

如今這局面,想要竄到外面去是不行了,草原上那還有什麼韃虜,那已經是大明的領土,所以都在本地掀起了叛‘亂’,‘亂’局紛紛,各處的總督巡撫本就對王通倡導的改革邊鎮不太熱衷,他們在邊鎮目前的體制裡也是有豐厚的好處,一改革,總兵參將什麼的倒是還好,他們卻憑空少了不少,怎麼會願意,一看到這樣的情景出現,都是紛紛的上奏彈劾,一時間倒是有些風聲鶴唳的味道。

王通對這件事的估計很全面,要不然他也不會放心大膽的去海島“度假”幾個月,事實證明他判斷的沒錯。

歷韜在陝西、譚兵在山西、孫鑫在寧夏,山西這邊商人的勢力極大,邊鎮之中也和商人們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幾個叛‘亂’甚至還沒有等到官兵過去剿滅討伐,自己就先土崩瓦解,要不然就被本地商人豪強調集的鄉勇團練打敗,根本沒有擴大的機會,至於寧夏,寧夏最大的也就是哱家,哱家如今都被遷到歸化城去了,其餘的人都是提不上臺面,有兩處剛鬧的,一處孫鑫領着兵過去剿滅,一處卻直接給商行取信,商行的護衛隊過去收拾了。

比較麻煩的卻是歷韜這邊,所謂陝西三邊,大明九邊之中,陝西就有三個邊鎮,固原、延綏和榆林,陝西也算是自成一體的地方,勢力盤根錯節,因爲這件事,還真是此起彼伏的鬧了起來。

相對於山西和寧夏兩處,歷韜能在陝西本地得到的支援非常少,處境也相對難些,不過當時將歷韜放在陝西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歷韜年紀雖然不大,但做事極爲的狠辣果決,他率領的又是虎威軍‘精’銳部隊。

年關前後,他率軍沿着邊牆十日四戰,連續平定叛‘亂’,斬了差不多三千個腦袋,二十多個寨子被夷爲平地,寨子中的寨民被遷往內陸居住,一下子就將陝西的局面安定下來,陝西也太平了許久,多少年沒見到死這麼多人,流這麼多的血,大家都是膽寒,各個安定了下來。

王通對歷韜‘私’下里有個判斷,歷韜是虎威軍這些軍將中最爲冷血的一個,而且對權勢的追求也是旁人不能比的,好不容易有出鎮一方的機會,他肯定不會將這個機會敗壞在手上。

但陝西比起其他各處也是要大些,局面更復雜些,每一處三個團的規矩顯然不太適合,朝中已經有風聲出來,說是讓陝西的禁軍變爲四個團。

遼寧那邊的開發已經是進行,不過對遼寧開發意見最大的卻是河南和湖廣的地方官,文字官司已經打了三個多月,遼寧和北直隸、京津的人是一派、河南和湖廣的是一派,山東那邊則是傾向於河南和湖廣。

原因很簡單,遼寧和遼寧之外的拓荒,招募的百姓大多是來自這兩處的貧民百姓,山東也有不少。

放在從前,本地地方官看到少了這麼多的流民,地方安定,也就是默認對待了,但招募的人越來越多,現在本地豪強地主士紳都開始發愁人手的問題了,這種情形自然是要‘激’起矛盾的,這也是大時代發展中的必然.......

謝謝大家的訂閱和月票,謝謝“倉山雪,用心回覆,笨熊通通,ipooo”各位朋友的打賞,謝謝大家

第721章 一視同仁 羣議宗祿第297章 尚書換大使功勞換黑臉第849章 言傳身教第148章 要不是小爺第396章 潑天一般的收錢第582章 恩威只爲此乎第739章 軍中只有一個主帥第610章 凌晨第359章 金山銀海齊聚津門第481章 想不幹 勿謂言之不預第150章 首尾第878章 雖在異鄉卻似家第512章 我千敵萬 虜騎圍攻第785章 信不信 認不認第281章 不得不護保平安第864章 返北江中談第772章 收尾第526章 名將漫言 忠心有能第994章 打不打 打不打第973章 恭喜陛下第361章 公道患難皆見人心第1024章 遼國公大宴第802章 笑對爾等手段第477章 爲何來堰頭鎮第543章 商場伎倆 由此及彼第453章 王通實在可惜第301章 王千戶的人第995章 襲擾第664章 自討苦吃第303章 幾家歡樂一家愁第69章 關係網第611章 天明第722章 王通所爲 衆官不明第1131章 清晨是一天的開始第232章 萬事要開頭第267章 矇事與質檢第96章 誰前倨後恭第565章 我忍敵亦忍 初冬再離津第1035章 呂宋血案第554章 深陷其中 羣情涌動第764章 驅虜填壕第543章 商場伎倆 由此及彼第933章 滿套兒金礦第99章 不回頭第197章 言語退賊 天子之怒第547章 坐船殺賊去第392章 積沙成塔扶危救難第528章 天下新法津門利弊第871章 裙下藏飯第762章 彼爲羊 我爲狼第41章 尚膳監食檔第2章 大悲大凶第595章 漸齊備第819章 悔不該第710章 由此及彼 心思萬方第984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1048章 自找苦頭死戰苦戰第266章 首輔回京第814章 少年閒談第42章 娓娓道來第1113章 成竹在胸第573章 即將過去的萬曆九年第1015章 本來要成爲汗王第252章 誰派你來的第251章 敲打勾結城外第535章 往事心憂清流怨起第340章 辦家塾新商行第905章 夫妻夜話第282章 漸進漸近第422章 利國利軍 辛苦何妨第136章 僧人斬斷是非根第418章 互有借鑑 機杼不同第522章 不稀不貴 勝後繁忙第1052章 分贓大會第540章 商鞅立木 周全佈置第81章 武館 武學 將門子第32章 兩尺窄幅第107章 非要追你出來第838章 亂糟糟第620章 欲閒不得第261章 伏殺與殺第893章 束手束腳第683章 實力爲尊第959章 宣府總兵李如鬆第921章 由小見大 富貴陷人第613章 是一場空 塵埃落定第896章 失耳目 暗流涌第697章 敢言不敢聽 也有人相托第836章 殺賊簡單第394章 董創喜和沈枉第546章 波瀾詭譎 京師大案第131章 真相似大白第472章 窺一斑而知全豹第753章 後發制人第959章 宣府總兵李如鬆第331章 孫海引君遊西苑第991章 出格的要求第1019章 尾難收第427章 似是巡遊 小心爲上第768章 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