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章 再上兵部

bookmark

482章 再上兵部

時隔一天之後,俞諮皋與沈有容再次來到棋盤街的兵部衙門,與前次不同的是,身後多了位青衫方巾的隨從,看起來就像不通文墨的武官常請的西賓酸夫子,一點也不起眼。

門口值守的仍是昨天那位苟書辦,老遠看見俞諮皋,他就滿臉的不耐煩,罵罵咧咧的道:“那姓俞的在咱們面前裝清廉,偏生有錢去賄賂胡大人,真他媽的不是個東西!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混賬、這兒子也是王八蛋,瞧他兒子的做派,死了的俞某人恐怕只是面子假裝廉潔,實際上也沒少撈……”

費哨官從來都附和苟書辦,這次則稍微有點不同意見:“小的以前聽在車營的弟兄說,那俞老將軍果真一清如水、愛兵如子,京師各個營頭當兵的咱都認得,聽他們說唯獨在車營當兵,領到手的糧餉折扣最少,這話怕不是假的。”

“老弟你不懂!”苟書辦扳着手指頭算賬:“別的營頭,大開支也就人馬糧草和每月餉銀,將官一扣底下就看出來了,唯獨俞某人領的車營,要放槍、要打炮,這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炮筒、炮彈、火藥、鉛子只要多報銷三成,嘖嘖,你算算每年該有多少進項?”

說着說着,苟書辦眼睛都紅了,口水嘩啦啦的流,看他那副貪婪的樣子,要是有朝一曰自己能做到京師車營參將,怕不把火槍火炮都通通拿去換錢?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苟書辦以己度人,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算他做夢也夢不到俞大猷蕩寇平倭、廓清萬里海波的胸襟氣魄。

幸好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並不只有苟書辦這樣的人,還有俞大猷、戚繼光這樣的英雄豪傑,有曾省吾、潘季馴這樣的治世能臣……苟書辦並沒有刻意壓低自己的聲音,他說的話清晰的傳進了俞諮皋的耳中,這位脾氣耿直的年輕武官當即氣得麪皮通紅,很想和對方理論一番。

沈有容對朋友搖了搖頭,比起今天的正事,門口小吏的態度實在無關緊要,不必節外生枝。

“怎麼着,俞公子又來了啊?”苟書辦狗仗人勢,站在兵部高高的臺階上,居高臨下的位置讓他很有優越感。

俞諮皋忍氣吞聲的點了點頭,不過沈有容並沒有像昨天那樣遞去銀子。

似乎對昨天封套中銀兩的微薄還充滿怨念,苟書辦見來人不識趣,越發火冒三丈,揶揄道:“哼哼,來了也是白來,胡郎中不會見你們的,身爲武將公然賄賂兵部的朝廷命官,就等着揭參吧!對了我說俞公子啊,令尊這麼多年撈的銀兩怕也不少了,你有錢向大人先生們行賄,何必在咱們這些苦哈哈面前裝窮?”

俞諮皋和沈有容都沒有動,卻是他們身後那個青衫幕賓手腕一翻。

苟書辦嚇得往後一躲:“哎呀,你還要打我……呃?!”

語聲突然中斷,只因他視野裡出現了黃澄澄的東西,迷人的金色光芒在苟書辦眼中萬分可愛,卻見那青衫幕賓手中拿着一錠光燦燦的金子。

“哈哈哈,你們哪裡請來這位西席老夫子,果真是位老成之士,都像他這麼辦事,哪裡有許多廢話?”苟書辦眉花眼笑,就要去那人掌中接金子。

可突然之間,就在接觸到金子的那一刻,他的手像被烙鐵烙到了似的猛的縮回來,接着完全僵在了半空,臉上那種居高臨下的得意笑容也慢慢凝固、熔化,最後變得比哭還難看,聲音更是帶上了顫抖的哭腔:

“怎、怎麼是您老人家?小的、小的這雙狗眼,實在該挖了去,小的豬油蒙了心,狗眼看人低……”

青衫書生只是微微一笑,將黃金重新揣進懷裡,戲謔的看了看苟書辦:“別的倒也沒什麼,就是這張嘴實在有點臭。”

“小的嘴臭,小的這張嘴實在爛!”苟書辦突然就像發了失心瘋一樣,朝着自己嘴巴噼裡啪啦的打耳刮子,竟然絲毫沒有留勁兒,打得嘴角鮮血直流,簡直好像這張嘴巴並不是長在他自己臉上的。

噼裡啪啦不知打了多少下,四周已有人投來詫異的目光,青衫書生終於滿意的點點頭,又朝大眼瞪小眼的俞諮皋和沈有容笑笑:“不好意思,叫兩位世兄見笑,一點虛名,嚇嚇愚頑之人,倒也有趣。”

俞諮皋與沈有容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跟着走了進去,或許因爲有青衫書生跟着吧,他們的腳步比起上次要堅定有力得多。

苟書辦直到青衫人走進去拐過衙門內的照壁了,這才停下手,嘴角已是鮮血橫流,只怕連後槽牙都打鬆了幾顆。

費哨官看得目瞪口呆,他是新從京營調來兵部值守的,自是不明所以,連忙吩咐同樣看呆的兵丁給苟書辦弄水來洗,又悄悄問到底怎麼回事。

“嚇,剛纔、剛纔那個穿青衫的老爺,”苟書辦喘了幾口粗氣,驚悸還明明白白的寫在臉上:“是、是錦衣衛指揮使、北鎮撫司掌印秦將軍!”

我的娘誒!費哨官也覺得腿彎兒有點抻不直了,腿肚子上兩股筋直打轉,這北鎮撫司可是兇名在外呀。

苟書辦拿清水洗滿嘴的血,又道:“剛纔虧得我見機快,秦長官說咱嘴臭,咱就算把嘴打爛也是應該,否則你不自己治,就得北鎮撫司替你治,嘖嘖,拔舌頭、敲牙齒、火炭灌喉,那還有命在嗎?”

衆兵丁聽了,頓時不寒而慄,這六月盛夏的大太陽底下,竟是感覺涼颼颼的。

苟書辦儘管滿嘴流血,仍是一副如釋重負、甚至隱隱得意的神情,好像剛纔並不是捱了打,而是從閻王殿裡轉了一圈又回到了陽間。

費哨官幾個卻尋思,你丫欺軟怕硬,自作自受,剛纔這不是犯賤嗎?

秦林纔沒費心思怎麼整那苟書辦呢,他每天事情多得很,哪有心思和一個看門小吏計較?

苟書辦實在是自己嚇自己,不過話又說回來,北鎮撫司兇名昭彰,苟書辦要是不怕那才奇怪了呢。

進了兵部衙門,俞諮皋、沈有容在秦林授意下仍去找武選清吏司郎中胡邦奇,秦林則東拐西拐,輕車熟路直接進了曾省吾辦公的兵部二堂。

方逢時告病,曾省吾以左侍郎代掌部務,爲了表示仍等着老尚書病癒回來,二堂正廳繼續虛位以待,曾侍郎繼續在偏廳辦公。

不過盡人皆知方尚書這次告病乞休是真的不會回來了,他今年已經六十八歲,早年在邊防重任上戎馬倥傯,也該回家頤養天年了。

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挽留,無非是一種姿態——或者說,前幾次的挽留確實是張相爺希望方逢時能繼續把兵部尚書的位置佔住,等待他從容做出合適的人事安排,那麼在江陵黨大將曾省吾以欽差身份破獲楊兆一案,立下大功,有資格直接升任兵部尚書之後,這種挽留就真的只是例行公事、表示朝廷對老臣的優待和重視了。

於是,所有人都明白代掌部務的左侍郎曾省吾,或者十天,或者半個月之後,就會成爲權勢極重的兵部尚書,掌管天下兵馬。

所以,在二堂偏廳侍候曾大人辦公的諸位兵部僚屬以及許多一二品武將,看見一位青衫年輕人笑嘻嘻的走進來時,都吃了一驚。

當然等他們看清這人,就都明白是爲什麼了,錦衣衛指揮使秦林,是曾侍郎關係極好的朋友。

“可惡,浙江都司、福建都司又請糧請餉,倭寇平息,又有瀛洲金長官屏護海防,浙江、福建那邊哪裡還用的着許多兵備?怕是將官中飽私囊吧!來人,替我磨墨。”

曾省吾就準備把請糧請餉的呈文駁回去,心思放在這上面,就沒注意到偏廳裡面突然安靜下來。

等了一會兒,磨好的墨汁送了過來,端墨的人卻出言道:“金長官是海防,朝廷的陸防卻不能放鬆,如今因倭寇平息,防務便重北而輕南,他年若南方沿海有佛郎機等國蠻夷滋擾,再臨時整軍備戰,恐怕朝廷一時間措手不及。”

曾省吾初時不喜別人打斷自己思路,正待駁斥,又聽這人說的有道理,再擡頭一看,立刻大笑起來:“秦老弟,你就會弄鬼,赤手格象的勇士,如何屈尊來替老哥磨墨?”

秦林笑道:“李白醉草嚇蠻書,有楊國忠磨墨、高力士脫靴,曾老哥籌措方略、贊劃機宜,居然只有小弟這小小三品指揮使磨墨,才叫委屈呢!”

“你啊你……”曾省吾指着秦林搖頭直笑,心頭卻是暢快得很,即將坐到兵部尚書的位置上,大明朝的千軍萬馬都在指掌之中,正要施展一番宏圖偉業,替國家開疆拓土,保大明江山永固呢。

等着的諸位屬官和提督、總兵、參將都有眼色,盡皆退了出去,曉得秦長官此來必定不是和曾大人說幾句笑話的。

“秦老弟無事不登三寶殿,有話只管說!”曾省吾很夠哥們的拍了拍桌子,大包大攬:“只要在老哥權限之內,定當照辦!”

(未完待續)

709章 聾婆婆的提示998章 誰的演技好1087章 背叛233章 鬼子來了894章 秦黨攤牌239章 一刀斷喉第12章 人選835章 顱骨塌陷449章 女媧的聲音1006章 觀念衝突305章 死亡訊息316章 餿主意211章 第三起命案904章 東施效顰692章 反詩與反賊217章 魚死網破173章 可疑的老兵四十五章 強悍的軍餘916章 銀子的力量274章 徐邦瑞的許諾742章 軍心可用501章 拖油瓶703章 畫影圖形316章 餿主意124章 秦林的詭計431章 相爺的心計650章 區別待遇369章 千萬別叫爺跪405章 戚帥的苦衷680章 秦林牌xo588章 兩番密謀616章 喜上加喜485章 胖子成親701章 婦唱夫隨七十七章 秦兄救命496章 循跡追蹤1067章 一騎絕塵774章 變天713章 混戰1001章 驚破敵膽524章 獻俘920章 秦林的新職務五十四章 窯子308章 君之歸期妾遺恨1050章 永寧的小心思947章 調戲公主五十八章 我要賺錢962章 才子風骨114章 胃內容物250章 徐大小姐之怒756章 格物致知646章 隱性遺傳一百零六章 江上浮屍660章 爲將軍牽馬324章 幾番搓磨414章 戚繼光的憂懼631章 持力捷疾第18章 提親245章 以牙還牙247章 秦林的計劃393章 次輔張四維565章 適得其反八十三章 望氣之術999章 老子岳丈多一零二章 收之桑榆439章 奇怪的聲音947章 調戲公主1128章 牡丹峰之戰684章 通過了嗎177章 鎖定嫌疑325章 辯才無礙621章 海洋攻略874章 鎩羽而歸593章 拉人下水487章 清理積案1116章 先知1044章 魔鬼的詛咒375章 大豐收285章 狗仗人勢658章 麻家將759章 山寺僧話1087章 背叛325章 辯才無礙1068章 圈套320章 小常飛肘146章 沒說人話839章 畏罪自殺四十六章 指揮使司命案162章 消失的角膜渾濁154章 老太又見老太589章 鎮水觀音庵262章 被自殺281章 束手就擒673章 羅生門336章 魚接鱗911章 幽怨的喇嘛877章 恭候多時185章 脣槍舌劍983章 入我彀中356章 緬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