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章 連人都是你的

bookmark

740章 連人都是你的

秦林霍的一下站起來,朗聲長笑。

“秦欽差你笑什麼?”錢鳳頗覺訝然。

秦林笑容一斂:“那馬文英、劉廷用兩個,不但是煽動兵亂的黑手,本官曆次所辦劇案,諸如鄧子龍遇刺、荊王府奪嫡、南京連環姦殺案、京師白蓮北宗劫奪男童、蒙古大成臺吉遇害等等驚天大案,他兩個都脫不開干係!”

衆官驚得目瞪口呆,錢鳳良久才遲疑道:“秦少保,您、您莫非說的是笑話?”

“你們纔在說笑話、渾話、胡話、屁話!”秦林將袍袖一揮,大步流星的走了,留下衆官員大眼瞪小眼。

秦林回到欽差行轅,立刻讓陸遠志走一趟,到候潮門外羅木營去通知馬文英、劉廷用,說關於餉銀的事情一概由本欽差做主,如果吳善言請他們去談判,千萬別去。

馬文英粗中有細,劉廷用智計多端,秦林雖然沒有明說吳善言想幹什麼,他兩位得到消息也就明白了八九分,一面感嘆秦少保果然是位說到做到的實在人,救了咱們一次,一面痛恨吳善言卑鄙無恥,竟要用這種下作齷齪的手段冤枉好人,替他自己推卸責任。

親眼見到這羣地方官員的昏聵無恥,饒是秦林這幾年心境練得非比尋常,也被氣得夠嗆。

張紫萱開解他:“天下的貪官污吏、昏庸無能之輩,連家父都沒法一一管得過來,只好用考成法給他們頭上套個緊箍咒,秦兄是見慣了生死的,又何必看不開呢?倒是你這次化解兵亂,小妹終於釋然了呢!”

秦林嘆口氣,抓住她的小手:“普天下的事情,我也管不了許多,但吳善言這等昏聵愚頑的官員,既然遇上了,就除掉一個是一個。”

嗯,相府千金重重的點了點頭,秦林最吸引她的地方,不是審陰斷陽,不是神目如電,而就是這隱藏在嬉皮笑臉下面的那一顆赤子之心。

又派牛大力走了一趟,請來了浙江巡按御史張文熙。

牛大力到了張文熙的宅子,這位巡按正戴着獬豸冠、穿獬豸補服等在家裡,似乎早就料到會有這一趟,他從巡撫衙門回到自己家,連官服都沒有換。

在欽差行轅見到秦林的時候,張文熙深深一揖到地:“下官拜見秦少保!少保爲浙兵請命,平息一場潛在的兵亂,救了杭州全城百姓,真羞殺吾輩讀書人,而吳中丞、孫方伯等輩兩榜出身,自詡仁義道德,若是他們胸中還剩那麼一點子天良,寧不愧殺!”

張文熙是隆慶年間兩榜出身,和吳善言、孫朝楠一樣都是平時眼高於頂的天子門生,老實說,對秦林這種有“倖進”嫌疑的武臣,是有那麼點看不起的。

但事實擺在張文熙眼前,吳善言等人的行爲豈止昏聵愚頑,簡直就是喪盡天良,而秦林這個“不學無術”的一介武夫,偏偏隻身深入數萬大軍,平息了兵亂,又堅持事實,不惜得罪封疆大吏,人品高下立判。

秦林笑眯眯的,雙手將張文熙扶起來:“張巡按見外了。本官看來,你身爲七品巡按,敢於仗義執言,堅持正義,決不妥協,上書彈劾吳善言一夥,這就很了不起啦!”

張文熙被說得臉色微紅,很不好意思。

因爲朝廷制度講的是“大小相制”,放在巡撫、巡按來說,就是巡撫品級高、大權在握,巡按品級低、無施政權,卻能風聞言事,奏章直達御前,並有臨機處理巡撫屬下中低級官員的執法權,就對巡撫起到了很大的制約作用。

甚至在萬曆初年,很多巡按御史喜歡雞蛋裡挑骨頭,害得本省巡撫不敢放手做事,張居正還屢次想辦法打擊這羣巡按御史的氣焰呢!

所以,別看張文熙只是個七品官,他面對堂堂封疆大吏還真不怵頭,秦林誇他不畏權貴,到底有那麼點過獎了。

秦林寒暄幾句,又問道:“不知張巡按彈劾吳巡撫的奏章寫好沒有?方不方便拿給本官看看?”

張文熙早有準備,從寬大的袖子裡面取出奏章,雙手奉上。

“這人倒是很有點主見,這不,連奏章都是準備好的,”秦林心頭尋思着,微微一笑接過了奏章。

張文熙見秦林一邊翻一邊點頭,就試探道:“秦少保是否在奏章上聯署?或者,以您爲主重寫一份,下官列名附署?”

秦林還沒說話,屏風後面轉出一人,笑盈盈的道:“秦兄是巡視江浙閩廣開海的欽差大臣,並不是整肅浙江官吏的欽差,聯署的話,未免有越俎代庖之嫌。”

來者穿素絹百褶宮裝裙,青絲如瀑、容顏如玉,正是相府千金張紫萱。

張文熙慌忙避席,深深一揖,頭也不敢擡一下:“下官見過秦夫人!”

他之所以要等着秦林派人來請,之所以隨身帶着彈劾奏章,就是因爲秦林家的相府千金,要扳倒一位封疆大吏談何容易,但要是有她出手相助,中樞那位太師首輔輕輕點點頭,浙江巡撫吳善言這輩子的官運,就算走到頭啦。

只不過,張文熙沒想到秦林和張紫萱毫不避諱,這位相府千金直接走了出來。

看到張文熙的侷促,張紫萱笑道:“毋庸諱言,家父正執掌朝綱,但張巡按和拙荊所談之事,乃彈劾奸邪、扶助正氣的好事,有何不可對人言?”

“秦夫人真是磊磊英風,下官佩服不已!”張文熙感佩不已,秦林、張紫萱行事如此坦誠,真和吳善言判若雲泥。

秦林和張紫萱相顧一笑,知道張文熙已隱隱有了歸附之心,張紫萱就不再多說,直接拿起奏章看了一遍。

“奏章寫得很好,有理有據,言辭鋒利如刀,吳善言沒戲唱了!”張紫萱笑着,然後將奏章還給張文熙:“恭喜張巡按扳倒一員封疆大吏,從此聲名鵲起,聞達於朝野。”

張文熙驚喜交集,張紫萱既然這麼說,他這份奏章就肯定會一炮打響,開玩笑,中樞執掌朝綱的江陵相國是什麼人?她親爹呀!

做御史的撈不到什麼錢,何況他爲人還算正直,也不會想到去撈錢,身爲巡按御史就圖個名聲,名聲將來亦可變成官位,是清流官員頂頂在乎的了。

作爲巡按,還有什麼比扳倒本省巡撫更加出名呢?等朝廷讓吳善言滾蛋的聖旨一下,張文熙就會聲名鵲起。

“多謝、多謝秦少保秦夫人相助!”張文熙感激涕零,忽然神色尷尬,想做什麼又下不定決心似的,嘴脣囁嚅幾下終於沒再說什麼。

張紫萱修眉微皺,正待激他兩句,秦林悄悄朝她擺擺手,又朗聲道:“吳善言這種狗官,早一天倒掉就是浙省軍民的福氣,張巡按還是快快回去,早點把奏章發往京師吧。”

張文熙如蒙大赦,吭吭哧哧了兩句,終於告辭離開,走的時候腳步分外猶豫,叫熟悉以腳步形態分析行爲人心理狀態的秦林看了,心頭格外的好笑。

“讓小妹激他兩句,說不定就拜入秦兄門下了,”張紫萱撇撇嘴,心說我的夫君是何等人物,難道還不配做你張文熙的恩主?

秦林輕輕撫着她的玉背,戲謔的笑道:“爲夫這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這話,可有點一語雙關哪,貌似某位相府千金,就是秦林這傢伙在長江裡釣到的吧。

張紫萱頓時霞飛雙頰,一把將他推開:“釣魚,你去釣那位東海美人魚吧!她是鐵定會上鉤的。”

“誰在背後搬弄是非啊?”金櫻姬笑嘻嘻的走過來,媚態逼人的眼波在張紫萱身上打轉,彷彿她剛纔和秦林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青黛很小大人的道:“好了啦,金姐姐和張姐姐見面就要爭,真是小孩子脾氣!”

徐辛夷絕倒,不知道這裡究竟誰纔是天真無邪的小孩子脾氣?

她們是聽說張文熙走了,才結伴過來的。

秦林看見金櫻姬,就突然想起來了,雙手捧着茶水遞過去:“金宣慰,下官這廂有禮了,一碗茶清情意重。”

金櫻姬接過茶一飲而盡,眼圈就微微有點發紅,和秦林京師一別,又多久沒見面了,見面就恨這賊忒兮兮的偷心小賊,不見面吧,又怪想他的。

“說罷,你這傢伙突然獻媚,鐵定沒安好心!”金櫻姬翹翹的小嘴兒一撇,沒好氣的道。

“哪裡哪裡,下官真是誠心誠意的呀,”秦林陪着小心,不過在金櫻姬胸有成竹的戲謔笑容之下,終於吃不住勁兒:“好了啦,是想向五峰船主借支一筆錢,暫時頂住軍餉,那些浙兵太窮啦,等朝廷的辦法出來,哪裡還得及?恐怕都要餓死人了吧!”

“就知道你這小沒良心的,一定打這鬼主意……妾身連人都是你的,一點錢又算什麼?”金櫻姬大膽的說出口,瓜子臉兒就變得紅通通的了。

好啊!青黛拍着手,哈哈大笑。

徐辛夷和張紫萱卻有那麼點兒酸不溜丟的,哼,好久不見,今晚就由你應付秦林吧,這段時間啊,他是越來越厲害了……

617章 太師1053章 勿謂言之不預一零四章 隔江有耳174章 密室盜銀五十五章 隔空猜物210章 車禍696章 滅門慘案894章 秦黨攤牌855章 風陵渡644章 情債難償118章 執掌秦淮985章 施甸施甸916章 銀子的力量987章 收復失地592章 彈劾151章 被隱瞞的真相391章 浩然正氣1108章 搶班奪權三十八章 屍僵371章 撒謊的長公主1016章 網開一面390章 鑑定死因162章 消失的角膜渾濁890章 師法老泰山1027章 暗藏機鋒698章 分裂的死屍974章 妓鞋傳酒生奇案346章 南鎮撫司961章 陽明門徒211章 第三起命案870章 四指揮874章 鎩羽而歸791章 天翻地覆690章 鄭淑嬪1050章 永寧的小心思944章 丟失的物件1052章 誰是草包三十三章 腹黑男的逆襲178章 殺人滅口271章 徐辛夷的猜測146章 沒說人話三十八章 屍僵1021章 各路諸侯917章 人亡政存236章 午夜兇聲622章 兩洋霸主695章 疑竇重重810章 疑竇漸顯306章 畏罪潛逃614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五十二章 世子再邀708章 消失的燒火棍589章 鎮水觀音庵328章 神奇的被綠帽791章 天翻地覆957章 當面打臉第2章 毒計907章 月夜中伏903章 誘敵深入1032章 滴落狀血跡1082章 花虎溝520章 不多也就三五百922章 督主威武561章 官字兩張口970章 臥碑文924章 圓滿收官1052章 誰是草包三十三章 腹黑男的逆襲四十二章 錦衣校尉170章 奉令辦案843章 殺兄之徒617章 太師844章 絕好的諷刺173章 可疑的老兵958章 吐血三升1045章 惡性瘧309章 秣陵關269章 恭喜賀喜304章 變臉高手135章 燕子磯988章 釜底抽薪六十一章 真兇是誰五十四章 窯子293章 強強聯合182章 錫疫250章 徐大小姐之怒354章 折俸風波982章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308章 君之歸期妾遺恨377章 在劫難逃710章 意料之外906章 號令立威1074章 坦白從寬344章 堂上官到任715章 收穫頗豐840章 腹中之證761章 龍遊石窟845章 劍處匣中1033章 倒打一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