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論道

兩人上了香油錢,寺僧知客便很客氣了,尋了一處可容幾人坐的小亭,又叫上奉茶來,然後略坐一會兒,便很識起的告辭走人了。

如此這般,倒有點坐而論道的意思了。

“原德兄,近來朝局更張,不知道原德兄心中想法如何,此地除了你我再無第二人,可以暢所欲言了。”

張佳木不是那種暢談竟日而不知所云的那一類人,他說話,直截而有力量,在一開始的時候叫李賢這樣的文官極爲不適,時間久了,倒也聽習慣了。

這般單刀直入,李賢只是微微一笑,然後自管自的啜茶慢飲,半響過後,才道:“我想,太保召我到這裡來,不會是來間我的意見如何吧。”

這般回答,張佳木倒是尷尬的很了。

這麼些天下來,內閣等於是他的副手,其實就算是他自己,也是把內閣當自己的秘書班子來用。

大權在手,諸事順暢,所以格外的隨心所欲。

此時李賢這麼一說,張佳木忙起身,雙手合掌,連揖了幾下,然後笑道:“原德這麼說,我只能揖謝了。”

李賢平素很是謙遜沖淡,絕不會受張佳木的禮,但此時卻是安知若素,坐在原地,等張佳木揖完了,他才道:“原是不該受太保的禮,委實當不得。但,最近內閣所爲,盡在賢一身,這麼一想,倒是隻能坐受了。”

這般說法,張佳木唯有微笑以對,彼此知心,倒不必說太多了。

當下兩人又是飲茶,過了一會兒,李賢才道:“我看太保所爲,取法唐宋的多些,那麼我要請問,是不是就此爲止?”

“以原德兄來看呢?”

“這,我無可措詞了。”

今日秘會,李賢其實猜到了幾分。但,以他的身份地位斷然不會先出口,所以索性試探兩句,但張佳木反探回來,李賢便索性閉口不言了。

“原德,這麼多天下來,咱們多置了不少監寺部寺,地方行政也改了,吏員也多了,國家收入也多了。但,我要和你說,這不過只是開始而已。”

因爲心中已經有了準備,李賢並沒有被張佳木的話所震驚,只是皺着眉,把手中茶杯放下,做出洗耳恭聽的模樣。

“三件大事,必須做的大事。”張佳木看着李賢,緩緩道:“第一件就是火耗歸公,斷了貪官的路,所謂改吏治就是這一條的帶來的收益,原德,你也看到了成效如何。”

“是的,最近地方來報,大半的火耗全數歸公。今年的收入,火耗歸公以後,折銀要多出百萬以上,糧食在二百萬石以上,去掉地方改制的支出,還餘下很多。至於商稅攤派,所省的當也在百萬以上,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矣。”

明朝的地稅商稅向來很多,以準安關爲例,在到了崇禎年間開海貿易多年之後,那麼重要的關口一年的商稅纔是四萬多兩銀子,而到了清朝,殺落了滾滾人頭之後,就是六十萬一年。

這是多少倍的差距?

火耗一歸公,商稅和攤派一整理,果然政府的收益大增,就算去掉增強了中央集權的必要開支,地方到中央,都會薦下一大筆錢。

在從正統到萬曆年間的一百多年裡,明朝的全部財政收入就是銀二百五十萬兩,糧食起伏不定,明早期到中期,米和麥子的收入高些,但每年也會減免數百萬石的賦稅不等,到了明晚期,糧食收入銳減,而白銀收入劇增。

當然,明的財政失敗之處是不必多說的,商稅是統一的,地稅也是統一的,放在西北太多,放在江南太少,糧食賦稅也是如此,放在陝北是要命的賦稅,放在江南,也不值一提。

大明是一個完全沒有辦法發揮自己能力的國家,沒有關銳,沒有數字管理,沒有通用體制,沒有會計制度,銀行,民法,和技術。稅制二百多年不變,對富商和士伸同樣的沒有辦法,賬面上的俸祿極其菲薄,而實際貪污的損耗又極爲驚人。

生鐵的產量到達幾千噸的時候,稅收纔是幾十噸,不知道多少官員中飽和商人發了大財,官府卻窮的要當褲子。

事實上就是到了明末那些年,沿海的商人富的流油,朝廷卻收不到一毛錢的關稅,崇禎在北京窮的穿打補丁的衣服……,真是失敗中的失敗!

人的失敗好辦,制度的失敗就很叫人頭疼了。

張佳木所說的幾件大事,第一件用來改革俸祿制度,實在也是抓到了箇中的要點。

不把官員集團這個龐然大物哄好,如何能談改革官制和吏制,又如何談及火耗歸公後的好處?

怕是官員會全部和他拼命,他手中的幾萬人,能把全天下的士紳全那殺光不成?

做成了最關鍵的第一步,底下的事猶如順水行舟,做起來會比第一步要輕鬆許多,難道張佳木能棄手不做?

“下一步,是轉漕運爲海運,但最終的目的,是開放海貿。”

“這件事,似乎聽你說過,海貿之要緊,恐怕現在知道的人也很多了。”

自從漕運改海運的風吹開之後,京師關於禁海的討論已經很多了。

明初禁海,原因很多,關鍵之處還在於明太祖的小農思想。因爲倭寇和生民出海常有不歸者,又怕在海外坐事,所以乾脆禁海。

這種禁令當然不得人心,明朝的禁海除了在洪武年間最爲徹底外,到了永樂年間就大肆出海,仁宣到正統年間,因爲永樂浪費的資財太多,百官趨向保守,禁海又一次佔了上風。

到弘治年間,除了神經病的地方官員外,已經沒有人對禁海的事當真了。當然,此時還沒有正式開海,到嘉靖年間,開放了幾個通商口岸,隆慶和萬曆年間,才真正的放開海禁。

海禁一開,濤力自現,簡直不需要官府來做什麼,一切都是水以渠成,順暢之概

現在因爲充實禁軍,增加官員俸祿,而每年漕運到京師的糧食是有限的。

大明現在一年的糧食收入是三千萬石左右,麥子是四百多萬石,還有生絲、鐵、銅、鈔、棉花等雜七雜八的收入,最爲要緊的,當然還是糧食。

以現在的漕運水平,也就只能運這麼多糧過來,就這樣,耗費也是極大。

一百石糧到京師,最少要加二十石的損耗,沿途還要動員幾十萬人。從水陸到起旱,一路艱難之極。

如果是改海運,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永樂年間連西洋也到了,可以說,在技術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一改海運,運糧的數字可以增加一倍,而人手可減少一倍,耗費只是以前的七成都不到就可以了。

海運之利當然是明顯的,妙就妙在,還是爲了給官員們加增俸祿,所以反對之聲,簡直就淹沒在贊同聲裡了。

這就是張佳木做事的高妙之處,你們想漲俸祿,這自是好辦。但漕運不改海運,糧食是有限的,就算增加一些糧食撥給的份額,但還是有很大的缺口。現在的新官制已經擬定,就等正式施行,爲的什麼,自然是糧食。

所以海運已經提上日程,松江府和蘇州府,加上鎮江等地已經奉旨調撥海船,並且在南京等原本造寶船的地方已經在開造新的大海船。

宣德年間被一火焚燒掉的造船業,又重新回覆了它的勃勃生機。

“我就知道。”李賢面露苦笑,向着張佳木攤手道:“改漕運爲海運,想來就是爲了開放海禁做準備吧?”

“是的。”張佳木坦承道:“海上都是千帆萬冊了,再談海禁,豈不是笑話?既然禁不了,就要有規矩,也不能亂來,我的想法是,設海關司,開放泉州、廣州等地爲通商市舶司,由海關來管,收關稅,增益國庫。”

李賢很注意的問道:“關稅是多少?”

“看貨物不同,不能一律而論。越是貴的奢侈品,收稅就越高,民生用品,三文不值兩文的,收稅就低些。不過,總的原則就是,一百兩的貨物,最低不能低手十兩的關稅銀子。”

“這就是百分之十了,會不會高了些?”

明朝的商稅和地稅一樣,都是三十稅一,在很多稅卡其實連這個數字也收不到。當然,這是官面上的稅制,實際上稅卡還是很肥的,特別是宦官把掛的稅卡,他們損公肥私,反正官稅就那麼點,收或不收都不打緊,皇帝也不會把商稅收取太過當真,因爲官員會批評政府與民爭利,殘苛百姓。

張佳木冷哼一聲,道:“原德,又要和我爭商稅一事了?”

其實當時士大夫的考慮也不能說是全錯,因爲中安對地方的控制薄弱,很多事情是興一事就壞一事。

比如商稅,中央徵十文,一個縣一百多衙役加上一千多幫閒,就能把這個稅收到一百文以上。

所以中央稅制規定的越低,百姓受到的傷害就要相應的低一些。

這也是儒家統治的無可耐何之處,低效統治就只能從實際的情形出發,而不是從需要出發。

“得看看新吏治下,實在的情形再說。”。本章已經完畢

第617章 酒樓第565章 人選第566章 入營第96章 面聖第45章 挑人第695章 富強第602章 工匠第276章 動手第339章 不仁第127章 束手第415章 曹福來第五卷權傾天下第五百八十七章第306章 巧遇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七十四章第471章 對撞第634章 說獄第77章 莊子第16章 楊大老爺第147章 奏對第113章 排擠第594章 仁德第181章 忠臣的下場第74章 爭獵第87章 都督府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一章 狹路相逢第430章 遇襲第339章 不仁第379章 呈冊第109章 徘徊第531章 衙門第14章 新的任務第6章 開荒任務第564章 儲備第622章 改制第406章 盛衰第193章 販苦賊第424章 變故再起第31章 升官第559章 賢妻第658章 喬裝第487章 強弩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五章 意氣第202章 告急變第269章 基地第692章 潛藏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五章 意氣第369章 休沐第655章 艱難第25章 打臉第215章 寒門第326章 鹽引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三章 秘器第558章 歲祿第594章 仁德第665章 農桑第387章 明白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四章 反制第211章 過錦第377章 閣老第270章 手弩第377章 閣老第421章 決斷第17章 查案第469章 詭道第188章 辣椒第90章 新手下第417章 脫身第334章 暴打第104章 萬宮女第148章 大義名份第92章 出隊第57章 投帖第405章 三患第86章 商議第280章 展望第379章 呈冊第106章 啞巴虧第34章 用人問題第9章 赴宴第375章 創作第2章 靜夜思第426章 今夜如何第625章 雄心第300章 零五章焚香第263章 等待第233章 瞠目第362章 寶貝第554章 伏子第14章 新的任務第386章 謊言第421章 決斷第596章 德王第296章 機鋒第92章 出隊第314章 同車第173章 兼併第388章 約定第126章 敲鐘第692章 潛藏第122章 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