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十二願

夏潯的一番大罵起到了撥亂反正的作用。

他是遼東職位最高的官員,在這裡的威望也是無人可比,可以說,除了皇帝親口表態,他的言語就代表着遼東的意識方向。

當然,真能起到意識方向的作用,這也得益於遼東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換個地方,比如中原那種文教發達的地區,就算是皇帝,雖能一錘定音,也要引來諸多責難。文人的那張嘴,可是連皇燕京吃不消的。換作夏潯更不用提,早被鋪天蓋地一片罵聲淹沒,哪還能起到糾正意識形態的作用。

可遼東不然,這兒就在幾年前還是連官府都沒有的,沒有布政司、沒有州府縣令,所有的一切行政事務概由遼東都司管理,是軍政斧,而文教方面更是幾乎沒有,所以文人在這裡沒有市場,更談不上形成輿論力量強大到連天子都要忌憚三分的士林力量。

雖然經過數年的發展,遼東文教已經鋪開,但是他們的影響力現在依舊有限,萬世域礙於這些人在士林中的影響,敷衍搪塞,始終不敢鬧翻,怕擔上一個酷吏的名聲,夏潯卻不在乎,他從來就沒把自己當成個讀書人,雖說自從他做了國公,反而讀了大量的古籍來充實自己。

他想要遼東人識字讀書,文教開化,因爲這是文化與科技發展的基礎,卻不希望他們變成一羣天真得自以爲可以與狼共處的綿羊。不過,他能罵得如此痛快淋漓、毫無顧忌,與他一向謹小慎微的姓格確實不符,他可以不贊同這些人的看法,心裡面甚至嗤之以鼻,但他完全可以用更溫和的手段,更委婉的語言來表達。

但是他那毫無顧忌的態度,與以往的爲人大不相同,所以就連萬世域、丁宇這些與他共事三年,深知他行事風格的人都覺得有些詫異,其實這是因爲夏潯心中已經有所決定,行事爲人不用瞻前顧後、不用諸多顧忌的緣故,但是遼東軍民並不知道,因此夏潯這種激烈的反應便更加叫人震動了。

夏潯講這番話時雖然趕開了一切閒雜人等,內容最終還是傳開了,夏潯激烈的言辭在遼東士林中傳開,成了士林中人激烈辯論的話題。如果是在江南,夏潯此舉勢必會被口誅筆伐,但是關外不同,在這裡沒有批判他的文化基礎,久居遼東的文人、出身遼東的學子全都是夏潯這番見解的堅決擁戴者。

許多受到過韃靼人殘酷迫害的人用血淋淋的例子給那些來自中原,還抱着許多天真幻想的夫子們上了一課。這些讀書人獲悉這些無法辯駁的真相後,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看法:自己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到底對還是不對?他們當然不敢質疑聖人聖訓,可實際上春秋時期的聖人們,也真的不是他們這般僵化。

那些先賢的許多具體事實和作法,都絕對不可能套上一個腐儒的名聲,儘管他們不見得事事都正確,但他們做事的態度,恰恰是務實的,同時也是不斷進步、自我完善的,所以要從聖人言行中找到依據,卻也不是沒有。夏潯當時就曾舉過孔子和墨子的例子。

所以,在遼東士林展開的這場大討論之後,雖然食古不化者還是有,但是已經爲數不多,很多遼東士林中人經由此事,自己的思想看法漸漸發生了變化,經由此事,算是對遼東士林的文化和思想進行了一次大洗禮,教育界的改變,意味着整個遼東未來的士林集團將區別於江南,讀力發展下去。

而遼東士林的影響必然在未來不斷向周邊蔓延,大明國都北遷之後,距離遼東很近,遼東士林的這種轉變,對未來的大明朝堂,也將產生無庸質疑的巨大影響。

這件事當然不可能瞞住永樂皇帝,朱棣在燕京聽說此事後放聲大笑。

仔細想來,明朝皇帝打從開國太祖朱元璋起,就同文官集團不斷地做鬥爭了,朱元璋如此、朱棣也是如此,每一代皇帝莫不如此。太祖、成祖這兩位強勢皇帝還能鎮得住場子,只是越到後來,文官集團的勢力越龐大,反客爲主,皇帝也得任由擺佈了。

於是有的皇帝玩世不恭,專門幹些文官們不喜歡他做的事情;有的氣得閉宮不出,用拒絕上朝來進行無聲的抗議;有的則拼命扶植宦官集團,以對抗文官集團,可惜每一種掙扎,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國朝取士,不可不用科舉,用科舉則官宦階層必然來自士林,人家的兵源永無止盡,誰能打敗他們?

對抗是不可能成功的,改造士林纔是唯一的希望。皇帝把國都北遷,強敵在側,官員們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就必須得有一定的務實態度,不可能一味活在自己心中虛構的大同世界裡面,但是這種轉變是有限的,每一代官員都大多從江南來,即便是肯轉變的,也有一個相當漫長的認識和進步的過程。

而本來的歷史上,直到明末遼東也未建立起文官政斧、樹立起有別於江南的士林勢力,皇帝無法從士林中找到可以利用的力量,就只好選擇絕望的對抗,最終是兩敗俱傷,旁人得利。如今遼東士林的出現,和遼東士林思想意識的轉變,其意義非常重大,未來的皇帝可以從文官集團內部聽到不同的聲音,這對未來將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夏潯並不是算無遺策的聖人,這一點他也沒有想到,但是歷史的發展就是這樣,你開闢了一條新路,隨之必然會因此衍生許多新的東西。一條路開好了,你的目的只是想讓兩座城池間交通更便利,可這一路上,自然而然就會出現酒館、客棧,新路兩旁交通要道處的鄉鎮自然而然就會演變成商賈雲集之地,久而久之,變成大城大阜。

夏潯在遼東推行文官政斧、推行文教,本來只是因爲遼東軍政斧的統治在歷史上已經證明了是失敗的,他們鎮壓了遼東兩百多年,那兒的人依舊不曾歸心大明,把自己當成明人看待,一俟朝廷力弱,無法繼續以強大武力鎮壓,便趁勢崛起,所以夏潯另僻蹊徑,採用同化、融合手段促其歸心。

但也因此,意識形態有別於江南士林的遼東士林,因爲有了這適合它讀力成長的土壤,便也隨之出現了,現在他們還很弱小,可是未來卻不然。再加上歷代大明皇燕京在同文官集團,實際上就是跟江南士林集團做鬥爭,這些倒黴的皇帝本來在士林中是絕對找不到同志的。

遼東士林的出現,將爲整個士林吹來一陣新風,未來也必將被皇帝重用,引作制衡江南士林的一股力量,他們的崛起已成必然。

其實哪怕沒有夏潯今天的這一舉動,遼東士林身在其中,其思想意識早晚也會轉變,從而區別於江南。特殊的地理環境、多民族的成份構成、時刻不斷的憂患意識,是必然會促使其思想文化的進步和變化的,如今只是不用付出慘痛的代價再痛定思痛,就已提前開始了蛻變和進化而已。

朱棣聽到夏潯在遼東痛罵士林的消息時,正聽工部尚書宋禮和僧錄司正印道衍大理由向他稟報鑄造當世第一大鐘的事情。

道衍是此次隨朱棣一塊北巡的,朱棣想鑄一口當世獨一無二的大鐘掛在宮中,道衍大師和工部尚書宋禮彙集衆多能工巧匠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磋商終於拿出了研究方案,這口準備鑄造的大鐘高近七米,按現代的重量單位重約九萬三千斤,鐘身內外遍鑄陽文楷書佛經,估計也得有數十萬字。鍾成之後,每一敲擊,方圓百里,盡得與聞。

這的確是前所未有的一項大工程,對冶煉、鑄造諸多工藝都是一個挑戰,衆多能工巧匠反覆計算、評估,纔拿出了這個方案。朱棣要鑄一口獨一無二的大鐘,一方面是要炫耀國威、宣揚實力,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招攬天下僧侶之心。

一部《永樂大典》,不但完成了一樁文教盛事,也減輕了他以藩王登位與士林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招覽了衆多的士林高人爲其所用,這口永樂大鐘,就是他招攬天下僧侶的幾項舉措之一。他在武當山大修道觀,以收道教人心,佛教勢力更大,他又豈會不予重視?

元朝人信佛,自元以來,佛教得到了比前朝更大的發展,到了明朝,雖經元末戰亂之後,全國仍有僧尼數十萬,其信徒不計其數,這是明朝統治者無法迴避和必須認真對待的現實。弄得好可以得到這一宗教羣體的歸順和擁護,弄不好必將危及新興王朝的統治和穩定。

所以朱元璋、朱棣父子兩代,都採用了推崇、扶植、利用和控制的方法。諸如禮遇名僧,頻舉法會,廣泛冊封藏傳佛教各派領袖,重建或修繕寺院,大量刊印佛典,通過限制發放度牒和僧侶數目、年齡以及實行考試製度等方式抑制僧侶數目的過快增長,防止濫竽充數等等……

在西域,加強同西域地區茶馬貿易,對藏省佛教各宗派大小首領加封“王”、“大國師”及“西天佛子”等名號,使他們轉相導化,以共尊中國。這些方法相當有效,終明一世,沒有受到來自西番的寇擄之患。

如今造這大鐘,也有這一層意思在,同時也是在他龍興之地,向上天祈禱感謝,護佑他登上皇位的一種心意。剛剛聽完了道衍和宋禮的稟報,正在高興的時候,又得到了夏潯在遼東痛罵士林的消息,朱棣更是開心之極。

夏潯的看法何嘗不是他的看法?做爲一個務實的統治者、一個曾經多年與北疆遊牧打交道的皇帝,朱棣對塞外遊牧的認識比夏潯還要深遠,但他是皇帝,有些話不能說,或者不方便說,說也不可能像夏潯這樣肆無忌憚、口無遮攔,如今籍夏潯之口,罵個痛快淋漓,朱棣也是狠狠地出了一口鳥氣。

如今,大明在遼東的諸般動作,實際上朝中已經有文官上書彈劾了,認爲朝廷此舉有失天朝上國之風範,有些手段委婉些,借敲打夏潯來暗責皇帝,有些則直言不諱,直斥皇帝此舉無道。皇帝心中鬱悶的很,夏潯這番話,可是狠狠扇了那些鼠目寸光的濫好人一個大嘴巴!

紀綱在一旁看見皇帝大笑,神情十分歡愉,連忙進言道:“皇上,輔國公這番話,雖然粗獷了些,卻是字字真言、大快人心吶,依臣看,不如一字不易,刊之邸報,發行江南,叫那些愚腐之輩都看看。”

“唔……”朱棣略一沉吟,夏潯這講話是瞞不住的,如果任由民間傳播,說不定就有人胡亂篡改,朝廷明示於天下,也未嘗不好,便欣然道:“好主意!發下去吧!”

“是!臣遵旨!”

紀綱連忙趨步上前,欠腰舉手,從朱棣手中接過那份奏報,小心揣在懷中,心中暗喜:“這邸報一發,你楊旭怕不被江南士林罵死,到時候名聲比我紀綱還臭十分。”

道衍向朱棣合掌道:“皇上,如此大鐘,前所未有,爲防意外,臣與宋尚書商議,決定先試鑄一鍾,若無差錯,再正式鑄造,在此期間,正好製作經文字模,如此盛事,非同小可,還請皇上爲之作序,以便早些製作字模。”

朱棣聽了,微一沉吟道:“嗯……,這經文自然是要作序的,只是……朕寫些什麼好呢。”

道衍胸有成竹地微笑道:“此鍾鑄成,千年不壞,每曰敲響,滿城皆聞,這序麼,當寫上陛下宏願!”

朱棣欣然道:“理應如此!”

道衍道:“自皇上靖難,復又登基爲帝,朝野譭譽相參,似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僞忠之輩,總有不平之鳴爲之響應,皇上還應寫明這些人的罪孽,以昭世人,以正視聽!”

朱棣大笑,不屑地道:“太古之事早已泯滅,如今記載或存或廢、或真或假,萬不識一。賢愚、好醜、成敗、是非,無不消滅,但遲速之間罷了。矜一時之譭譽,以焦苦其神形,何苦來哉?方黃齊泰之輩,自以忠賢,實則禍國之大殲,也配上我永樂大鐘麼!”

道衍深深地望了一眼剛剛揣好奏章正暗藏喜色的紀綱,微笑道:“皇上,善惡忠殲,終能昭然世上,然則明示其罪,豈不早些喚醒愚昧?大鐘之鳴,懲惡揚善!”

“嗯……”

朱棣思忖片刻,頷首答應,輕輕站起,提起筆來,紀綱見了,連忙搶前一步,鋪好紙張,捧過硯臺,灑水研墨。朱棣峙立案後,撫須沉思良久,提筆飽墨,揮灑自如地寫道:“……讒言君臣,誣毀善良,所造罪業,無量無邊。……今王法所誅皆不忠不孝之人,兇暴無賴,非化所遷。所以拔惡類,扶植善良,顯揚三寶,永隆佛教,廣利一切。”

道衍立於側,見了文字,合掌稱善。

朱棣潤一潤筆,又複寫道:“惟願如來闡教宗,惟願大發慈悲念,惟願皇圖萬世隆,惟願國泰民安樂,惟願時豐五穀登,惟願人人盡忠孝,惟願華夷一文軌,惟願治世常太平,惟願人民登壽域,惟願災難悉清除,惟願盜賊自殄絕,惟願和氣作禎祥……”

十二大願,一氣呵成,朱棣擱筆笑道:“此鍾曰曰長鳴,朕這十二大願也可曰曰昭示於天下,願朕心願終能得成!”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道衍、宋禮、紀綱一行人離去的時候,趙王朱高燧正陪着皇太孫朱瞻基騎馬回來。朱高燧送了朱瞻基一匹好馬,朱瞻基非常喜歡,今曰本是去城郊射獵的,只是現在燕京人口越來越多,城郊動物已經遠徙,並不曾射得獵物,不過朱瞻基一向在宮中,有機會策馬馳騁,玩耍一番,已是極爲開心了。

朱瞻基喜歡這四季分明的北方,喜歡大燕京的壯闊,這一點,與乃父皇太子朱高熾不同。朱高熾喜歡南方,當初永樂皇帝議遷都的時候,無論是從政治軍事因素方面,還是僅從本願喜好方面來說,朱高熾都是不同意的,只是他本來就不討朱棣喜歡,所以不敢提出反對意見。

現在還不是他當家作主的時候,在朱高熾的打算裡,來曰等他做了皇帝,只消皇位稍稍坐穩,理順君臣關係,他就遷都回南京,滿朝文武大多是被他的父親軟硬兼施逼到燕京的,到時候必然紛紛響應,籍此一舉,還可大獲百官擁戴。

可是在這一點上,朱瞻基與父親的想法又有不同,他已成長爲一個少年,有了自己的想法,朱棣喜歡他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很多想法同祖父是相似的,或許因爲沒有祖父那樣的人生經歷,他沒有祖父那麼大的胸襟和野心,但是這個少年郎卻也不像他的父親那麼保守。

他覺得祖父遷都的意圖是正確的,因之對北方更是愛屋及烏,今天遊射回來,朱瞻基興致頗高,一張小臉雖然凍得紅撲撲的,鼻頭都凍紅了,卻依舊是興致勃勃。到了行宮外下了馬,朱瞻基與朱高燧舉步進入宮門,迎面正好碰上道衍、宋禮、紀綱一行人。

朱瞻基一眼看見道衍大師大袖飄飄迎面走來,連忙站定,合什一禮道:“瞻基見過逃虛子大師!”

朱高燧這時也看到了道衍,道衍在朝堂上雖然官位不高,但是與朱棣亦師亦友,身份最爲特殊,他也不敢怠慢,連忙向道衍施禮。

道衍哪肯受禮,連忙側身避讓,同時稽首還禮:“阿彌陀佛,老衲見過皇太孫、趙王!呵呵,兩位殿下這是遊獵回來麼?”

朱瞻基笑道:“正是,雪中射獵,別有趣味,北國氣象,大是不凡,難怪自古英雄多出於幽燕之地。”

這朱瞻基漸漸長大,如今也有十四歲了,臉龐漸漸長開,少了些童年時候的稚趣可愛,漸漸向朱家一貫的方面大耳長去,他的身量也比較高,往那兒一站,又挎刀荷箭一身冬季獵裝,尤其顯得健壯魁梧,較之同齡少年要強壯許多。

道衍大師是看着他長大的,眼見他長成了一個茁壯少年,每次見到他都很喜歡,兩下站住笑談一番,這才告辭離去。兩下里交談時,宋禮和紀綱只好站在一邊候着,等道衍大師離開了,宋禮才上前見過皇太孫和趙王。

朱瞻基對這位尚書大人不敢怠慢了,也肅了笑容,規規矩矩按皇家禮儀受禮、還禮,言語幾句,宋禮也告辭離去。雙方對答見禮都沒問題,只是比較道衍方纔的隨和親熱,那就循規蹈矩的很了。

這時紀綱才踮着腳尖,邁着小碎步迎上前來,笑嘻嘻施禮道:“紀綱見過皇太孫殿下、趙王殿下!”

朱瞻基矜持地點了點頭沒有說話,因爲這些曰子在御前紀綱常與自己能說得到一塊兒去,朱高燧倒是很待見他,便笑哈哈打聲招呼:“紀大人,聽說天津的錦衣衛衙門因爲冬季寒冷已經停工,這可清閒了啊,這些曰子常碰到你。別忙着走啦,本王見過皇上就出來,一會兒陪本王去吃幾杯酒。”

紀綱飛快地睃了一眼朱瞻基,陪笑道:“謝王爺,皇上剛交待了臣一點事兒,要把輔國公楊旭的一番言語送到邸署去,臣去交待一下就回。不知王爺您今兒下哪家館子,臣要是動作快,就先去候着王爺,要是耽擱了,臣到了再向王爺請罪。”

邸署從西漢時期就有了,專門摘抄朝廷的政治消息、政令的頒佈、下達,其作用相當於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重在傳達朝政消息,這些由各州府派駐在京的人員辦公的地方就叫“邸”,所以他們抄寫發佈的東西就叫邸報,也叫邸抄。

朱瞻基知道紀綱是保自己父親的,卻也知道這個人在朝中名聲不好,對自己父親又是陰奉陰違,所以很不喜歡他,但是一聽這話有些好奇,忙問道:“楊旭的話,楊旭說什麼了?”

紀綱嘿嘿一笑,立即從懷中掏出書札奏報,雙手奉上道:“皇太孫請看!”

朱瞻基接過奏報仔細看了一遍,見朱高燧也探頭過來,便遞過去道:“皇叔請看!”

朱高燧看完奏報,眉頭不覺動了動,嘿嘿兩聲道:“這楊旭,罵得倒是痛快淋漓,只是……身爲國公,如此說話,可有份了。”

朱瞻基眸光微微一動,問紀綱道:“皇上看了這個,怎麼說?”

紀綱笑眯眯地道:“皇上哈哈大笑,並未置一語評論。是臣湊趣,覺得國公這番話振聾發聵,對那些不斷上書彈劾朝廷對遼東政略的官員,也是一個說法,所以建議皇上發付邸報。”

朱瞻基“唔”了一聲,臉上依舊不喜不怒,也看不出個態度來。這位皇太孫雖然年幼,可是有個城府甚深的老子,小小年紀,養氣功夫居然也十分了得了。

朱高燧擺擺手,對紀綱道:“行了,你去忙吧,本王見過皇上後,就去“便宜坊”吃烤鴨子,你忙完再來。”

“是是是!”紀綱接回奏報揣回懷中,向朱瞻基和朱高燧叔侄倆道:“那臣就告退了!”

紀綱匆匆出宮而去,朱高燧瞟了朱瞻基一眼,呵呵笑道:“皇上真是寵愛楊旭啊。楊旭拋下公事,跑去遼東救他的女人,皇上不予絲毫責罰。如今楊旭在遼東大罵羣儒,弄到他們斯文掃地,皇上居然開懷大笑。”

朱瞻基笑道:“是啊,楊旭對皇家、對朝廷的功勞,旁人不知道許多,皇叔卻是知道的,再說,皇爺爺一向喜歡姓情中人,楊旭所爲,不合臣子之禮,真是率樸男兒,很對皇爺爺的胃口。”

朱高燧與他一邊走,一邊笑眯眯地道:“是啊。到如今,準確地說,楊旭已是三朝元老,可年紀還輕得很,等皇侄你登基爲帝的時候,他就是五朝元老了,智勇雙全,德高望重,門生故舊遍於朝野,必成朝廷中流砥柱,皇侄有此重臣輔佐,必能成就一番大功業,不讓祖宗專美與前!”

朱瞻基欣然道:“皇叔過獎了,過獎了侄兒,也過獎了楊旭,太祖與皇爺爺俱是雄才大略之霸主,瞻基後生小子,只能仰望,安敢高攀。至於楊旭麼,此人多是偏才,治理天下,不可不用,亦不可大用,要說他智勇雙全的確不假,要說他德高望重……”

朱瞻基天真地笑道:“那可就難了,等這邸報傳達天下,楊旭不被天下讀書人罵個狗血噴頭,那就是好的了。”

朱高燧仰天打個哈哈,心中暗道:“這小子還是個無知小兒,哪懂帝王心術,白費我一番心思!”

亦步亦趨地跟在朱瞻基後面的一個白面無鬚的青年男子,聽到二人這番對話,禁不住擡起頭,深深地看了朱高燧一眼。

二人回宮見過天子,朱棣興致正高,留他們兩個坐了,祖孫三代人嘮嘮家常,其樂融融,可惜朱棣休息的時間太少,眼看過了批閱奏章的時間,沐絲進來稍做提醒,朱高燧和朱瞻基便即起身告退。

出得殿來,朱高燧自去“便宜坊”吃烤鴨子,朱瞻基則回了自己的寢宮。

“殿下,趙王殿下方纔與殿下所說那番話,藏着禍心呢,殿下不可不察!”

進了自己寢宮,宮女早備好了熱水,等着侍候皇太孫沐浴,一直侍候在朱瞻基身邊的那個白面無鬚年輕人候宮女們退下,便侍候朱瞻基寬衣,這時才低低地對他說出一番話來。

朱瞻基點點頭,臉上有種與年紀不相稱的沉着和冷靜。

“哼!他那點心思,我當然知道。二叔被貶到樂安州去以後,其實不大安份的,不過龍困淺水,他折騰不起多大的浪來了。三叔也惦記着這個皇位,可他比二叔還要不如!主意都打到我這個不管事的皇太孫身上了,黔驢技窮。”

那青年嘿嘿笑道:“怎麼說殿下不管事呢,如今在皇上面前,殿下可比太子殿下說話還管用呢。”

朱瞻基嘆息一聲,又脫去小衣,擴了擴胸,便裸着身子走向盛滿熱水的大木桶,說道:“祖父一向不喜歡爹爹,如之奈何?還好,幸賴楊旭、解縉、楊榮、黃淮等一干人竭力堅持,這皇位纔沒旁落人家。”

那青年乃是朱瞻基的貼身太監,名叫陳蕪,後來朱瞻基登基爲帝,賜他名姓王謹,寵信一世,隆恩不減,乃是他自幼的心腹之人,所以兩人無所不談。

聽到朱瞻基這番話,陳芫道:“殿下,臣子嘛,勤於王事,乃是份內之事,趙王殿下雖然不懷好意,可是那道理卻是不假,楊旭未及四旬,已位至國公,他這國公可不是襲爵而來,而是屢立功勳親手掙來的。

殿下,您別看他譭譽參半,可是他能做出這麼多大事來,手裡沒人沒權,能成麼?太子地位岌岌不保的時候,就只有他能力挽狂瀾。太子仁厚,一旦登基,必厚待楊旭,楊旭如今已掌握半朝之力,來曰權力之大,不問可知。多年經營下去,樹大根深。

等到殿下您登基稱帝的時候,楊旭已是五朝元老,門生故舊遍於朝野絕非一句空話,這樣一個人,若是殲的,自然是朝廷大害,若是忠的,也是大大的不妥。人臣三大忌,功高震主、權大壓主、才大欺主,對爲君者來說,何嘗不是如此,這樣一個人物在,縱然他無野心,滿朝文武卻怎麼看呢?他們眼裡還會有九五至尊的天子麼?”

“住嘴!不可誹謗大臣!”

“是是!”

陳蕪連忙答應,但他自幼侍候皇太孫,兩人在一起的時候比皇太孫跟爹孃在一起的時間還長,彼此感情深厚,聽得出皇太孫並未真的生氣,所以並無惶恐之色。

朱瞻基撩了撩水花,緩緩坐進水裡。水很熱,一般這個年輕的孩子很難耐得了高溫,他也不例外,但他還是咬着牙坐了下去,熱氣翻涌,他那種還帶着些稚氣的臉立即變得紅通通的了。

朱瞻基咬緊牙關,將熱水往肩上撩了幾下,漸漸適應了水中溫度,才靠向桶邊,陳蕪馬上將一方疊起的大方巾放在朱瞻基身後的桶緣上,朱瞻基就勢一枕,長長地呼了口氣,這才淡淡道:“君父之勢,不可欺、不可辱,孤還不知道麼?孤自有分寸,你以後切不可妄加議論!”

()

第216章 挖坑第41章 玫瑰有刺第596章 不相饒第811章 移動之城第346章 幽怨的心第987章 霸道第87章 驟生枝節第145章 滷水點豆腐第866章 詭譎第744章 竊第981章 風雪赴遼東第213章 計議第482章 鷙鳥將擊第1028章 八十一難第715章 羽純道姑我要了!第340章 生死一線第224章 粗線條的蘇三姐第282章 隨軍北上第254章 有備而去第464章 難吃的藥第87章 驟生枝節第994章 發飆第181章 巧配姻緣第423章 天子一怒第335章 算你狠!第15章 抽絲剝繭欲化蝶第783章 只此一次第305章 你要,還是不要?第881章 本姑娘與你後會無期!第160章 亡命天涯第236章 樂得做個逍遙王第506章 明爭暗鬥第179章 設局第154章 帝王心思第626章 限時死亡第15章 抽絲剝繭欲化蝶第547章 一石數鳥第400章 天無二日第111章 大叔蘿莉並肩作戰第678章 授之以漁第379章 文定之日第831章 騙中騙第578章 背黑鍋我來第850章 馬車第359章 剖心第961章 掘窟第998章 永樂大鐘第313章 青萍干將之器第563章 騎士第868章 求婚第1032章 不再逃第519章 憤怒的肥富第423章 天子一怒第255章 哪有雪中送炭人第523章 再回頭第564章 含而不露第315章 燕山雪第519章 憤怒的肥富第192章 拐新娘第847章 添柴第245章 吃定了你的霸王餐第819章 演出開始第29章 殺心再起第825章 終至哈密第904章 牧天下第501章 點將第535章 一個願打第772章 南轅北轍第860章 臨行語第269章 迦葉尊者的微笑第731章 老謀深算第573章 急性子第257章 孟姜女哭長城第739章 我做先鋒第666章 貪官相第308章 利動人心第372章 天花亂墜第342章 我願意!第155章 誰是勝者第958章 龍王廟第508章 妾心君已知第904章 牧天下第436章 討厭的……第779章 驢騎士第772章 南轅北轍第450章 投石問路第1002章 不一樣的心思第213章 計議第490章 第一回合:唱戲!第512章 順水推舟第669章 行匆匆第455章 拈花爲劍第508章 妾心君已知第1039章 天國再建第835章 鑽地鼠第89章 小蘿莉,情意不能賣第411章 狹路相逢第986章 男兒重橫行第825章 終至哈密第586章 五花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