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朝以來,西南由於溼熱和地形不便等因素,人口始終得不到大量的提升,就算在粵西以南的半島上,也只不過在河流兩岸所淤積而成的平原上有人類部落,其他地方,那基本就不要說了。
現在這些地方鞏固好之後,朱常浩打算就要整理一下烏斯藏地區了,這作爲西南邊上最高的高原,必須加強朝廷在當地的管理,雖說京師裡面,每年都有烏斯藏宣慰司的送上來的報表,還有賦稅,三五年還要到京師裡面述職,但朱常浩覺得,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高海拔地區,容易產生山高皇帝遠的土皇帝,再說,現在蒸汽機已經制造出來,以後大明會製造大量蒸汽火車,對於烏斯藏地區,修築一條鐵路,也是可以的,就是怕那些所謂的凍土問題,畢竟這是氣候的範疇,要克服凍土的工作,朱常浩相信,也就是在夏季時候,修築鐵路。
但是高原上,一般來說,六七月份是最好的修築鐵路季節,五月份都有些冷,到了八月份的時候,那也不行。但大明現在的工業科技水平,也就是這個水準,高原鐵路,只能是每年修築兩個月。
這個冬季,朱常浩打算就和王府的衆位屬官們研究一下,明年瑞王府該怎樣做,它的目標是什什麼,過程和手段有那些?
朱常浩在王府裡面的珍寶堂鼓搗出了手搖式發電機之後,立即讓人將孫元化,宋應星,戴倉等人請到王府,要給他們講解一下這玩意的用處。
當朱常浩用一個銅環和鐵環在兩個磁石的下方固定好以後銅環和鐵環上嗎,分別繫上一個一根銅絲和鐵絲,然後將其放在裝滿水的瓷盆中,搖動轉子之後,就看到瓷盆裡面不斷地冒水泡,朱常浩讓戴倉搖動轉子,手裡拿上一根只剩下火星的的蘆葦棒,在靠近銅絲的那端,火星的蘆葦棒一下子就燃燒起來了。
靠近鐵絲的那一端,結果有綠色的火焰在瓷盆的水面上生成,但蘆葦沒有燃燒。
這個試驗做完後,朱常浩說道,“三位,這個試驗就叫做電解水試驗。剛纔讓蘆葦棒燃燒的那個氣泡,本王叫它爲氧氣,後面在水面上產生淡藍色火焰的那個氣泡,本王叫它氫氣。這兩種氣泡,第一種我們可以用來焊接鐵板,鋼板,還可以在人奄奄一息的時候救人,第二種,我們可以燃燒,也可以除去一些銅鏽鐵鏽之類的鏽斑。”
接下來三人都試驗了一遍,果然如王爺所說的一致。
朱常浩看三人的興致上來,就說道,“我們的鐵甲船,以後就將這種讓蘆葦棒燃燒的氣體收集起來,壓縮在鋼瓶裡面,然後通過鐵罐將其釋放出來,再將它點燃,燒融鋼鐵板之間的縫隙,就可以對其完成焊接。”
人類工業的進化史,往往就會被一個小事情所改變,過去的那些小改變,都是人類無意識之中所造成的,朱
常浩現在的小改變,那是根據自己二十一世紀的見解來故意引導的。
想到這裡,朱常浩覺得,大明沒有經歷過“文藝復興”和“啓蒙運動”之類的思潮,會造成人們對科學探究精神的一種缺失,好在這種缺失,可以用“墨家”的思想來作爲幌子,進行拓展。
大明皇家科技大學,朱常浩打算這個寒冬,就不給裡面的學子們放寒假了。這個寒假,可以說漢中府外的七所皇家學堂都不會放假,朱常浩利用難得的假期,要給這七所大學的學子們授課,灌輸近代工業文明、法制觀念,愛國主義、最主要要解放思想,要讓他們明白,道德重要,法律更重要,大明的生存需求是無比的重要。
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要讓他們將腐儒的那套理念拋棄,要將大明的理念從“守門犬”變成“草原狼”。
這只是對成年人的思想進行改良,但對於童子軍學堂,朱常浩更加不會放鬆,以後自己的近衛軍,就要以這些的童子軍爲基礎。
說實話,明年開始,第一批童子軍就要離開學堂了,他們的年齡差不多也就是十七八歲,他們的思想素質那是經得起考驗的,再說,這裡面的孩子都是孤兒,他們多爲天啓七年,那一場災荒裡面逃出來的人,現在經過三年的洗腦,朱常浩相信,這一批人以後就是貫徹自己命令的中流砥柱。
千頭萬緒的事情不少,每天開始講課之外,朱常浩在下午的時候,就去軍器監看看,那些利用電解水氧焊設備現在配置的如何了。
這配置上基本沒問題,就是這移動起來相當費勁,如果將鐵管變成軟管,上面套一個鐵噴頭,那就容易的多了。
因此,朱常浩決定,派人到南方去,和廣州府那裡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接觸一下,讓他們從美洲那裡,運上一批橡膠樹的種子,要成熟的。
每千斤種子,付給他們五百銀元,但是要保證種子的生根發芽。
朱常浩將這件事情,交給廣州府的王府商號去處理,交了一千銀元的定金之後,葡萄牙商人答應了此事。
剛好現在是盛行西風興起的時候,從廣州港出發,順風順水直達美洲。
只是這橡膠就是運回來,也是明年夏季的時候,在過上了五六年,纔可以大規模的割膠。
但是沒有膠質也不行啊,朱常浩立即讓軍器監想辦法,結果還真的有人想出來了。
利用松樹,柏樹,還有花椒樹,桃樹,魚骨膠,豬蹄膠,牛筋膠等各種膠質,混合在一起,然後將其熬化,在鐵棍上刷上重油,等重油揮發着差不多,只留下黑褐色的炭黑在上面的時候,立即在上面刷上膠液,然後在上面纏上一圈棉線,再刷上一層膠液。
等兩層膠液幹掉以後,在刷上一層。最後扭動膠管,讓其從鐵棍上擠出來。
然後測試一下氣密性,還有所承受的壓力。
就這樣,這個混合有動物膠和植物膠的膠管總算做成,在褐黃色通明的膠體上,還可以看到完全沒有融化
掉的膠粒,從延展性上來說,也沒有天然橡膠好,但是,目前可以解決移動氧焊,還有氧氣罐的氣密性問題了。
還沒等朱常浩提醒這三名軍器監大工,製造出來的生物膠到專利衙門去註冊專利,孫元化已經給寫了材料,還有相關的膠質實物,以及膠管送到了專利衙門。
這橡膠是有了,做成下來打算做玻璃。以前覺得好多穿越客做玻璃,做肥皂,想不到自己還是要走這條創造發明的老路。
對於做玻璃,好像二十一世紀,中學的化學課本里面就有,朱常浩記得是用海沙、石英砂岩粉、純鹼、白雲石等原料,按一定比例配製,經熔窯高溫熔融,玻璃液從池窯連續流至並浮在金屬液麪上,攤成厚度均勻平整、經火拋光的玻璃帶,冷卻硬化後脫離金屬液,再經退火切割而成的透明無色平板玻璃。
具體的比例不清楚,但朱常浩決定讓軍器監的那些工匠去嘗試,知道嘗試出最佳的比例。
對於純鹼和白雲石,明代人做饅頭的時候,就已經用到了,白雲石在漢中的勉縣,還有寧強,略陽就有,這種工序做起來不復雜。
當朱常浩把這些配料完成之後,就讓人進行比例燒製,另外強調,一定要減少玻璃裡面的氣泡。
差不多一連做了八次試驗,就在臘月初三,孫元化報告說,軍器監已經制作成了玻璃,只不過玻璃因爲一些工藝的原始化,只有巴掌大小,上面還有綠色的光暈。
但朱常浩已經滿意了,對於玻璃,可以利用玻璃液剛開始的水平性,還有利用吹塑法對其吹成可以盛裝器皿的玻璃用具,只是大明瑞王府還在摸索階段。
朱常浩看到這些玻璃,就說到,如果你們用水銀將錫箔貼在玻璃後面,那將是一條發財路。
結果,軍器監的這些工匠們在孫元化的鼓勵下,利用水銀,貼上錫箔,或者銀粉,真的得到了光彩照人的玻璃鏡。
當宋應星在馬車上載着鏡子來到王府的時候,朱常浩知道自己的財源有多了一條道路。
後來,這製造玻璃的專利權,還有水銀銀粉鏡子製造法,都到專利衙門進行了登記。
由於朱常浩作爲始作俑者,這份專利還有他的一份,但朱常浩沒有要,還是用獎勵機制爲發明者發去銀元,還有大匠等證書。
完成了氧焊,膠管,玻璃和玻璃鏡子,臘月初三,漢江三千里水道各府縣的的崇禎二年的收入情況報道了漢中,朱常浩發現,今年獲得的賦稅收入達到了六千萬銀元。
而且從重工業的鋼鐵製造,造船,一直到輕工業的紡織,還有各種食品加工,木器傢俱,整個瑞王府的勢力範圍,都是輕重工業並舉,服務業那句不用說了,客棧,青樓,茶肆,樂坊等不勝枚舉。
一句話,經過近三年的發展,漢中瑞王爺朱常浩已經羽翼豐滿,獲得了角逐天下的資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