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狂醫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超越時空的作家,又是一位充滿矛盾的作家。正如世界有多複雜,人有多複雜,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有多複雜一樣。
現在,俄羅斯和全世界已悄然興起一門新的學問——陀思妥耶夫斯基學。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是個謎,他的作品也是個謎。破譯這個謎,是全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學家研究的基本課題。
專家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與創作,一般分爲兩個時期:西伯利亞之前和西伯利亞之後。本書《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一八六一)則處於這兩個時期之間,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既保留了四十年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風格,又承上啓下,開創了作家後期以探索社會秘密、人心秘密爲主的社會-心理-哲理小說的先河。
一我們這些彼得拉舍夫斯基分子,站在斷頭臺上,聽着對我們的判決,毫無悔改之意。”“?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於一八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生於莫斯科馬利亞貧民醫院一個醫生的家裡。住地偏僻,住房狹小,家境貧寒。幼年時,作家常常同哥哥米哈伊爾一起趴在窗口,觀看坐着大車、扶老攜幼前來醫院看病的城鄉貧民。這種淒涼、蕭索的環境,對作家以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三十年代初,他父親在圖拉省購置了兩處不大的田莊,使他在暑假有機會接觸到當地的農民。一八三九年,他父親因虐待農奴和道德淪喪被農奴毆打致死。這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他無論在私下,還是在公開場合,從來沒有提到過這事①。
一八四六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亦即他的成名作《窮人》,一八四九年,他因參加當時的革命團體彼得拉舍夫斯基小
①作家對這一悲劇一直沉默了四十年,直到在他臨終前完成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才把他對父親的“輓詞”擴展成一部描寫卡拉馬佐夫家族罪孽的震撼人心的長篇史詩。
組和當衆宣讀別林斯基致果戈理的信,以陰謀反對正教教會和沙皇政府罪被捕入獄。同年十一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二十一名彼得拉舍夫斯基分子被判死刑。十二月,他們被綁赴彼得堡謝苗諾夫校場執行槍決。可是在臨刑前的最後一刻,送來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赦免詔書。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改判四年苦役,爾後又流放到西伯利亞邊防軍當兵。
許多文學史家說,經過近十年的囚禁、流放、苦役和充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拋棄了從前的革命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理想,轉而反對暴力革命,主張愛、寬恕,乃至逆來順受;而一八四八年法國革命的失敗,更加劇他的思想危機。
我們應當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過去沒有,而且一直到死都如果看到有可能通過自己承擔責任而使別人免遭不幸的話。”(陀思妥耶夫斯基。
是沙皇政府的監獄、死刑判決和非人的苦役生活,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屈服了嗎?是他苟且偷生,貪生怕死嗎?是兇惡的敵人把他嚇破了膽嗎?不!他在沙皇政府的監獄裡和法庭上不愧是一個革命者。他堅貞不屈,甚至爲他人受過,也決不逶過於人,出賣自己的同志①。囚禁於彼得保羅要塞,被判死刑,綁赴法場,臨刑前的赦免,苦役,流放,都沒有能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屈服,都沒有能動搖他的革命意志和信念。
後來,陀思妥耶夫斯基回憶道:“我們這些彼得拉舍夫斯基分子,站在斷頭臺上,聽着對我們的判決,毫無悔改之意。”“摧毀我們的不是流放的歲月,也不是痛苦。恰恰相反,任何東西都不能摧毀我們,而且我們的信念,由於意識到業已完成的天職,從精神上支持了我們。”“不,是一種別的東西改變了我們的觀點、我們的信念和我們的心……這另一種東西,就是與人民的直接接觸,在共同的不幸中與他們的兄弟般的結合……我再重複一遍:這不是立即發生的,而是逐漸地,在過了很長很長時間以後。②”
試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於一八六0年九月發表在他們兄弟倆主編的《時報》雜誌上的一篇聲明。這篇聲明標舉“根基論”,主張貴族出身的知識分子必須植根於人民的“根基”,與人民打成一片。至於他後來標榜俄國人民“自古以來的思想”就是信仰基督和沙皇,主張寬恕和博愛,反對
①陀思妥耶夫斯基於一八五六年三月二十四日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在法庭上是光明正大的,沒有倭罪於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如果看到有可能通過自己承擔責任而使別人免遭不幸的話。”(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第八十一頁。)
②《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一九二六—一九三0年俄文版,第十一卷,第一三八頁。
像西歐那樣採取暴力來推翻現存的社會制度,那是到後來才逐漸明朗化和綱領化的,與他的流放和苦役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至於他也說過一些“我有罪”,“我錯了”,“我罪有應得”之類的話,乃是爲了獲得皇上思準他發表作品而說的一些違心的話。這對於有過大致相同經歷的人應該是不難理解的。
某些文學史家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觀和順從是靈魂被擊毀了的、嚇破了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心理狀態的表現。”這也不符合歷史事實,這是對這位具有世界聲譽的偉大作家人格的“莫須有”誹謗。試看他在已被判刑的一八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從彼得保羅要塞寫給他哥哥的信中還莊嚴宣稱:“哥哥!我不憂傷,也不泄氣。”“哥哥,我向你起誓,我不會絕望,而且會保持我的思想和心靈的純潔。①”
某些文學史家又說:“陀思安耶夫斯基雖然免除了死刑,可是他青年時代的夢想卻被絞殺了。……十年孤獨的生活……給他的世界觀塗上了一層宗教的、神秘主義的色彩。”似乎,苦役和流放使他變成了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從此他便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揚宗教神秘主義。這也不符合事實。試看他在一八五四年二月寫給十二月黨人馮維辛的妻子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我是時代的孩童,直到現在,甚至(我知道這一點)直到進入墳墓都是一個沒有信仰和充滿懷疑的孩童。這種對信仰的渴望使我過去和現在經受了多少可怕的折磨啊!我的反對的論據越多,我心中的這種渴望就越強烈。可是上帝畢竟也偶爾賜予我完全寧靜的時刻,在這種時刻我愛人,也認爲自己被人所愛,正是在這種時刻,我心中形成了宗教中信條,其中的一切對我說來都是明朗和神聖的。這一信條很簡單,它就是,要相信:沒有什麼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愛、更智慧、更堅毅和更完善的了。不僅沒有,而且我懷着忠貞不渝的感情對自己說,這決不可能有。不僅如此,如果有誰向我證明,基督存在於真理之外,而且確實(本處着重號是原來就有的)真理與基督毫不相干,那我寧願與基督而不是與真理在一起。②”(本引文除一處外,所有的着重號都是引用者加的)。
一九二六—一九三0年俄文版,第十一卷,第一三八頁。三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入》就是作者前期一系列描寫“窮人”作品的頂峰。西伯利亞之前和西伯利亞之後。
首先,我們應當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過去沒有,而且一直到死都
①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第四十五、四十八頁。
②同上,第六十四頁。
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始終懷疑起自然的上帝的存在。其次,他的“宗教”信條就是愛——愛人和被人所愛,他信奉的是基督的仁愛和自我犧牲精神。第三,基督不是神,而是一個象徵性的盡善盡美的人的形象。第四,基督式的美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它不應存在於真理之外,如果有人硬說他手中的“真理”與基督的博愛精神有矛盾,硬說只有犧牲愛才能達到“真理”,那麼他寧可選擇愛(基督的化身)而拋棄“真理”。以上的道理和作家的基本思路應當說是清楚的。但是,有人抓住這段引文中的最後幾句話,硬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寧要基督不要真理,是一個盲目的、狂信的、失去理智的基督徒,因此是反動的,應予批判和打倒。
二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發表於一八六一年,是作者從流放地回到彼得堡後完成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登上文壇以來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他的整個創作中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質(即從他的處女作《窮人》過渡到他的代表作《罪與罰》,而作爲邁入後一階段的主要標誌,則是他於一八六四年發表的《地下室手記》①。
一八四五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繼承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傳統,以中篇小說《窮人》邁入俄國文壇,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涅克拉索夫讀過《窮人》的手稿後宣稱:“新的果戈理出現了!”盛讚“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劉林斯基則稱這部小說是“俄國社會小說的第一次嘗試”。他又說:“他(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最令人驚異的東西,就是他那卓越的描寫技巧,寥寥幾筆就能使一個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只有天才,才能在二十五歲的年紀寫出這樣的作品。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入》就是作者前期一系列描寫“窮人”作品的頂峰。
①有人稱《地下室手記》是一部宣言式的小說。《罪與罰》在很多重要方面是《地下室手記》的進一步發展。
②轉引自格羅斯曼曼:《陀思妥耶夫斯基傳》,外國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第七十六、七十七頁。
這部小說的創作風格幾乎同《窮人》一樣。它的中心思想便是作者借伊赫梅涅夫老人之口所說的;“一個最最逆來順受、最最等而下之的人也是人,而且可以稱之爲我的兄弟!”(參看本書第一部第六章)
這部小說並行不悻而又互爲聯繫地寫了兩個悲慘的故事:一個是娜塔莎的故事,一個是內莉的故事。而將這兩個故事貫穿在一起的則是那個巧取豪奪、人面獸心、無所不用其極的惡棍瓦爾科夫斯基公爵。
第一個故事寫的是瓦爾科夫斯基公爵爲了阻撓他的兒子阿廖沙與伊赫梅涅夫老人的女兒娜塔莎相愛和結合,不惜無中生有地誣陷娜塔莎的父親鯨吞了他的款子,中飽私囊,並上告法院,要他賠償損失。爲了徹底拆散阿廖沙和娜塔莎,他又玩弄詭計,讓阿廖沙另覓新歡,拋棄了娜塔莎。
第二個故事是寫史密斯和他的外孫女內莉。瓦爾科夫斯基公爵年輕時曾勾引史密斯的女兒,並與她私奔,拐走了史密斯老人的全部財產,然後又把史密斯的女兒拋棄在國外(她當時已有孕在身,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內莉)。以後,史密斯和他的女兒在貧病交加中相繼死去。年方十二、三歲的內莉隻身流落彼得堡,舉目無親,差點落進被迫賣淫的魔窟。
參看本書第一部第六章),我向你起誓,我不會絕望,而且會保持我的思想和心靈的純潔。①”而將這兩個故事貫穿在一起的則是那個巧取豪奪、人面獸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催人淚下的感人筆觸描繪了這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非但講了他們的不幸遭遇,而且還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他們“慘痛熱烈的心聲”(魯迅語),從而表現出作者深入解剖人心的卓越技巧。誠如作者自己所說:“人們稱我是心理學家,不,我是高度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也就是說,我描繪人的內心的全部深度。”
使他在暑假有機會接觸到當地的農民。一八三九年,他父親因虐待農奴和道德淪喪被農奴毆打致死。這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他無論在私下。
無論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上,也無論在描繪人心的深度上,《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既是對《窮人》這一社會小說和心理小說的直接繼續,又在刻畫人的意識和無意識、理性和非理性,展現人的自我意識,創造“思想的形象”(如瓦爾科夫斯基對萬尼亞恬不知恥的內心披露)上大大跨前了一步,但與他在後期作品中創造的一系列形象相比,在“思想形象”的創造以及在心理描繪的廣度和深度上,似略嫌遜色,具有由此及彼的明顯的過渡性質。
試看他在已被判刑的一八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從彼得保羅要塞寫給他哥哥的信中還莊嚴宣稱:“哥哥!我不憂傷,也不泄氣。”“哥哥,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有一個惡魔似的反面人物瓦爾科夫斯基公爵。這一人物在當時是典型的,是俄國由封建宗法的農奴制向赤裸裸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轉型時期的歷史產物。這是一個趨炎附勢、見錢眼開、荒淫無恥、不擇手段、心狠手辣、以斂財爲人生唯一目標的大地主、大資本家。這就加深了對當時俄國社會的開掘。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後期作品中一系列鬼魅形象(如《罪與罰》中的斯維德里蓋洛夫,《白癡》中的託茨基,《羣魔》中的斯塔夫羅金等)的先行者。正如俄國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所說,瓦爾科夫斯基是“以強烈的情感描寫出來的連續不斷的醜態,以及各種惡劣的、無恥的特徵的集合”。這人是卑鄙無恥的化身,是俄國的夏洛克和達爾杜夫,是個大色狼。
書中最令人迴腸蕩氣和充滿詩情畫意的是小內莉的形象。這是俄羅斯文學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衆多兒童形象中最成功、最具有盎然詩意的一個。艱難困苦的環境鍛造了她倔強的性格。她嫉惡如仇,但又充滿對愛的渴望。她的身世是悲慘的,命運對她很不公平。當她在走投無路中終於碰到好人的時候,又不幸在蓓蕾之年中途天折。當我們讀到她對自己悲慘身世的令人心碎的自白,以及作者對於她臨死情況的描述,不由得熱淚盈眶,掩卷長嘆,不忍卒讀。她就像歐仁·蘇的小說《巴黎的秘密》中的瑪麗花,出污泥而不染,在非人的環境中猶保持着靈魂的聖潔。
三
如上所說,本書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中具有由此及彼的明顯的過渡性質,在思想方面,主要表現在:
其中的一切對我說來都是明朗和神聖的。這一信條很簡單,它就是,要相信:沒有什麼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可愛、更智慧、更堅毅和更完善的了。不僅沒有,而且我懷着忠貞不渝的感情對自己說。
一、宣揚愛,基督式的愛。
②同上,第六十四頁。而將這兩個故事貫穿在一起的則是那個巧取豪奪、人面獸心、無所不用其極的惡棍瓦爾科夫斯基公爵。
徹底的貧困和非人的生活,使內莉對一切人都抱着不信任和敵視的態度,但是她終於碰到了好人,使她看到世界上畢竟還是好人多。他們的愛終於使她那顆倔強的心軟化了。她是在人們對她的一片愛護和關懷中死去的,雖然她至死都不肯寬恕那個拋棄她母親,逼死她母親和外公的生身之父瓦爾科夫斯基公爵。
塔莎的父親伊赫梅涅夫老人,受到他東家瓦爾科夫斯基的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而且因此而傾家蕩產。可是他的愛女卻偏偏在這節骨眼上愛上了他仇人的兒子,並與之私奔。他表面上雖然詛咒了女兒,表現出無比的恨,但骨子裡還是愛——對自己女兒奪他心碎的、刻骨銘心的愛。
史密斯老人被女兒和她的情人弄得破了產,孓然一身,形銷骨立,貧病交加,最後孤獨地慘死街頭。表面上看,他至死都沒有饒恕他的女兒。他由愛而恨,但這恨中仍深深地藏着愛,因此他纔會一聽到女兒快死了,便跌跌撞撞地趕去,結果他看到的已是一具屍體——女兒的屍體。這時,他悔恨交加,昏死在地。後來,他像具木乃伊似的躑躅街頭,形同瘋子,也主要是因爲這種對女兒的畸形的愛,由愛而產生痛徹心肺的恨,悔不該把她拒之門外。
本書中的說故事人伊萬·彼得羅維奇,本來與娜塔莎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後來他倆長大了,他愛她,她也愛他。可是這時娜塔莎卻身不由己地愛上了另一個人,並與這人私奔,進而同居。在這種情況下,伊萬·彼得羅維奇並沒有因爲被所愛的人拋棄,由愛而生恨,而是仍舊像哥哥一樣愛着她,甚至爲他們倆跑腿,送信。後來,娜塔莎被她的情人拋棄了,他也沒有幸災樂禍,而是一如既往地愛她,愛她,而不一定要求回報。
二,宣揚基督的寬恕精神。
造成內莉和她母親不幸和慘死的罪魁禍首是那個人面獸心的瓦爾科夫斯基公爵,可是作者痛心疾首地譴責的居然不是他,而是他的犧牲品史密斯老人。因爲他不肯饒恕女兒,把她拒之門外,以致她流離失所,在陰冷、潮溼的地下室裡鬱郁死去。試看,內莉站在她母親的屍體旁,涕淚交加,抓住外公的一隻手,對他大叫:“瞧,你這狠心的壞蛋,瞧,你瞧!……你瞧呀,”
本來,伊赫梅涅夫老人也不肯寬恕娜塔莎,甚至詛咒了她。可是在內莉現身說法的感召下,老人淚如雨下,吸取了史密斯老人失去女兒的沉痛教訓,寬恕了自己的女兒,把她擁抱在自己懷裡。請看他面向蒼天,面向上帝的陳述:“噢,我感謝你,上帝,感謝你的一切,一切,感謝你的惱怒,也感謝你的仁慈!……也感謝暴風雨過後你現在又照耀着我們的陽光!爲了這千金一刻,我要感謝你!喚!儘管我們是被侮辱的人,儘管我們是被損害的人,但是我們又在一起了,就讓那些驕橫不可一世的人,就讓那些侮辱過我們和損害過我們的人,現在去得意吧!就讓他們拿石頭打我們吧!①”
三,宣揚基督的受苦受難精神。
娜塔莎曾向萬尼亞承認道:“是的,我像瘋子一樣愛着他……聽我說,萬尼亞:我過去就知道,甚至在我們最幸福的時候我就預感到,他只
研究人的非理性和無意識。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爲人是一個謎,人心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這主要是因爲人除了理性以外還有非理性?
①源出《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八章第七節: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會給我帶來痛苦和磨難。但是有什麼辦法呢?現在甚至爲他歷盡苦難我也認爲是幸福。……居然願意這樣,這不是犯賤嗎?也沒什麼!我自己就說這是犯賤,如果他拋棄了我,我將跟着他跑到天涯海角,哪怕他推開我,哪怕他趕我走,我也認了。”她還說什麼“受苦受難能淨化一切”。萬尼亞也說:“我覺得,她是在故意刺激自己的創傷。她感到有一種需要,需要她這樣做——需要去尋求痛苦和絕望……大凡一顆失落了許多的心,往往都這樣!”
內莉也同娜塔莎一樣。陀思妥耶夫斯基經由故事講述人萬尼亞之口說道:“她好像以自己的痛苦爲樂,以這種只顧自己受苦受難(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爲樂。這種刺激自己的創傷並引以爲樂的心態,我是明白的:許多受到命運折磨並意識到命運對自己不公平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人,都有這種存心加劇自己痛苦並引以爲樂的。心態。”
受苦受難是受苦人的內在精神需要,“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受苦受難能淨化人的靈魂,受苦受難能使人獲得新生,——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後期作品中的基調。本書是始發動,一直到《罪與罰》中公開宣揚“受苦受難是偉大的壯舉”,“受苦受難,其中有道”。
四,研究人的非理性和無意識。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第七頁。彭克巽:《蘇聯小說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第七頁。如果這就是史密斯的陰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爲人是一個謎,人心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這主要是因爲人除了理性以外還有非理性,除了意識以外還有無意識(潛意識或下意識)。同弗洛伊德一樣,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爲,人的無意識活動是大量的,無意識是心理活動的基本動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偉大,除了別的原因外,恐怕大半在於他對人心的開掘、展示和探討。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他的處女作《窮人》起就接觸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從《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入》起又逐漸接觸到了人的非理性和無意識。在這方面,本書是從人們最常見,也是得到人們普遍承認的非理性和無意識活動——愛情糾葛談起的。娜塔莎愛阿廖沙,阿廖沙也愛娜塔莎。他們到底愛對方什麼呢?誰也說不清楚。娜塔萍對卡佳說:“我就是愛他,說不出道理。”她也知道阿廖沙這人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既愚蠢,又自私,而且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根本不值得她愛,但是她硬是愛上了他,而且瘋狂地愛他。她曾向萬尼亞承認,你們說“他沒有性格,而且……像小孩一樣天真爛漫,智力有限。嗯,我最最愛他的也正是這點……你信不信?不過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僅僅愛他這點。就這樣,說不出道理,我愛他整個的人,要是他換了一種樣子,有性格或者聰明點,說不定我倒不會這樣愛他了。”
再如本書中以“我”出現的主人公萬尼亞,搬到史密斯老人生前往過的那套房子後,常常感到一種“神秘的恐怖”,“這種感覺根本不聽理性提出的理由”。它無以名狀,匪夷所思。有一天,他背對着門,站在屋裡,心想:他只要回過頭去,就會看到史密斯的陰魂出現在門口。這時,他猛一回頭,“門當真開了,輕輕地,無聲無息地,跟我一分鐘前想象的情況一模一樣。”驀地,在門口,出現了一個怪影。“我全身毛骨悚然。使我恐怖萬狀的是,我看到,這是個孩子,一個小女孩,如果這就是史密斯的陰魂,也不會使我如此害怕。”這是怎麼回事?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預感?這是鬼入的感應?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脈衝?難道我們在生活中就沒有遇到過或不可能遇到類似的情形嗎?恐怕未必……
五,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尼采。
西方的尼采哲學形成於十九世紀七十-八十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沒有看過尼采的書,尼采卻看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而且他用自己的哲理揭示了陀思安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許多秘密。尼采說過:“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唯一的一位能使我學到東西的。心理學家;我把同他的結識看作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成就。①”
尼采是一個反理性主義的唯意志論者。他曾提出“權力意志”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也是人和人生的本質。他認爲,人的本質就是渴望統治,渴望權力,擴張自我。尼采的“權力意志論”揭示了《罪與罰》中拉斯科利尼科夫“超人哲學”的秘密,揭示了拉斯科利尼科夫的座右銘“自由和權力,而主要是權力!統治一切發抖的畜生和讚美衆生的權力”的秘密。同時,權力意志論也揭示了娜塔莎和阿廖沙,阿廖沙和卡佳相愛的秘密。請看娜塔莎的自白:“我沒有把他看作一個學識和智力上與自己相當的人那樣來愛他,不是像一個女人通常愛一個男人那樣來愛他,我愛他像……幾乎像個母親。我甚至覺得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彼此平等的愛。”萬尼亞也說:“娜塔莎本能地感覺到,她將成爲支配他的主人。”卡佳也是一個非常聰明、非常有主見的姑娘,她之愛阿廖沙也是由於她覺得他“怪可憐見的”。可憐並不是愛。但是可憐一個男人出現在一個女人身上,初可以由憐生愛,甚至是強烈的愛,起碼在一部分女人身上是如此。這就是女人以愛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權力意志”。而阿廖沙的愛則表現爲一種負面的“權力意志”;他渴望被人統治。誠如萬尼亞所說:“既然
①舍斯托夫:《悲劇的哲學》(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尼采),灕江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第十八-十九頁。
他自己沒有能力思考和判斷,那他就一定會愛上那些能夠替他思考,甚至替他希望的人……而能使阿廖沙愛慕的只會是那些能夠支配他,甚至命令他的人。而娜塔莎在他們相好之初之所以能夠吸引他,一部分也是由此而來。”
尼采哲學後來成了帝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哲學,當然是反動的。但是它也反映了舊社會弱肉強食、爾虞我詐、恃強凌弱的部分真理。
四
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公爵的兒子,娜塔莎的情人。這是一個貌似單純,憨態可掬,實則極端自私的花花公於。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於一八六一年在《時報》雜誌第一——七期連載。因屬於長篇連載性質,爲了吸引讀者,小說情節必須引人入勝,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而且在發展到最高潮時要突然中斷,讓人接着看下一期。所以當時稱這一類小說爲“隨筆式小說”,以情節緊張曲折見長,類似於歐仁·蘇的《巴黎的秘密》。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斷了十年的文學生涯之後,在這類文學體裁上所作的第一次嘗試,即讓小說帶有強烈的戲劇性。以後,這種隨筆式小說所使用的某些手法,成了他後期許多作品的固有形式,並發展成爲不同於傳統命運小說形式的小說戲劇形式。這種小說是對傳統命運小說形式的突破,是新小說形式的開端。什麼是小說戲劇形式呢?那就是“選擇人生的一個危機時刻,在緊湊的、高度濃縮的時間過程裡,在旋渦般相繼發生的戲劇性事件中,展開小說人物之間的。心靈對話,展開對世界性問題,人類靈魂問題的辯論。①”
小說戲劇形式的另一個特點是作者寫人物對話的卓越技巧。有人把這種形式稱之爲“對話小說”或“復調小說”②。《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幾乎是由人物的各種對話組成。作者像寫戲劇對話一樣,在各種情況下把各種人物聚集在一起,對他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談、討論,乃至辯論,說出各自的觀點,並在對話中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又通過人物的長篇獨白或對話對小說人物的自我意識、複雜的內心活動,以及他們情緒的轉換和瞬息萬變進行生動、細緻的描繪和刻畫。
①彭克巽:《蘇聯小說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第七頁。
②參看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泰學問題》,三聯書店一九八八年版。
本書書名曾由南江同志改譯爲《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一九八0)。但是,考慮到原譯書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已經約定俗成,並具有特定涵義,幾乎成了“被剝削與被壓迫”的同義語,而不專指書中內容,所以我想還是保留原譯名爲好。當否,敬請專家指正。
娜塔莎的父親伊赫梅涅夫老人,受到他東家瓦爾科夫斯基的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而且因此而傾家蕩產。可是他的愛女卻偏偏在這節骨眼上愛上了他仇人的兒子,並與之私奔。他表面上雖然詛咒了女兒。
本書在翻譯過程中曾得到北京大學胡明霞女士不少幫助,特此致謝。
臧仲倫
“隨筆式小說”,以情節緊張曲折見長,類似於歐仁·蘇的《巴黎的秘密》。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斷了十年的文學生涯之後,在這類文學體裁上所作的第一次嘗試!
一九九五年一月於北京大學承澤園
本書主要人物
又通過人物的長篇獨白或對話對小說人物的自我意識、複雜的內心活動,以及他們情緒的轉換和瞬息萬變進行生動、細緻的描繪和刻畫?
萬尼亞(伊萬·彼得羅維奇)——本書故事的敘述者,即書中的“我”,孤兒,作家。傑里米·史密斯——俄籍英國人,內莉的外公。伊赫海涅夫,尼佔拉·謝爾蓋伊奇——娜塔莎的父親。娜塔莎(娜塔利婭·尼古拉耶美娜)——伊赫梅涅大的女兒,與阿廖沙私奔,後遭遺棄。安娜·安德烈耶芙娜·舒米洛娃——伊赫梅涅夫之妻,娜塔莎的母親。瓦爾科夫斯基,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公爵,阿廖沙的父親。年輕時曾誘拐史密斯之女,始亂終棄,使她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並留下一女名內莉,靠乞討和幫傭爲生。阿廖沙(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公爵的兒子,娜塔莎的情人。這是一個貌似單純,憨態可掬,實則極端自私的花花公於,他對娜塔莎也是始亂終棄,後來迷上了另一個女人卡佳。卡佳(卡捷琳娜·費奧多羅芙娜·菲利蒙諾娃)——富家女,阿廖沙的未婚妻。內莉(葉蓮哪)—一史密斯的外孫女,爲史密斯的女兒與瓦爾科夫斯基公爵所生。布勃諾娃,安娜·特里福諾芙娜——女房東,人販子.私蓄暗娼的鴇母。馬斯洛博耶夫,菲利普·菲利佩奇——萬尼亞的中學同學,私人偵探。亞歷山德拉·謝苗諾夫娜——馬斯洛博耶夫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