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這個連發手弩,雲錚心裡是有怨望的,不爲別的,就爲這個利器製作之慢、之難,一個熟練的工匠,在原材料充足的情況下,至少三天才能製造一把,而這個“原材料充足”本身就不是說着玩的,製造弓弩的木料是要花大時間和大工夫準備的,更別說還有弩弦等物的準備,也不是易事,最後就是這個連發手弩的結構複雜,連弩箭都是特製產品,更加把製作難度進一步提高了。
然而云錚作爲一支軍隊的主將,一個軍事世家的接班人,他想要的是一個製作簡單、威力巨大而價格低廉的武器,要求的性價比相當高,就好像後世老毛子的ak,不光要好使,還要便宜,還要製造得快,對比老毛子和小鬍子的坦克就知道,小鬍子的產品好自然是好,可那玩意造起來難啊!產量上不去,最終還得被毛子的坦克海給淹沒。
雲錚原本上次就打算跟東方無晴這個器械大師交流交流,希望能夠簡化連發手弩結構,降低製作成本,當然最重要的是,雲錚打算跟她說說關於標準化與流水線的問題,可惜那天晚上雲少帥摸錯了房門,盡然把無晴小姐給襲胸了,結果第二天直接逃之夭夭,原先的計劃自然也就隨之告吹。
雲錚的標準化和流水線自然比不得後世福特老兄的那種,不過原理差不多,而且實際上在中國是有經驗的,這個經驗來自於他心目中的中華第一帝國,,秦帝國。
秦國能滅掉六國,不說其制度上的優越、地理上的優勢以及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就說兵器製造,秦國就有其必勝的一個優點。
戰國晚期,隨着鐵製兵器的發展,稱雄數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銅兵器開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這個階段,銅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別是在秦代,承戰國餘緒,仍較多使用青銅兵器,並在銅兵器的形制和製作技術方面,繼續有所發展。
後世在陝西驪山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青銅劍、青銅鈹、銅戈、銅戟、銅矛、弩機、箭鏃、銅殳等大量青銅兵器,戰國末年,青銅正在慢慢退出歷史,鐵,正在開啓一個新的時代,而兵馬俑坑中出土的4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難道用武力統一了中國的秦軍,真的是一支裝備落後的軍隊嗎?
當然不是,戰國晚期鐵製兵器雖然已經出現,但尚未爲列國所廣泛使用、金屬工藝也未盡成熟;而此刻,中國青銅古兵器的冶煉鑄造技術(包括金屬工藝)正處於最後的、也是最輝煌的巔峰,衆所周知,高錫青銅兵刃雖堅硬,但劈砍易折斷,秦國的兵器工匠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金屬工藝問題,大大提高了銅兵的柔韌性,因此,強大的秦軍就是憑藉這些青銅鑄就的金戈銅劍、強弩利矛,滅六國、統一華夏,創造了青銅古兵器最後的強音。
但是,秦國用青銅而不用鐵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標準化生產的問題。
青銅兵器多爲鑄成,而不是如鐵器的煅成,鑄,可以讓生產出來的武器更標準,而且製造速度更快,事實上在東周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嚴格的標準化生產製度,只是在關係到國家命脈的兵器製造工業上,秦國體現得尤其突出而已,秦國精密的規範管理章程、責任到人,青銅兵器產品也都具有統一、嚴整的尺寸與生產質量標準。
春秋時期的典籍《禮記?月令》篇(約成書於公元前620年前後),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記載(這段記載另見《呂氏春秋》卷十《孟冬紀》),也就是說在生產的產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場名字,並設置了政府中負責質量的官員職位“大工尹”,目的是爲了考查質量,如質量不好就要處罰和治罪。
後世秦俑坑出土的鈹、戈、戟、矛等大量兵器器身都銘刻有製造管理者、工廠和工匠的名字,秦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劍,劍身的8個棱面遊標卡尺測量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完整的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打磨痕紋理細膩、來去無交錯,且全部垂直於劍身中脊線,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此外,在秦俑坑中發現的多件青銅鈹,儘管在製造時間上前後相隔十幾年,造型和尺寸竟然能夠完全一致,這些都是令人驚歎的。
讓後世專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製造出幾件這樣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實際情況是,兵馬俑坑中幾萬件兵器幾乎都是同樣的質量,而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軍的數量超過了100萬,不僅如此,這支軍隊高度專業化,裝備極其複雜的武器系統,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歐洲,亞歷山大的軍隊是5萬人左右,最爲強盛時的羅馬軍團也不過幾十萬人。
爲一支100萬的軍隊提供兵器,是一個可怕的任務,在十年統一戰爭的歲月裡,秦國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們必須開足馬力,日以繼夜,問題在於,怎樣才能既保證標準,又大批量生產呢?除了鑄造之外,還有“化、線、制”。
所謂“化、線、制”,便是指:標準化、流水線、責任制。
標準化用最簡單的說法,就是零件通用,後世衆所周知的一個問題,秦始皇有十分強烈的標準化“嗜好”,他似乎想將一切能夠標準化的東西都標準化,無論度量衡也好,文字也好,又或者路面多寬,車的樣式,甚至人的打扮,但凡他覺得可以統一的,都要統一,很顯然,兵器更加不能例外,秦人很可能將優選兵器的技術標準固定,國家再通過法令將這些技術標準發放到所有的兵工廠,這是爲了保證所有士兵使用的都是當時最優秀的兵器,以及方便某些複雜兵器戰場損壞後的重新組合再使用,譬如弩。
流水線,這個不用多說,秦國也有流水線,工匠經常只做兵器的某一部分,其餘部分則由其他工匠各自完成,最後再由人專門組裝,因爲有標準化生產在前,所以這件事在秦國不算困難。
責任制,秦國強大國力的最終來源是一個字:法,責任制就是法的體現,秦代兵器鑄造不僅分工嚴密,而且以立法形式保證兵器鑄造的質量,從兵器形制、尺寸大小到每一道工序的加工;從兵器的題記,甚至到兵器木柄彩繪的先後工序都有嚴格的規定,違犯者隨時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由於秦代有一大批技術熟練、經驗豐富的優秀工匠,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青銅精密鑄造技術,並創造了古代兵器工藝標準化成就和兵器表面鉻鹽氧化處理技術,這在中國和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都不失爲重要的發明創造,如果那時候有專利保護公約的話,標準化技術自然屬於中國先民的一大發明專利,而在秦人一生中都貫穿着的無數律法,則是催生這一切的根源。
雲錚一直認爲,秦漢,可以算是中華第一帝國;隋唐,可以算中華第二帝國,他嚮往秦朝,嚮往“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霸氣,對於成就秦皇霸業之一的標準化和流水線,雲錚不是一點點嚮往。
只是眼下大魏早已經進入鐵器鍛造兵器時代,沒有鑄造,標準化的難度要高很多,但是雲錚總覺得,難是難了些,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可以想。
東方無晴這個連發手弩,使用的材料原本就太好,效果倒是好了,只是也使得製造成本大爲增加,雲錚因爲繼承了原先腦子裡的記憶,對弩不算陌生,他認爲這個武器是可以簡化然後量產的,弩的結構可以分爲三個部分:臂、弓、機:“臂”一般爲木製;“弓”橫於臂前部;“機”裝在臂偏後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機”,弩機一般爲銅製,裝在弩“郭”(匣狀)內,前方是用於掛弦的“牙”(掛鉤):“牙”後連有“望山”(用於瞄準的準星);連發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當於現代槍械上的表尺,便於按目標距離調整弩發射的角度,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在銅郭的下方有“懸刀”(即扳機),用於發射箭矢,當弩發射時先張開弦,將其持於弩機的“牙”上,將箭矢裝於“臂”上的箭槽內,通過“望山”進行瞄準後,扳動“懸刀”使“牙”下縮,弦脫鉤,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
連發手弩的弩弓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發射時,先將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一扣扳機,就將箭射出,在弩上的弓是橫置的,藉由扣動板機將繃緊的弓弦放開來射出弩箭,重新拉緊弓弦時,須將弩弓的前端置於地面再用腳踩住,然後用雙手或藉曲柄的輔助把弓弦往後拉緊,由弩所發射出的方鏃箭或弩箭,射程比一般的箭來得短,方鏃箭可以在飛行時保持平穩,並且帶有一個尖銳的精鋼箭頭。
雲錚認爲,東方無晴這具連發手弩,其特製弩箭是第一個可以標準化的,那弩箭只是爲了適應特製的“彈夾”而製作,其實箭頭與尋常弩箭並無二致,箭身是木製,自然方便標準化量產,不僅是弩箭,凡是木製部分,其實都方便量產,要想辦法的主要是鐵製部分,弩機是關鍵,這裡面的東西最是精密,尤其是東方無晴這個天才改進之後,弩機可以由箭夾依次供箭,這樣一來裡面自然多了不少東西,但是雲錚卻也不覺得有多麻煩,他就一個呆辦法:所有部件全部分開造。
大到箭夾本身,小到裡面的一根鐵鉤,只要是一個小零件,就安排一個工匠單獨造出,最後這些七七八八的零件再由一批工匠專門組裝,也能形成秦時那種標準化和流水線。雖然比不得鑄造兵器那麼快,但肯定比現在好多了,而且另一個方面,這樣一來,如此精密的一把手弩,許多工匠都只會造一個部件,那麼泄密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無數倍,以雲錚對弩的熱愛,爲了保住連發手弩的秘密,他是願意多花一些心思的,秦弩的威力就不說了,就說自己讀熟了的三國,裡頭那先登死士的威力也讓他嚮往不已。
“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爲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麴義(不要看不起被演義忽視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現比所謂的‘河間四將’還搶眼,後來因爲居功自傲,被袁紹殺死)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鬥”,也就是熟悉“騎鬥”,在公孫瓚騎兵衝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衝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里,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據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附帶說一下曾經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張合“大戟士”面對被麴義擊敗的2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後還是麴義來救了袁紹,所以雲錚有個觀點,弩兵,尤其是弩騎兵,根本就是輕騎兵的剋星,作爲主要對遼作戰的雲家軍,雲錚對於將這樣的兵器量產有着格外的期望。
正當他腦子裡走神,開始勾勒出美好的藍圖時,曹川那驚怒的聲音響起:“幹什麼?襲擊官軍,你們真要造反麼!”
別說兄弟把弩說得過多,這玩意日後雲錚有大用,兄弟這裡就是先墊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