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同“火烈鳥”這種關注細節的影評人,也有張偉這種從大局角度看待問題的影評人。
張偉,36歲,自由撰稿人,長期爲魔都的各大報紙供稿,在業內算小有名氣。
他做爲第一批被邀請的專業影評人,自然提前做好功課。
包括國外同行對於《壹十三》的評價,以及電影本身的背景故事,可以說是瞭如指掌。
所以當影片中出現“大餅啦啦隊”的時候,其他影評人是笑了出來,可張偉卻微微皺眉。
“這個衣服似乎是……”他敏銳的注意到身爲匈奴一方啦啦隊的人,內襯的衣物竟然是漢人的打扮。
和姜聞扮演的右匈奴王那種拙劣的模仿不同,是很明顯的漢族服飾。
“所以說,這羣人其實是被俘虜的漢人?”張偉暗自的思索:“或者說是投降的漢奸?”
這種細節普通觀衆肯定注意不到,但是對影評人解讀整部電影來講,屬於極其重要的因素。
每一個鏡頭都很重要,導演不會將無用的東西放進去,所以往往很多細節之處,表達的正是導演內心真實的想法。
大銀幕上,董熹搭弓射箭,利箭劃破蒼穹,直接擊穿對面用來提升士氣的牛皮戰鼓。
看着鼓破捶飛,張偉的理解是:此時董熹已經做好玉石俱焚的準備。
而火烈鳥的理解則是:利箭擊穿戰鼓,說明還有一絲突圍的機會。
沙雕影評人的理解:牛皮戰鼓被擊破,說明右匈奴王的牛皮吹破了,他們無法困住董熹等漢家兒郎。
100個影評人就有了100個哈姆雷特,或許在拍攝技巧上的爭論不大,但對劇情的解讀,那真的是各花入各眼。
當然,如果僅僅讓影評人有時間去思考的電影,在董熹心中可不算數。
好的商業片不說全程無尿點,但至少要2/3以上的時間內,牢牢的抓住觀衆的視線。
《壹十三》的內地版是98分鐘,海外版則是112分鐘,兩個版本相差14分鐘。
電影刪減的的內容,除了因爲尺度的關係外,剩下大部分刪減內容都是關於背景的介紹,畢竟老外對華夏的歷史可不瞭解。
或許在他們眼中,匈奴的歷史遺留問題,需要做出簡單的陳述。
說白了還是代入感,國內觀衆很容易就把匈奴代替成反派,但鬼佬不成。
畢竟他們的祖上也是靠着搶劫發家致富的,很容易代入侵害者的角色,屁股坐歪。
二胡悠揚的旋律響起,配合大銀幕上漫天遍地出現的漢軍援兵。
這一幕在國外,鬼佬只是覺得爽,但在國內的現場,很多人直接感到哽咽。
這種家國情懷,是文化裡傳承的風骨,是刻在DNA裡的血脈。
將士死命守國門,國家則不拋棄不放棄,雙向奔赴才更令人動容。
“十三壯士歸玉門。”
…………
“啪啪啪~”
“咻咻~”
電影結束,掌聲與口哨聲齊鳴。
這其中既有對電影的支持,也有對那段歷史的驕傲。
國人是充滿着家國情懷的,特別是當國家不斷的變強,更是迫切的需要文化認同。
所以當鬼佬嘴裡說着半生不熟的“你好”,就成爲最簡單的財富密碼。
在這種情況下,滿足虛榮心的方式無非就是兩種,由內而外或是浮於表面。
《壹十三》做爲一部電影,無論是從立意還是結尾,都能滿足人心底的那絲家國情懷。
相比於《英雄》略顯悲壯的結尾,《壹十三》同樣的悲壯,但悲壯之中還有希望。
很明顯這是符合觀衆的心裡預期,悲劇式的結尾雖然可以昇華主題,但觀衆不爽啊。
現階段大家的電影審美還蠻小白,《英雄》就如同一顆包裝華麗,想象力極其豐富,畫面鏡頭特別美麗的……一坨屎。
說屎有些誇張了,但它絕對算不上一顆糖。
老謀子的根本問題就是沒有好好考慮觀衆想要看什麼,還是沒有脫離文藝片的敘事手法。
觀衆心目中的俠義,應該是除魔頭匡扶正義的“小義”。
所謂匹夫一怒,血濺五步!
而老謀子拍的俠義則是,心懷天下蒼生,甘願自我犧牲的“大義”。
Wωω▲ ttκΛ n▲ C〇
簡單來說,就是和當下觀衆的價值觀不同,所以評價很差。
但《壹十三》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從一開始董熹就宣揚: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看似沒有《英雄》那麼直白的戰爭發動者反思戰爭的思路,但卻能牢牢抓住觀衆的癢點。
他們就是想要看這種,所有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壹十三》是一部合格的商業大片,所以它在戛納受到冷落。
但回到國內,首場點映結束後,現場觀衆的反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
他們很喜歡這部電影!
散場時,熹子影視送出的調查問卷,90%以上的觀衆都給了9.5分以上。
而首日《壹十三》將會點映三場,每場結束都是掌聲雷動。
這可沒有花錢,而是觀衆自發的反應,攝影機也會忠誠的記錄下這一切,用作之後的宣傳。
深夜,無數的影評人摩拳擦掌,因爲按照約定他們只能在明天發表影評。
爲的就是和紙質媒體形成同步,但這阻止不了大家的熱情
紛紛在自己有限的渠道內宣傳:“好看!”“支持!”
這一刻,很多大衆影評人,早已經單純的變成影迷。
此刻的內地,真的特別需要一部整整意義上商業大製作。
點映第二日,幾家官媒率先開團,以類似的標題。
【每一個犧牲都是有價值的,都值得被我們銘記】。——————————————《壹十三》觀影感受。
公元75年,玉門關前,飛雪飄飄,沙漠無垠。
十三個壯士,站在雪地上,一時,四野無聲,悲笳不起。
這些人,有的拿着破爛的盾牌,提着刀。有的握着長矛,長髮飛揚。有的拄着鐵槍,揹着長弓,一隻眼睛已經受傷。
還有一個拄着長劍,揹着彎弓。
他們都衣衫襤褸。
他們都頭髮蓬亂。
他們,就是耿恭和他的十二勇士。
這幅畫面來自董熹導演的新電影:《壹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