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MaB.P 中新世──世界已經變成今天的模樣了
20MaB.P(早中新世),南極洲(Antarctica)整個被冰雪所覆蓋,同時北方的大陸也開始迅速冷卻。世界看起來已經和今天非常類似,不過佛羅里達州(Florida)和亞洲(Asia)的一部份則還是在海洋的覆蓋下。
由於大陸岩石圈受到水平方向的壓力,導致了大陸碰撞階段的山脈擡升作用。雖然此時
大陸仍然佔據相同的體積,但是它們的表面積則會稍微地減少。於是就全球的尺度來看,在
新生代的期間因爲大陸被消耗,造成了海盆面逐漸增加的結果,也正因爲海盆漸漸增大,容納海水量變多的緣故,使得海水面在過去六千六百萬年來持續下降,一般來說在大陸互相碰撞的年代(包括泥盆紀早期、泥炭紀晚期、二疊紀和三疊紀),海水面都比較低。
在低海水面大陸碰撞聚合的年代裡,陸生植物在大陸間的遷徙路線也被開啓,地球的氣候變得更具季節性,更重要的是地球的氣候趨向冷卻下來,這多半肇因於陸地區傾向將太陽
能反射回太空,而海洋則是把太陽能吸收,同時由於陸地的聚集使得永凍冰層的範圍得以擴大雪的冰層,將反射更多的能量回太空。因此大陸上冰原一旦形成,理所當然的地使海水面更加降低,於是導致陸地的範圍更大,地球變得更冷,更多的冰在陸地上形成,一直循環下
去。在這裡我們可以學到一個事實,那就是一旦地球開始變冷(或變熱),正向回饋的機制
就會把地球氣候系統推向愈來愈冷(或愈熱)的境地。在新生代的後半,地球開始變冷,冰
原首次在南極洲形成,然後分佈到北半球,於是過去五百萬年來,地球是進入了一個大冰期
的年代。在地球的歷史上只有少數幾個時期曾經像過去五百萬年來這麼冷。
18000年前 末次冰期,地球在過去三千萬年來,進入了“冰室”的氣候環境
當地球處在它的冰室(Ice House)氣候模式時,極區是有冰存在的。極區的冰原擴張則
是與地球軌道的變化(Milankovitch cycles, 米蘭科維奇循環)有所關聯。最近一次的極區冰原擴張到最盛時期,大約是發生在18000年前。 如果我們今天的板塊運動繼續進行,大西洋(Atlantic Ocean)會變得更寬,非洲(Africa)會碰撞上歐洲(Europe),並將地中海(Mediterranean)關閉,澳洲(Australia)將會撞上亞洲(Asia)的東南,加州(California)將會往北滑到阿拉斯加(Alaska)的海岸。
然我們並沒有辦法知道地球未來的地理分佈會是怎樣(除了利用靈媒的方法),但是我
們可以把目前的板塊運動投射到未來,並作合理的推論。一般來說,大西洋和印度洋(Indian
Ocean)會持續擴張,直到新的隱沒帶把各大陸往後拉到一起,形成一個未來的盤古大陸。
五千萬年後的世界看起來有一點點歪,北美(North America)稍微地逆時針旋轉,歐亞
大陸(Eurasia)順時針旋轉,把英格蘭(England)帶到了北極(North Pole)附近,西伯利亞(Siberia)則往南移動到溫暖,副熱帶的緯度。
非洲會碰上歐洲和阿拉伯半島(Arabia),將地中海和紅海(Red Sea)都關閉起來。一個
如同喜馬拉雅山脈規模的山脈會從西班牙(Spain)延伸,穿越南歐(South Europe),經過中東(Mideast)後進入亞洲。類似的情況是歐洲會成爲亞洲東南邊緣的海灘,新形成的隱沒帶會包圍澳洲,並且向西延伸穿越中印度洋。很有趣的是注意到今天板塊運動的軌跡可以發現,
東非的張裂在未來並不會成長爲一個大洋。
未來地理分佈的最重要改變之一,就是延着北美和南美東岸的隱沒帶開始出現。雖然大西洋已經開張,但波多黎各海槽(Puerto Rican Trough)和蘇格蘭島弧(Scotia Arc)仍也許會沿着北美和南美東岸向北及向南延伸擴張。慢慢地,新形成向西頃斜的隱沒帶將會開始“吞
噬”掉整個大西洋。
澳大利亞爲什麼不往赤道拼合?1.5億年後大西洋開始閉合沿着北美(North America)或南美(South America)東岸新形成的隱沒帶,會把被海牀分開的的北美和非洲(Africa)聚合起來。大約在距今1億年之後,大西洋(Atlantic Ocean)的中洋脊將會隱沒,大陸和大陸之間則會越靠越近了。
1.5億年之後,大西洋會由於隱沒到美洲之下而變得更窄。印度洋(Indian Ocean)也由因
爲海洋地殼向北邊隱沒到中印度海溝而變小。南極洲大陸(Antarctica)則沿着歐洲(Europe)
的南緣發生碰撞。至於大西洋海盆最後的張裂遺蹟-大西洋中洋脊則幾乎隱沒到了北美東緣之下。那些包含有過去的紐約市(New York)、波士頓(Boston)和華盛頓(Washington)的岩層,現在都位處在高高的山脈之上。
當最後一點的大西洋擴張中洋脊也隱沒到美洲之下,大西洋將會迅速閉合,新的盤古大
陸也於是形成。5千萬年後地球自轉將趨向於加速,陸塊會趨向於向兩極的分裂運動,目前的這種趨勢是不能再往後推的。“究極盤古"將在2.5億年後形成下一個盤古大陸,“究極盤古(Pangea Ultima)”將會在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海牀都隱沒到北美和南美東緣的海溝之後形成。這個超大陸將會在其中央保有一個小型的洋盆。一般海洋洋盆的生命史是受到兩個相對方向的力量(海牀的擴張與隱沒)平衡與否所決定。在海洋形成早期的階段時,是以張裂活動爲主,一個小規模的大陸地區張裂(像是今天的東非裂谷),會成長、開展爲一個狹窄的海洋(像是今天的紅海),並在海牀持續張裂之後迅速拉張成爲一個大洋。
某些時間點上,隱沒帶會沿着海洋的一個邊緣形成,此時海牀被銷燬的速度相當於海牀形成的速度,就一個海洋的歷史來說,它在這段時間裡不會遍大或縮小,就像今天的太平洋一樣。最後會由於中洋脊太過靠近大洋的邊緣而隱沒,此時海洋則進入消滅消滅的時期,因
爲新的海牀已經開始展開,所以老的海洋最後勢必是要閉合起來。
在2.5億年之後的未來,大西洋(Atlantic Ocean)和印度洋(Indian Ocean)終將閉合、北美 (North America)會撞上非洲(Africa),但是是在它張裂位置還要更南邊的地點、南美
(South America)則是圍繞在非洲南端,隔着巴塔哥尼亞(Patagonia)與印尼(Indonesia)相連,並把僅存的印度洋也關閉了。
南極洲(Antarctica)則再一次回到南極的位置,太平洋則更加寬廣,環繞了近半個地球。
我們稱這樣一塊未來的盤古大陸爲“究極盤古”,因爲這將是最終的盤古大陸了。按目前的這種趨勢往後推測,似乎有點“想當然”。
評對中國陸塊的擺置根據中國地質界多年的研究成果,在石炭紀至三迭紀期間,中國的陸殼板塊從南向北漂移。在北部,塔里木-華北板塊首先與西伯利亞古陸拼合碰撞,古亞洲洋在早石炭世末、早二疊世末、晚二疊世末、中三疊世自西往東逐漸閉合;接着自早至晚從北到南,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拼合碰撞,之間的海洋東部在二疊世末閉合,西部在中三疊世末閉合;青藏北部地體(崑崙、巴顏喀拉地體)與塔里木、華北地體的拼合,時間在早二疊世末至中三疊世;揚子板塊與華南板塊拼合,拼合年代自東向西爲中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滇西板塊(屬揚子板塊)與印支地體的拼合碰撞則發生於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羌塘地體與崑崙-巴顏喀拉地體拼合於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
岡底斯地體與羌塘地體拼合於晚侏羅世晚期至早白堊世早期。還有,約4億年前的加里東運動,華北、揚子、華南陸殼間也曾發生過拼合碰撞的造山運動。但此係列圖三迭紀以前中國的陸塊“到處亂跑”,“叫人找不着北”。
與此係列圖相比,該網站的另兩套系列圖早古生代華北的緯度要比華南更偏南,但這似乎又缺乏古地磁依據,本人未能發現這樣的古地磁數據。也許全球其它陸塊的擺佈沒有多大
問題,總的情況還是算比較專業的。爲海洋地殼向北邊隱沒到中印度海溝而變小。南極洲大陸閱讀已結束,如果下載本文需要使用
介紹下地球演化過程中海陸分佈,這是一本百科全書,這本小說將讓你終身受用。謝謝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