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十八般兵器

(此章爲番外介紹篇)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種技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其名稱,始見於元曲。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爲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鐗、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十八般兵器主要如下:

1、刀:一邊開刃,以劈砍爲主的武器,歷代不管是軍隊還是綠林好漢都用,大批流行於漢朝的環,環刀,朴刀,還有首刀(就是這刀趕走了匈奴,構成了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種,如腰刀,柳葉刀一些武將所愛的騎在馬上使的大型刀。

2、劍:兩邊開刃者爲劍,在歐洲劍和刀是沒有區別的,它們都是一個單詞,中國的劍的歷史很久,可以爲的就是在戰車上發展更大的殺傷(當時只有趙國是以騎兵爲主,大多國家仍是以戰車爲主戰兵),後來由於刀的盛行,在部隊離逐漸代替了劍,使劍只成爲將軍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裝備部隊是在東周時期,特別是象秦朝的劍,長達1。5米以上,者是裝飾。在明朝有例外,當時戚續光爲了擺平倭寇,從而製造了重劍來對抗倭豬的鋒利的太刀,但是這種重劍還是沒有德國條頓十子軍騎士1.8米的重劍那麼猛。

3矛爲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車戰時代,兩陣相對極遠,非長兵不能及;故利用槍矛以爲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於是。至馬戰時代,矛已覺其太長,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槍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盡,即習武者亦類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槍等法,尚未絕傳也。茲在舊書攤上得抄本一,題曰「長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圖繪以示後人者;考其使用之法,與長槍略同,槍中有八母槍,蓋即脫胎於此,槍出於矛,其信然也。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佔其二,可知爲主要兵器。

4、槍:可以是這麼比較矛和槍,拋開柄,只看刃部,刃長者爲矛,刃短爲槍。槍頭無疑比矛頭要輕,馬長槍來的方便,機動也高了不少。槍有許多種,綠沉槍,鴉角搶,虎頭槍,提盧搶,還有宋朝爲抵抗殺傷卻一樣,都是以刺,衝爲住,再者,由於戰車的退役,長矛的用處也少了,殺人不如縱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倒馬槍,鉤鐮槍等。

5. 戈:中國的特色是殺傷很強的武器,戈的種類繁多,從夏朝倒漢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絕跡。戈是中國的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鐮頭劍一樣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實話實說,戈並不老兵器,因爲是橫刃,所以以鉤,啄,揮,推爲主。

6.戟是矛和戈或者是槍和刀的合體,它的殺傷力是很強的,既可以象矛一樣刺擊,也可以像住,而中國早在上古時期就大批裝備部隊,到中古已經從步兵到騎兵了,步兵則以輕便的長槍代替戈和刀一樣鉤,揮和劈砍。在歐洲,戟的裝備和中國是不同的,歐洲中世紀以裝備步兵爲。中國的戟主要分3種,一種是最老的戈戟,這種種類最多,裝備最廣,也是最先淘汰的;二是南北朝出現的門戟;還有就是武將最喜歡的方天畫戟了。戟爲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皆橫刃也;舊說爲直刃,不知何本?其所異於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內上亦有刃。古顯貴之家,皆立戟於門,以示官勳,是則又以兵器而兼爲儀仗矣。其後又略變形式,援與柲之間,架以橫樑,而援成反裝之新月,形變橫刃之內而爲直刃之槍尖,且有架橫樑於柲上,兩面各作一倒裝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畫戟;橫樑之下,又裝以鐵製古錢或古錠,不知其何用,豈後人矜奇眩異,即兵器亦加以裝飾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見之戟,皆用方天畫戟之式,單刃或雙刃。至古戟則非但不可見,即圖其形以示武師,或且瞠目而不能稱其名,於是而嘆古器之失傳,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變體,不知始於何時,而後入竟棄古器而就此,諒有合用之處,然亦儘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爲名,若二器相類,猶有可說,今二物回乎不同,絕無相似之處,沿習用之,未可不合。着者非必求奇異,實不能隨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錄之,縱人非我,所弗計也;世之精嫺武事者,或不至盲從耳。戟爲戈、矛合體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敵,旁有橫刃,鈳勾啄敵,具有勾刺的雙重作用。

7. 斧鉞:大者爲鉞,小者爲斧。鉞在實戰中使用的時間不長,估計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開國元勳程咬金用的宣花車-斧,還是綠林中梁山好漢李逵用的板斧,可西周是戰車上的具有巨大威懾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後來由於太過笨重變被淘汰了,從此後鉞只能作爲禮儀武器。而斧的發展就比大頭的鉞幸運得多,中國曆代都有以馬上的大斧,也可爲雙手拿的板斧,種類很多。斧的殺傷很強,屬於重兵器,以劈砍爲主。 斧,與戈矛同時,亦爲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爲兵器,抑且用爲刑罰之具。刑書釋名載:黃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鋸、鑽鑿、斧銊、鞭撲、是也。由此推之,則斧之始於黃帝時也,其理甚明;惟當時並無所謂三十六法,對敵時不過亂砍亂劈而巳;迄漢時,南中蠻人創斧法,亦如槍法之創於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創者之爲何人,則不可考據矣。其法初亦無三十六手之多,後之武師,從而增益之,使變化不測,成爲戰陣之利器,故今傳板斧有三十六法也。漢劉熙《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類,即知拾利石爲劈器。而最早之銅斧,見於商代,不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鏤,極爲精美,已爲儀仗之用。周代用斧風氣不如商代,到了雙鋒劍出,與刀並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爲砍迤工具,或爲樂舞儀仗及斬殺之器。斧雖不作爲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民族,喜練斧類兵器。 銊爲斧之由來,以時代論則爲同時,以形式論亦正彷佛;書曰:「王左杖爲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見斧銊本無甚巨大之分當,惟銊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爲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頭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故銊杆長於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無鑽,故三十六法中無點逗各法也;銊則亦如槍桿,末端有三尖之鑽,以備匆忙時作點格之用;至其餘之搆造,則完全與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僅毫釐問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並用也。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春秋、戰國時,鉞出土較多,但已漸失其戰器性質,而變爲儀仗飾品及明堂禮樂舞蹈之用。這是因爲刀劍廣泛應用在戰場,而使笨重的鉞退伍了。

8、弓弩: 弓爲古代兵器之一,激弦發矢,可以及遠,考此法之由來最古,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爲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爲之,雖能及遠,終未 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爲戰爭之利器,非但發古人射抉之技,抑亦開後世火器之端,雖曰此皆由後人推闡而來,其創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沒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爲揮;考工記雲: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爲弓。按年代考之,當以揮爲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當時弓箭之用,誠十百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力勁及遠,擅是術者,精研而熟嫺之,穿楊貫蝨,百步射人,萬無一失,較之現代之火器,無多讓焉,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其重視之也宜矣。

9、鞭:鞭就像鋼鐵做成的竹節,所以又叫竹節鋼鞭。歷史上的伍子胥,這個鞭可不是軟行像繩子一樣的鞭子,我們所說的鞭是一種以劈,掃,捅等尉遲恭,以及宋朝的呼延家族都使用過鞭。鞭是對付比鎖子甲更堅固的盔甲所產生的兵器,並可以一舉打碎護心鏡,威力極大。屬於重武器。鞭亦爲短兵之一種,其由來與鐗相同,惟戩必雙用,鞭則有單雙軮硬之分;考諸古籍所載,大都系單鞭硬鞭;稽之現在,則都重軮鞭。軮鞭之制,不知起於何時?創自何人?至雙鞭之法,疑後人因見於戩法雙用,攻御並行之便利,故竊其法,易單爲雙。然鞭戩同爲無刃之短兵,不過形式稍異;至若掄舞攻御之法,主力點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異,彼創雙鞭者,亦正見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區別如是,而名稱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節鞭,虎尾軮等數種,其餘無論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釐定其名耳。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亦因之而門戶雜出,多少不同,惟尉遲鞭法爲世所崇尚,但近巳不得其傳,甚堪惋惜。此外即尋常之硬鞭法,亦大都拾各短兵之唾餘,勉強組成,亦正不可爲訓故本編以軮鞭補其缺,不願以魚混珍珠也。鐵鞭爲六角形,鐵鐗爲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上系兩節鐵棍,稱做聯珠雙鐵鞭。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是受農家打禾連枷啓發創制而成的。鞭、鐗二者,始源甚早,但鮮見出土文物。《史記•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用鞭。

10、鐗:和鞭一,但是殺傷比鞭大,破甲力比鞭小。歷代武將都是以槍或者戟爲住戰武器,而背上就揹着2根樣是破甲的武器,不同的是鐗有3~4條刃,所以有三楞鐗或四楞鐗之說,通常鐗比鞭輕鐗作爲鋪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給敵人致命殺傷,所以有“殺手鐗”之說。 鐗爲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連把約長四尺,因形似簡故名。鐗無刃,每距六七寸有節者,名竹節鐗;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鐗;蓋以形之不同而變更其名也。考鐗之由來,與劍爲同時;至二十四法之出,則在秦漢以後,創自何人,亦不復可考;惟以短兵利於步戰之故,後人多有習之者,即今南北拳家,類能嫺之;亦正如單刀軮鞭之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也。惟鐗無單用,法重雙行,故後人有雌雄鐗鴛鴦鐗等名,亦矜奇胘異,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門戶者;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長兵之人,而藏鐗腰間,以防不測者;是則鐗爲短兵而兼爲暗器矣,此大都皆後人之自作聰明,立僞欺人,不可爲訓也;世之學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謬。鐵鞭爲六角形,鐵鐗爲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鞭、鐗都屬短兵器,因爲二者形制相似,所以歷代都把鞭、鐗相提並論。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鐗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謂之鐵鐗,謂方棱似形,皆鞭類也。」明《武備志》亦同。

11。叉:這就是三叉戟,中國也有馬叉,九股叉,託天叉等許多種。和槍一樣是以刺爲主,不同的是叉的殺傷範圍大,能有制約敵方武器的效果。

12、撾:說白了就是以和綠林遊俠的敲打爲主的輕兵器,再說穿點就是,三節鞭,雙節棍,九節鞭之類的武器。是刺客喜愛武器,方便靈活,但是身爲武俠大作的劍網居然沒有這類武器,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撾(鎬)亦爲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長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筆,純以鐵製,其重量不亞於斧銊,舊式儀仗中時見之。此器大約赤始於周秦之世,非猛勇之將,不得其用也,近來習此者,巳寥若晨星,蓋古法失傳矣。惟錘钂之法,皆脫胎於此,略能想象耳。嵩山拳叟李傑,曾從名武師真傳,轉輾傳授,故北方健兒多能之者。法只十五手,而各勢不同,非若刀槍劍斧等法之有重複,意古人隨勢換法,並未加以組織耳;然按掄舞,亦並不覺其散漫無序,而每手換勢,尤見其神化敏捷之妙;惟器重無鋒,尃以猛攻見長,毫無含蓄之意,未始非微疵也;故力弱之人,決不宜用筆撾,因易遲鈍而受算也。叉之由來,較各種兵器爲後,宋元以前,初不見用諸戰陣,或謂漢時蠻人,皆以此爲利器;又謂叉爲古時獵獸之器。如上說,則叉實創自南蠻;如後說,則叉創於獵戶;孰是孰非,亦未能斷定,始自何時,亦無從稽考,姑置不論。至飛叉之法,宋代以前,迄無所聞,相傳創之者爲宗澤偏將張純。純爲花縣人,力猛侞虎,善使飛叉,能於二十步外取人,發無不中;時行伍中從而習者,頗不乏人。據此說,則叉始於南宋,以法之創始而推諸叉,即謂爲叉亦創於是時,亦無不可;惟其法初甚簡單,不過掄、盤、飛、擲、打擊、搶接諸法而巳;其後代有增減,然皆從以上各法中變化而出;即今日所傳之飛叉法,雖分路甚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雜亂而復疊行之耳。惟習此者,以南人爲多,北派武術中習此者甚少;豈發源之處,視爲不足貴乎?抑以南渡之後,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傳乎?)

13、棍棒:最基本的武器,也是古代最實惠的防身武器。從棍來看,有烏有棍,齊眉棍,盤棍之說,從棒類看有哨棒,鐵箍棒,狼牙棒等總之棍棒可以混爲一類。殳(棍)之由來已久,古人山居穴處,不免爲毒蛇猛獸之侵凌,又無銳兵利刃以禦敵;山間樹木叢雜,隨處皆是,往往折之以爲自衛之器;故別種兵器,或全用鐵製,或鐵器而以木爲柄,惟殳則完全木質,且搆造亦異常簡單,自首至尾,並無機括,不過一渾圓堅質之木杆耳;於此可見古時各事之簡單,而原人之無機械心也。殳長約一丈二尺,粗細不等,蓋亦視人力而爲標準者;其實多用檀棗慄檜等木爲之,或取其堅實,或取其柔韌,總以不易損折者爲上品;若白蠟杆等,後已嫌其太軮矣。殳法初無一定之組織,任意撲擊耳,後人實創之,惟嫌其太長,使展不甚便利,故改爲八尺,易名爲棍,後又以人體之長度爲準,使殳及其人之眉間而止,名之曰齊眉棍,始有棍之傳世。按棍之有法,實始於魏;孝文時沙門跋陀入少林寺,始以棍法傳入,惟非僧不授;唐之曇宗,宗之明性,又繼其宗派而闡發之;故少林寺僧,至今以棍法爲護教之祖,秘而不傳,而世之言棍者,亦莫不崇少林,於此可見殳法乃出自禪家與拳術有相擊之關係矣。

14、鏜:重威力武器,古今使用的人比較少,可能是因爲比較笨重吧。大家看過《隋唐演義》嗎?天以上,雖然小說誇下第二猛將宇文成都和第六猛將伍天錫分別是用的鎦金鏜和混金鏜,都重達200斤張了點,但是真個一鏜砸下來,戴着頭盔也能把天靈蓋砸碎。鏜就是叉的加強般,比叉更重,更具殺傷,一般鏜的逢刺多達5個,最邊逢刺上都有反刃,兇啊~~!

15、役:這種武器,我是沒見過,但是書上說是以竹子爲柄,金屬刺刃的兵器,可能是暗器吧。

16、錘:估計是古代最四子李元霸手拿具殺傷的單兵武器了,不但從外表上能看出錘的威懾,最主要是錘是能對付身穿重甲的武士。不管是在中國或是歐洲騎士,都有用錘的記載。中國隋唐第一猛將李淵第一對每個重達400斤的金甕破天錘打遍天下無敵手;大唐薛家將的薛奎用的八棱金錘打得突厥聞風散膽;南宋名將岳飛的長子岳雲也是使用的銀錘橫掃金軍。在歐洲爲了對付穿全身板甲的騎士,許多軍隊裝備巨重,沒幾個人能拿錘。從而有了“皇家之錘”,“鐵錘查理德”等詞語。其實錘不能算完美的武器,正因爲它太得起,所以在中國古代在部隊裡是準備不多的。

17、拐:怎麼說呀?各位應該有人看多聖鬥士吧,最強的黃金聖鬥士天平座童虎(也是咱們中國的,嘿能攻是相當嘿),他的聖衣由6種武器組成,依次爲槍,劍,三節鞭,雙節棍,盾,拐。這種武器能防不錯的防身武器,一般正規部隊是不裝備的,只有那些綠林好漢,江湖豪傑才用。

18、流星:這並不說就是流星錘,而是繩索武器的總稱,比如繩槍,流星錘,鏈錘。在歐洲有種叫枷連流星錘是一個道的武器,其實就是裝有柄的鏈錘,能繞過敵人的盾,或者防禦姿勢對其進行打擊,其實和理。這種武器攻擊性很強。

第一百二十四章 嫦娥奔月第三十七章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第四十八章 龍漢初劫第六十八章 三皇五帝第六十八章 三皇五帝第十五章 十八般兵器第一百一十七章 巫妖背景第一百零六章 上古神器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六十四章 金烏家族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六十一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神宓妃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爭第四十二章 東皇太一第三十九章 仙女座星系第四十四章 王母娘娘第一百二十三章 后羿射日第三十九章 仙女座星系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六十五章 修真等級第二十七章 先天至寶第二十二章 渦狀結構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六十一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后羿射日第三十章 一條大魚第二十二章 渦狀結構第十四章 大道三千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神宓妃第九十章 九頭人皇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戰詳解第一百零八章 其餘法寶二第三十章 一條大魚第九十一章 有巢遷徙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八十八章 傳承天皇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六十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三第四十二章 東皇太一第八十五章 孔雀大明王第五十九章 全球古地理二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八十六章 陸壓道君(仙君)第六十九章 天皇燧人第八十一章 碧霞元君第一百二十二章 水火不容第八十四章 三聖公主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三十九章 仙女座星系第三十七章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八十五章 孔雀大明王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茲第二十三章 密度波理論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神宓妃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七十五章 精衛填海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神共工第三十九章 仙女座星系第八十五章 孔雀大明王第六十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三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茲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二十二章 渦狀結構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四十八章 龍漢初劫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靈獸第八十四章 三聖公主第二十九章 五片蓮葉第九十章 九頭人皇第五十二章 河圖洛書第一百一十七章 巫妖背景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四十八章 龍漢初劫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靈獸第二十七章 先天至寶第三十七章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第四十四章 王母娘娘第一百零三章 上古神獸第八十四章 三聖公主第八十七章 人祖盤古第十六章 護盾盔甲第六十四章 金烏家族第一百零九章 其餘法寶三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四十二章 東皇太一第六十八章 三皇五帝第四十六章 巫妖大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二祖巫第八十一章 碧霞元君第七十五章 精衛填海第六十四章 金烏家族第二十二章 渦狀結構第九十一章 有巢遷徙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戰詳解第四十四章 王母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