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以中國大陸華北地區爲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稱爲"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其道場是在中國五嶽之尊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的泰安市。碧霞元君的影響力由山東省泰安市傳播開來,歷經上千年,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以後,對於中國北方地區漢族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

碧霞元君全稱爲"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稱爲"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等。道教認爲,碧霞元君"庇佑衆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漢族民間的"北元君 南媽祖"的說法,指的是泰山奶奶和媽祖娘娘之間,雖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別,但同樣都普度衆生,捨己爲人,成爲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聞名於世的保護女神。中國南方部分地區也稱其爲"送子觀音"。"碧霞"意指東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則帶有濃重的道教色彩,是道教女神的尊稱。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爲,碧霞元君“庇佑衆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讓老百姓多子多福”。

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民間傳說,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女抱有嬰兒者,此乃碧霞元君陰佑婦女兒童健康平安,能讓無孕得孕,有孕順產。

碧霞元君神誕之日是四月十八日。神誕日前後,正是泰山地區春暖花開的時候,登頂上山爲碧霞元君燒香奉祀、許願還願者,常常是山上山下,連成一片。北方地區多有供奉碧霞元君之廟觀。碧霞元君的聖誕爲農曆的四月十八日,一說農曆的三月十五日,是時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碧霞元君其誕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說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說、黃帝玉女說、華山玉女說等等。

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時,於岱頂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龕供奉其中,封爲“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並創建昭真祠。祠於金代改爲昭真觀,明代稱“靈佑宮”,近代稱“碧霞祠”。元君廟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頂的碧霞祠爲主廟,山下的遙參亭、紅門宮和靈應宮都是元君行宮。此外,泰山周圍遍佈很多小的元君廟。

明清時,由於碧霞元君影響日益擴大,祀元君的廟宇也從泰山擴展到全國各地,每日裡香火旺盛,對其的信仰遍及大半個中國。人們對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兩條:首先,與元君的職司分不開。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王錫爵《東嶽碧霞宮碑》記載:“元君能爲衆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未子者願嗣,子爲親願,弟爲兄願,親戚交厚,靡不相交願,而神亦靡誠弗應。”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衆的心理層面上簡直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爲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讓勞苦大衆倍覺親切,從而愈加信賴她,一躍成爲民衆心目中的慈母、聖母。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來此祭拜以示慶賀。

岱廟遙參亭內自明以來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間把遙參亭稱爲泰山第一行宮。現遙參亭正殿內仍奉祀碧霞元君,東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元君廟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廟。宋代以後,元君廟遍及全國,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爲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後祠日加廣,香火自鄒魯齊秦以至晉冀,祠在北京者,稱泰山頂上天仙聖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廟有山西太原、山西晉城、山西蒲縣、山西萬榮、河南新鄉、陝西西安等7處。

碧霞元君在明清時期的民間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碧霞元君"一名蓋出現於唐代,此時也應該出現了其祠廟。宋代,碧霞元君廟在一些地區有零星分佈,明成化以後祠廟數量急劇增多,行宮遍佈大江南北。碧霞元君廟會規模較大,在華北的一些地區規模尤大。碧霞元君廟的規模不一,有一些相當大,超過了泰山的祖廟。皇帝、王公、太監、官員、僧道、士紳、百姓、軍人等階層都參與了碧霞元君廟的修建。碧霞元君廟大多有香火地。其祠廟由道士主持的較多,由僧人管理的也佔相當大的比例。一些地方有碧霞元君廟與東嶽廟、天妃宮混淆的情況。對於碧霞元君這種民間信仰,一些封建士大夫頗有微辭。

天母運合,玉闕真仙。金蓮發苞,御製熊然。孟夏十八,化現母前。修真合道,受命天仙。敕封玉女,護世威嚴。神兵侍衛,鬼官俟宣。誅鋤奸盜,扶危濟險。平治水火,降福消愆。清寧宇宙,仁慈而憐。從善者奉,逆我者亶。人間祀仰,天地齊年。何災不滅,何福不遷。遵承帝命,永劫綿綿。包含岱嶽,玄之又玄。急急如律令。

碧霞元君,全稱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爲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嶽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雲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說爲華山玉女。但—般作爲泰山女神,爲泰山神之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一說爲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爲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於泰山嶽頂玉女池內。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爲“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爲“聖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爲“靈應宮”,後又擴建,增大規模,爲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爲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嶽府之神兵天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傳統說法以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五爲代表:泰山頂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爲泰山之女,後之文人知其說之不經,而撰爲黃帝遣玉女之事以附會之;不知當日所以褒封,固真以爲泰山之女也。今考封號雖自宋時,而泰山女之說則晉時已有之。張華《博物志》:“文王以大公爲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見有一婦人當道而哭,問其故,曰:‘我東海泰山神女,嫁爲西海婦。欲東歸,灌壇令當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疾雨過也。’文王夢覺,明曰,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風驟雨自西來也,文王乃拜太公爲大司馬。”此一事也。幹主《搜神記》:“後漢胡母班嘗至泰山側,爲泰山府君所召,令致書於女婿河伯。雲:‘至河中流,扣舟呼青衣,當自有取書者。’果得達,復爲河伯致書府君。”此二事也。《列異傳》記蔡支事,又以天帝爲泰山神之外孫。自漢以來,不明乎天神地只人鬼之別,一以人道事之。於是封嶽神爲王,則立寢殿,爲王夫人,有夫人則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孫矣,唐宋之時,但言靈應,即加封號,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實之也。 而據今人周郢考證:,“碧霞元君”之名的出現應不早於明初。明代之前,泰山女神的稱號是“玉女”(或作“玉仙”)。據考泰山玉女之名始見於漢末曹操詩。東漢山川崇拜與神仙家、道家思想交錯影響,道教吸收山川信仰,認爲名山必有仙人在焉。與道教有密切關係的曹操,於所作遊仙詩《氣出唱》中寫下“東到泰山,仙人玉女,下來翱翔”之辭。自此“玉女”形象開始於泰山落地生根。如三國曹植《遠遊篇》、唐李白《遊泰山》等詩作中,皆出現泰山玉女形象。泰山之玉女池及池畔之玉女石像,亦是基於此一信仰而設置。宋真宗封禪,據此 “新玉女之像”,立龕以祀,並御製《玉女像記》,推動了這一信仰的傳播。至元祐之時,岱頂已有玉女之祠,並有官員進謁祈雪的記錄(岱頂劉袞題刻)。但宋代之泰山玉女,仍不脫遊仙詩中之浪漫女仙色彩,如嘉祐時人王山所撰《盈盈傳》(收入《雲齋廣錄》卷九)中,述東山妓吳盈盈“夢玉女命掌奏牘”而卒,後其情人王山吊之於玉女池畔,玉女與王山宴飲賦詩後,又召盈盈與山同寢。其情致宛若高唐之神女,而與後世之元君大異其趣。 入金元后,泰山玉女崇信進一步擴大,且影響至女真皇室。岱頂大觀峰有明昌間濮國公主題名雲:“敬詣岱嶽,焚香致禮畢,明日遂登頂,拜於玉仙祠下。”公主仍稱女神爲“玉仙”(元秦子晉《新編連相搜神廣記》也稱玉女爲“岱嶽太平頂玉仙娘娘”),說明當時尚無“碧霞元君”之名號。

至元代,玉女信仰出現一重要變革,即開始明確將玉女崇祀納入道教範疇。元杜仁杰《泰安阜上張氏先塋碑》中記泰山道士張志純於金貞祐之亂後重葺泰山祠宇,“自絕頂大新玉女祠,倍於故殿三之二;取東海白玉石,爲像如人然,一稱殿之廣裒”(收入《重輯杜善夫集》)。這是玉女祠自創建以來首次大規模拓建,其工由道士主持,其祠宇也自然歸屬道門管理。重修後玉女祠改額爲昭真觀,中統五年(1264)《天門銘》摩崖後有“昭真觀主翟慶真同立”一行可證。昭意爲昭示、彰明,真則爲道徒對仙人的稱呼,道籍稱老子爲真老,化生真妙玉女,觀名取意於此。改額“昭真”,意在強化玉女的道神色彩。

至明,泰山玉女纔開始被稱爲“碧霞元君”。較早的文獻見於明許彬天順五年(1461)所撰《重修玉女祠記》:“予自永樂九年(1411)發解山東,還登此山,距今五十有一年。爲天順辛巳(1461),又得陪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康驥德良、按察使王鉞世昌同一登覽,瞻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神……。”是碧霞神名明代前期業已出現。另明初宋濂《登岱》詩中也有“靈光長繞碧霞宮”之句(見《岱史》卷十六),堪作旁證(另《水滸傳》第七十四回亦有“萬民朝拜碧霞君”之語,因其成書年代說法不一,暫不作爲證據)。又《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範浩咒妙經》。經文中歷數嶽帝駕下神祗,有一段專述碧霞元君,雲:“至心皈命禮泰山頂上,東嶽內宮,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相。應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行滿十方,恩周億劫。位正天仙之號,冊顯碧霞之封。掌嶽府之神兵,管人間之善惡。尋聲赴感,擁國安民。大聖大慈,至仁至孝天仙玉女廣靈慈惠恭順普濟保生真人護國庇民宏德碧霞元君。”此下又云:“是時天尊說是偈,已各各稽首皈依頂禮……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道藏分類題解》據本經中泰山神號用元代所封“東嶽大生天齊仁聖帝”,認爲經書“當出於元”,任繼愈《道藏提要》則認爲系明代所作。筆者傾向於後一種意見。泰山玉女於明代易名爲碧霞元君,我以爲實有以下社會變化的深層原因:

明初朝廷施行祀典復古,詔去泰山神帝號,同時強化其神之官方色彩,嚴禁民間“非禮之瀆”,使泰山神信仰由民間祀典向官方祀典迴歸。民間對於泰山的崇祀活動,只得另尋其對象,亦即清人孔貞瑄《泰山紀勝》所云:“東嶽非小民所得祀,故假借碧霞雲爾。”另一方面,道徒大力將泰山女神的形象進行轉化,將“泰山玉女”打造成“碧霞元君”,並杜撰出宋真宗加封的“故實”。其意在於:一、玉女作爲興起於泰山的民間神,從未列入朝廷祀典,嚴格說來,屬於淫祀,如正德朝工科給事中石天柱等言:“祀典唯東嶽泰山之神,無所謂碧霞元君者,淫祀非禮,可更崇重之乎?”道徒打出宋真宗的旗號,有助於使淫祀合法化。二、碧霞元君較之玉女之名,更具有道教色彩,進一步明確了其神的宗教歸屬性(玉女雖早見於道籍,但其名不專屬於道教,如世俗稱美女爲玉女;而元君則爲道教專名,絕無歧義)。三、將女神形象從“年可二十四五”(《盈盈傳》中所記玉女年齡)的青春女性向中老年女性轉換,並賦予其主司生育的功能,以適應社會羣體“母神”崇拜的信仰訴求。

道士對泰山女神的這番重塑,得到了朝廷與民間的雙重認可。在朝廷方面,自正統十年(1445)始,內廷不斷下詔發帑重修岱頂昭真觀;至明憲宗嗣位,“遣廷臣以祀方岳,又時命中貴有事於(昭真)祠”,開啓了致祭元君的先例;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昭真祠後,憲宗賜額爲“碧霞靈應宮”,無疑首肯了道徒對女神的形象改造與碧霞封號的真實性。在民間方面,老母形象的碧霞元君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四方以進香來謁元君者,輒號泣如赤子久離父母膝下者”。與此同時,元君廟祀亦由泰山漸向周邊傳播,由京師,而北直,而江南,漸成爲普及全國的民俗信仰。爾後且脛大於股,其神威赫然凌駕於嶽帝之上。正如明人謝肇淛所論:“古之祠泰山者爲嶽也,今之祠泰山者爲元君也。” “碧霞元君”作爲泰山女神的正式名號也由此確立。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民衆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以之爲奉神,禱之即應。在民間廣爲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蹟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爲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碧霞元君的稱號,也並非泰山娘娘的獨有,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也有此號,《封神演義》又說餘化龍爲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爲泰山娘娘開專有。

另外,民間傳說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廣大,能保佑農耕、經商、旅行、婚姻,能療病救人,尤其能使婦女生子,兒童無恙。故舊時婦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別虔誠,不僅在泰山有廟,在各地也建有許多“娘娘廟”,並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這種信仰至今仍很興旺,人們仍不辭勞苦登上泰山絕頂,許願還願,向其祈禱,香火不斷。在岷縣18位湫神中的第11位位珍珠聖母, 俗稱崖上阿婆,本廟在岷陽鎮周家崖村。原型爲神話人物碧霞元君。

在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徐州市南郊風景區,有座泰山。相對與山東泰山的峻偉、高大,徐州多的是小巧、靈秀,並且憑藉着獨特、不俗的風景與深厚宗教歷史文化積澱而蜚聲海內外。徐州泰山,位於徐州南郊風景區,東臨彭園,南望泉山,西靠雲龍湖,北依雲龍山,是淮海經濟區久負盛名的旅遊景點之一,也是重要的佛教開放場所。

徐州泰山鬱鬱蔥蔥,遠遠望去,彷彿是一片綠色的世界。即便是撇過一眼,也是心動不已。山上奇花異草更是爭奇鬥豔,由於歲月的磨礪,山上的怪石嶙峋,植被豐富,景色秀麗。春季萬物萌動,鬱鬱蔥蔥;夏季百花爭豔,奼紫嫣紅;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繽紛;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平日裡,登山人是絡繹不絕。

山上有座泰山寺,裡面奉着碧霞元君殿,民間稱之爲泰山奶奶廟。 說起“奶奶廟”的來由還有段動人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徐州一帶遭遇了一場嚴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一些有錢有勢的人,騎馬坐轎的來到徐州六七百里地的東嶽泰山,求東嶽大帝爲其保佑,而許多貧民百姓則沒有盤纏錢只好在家坐以等死。而東嶽大帝之女,心地十分善良,也就是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當時年僅十五六歲,她得知這一情況,非常焦急,欲拯救處於水火中的災民,決定自己獨自前往徐州爲更多的百姓消災除害、解難。但家人考慮她年紀尚小且隻身一人,放心不下,沒能同意。這可急壞了小碧霞,此時曹舅爺知道後表示願意護送泰山奶奶前往徐州。經過長途艱辛跋涉及一路上舅舅的悉心照料,二人終於來到了徐州並很快降服了瘟神,也爲從四方趕來的百姓治病收災。人們爲了紀念泰山奶奶的功德,特意爲她建立了殿堂。同樣,曹山舅不僅護駕有功,他也爲人憨厚,性格耿直,樂善好施,疾惡如仇。人們也不會忘記曹山舅,娘娘殿建成後,人們又建了曹山亭,裡面端坐的是曹山舅的塑像,從此常年在山下一條上山的路口守護,嚴防妖魔上山搞破壞,並向人們講述“做善得福,做不善遭殃,因果報應的道理,勸化世人迴心向善”。泰山奶奶殿坐落在山頂,規模宏偉,氣勢不凡。大殿正前是香爐等設施,平日裡是煙霧繚繞,香火鼎盛。大殿前端左右兩方皆是配殿,大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爲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彩、華麗氣派,殿內的正方是三尊與真人大小相當的泰山奶奶的金色坐像,披着紅色披風,挽着髮髻,面目慈祥,和藹可親。泰山奶奶很靈驗,人們也賦予了很多的美好傳說,泰山奶奶心地很善良、富有同情心,只要你是誠心向她老人家祈禱、許願,泰山奶奶多會幫你排憂解難,但是許願後要是應驗,不要忘記給泰山奶奶還願。泰山奶奶喜歡美,還願時除了要給老人獻上五色水果,還要再給奶奶買束鮮花。

按照有廟就有廟會的常理,可以推斷泰山廟會的形成應在奶奶廟建成之後。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爲泰山廟會,也是廟會的正會,其後兩天是偏會。這也是一年中最熱鬧的幾天。四鄰八鄉的善男信女都雲集於此給泰山奶奶敬香磕頭,乞求平安。而民間依然流傳着“上山不拜曹山亭,泰山奶奶不知情”的說法。所以,來泰山要先拜山腳下的曹山亭。這也是徐州泰山文化的一大亮點。四面八方的敬香者紛紛來到泰山廟,朝拜“泰山奶奶”,以求多子、多福。逢會期間,敬香者不僅涉及所屬六縣(市)、五區,而且魯南、豫東、皖北一帶的善男信女都來此朝拜。這充分體現了佛教文化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大慈大悲、普渡衆生”的精髓的深入人心,也反映了人民羣衆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渴求。

沒有泰山奶奶解救處於危難中的徐州人民,就不會有娘娘殿,也就不會有泰山寺,也就更沒有今天的泰山廟會與泰山文化。徐州泰山的物華天寶又兼具人傑地靈的特質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作爲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塊瑰寶,徐州泰山令世人神往不已;當我們們走進鍾靈毓秀、自然天成的泰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靈和神韻,品味泰山文化給我們帶來的歡樂與充實的時同時,千萬別忘記來到泰山奶奶上香跪拜,憶起她老人家拯救了數以萬計的徐州的人民,給徐州立下了奇功,我們的感激之情是油然而生。子子孫孫永遠銘記!永存善心、救人於危難之中,這也不是我們炎黃子孫最優秀文化的傳承嗎?

碧霞元君故居,是泰山奶奶生活過的地方,有近千年的精神文化滲 其中,被譽爲民族文化之縮影。項目景區內有公元前280年修築的“魏王城”,現古城牆遺蹟尚存,爲樂陵之來歷;景區內的“三女冢”爲畢霞之胞妹畢仲之墓地,出土了很多戰國末、西漢初時期的文物。正在修繕、恢復中的碧霞元君故居項目佔地10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建大殿二座(王母殿、碧霞祠)、偏殿六座、廂房二座、廣場、四大天王、明橋、轉運亭、藥王殿、財神殿、日月潭、觀音殿、文昌殿等古址.

碧霞元君故居初建於宋真宗時期。碧霞元君,真名畢霞。戰國時期魏國公主。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後,畢霞與她胞妹畢仲舉家遷至魏王城,並在東北太陽升起方築修王母殿,濟世救民,使四民安樂。後到泰山講學,被封爲碧霞元君,民間尊稱“泰山奶奶”。後人在碧霞元君生活過的王母殿處,建碧霞祠,經天祈福還願者人流如潮,香火不斷。清乾隆帝三下江南,路徑樂陵到此,御筆寫下:“泰山奶奶之神地”的金牌匾,懸於祠旁。當代著名作者蔣之龍先生聞後大悅:“此可謂樂陵文化之精髓”。

碧霞元君故居地址:

山東省樂陵市乘坐8路車到“王母店”村下車。每逢春節有廟會、祭祀等活動。

很早很早以前,在現慶雲縣城西南9公里處馬頰河北岸,有個名叫丁家林的大鎮店,就是現在的王官村,是個水旱碼頭,這個鎮店非常繁華。在大街的西邊,有個石姓富戶,建有花園,人們稱石家花園。花園裡僱有花匠和傭人,傭人中有個石丫頭,進花園時,年幼長得十分俊俏。後來,頭生禿瘡,頭髮掉光,因爲這個被趕出石家花園。她無家可歸,每逢丁家林集日,她就在集上要街(乞討)度日。如遇有的攤販不打發(不給錢和東西),她就說:“你一天不開市”,這個攤販真的一天沒有買賣。商販們嫌她老在案子前乞討影響生意,便湊了點錢僱丁家林王靈冠這個人,將石丫頭背到了外地去。沒等王靈冠回來,石丫頭又在集上出現。做買賣的都認爲王靈冠把石丫頭揹出去的近。

於是,他們又多湊了些錢,仍讓王靈冠把石丫頭背得遠遠的。一直背到泰安山上,石丫頭問:“王靈冠,你把我背到這裡來,大老遠的你還想回去嗎?”,王靈冠說:“回去!”。當王靈冠轉身要走時,石丫頭一伸手將王靈冠定住,讓他永遠在泰山上服侍她。從此,石丫頭就定居在泰山上。後來成了碧霞元君。老百姓稱之爲泰山奶奶,王靈冠也作爲一位門神,被供奉在泰山碧霞祠殿門前西側。以後,慶雲縣這一帶的人去泰山燒香,人們登泰山累了往往就會發牢騷,或者說一些不中聽的話。山上的住戶們一打聽是慶雲人就說,這是泰山聖母的孃家人,老奶奶不怪他們。

慶雲泰山行宮,佔地面積達1500平方米。築有行宮門樓,底層爲大拱孔門,頂層爲殿宇式建築,四角飛檐,柱廊環繞。佛殿爲倒座式,內有13根明柱。

泰山行宮位於今慶雲縣治北10公里。現鹽山慶雲鎮西關西頭,原鬲津河北岸。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佔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於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爲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裡建一行宮,爲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爲舊誌慶雲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羣衆有“慶雲閣、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之說,

泰山行宮主體——正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單檐四柱。建築在1.2米高的臺基之上,四周沿築矮花牆。青磚筒瓦,花卉滴水,龍紋瓦當。大脊兩側各有一隻吞脊大獸,蟠屈上彎,北負寶劍。殿內6根朱柱佈局合理。東西山牆的南北兩側各有一組鏤空磚雕,均爲神話人物,一組是“王母東巡”,一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瓏獨特。山牆屬硬山小式造風格。殿內正位供奉泰山奶奶、東側眼光奶奶、西側送子奶奶,殿後面觀世音菩薩。

第九十二章 燧人取火第一百一十七章 巫妖背景第六十八章 三皇五帝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五十二章 河圖洛書第九十章 九頭人皇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神宓妃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八十五章 孔雀大明王第六十四章 金烏家族第三十九章 仙女座星系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六十五章 修真等級第五十八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一第九十章 九頭人皇第四十四章 王母娘娘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二十七章 先天至寶第三十章 一條大魚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二祖巫第一百零九章 其餘法寶三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靈獸第一百一十七章 巫妖背景第十五章 十八般兵器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神共工第八十六章 陸壓道君(仙君)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神共工第二十七章 先天至寶第六十五章 修真等級第八十七章 人祖盤古第十五章 十八般兵器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二十七章 先天至寶第四十二章 東皇太一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一百零六章 上古神器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一百一十一章 神話外篇第八十八章 傳承天皇第一百一十七章 巫妖背景第十四章 大道三千第一百一十一章 神話外篇第八十五章 孔雀大明王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神共工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爭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九十一章 有巢遷徙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靈獸第八十五章 孔雀大明王第一百一十七章 巫妖背景第一百一十五章 后土玄冥第十四章 大道三千第三十七章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第九十二章 燧人取火第八十八章 傳承天皇第八十八章 傳承天皇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三十七章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第二十章 凱卜庭宇宙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茲第九十二章 燧人取火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六十九章 天皇燧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戰詳解第四十八章 龍漢初劫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二十二章 渦狀結構第七十五章 精衛填海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八十四章 三聖公主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八十九章 地皇執政第七十五章 精衛填海第一百零八章 其餘法寶二第四十四章 王母娘娘第六十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三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靈獸第九十一章 有巢遷徙第六十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巫妖背景第二十二章 渦狀結構第三十八章 麥哲倫星系第一百零九章 其餘法寶三第八十六章 陸壓道君(仙君)第三十八章 麥哲倫星系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五十八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一第九十二章 燧人取火第六十八章 三皇五帝第六十八章 三皇五帝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七十一章 女媧娘娘第一百一十五章 后土玄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