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不經意的出手,幫助陳家鑑定出來了傳家寶中的寶物,在他看來,只不過小事一樁,在外人看來卻是超級震撼的。
爲什麼?因爲同時和他在場的有臺灣三大拍賣公司的高級鑑定師,一個個都是經驗老到,專業知識超強。可就是這些人,卻敗在了林逸手中,被人家當着面打臉。
因此短短三天時間,林逸的大名就傳遍了整個寶島藏界;這還不算,因爲林逸幫了陳家大忙,陳老太爺發話,拿出那些準備拍賣的藏品,讓林逸代表的新世紀公司優先挑選,等新世紀公司挑完了,再拿出來拍賣。
新世紀公司當即就從上拍的上百件藏品中優先挑選了23件,陳老太爺以最優惠的價格賣給了林逸。對此林逸可是很不好意思,因爲這23件藏品運到香港之後,一轉手最起碼可以賺到3000多萬。
這一舉動使得那些大拍賣公司哭喪了臉,誰能想到有朝一日,他們會撿別人吃剩下的骨頭。
尤其佳士得公司,那位黃總經理更是不爽到了極點,在他看來,這些事兒都是林逸搞的鬼,要不是他,一切會多麼完美,多麼順利。
此時被無數人腹誹的林逸呢,卻逍遙自在地開始了自己在臺灣的淘書之旅。
……
在來臺灣的時候,作爲林逸親密伴侶,海棠就主動給林逸打造了一副淘書地圖。
這些天海棠忙着處理陳家藏品事務,無暇顧及和林逸一起遊山玩水。林逸就獨自一人,背了挎包,拿了相機,按照淘書地圖,朝着臺北淘書的聖地走去。
因爲玩書,藏書,林逸對書籍的版本很是熟知,尤其隨着藏書熱的興起,港臺繁體書在內地更是成了珍品,有些還是違禁品。
讀書人就是這樣,越是不讓看的,就越想看,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是想要想方設法搞到手。
也正因爲如此,很多喜歡藏書的老行家,都把港臺版的書籍當成了做學問,研究知識的必備工具。認爲那邊出的著作多多少少會和內地不一樣。
但,真是這樣嗎?
誠然,在國民黨退守臺灣的時候,有無數文化學者和他們一起從大陸來到了內地,其中就包括五大文豪,分別是胡適,梁實秋,林語堂,傅斯年和錢穆。可以說這些文化大師把自己的知識和學術全都從大陸帶到了臺灣,使得臺灣擁有了繼承中華文化的底氣。
另外,臺灣還做了兩件對傳統文化比較好的事情,一件是臺灣保留了繁體字,在解讀中國傳統的時候,這個工具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件事,就是當時兩岸隔絕的時候,臺灣搞了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什麼是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大陸在經歷“文-革”的時候,寶島這邊老蔣很激動,覺得是個機會,你破壞,我就建設,於是就做了一個決定,要在臺灣搞復興中華文化運動。開始讓寶島的人讀四書五經,看文言文,學習中華傳統知識。
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在現在看來,這原本只是老蔣的“意氣用事”,可是對於保護和繼承中華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因爲如此,那個時代的寶島學術著作,歷史著作都很有分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含金量”比較高,都是大師的作品啊。比如說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梁實秋的《雅舍小品》,《英國文學史》,以及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老子的智慧》等等。
可以說這些老一輩文豪們所寫的著作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也是很多藏書家夢寐以求的港臺版本。至於其它的一些港臺作品,能夠被藏家看在眼裡的只有那些比較有名氣的港臺武俠名家的作品,比如說古龍,司馬翎,諸葛青雲等等。
因此,港臺版本的書也不是每一本都是好的藏品,也是需要精心挑選,這才能從書中慢慢淘到寶貝。
……
林逸很是享受淘書的樂趣,所以他挎着揹包來到第一家目的地---誠品信義書店。
作爲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該書店差不多應該是世界首創了,並且大多坐落在繁華的大商場。不知道在接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這個店是怎麼維持下來的。
誠品在臺灣有很多家分店,在臺北也有十數家,最出名的應該就是林逸此時光顧的這家總店。
由於與臺北最大的百貨公司新光三越比鄰而居,咋一看還以爲誠品信義也是一家商場。走進去看也是同樣的感覺,因爲一樓,二樓都是商業櫃檯,直到三樓纔是真正的書店,再往上就是辦公文具了。
誠品的店面很大,整個樓層都是書籍,從佈局上看和北京的西單圖書大廈和中關村書店,以及已經倒閉的第三極差不多,已經不是傳統的那種書架櫃檯的擺放。但是在這裡有專門供讀者看書的凳子,並且24小時營業,沒有人會過來干涉。林逸心想;這應該就是誠品爲什麼聲名遠播的主要原因吧。
林逸揹着挎包進去之後大致看了一下,都是最新出版的中文書籍和雜誌,當然有很多是大陸看不到的。本想買幾本,看了一下定價,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無論大陸的書如何良莠不齊但是有一個好處就是便宜。港臺版的書厚一點的都得100多,薄一點的也得六七十。
何況林逸對這些新書實在是提不起興趣,對於他來說,最能夠吸引他的還是那些散發着古書氣息的舊書店。
……
按照手中的淘書地圖,林逸直接來到了牯嶺街。
對於林逸來說,對這牯嶺街的認識來自一部電影,名字叫做《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影片不錯,尤其有年輕時候的張震,那時候的他已經很有文藝範了,可以預見,王家衛以後爲什麼會那麼喜歡他。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牯嶺街是臺灣最大的舊書市場。
傳說,牯嶺街舊書店、舊書攤鱗次櫛比,好不熱烈,論規模絕對不會輸給大陸潘家園的舊書市場。很多臺灣的文化名人都在這裡淘過書,比如說白先勇,李敖等人。
尤其李敖曾經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既然是上下學必經之地,不用人引領,自然而然,我就把逛舊書攤變成了日常的休息跟娛樂,家裡給的零用錢,幾乎全進了舊書攤老闆的腰包。在戒嚴時期,二三零年代的大陸舊版書,全屬禁書,舊書業者深怕惹上麻煩,往往會把這些得之不易的奇貨藏起來,不是熟識的老主顧絕不輕易出示。他們在行已久,就算是沒有太多版本學的知識,也深知物以稀爲貴的生意經,一本蕭乾寫的《人生採訪》(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開價臺幣幾百元算是稀鬆平常的事。”
由此可見,這裡的舊書市場和大陸那邊的差不多少,林逸甚至幻想,能夠在這裡淘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寶貝,可是等他真的到了牯嶺街才發現,那些幻想中的舊書店都不見蹤影,只有幾處小吃店和咖啡店,要麼就是賣珍珠奶茶的……
舊書市場,在哪兒呢?!
林逸,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