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中,有不少無解的邏輯硬傷,還有一些問題,根本無解。
就像周易現在所說的煮酒論英雄,當時是怎樣的一種狀況,沒有詳細的歷史資料解說,誰又說得清楚?
此前大家對周易,那是真的無處下嘴,因爲周易說的太新穎,也太精闢準確了,甚至連她們這些專門研究的學者,也都有自愧不如的感覺。
現在周易居然自己找死,觸碰無解的煮酒論英雄,這不是給她們反擊的機會麼。
這一刻,此前所有懷揣目的來的,學者與專家們,興奮起來,終於找到攻擊周易的突破口了。
下面的學生,尤其是對《三國》有研究的學生,大多數人都騷動起來。
“煮酒論英雄是作者改編出來的?”
“周易老師糊塗了,這不是留話柄給她們麼?”
“這種模棱兩可,又沒有歷史資料斧正的問題,就不要提嘛,說了也沒有藝術價值,搞不好還把自己陷進去。”
“期待又一輪激烈辯論,此前那些學者太遜,被周易老師壓得擡不起頭,希望這個問題,能說些有分量的東西。”
這倒並非是學生心眼有多壞,關鍵是看熱鬧的心思重。
對很多學生來說,場面越激烈,她們就月興奮
不過以夢瑤爲首的,周易的粉絲們,表現的則是憂心忡忡起來,都揪着心看向周易。
甚至就連那些,曾經刁難過周易的學生,如刺頭學哥他們,也不自然的,在心中替周易擔心。
當時大家刁難周易,那是因爲,除了顯示自我外,還有周易不是帝都大學一份子有關。
如今周易已成了大家的老師,在這些學生看來,是自己人,是跟她們榮辱與共的一部分,當然不能被外人欺負了。
果然,汪副總會長沒有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就見她一聲冷笑,“你的意思,是說煮酒論英雄,是《三國》作者改變歷史,歷史上並沒有這事?
“那麼這句……操以手指玄德,然後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也是不存在的了?”
楊教授也火上澆油,“據《三國志?先主傳》所載:‘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佈於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爲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的意思,就是惺惺相惜,將劉備等同自己這般英雄對待,不是側面佐證了,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嗎?”
談教授也不甘落後,“煮酒論英雄這一段故事,是發生在,曹操在白門樓勒殺呂布後,帶着劉關張三人回到許昌階段。
“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獻帝和劉備論上了親戚,並稱劉備爲皇叔,這是有歷史記載的。
“莫非周易老師,想將這一段故事,想將煮酒論英雄,也給說沒了?”
周易神色如常,看向她們,“還有人要說的嗎?”
楊教授傲然,“你能將我們的問題,解釋清楚再說吧。”
她們都不認爲,周易能將這個問題圓過來,歷史資料都有呢,而且話都跟《三國》的對話內容差不多,你周易還如何辯解?
不要說是楊教授她們了,此刻就連其他的學者,以及帝都大學的教師與學生們,也不認爲,周易能解釋的通。
這不是明擺着的事情嘛,歷史資料中記載着呢。
大家怎麼也想不通,一直以歷史資料爲論據的周易,爲何在這個問題上,會忽略歷史資料。
周易點頭,“那好,在這裡,就幾位老……前輩的問題,我就同一解答了。”
現場幾乎沒人相信,周易能解釋清楚,卻不包括周易他自己。
這個問題,雖然不像其它的問題,是三國作者虛構的,也不是明顯的邏輯錯誤,但是周易卻是胸有成竹的。
原因很簡單,這是地球學者,早就研究透徹,尤其是歷史學者,已下了定論的事情。
周易胸有成竹的,將資料用投影打了出來,“剛纔我爲什麼說,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根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相關記載,改編而成的呢?
“而我說的是改變,並沒有否定這件事。”
什麼意思?
周易這是回答不出來了,準備往回了圓,甚至準備不承認了?
切,終於下不了臺了啊。
臺下衆人,有人疑惑,有人懷疑,有人鄙夷。
周易繼續,“但我剛纔也說了,就本質而言,煮酒論英雄,是官渡之戰前的政治站隊,而嚴格的說,‘論英雄’只是‘衣帶詔’事件的組成部分。
“爲什麼我會這麼說呢?下面我將提供另外一份資料,足以證明這一點。”
隨後,周易指向投影出來的資料,“我這裡有另外一份資料,在《資治通鑑》中有明確記載,初,車騎將軍董承稱、受帝衣帶中密詔,與劉備謀誅曹操。
“操從容謂備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備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備因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
“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等同謀。會操遣備與朱靈邀袁術,程昱、郭嘉、董昭皆諫曰:‘備不可遣也!’操悔,追之,不及。”
周易所提供的這些資料,除了普通學生,在座的學者,幾乎都看過內容,的確是真實存在的。
然而此刻周易拿出來,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證明不了什麼啊。
周易走回講臺,“在《三國》中,是在說,書裡面有兩位英雄人物,一個長歌當嘯,豪氣沖天,指點羣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裝孬,裝傻賣楞,他們就是曹操和劉備。
“而我剛纔拿出來的,就是衣帶詔事件的,起因與發展,最後還有結果,結果部分,我就不再累述,大家也都知道,我着重要說的,就是前半部分。
“可與《三國》不同的是,真實歷史記載,是在這個事件沒有發生之前,劉備還沒有參與董承的‘衣帶詔’密謀。
“爲什麼這麼說,那是因爲,剛纔的資料中有這麼一句,‘先主未發’。此事發生之後,劉備才參與了董承的謀劃。”
前排幾位《三國》學者皺眉,她們一方面疑惑,周易給出資料,並着重講這個有什麼意義?
另一方面,這還真是她們始料未及的。
這些東西,大家都看過,但平心而論,都沒有深入研究過,在她們想來,哪怕周易說的都是事實,那又能說明什麼?
周易繼續,“那麼按照真實的歷史,此時曹操與劉備,並不知道,將會發生衣帶詔事件,而恰好在此時,曹操已有了,對袁紹用兵,也就是將要發動官渡之戰的時候。
“那麼曹操的意思很明晰,其實煮酒論英雄並沒有論英雄,而是曹操直接對劉備感慨,天下英傑只是自己與劉備,像袁紹一般的人不足爲慮。
“曹操對劉備的話,潛在真正的意圖,其實多有自勉鼓勵,或者是安撫屬下的考慮。”
崔教授讚許點頭,眼中有思索。
汪副總會長她們,則是無悲無喜,冷眼旁觀。
周易一鼓作氣,“《三國》與歷史資料,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曹操與劉備當時對話中,語氣的變化,以及那個‘今’天下英雄的今字。
“今是限定範圍的意思,而在《三國》中,卻將意思改了,變成了‘論’的意思,一字之差,前後語境就有天壤之別。
“而且在歷史上,又恰恰因爲曹操這番話,才導致了另一個嚴重結果,從結果論講,促成了劉備脫離曹操集團的決心。
“後來曹操果真派遣劉備截擊袁術,劉備也因而,就此脫離了曹操的掌控。”
談教授冷笑反駁,“你說當時的曹操,是在鼓勵自己的屬下劉備,那又怎麼可能?
“劉備的仁義的名聲,天下皆知,而他手下的關羽與張飛等人,也都是虎狼之將,曹操此舉,其實是用英雄爲題,在考驗劉備而已,又怎麼可能不是論英雄?”
下面有不少人,也跟着點頭,都認爲,談教授的推斷合情合理。
周易詳細剖析,“不錯,在《三國》中,與歷史上有共通之處的,就曹操的謀臣們,的確勸說曹操早日干掉劉備,免得劉備日後做大。
“而兩者的不同之處,是《三國》中曹操嘴上說:‘實在吾掌握之內,吾何懼哉?’但在其內心裡,實則對劉備此人,還是有所顧慮的。
“我的看法卻恰恰相反,劉備爲了打消曹操的疑慮,故意在許昌弄了塊菜地,天天盤弄菜地,這表現出,劉備的確是謹慎縝密,有所顧慮的韜晦。
“可反觀曹操,卻完全不是那回事。倘若曹操真顧慮劉備,隨便找個藉口,就能把劉備殺掉,也不會向漢獻帝推薦劉備了,試問,曹操殺得人還少嗎,缺劉備一個嗎?
“只是曹操實在愛才,非常渴望劉備能夠爲自己出力,一邊監視劉備,一邊又不給劉備事做,憋着劉備,希望時間久後,劉備能夠真心實意地爲自己出力。”
wWW☢ttκǎ n☢c o
周易最後總結,“爲了增強與劉備的感情,曹操採取懷柔政策,請劉備喝酒,這一點足以證明,曹操的求賢如渴。
“因此我總結,這個故事,其實就是曹**劉備表態的意思,本意不是真正的論英雄。”
居然真的很有道理啊。
衆人深以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