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戰略合作

bookmark

搭乘海軍的定期渡輪回到舟山的時候,已經是半夜了。

讓白佑彬沒有想到的是,陳錦寬元帥的副官小李正在碼頭上等着他,而且看樣子已經等了一段時間了。

“元帥的身體還好吧?”上車後,白佑彬首先詢問了陳錦寬的健康情況。

“比前段時間好多了。”小李很是禮貌的笑了笑,“特別是最近這段時間,連續打了好幾個勝仗,元帥的心情非常好,還讓醫生擔心元帥會不會因爲興奮過度而病倒呢。”

白佑彬笑着搖了搖頭。

打了敗仗,陳錦寬是寢食難安,打了勝仗則是興奮過度。

“另外,扇島海戰之後,元帥還跟參謀長提到過你。”

“我?”

小李點了點頭,說道:“我也只是偶爾聽到的。元帥說第12艦隊的表現很出人意料,雖然損失也不小,但是獲得了關鍵勝利。”

“參謀長的意思呢?”

遲疑了一下,小李聳了聳肩膀,說道:“參謀長是什麼意思我不清楚,只是元帥覺得你的表現很出色。上個月,還讓我把你的嘉獎令寄給了首輔,好像是爲你申請的帝國議政院榮譽勳章。如果一切順利,這幾天就會有結果了。”

“帝國議政院榮譽勳章”是由帝國議政院戰爭委員會向海陸兩軍軍人頒發地榮譽勳章。也是帝國軍人能夠獲得地第二好地榮譽勳章,其價值僅次於“帝國皇室榮譽勳章”。因爲審批權不在海軍。而且現在處於戰爭時期。所以要先由內閣首輔批准。然後再交給議政院戰爭委員會審批。

這個消息讓白佑彬有點喜出望外。

作爲軍人。能夠拿到“帝國議政院榮譽勳章”。那不僅僅是光宗耀祖地事情,還是其身份與地位地象徵。可以說。幾乎每一個海軍世家的創始人都得到過“帝國議政院榮譽勳章”。當然不僅僅只得到過這一種勳章。

不說別地,陳錦寬地家族就有二十多人獲得過這種勳章。陳錦寬也是其中之一。

不多時。轎車就來到了元帥官邸外。

“好像參謀長也來了。”小李一邊說着。一邊朝停在大門另外一邊地那輛轎車指了一下。

白佑彬也認了出來,那正是衛延年的座架。

書房內的氣氛有點緊張。陳錦寬與衛延年正在低聲聊着什麼。見到白佑彬進來,兩人都朝他點了點頭,隨即陳錦寬就示意白佑彬自己照顧自己。

等小李出去後,白佑彬去倒上了一杯咖啡,然後在衛延年對面的沙發上坐了下來。

“元帥……”

陳錦寬壓了壓手。“你的事等下再說。我們正在等消息。”

“現在那邊差不多天黑了。”衛延年看了眼手錶,“如果不出所料,幾個小時之內就會有消息。”

白佑彬立即看了眼掛在牆上的時鐘。已經快凌晨三點了,難道衛延年說的“那邊”指地是北大西洋,或者西歐戰場?

“看來,我們還得耐心的等一會。”陳錦寬長出了口氣,對白佑彬說道,“我們在等德國海軍的消息。”

“德國海軍?”白佑彬端起了咖啡杯,掩飾住了驚訝的神色。

陳錦寬點了點頭,又長出了口氣。

“情況是這樣的……”

接下來。衛延年代替陳錦寬大致介紹了一下情況。

蕭鼎昆首輔宣佈加強對日戰略封鎖。並且對輸入日本地糧食與藥品加以了更加嚴格的“限額”之後,美國與英國的態度出現了重大轉變。當時,英國就提出,要派遣艦隊進入太平洋,爲前往日本的英國商船護航。

顯然,護航只是個幌子。英國的目的是要牽制帝國海軍。

當時,陳錦寬就讓帝國駐德大使館海軍武官與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元帥進行了接觸,傳達了希望獲得德國支持的意思。

說白了,就是讓德國海軍設法牽制住英國海軍,爲帝國海軍爭取到擊敗日本的時間。

隨後,蕭鼎昆又以帝國戰時首腦的身份向德國元首提出,德國必須要儘量纏住英國海軍,阻止英國艦隊進入太平洋。交換條件是,在打通了蘇伊士運河之後。帝國將全力爲德國提供重要的戰略資源。

經過磋商之後。德國最終答應了帝國地“請求”。

其實,當時德國海軍並不願意這麼急着挑戰英國本土艦隊。因爲“俾斯麥”號戰列艦將在八月份完工,二號艦“提爾皮茨”號也將在明年三月份完工。算上訓練時間,“俾斯麥”號在明年上半年就能參戰,“提爾皮茨”號也最遲在明年下半年能夠具備戰鬥力。因此,德國海軍計劃在明年下半年殺出波羅地海,挑戰英國本土艦隊。

此時,德國海軍只有幾艘算不上主力艦的戰艦對英國海軍有一定威脅。

這其中,最強大的莫過於“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這一對姊妹艦。雖然兩艘戰艦都是按照戰列艦的標準設計的,排水量也超過了三萬噸,但是隻配備了二百八十毫米(應該是二百八十三毫米),即十一英寸口徑的主炮,因此兩艦最多隻能算是戰列巡洋艦,而不是戰列艦。

實際上,這兩艘戰艦與帝國地“長江”級戰列艦很有淵源。

戰後,作爲《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簽署國,德國與法國一樣,獲得了用新式戰艦替換老式戰艦的權力。也就是說,德國可以在條約規定的期限內,建造數艘在條約規定範圍內的主力艦替換老舊的無畏艦。

問題是,戰後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不但摧毀了德國海軍的夢想,還讓德國海軍的經費捉襟見肘,難以爲繼。當時,德國是歐洲遭受經濟危機影響最嚴重地國家,而德國又是傳統地大陸型強國。從現實來看,德國首先要考慮的肯定是法國與俄羅斯地威脅,而不是來自英國海軍的威脅。如此一來,德國有限的軍費只能投入陸軍建設,海軍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甚至是可有可無的位置上。

隨着越來越多的前無畏艦與無畏艦退役,德國海軍出現了力量真空。

當時,德國首先建造了三艘“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說白了,就是打着戰列艦旗號,連戰列巡洋艦都比不上,只是比裝甲巡洋艦強大一些的裝甲艦。當然,其性能也是乏善可陳,沒有多大的實際價值。

後來,隨着法國開工建造“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德國海軍不能再等待了。

說來也怪,德國海軍的首要敵人是英國海軍,而不是法國海可是,德國海軍一直將法國海軍當作了假想敵,幾乎所有戰艦的性能都針對法國海軍,而不是英國海軍。大概是德國知道無法打造出一支能夠與英國海軍抗衡的艦隊,才挑選了一個較弱的對手,從而降低了戰艦的技術性能要求。

因爲十多年沒有建造過主力艦,而且德國一直嚴重缺乏建造大型戰艦的經驗與技術,所以從一開始,德國就向帝國提出了援助要求,希望帝國幫助德國完成新式主力艦的設計工作。正好,當時帝國正在準備建造“長江”級戰列艦。

本着兩國間“同志加兄弟”的友誼,帝國向德國無私的提供了“長江”級的大部分設計圖紙,甚至答應向德國轉讓一些關鍵技術。當然,絕不是所有的關鍵技術。不說別的,戰列艦主炮,高壓鍋爐,先進的蒸汽輪機,這些技術根本不能向任何國家,即便是感情再深厚的同盟國轉讓。

拿到設計圖之後,德國海軍並不甘心建造德國版的“長江”級戰列艦,因此委託德國的船舶工程師對設計加以改進,希望能夠超越“長江”級戰列艦。結果,畫虎不成反類貓。以德國當時的主力艦設計能力,根本不可能超越,改動設計圖紙的直接後果是,讓德國版的“長江”級戰列艦性能大減!

比如,當時德國的鍋爐與蒸汽輪機的性能遠不如帝國,結果戰艦的動力設備佔用了更多的空間,以及更大的排水量。另外,“長江”級是標準的四軸四漿推進,而德國的工程師則將其改成了擁有德國傳統的三軸三漿設計。

最大問題是,當時德國自主研製的十五英寸艦炮根本無法更上建造進度。

搞到最後,德國海軍不得不在這種排水量超過三萬噸的主力艦上配備十一英寸的艦炮,典型的“大艦小炮”。

大概正是如此,德國海軍纔在這兩艘戰艦還未開工建造的時候就着手研製更大的戰列艦,即“俾斯麥”級戰列艦。而“俾斯麥”級的排水量超過了五萬噸,卻只裝備了八門十五英寸艦炮。同一時期,帝國“皇帝”級戰列艦的排水量只有四萬多噸,卻裝備了九門四百毫米主炮。另外,“皇帝”級在速度,防護,乃至艦體設計方面都遠遠超過了“俾斯麥”級,其戰鬥力比“俾斯麥”級高出了至少百分之三十。

顯然,德國的戰艦建造能力與帝國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小。

只是,“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仍然被英國海軍當作眼中釘,肉中刺。這兩艘戰艦的一舉一動都牽扯着英國海軍那根緊張的神經。

第57章 求勝心切第22章 等君入甕第9章 海軍精神第20章 側翼突擊第39章 搶先出手第23章 門戶之見第52章 高手對決第16章 三種可能第18章 軍歌嘹亮第7章 重新適應第30章 落荒而逃第27章 第一印象第31章 歌頌軍魂第46章 一軍二帥第7章 慘重損失第20章 不是運氣第9章 遭遇之戰第41章 環環相扣第21章 果斷出拳第28章 石頭落地第2章 正面缺失第39章 迎頭痛擊第12章 腹背受敵第30章 時不待己第25章 摸黑前進第29章 被動反應第27章 臨時變陣第12章 第二戰場第24章 警告在先第19章 奔赴戰場第2章 戰略調整第35章 迴天魚雷第38章 全速出擊第58章 優柔寡斷第48章 意外收穫第26章 臨危授命第9章 主次顛倒第17章 各懷鬼胎第43章 見好就收第19章 自找麻煩第15章 悔之晚矣第52章 喜憂參半第3章 快人快語第55章 主角上場第24章 戰略佈局第47章 危機並存第1章 全面進攻第41章 如意算盤第19章 奔赴戰場第48章 意外收穫第17章 家世背景第7章 一觸即發第42章 炮轟東京第7章 秘密任務第51章 神奇電報第47章 一波三折第29章 節外生枝第55章 鳴金收兵第40章 舊貌新顏第35章 命運之手第8章 瘋狂造艦第11章 推波助瀾第34章 悻悻而歸第13章 焦急等待第37章 泰山崩塌第10章 守株待兔第2章 權宜之計第42章 順理成章第30章 實力爲證第36章 指揮角力第55章 殲滅戰鬥第40章 二十分鐘第25章 戰術意圖第55章 鳴金收兵第52章 高手對決第38章 預謀巧合第65章 戰鬥收尾第4章 引蛇出洞第13章 偷樑換柱第43章 默契無間第47章 僥倖歸來第37章 柳暗花明第21章 海上混戰第18章 戰役打響第5章 戰爭預言第8章 分秒必爭第6章 反覆推敲第53章 狐假虎威第11章 主力上陣第42章 炮轟東京第18章 戰役打響第61章 以多打少第32章 喪鐘齊鳴第23章 有始有終第27章 主動迎戰第16章 兄弟感情第1章 血戰海地第15章 萬變不離第21章 仁者無敵第28章 義無返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