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刺刀見血

出人意料的,這次日本戰列艦首開戰果。

打在“太宗”號飛剪艏前端的十四英寸穿甲彈兇狠的“咬”掉了錨艙前端約五米長的一段艦體,還順帶打斷了左側主錨的錨鏈。萬幸的是,穿甲彈沒有在艦體內爆炸,而是在落到戰艦左側的海面上之後才發生了爆炸。另外錨艙與主錨對戰艦戰鬥力的影響並不大,錨艙後面的生活物資儲備艙也只受了很小的影響。

此時,新式戰列艦在裝甲防護設計方面的特點顯現了出來。

早在設計五嶽級戰列艦的時候,帝國海軍的艦船工程師就提出了“全有全無”的新防護概念。簡單的說,裝甲厚度要麼能夠起到足夠的防護作用,要麼就不要裝甲,以節約重量,或者在關鍵部位敷設更厚的裝甲。

這種設計概念與之前無畏艦的“全面防護”概念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實際上,這也是針對無畏艦統一主炮口徑,而且主炮威力越來越大所必然採取的防護方法。在前無畏艦時代,因爲主力艦有兩種,甚至更多口徑的主炮,所以戰艦除了在關鍵部位敷設足以抵擋主炮穿甲彈的裝甲之外,還要求在其他部位敷設能夠抵擋次級主炮穿甲彈的裝甲,做到全面防禦。

主炮口徑統一之後,那些只能防禦次級主炮穿甲彈的裝甲明顯成了擺設。

按照帝國海軍艦船工程師的測算,如果裝甲不夠厚,不但擋不住主炮穿甲彈的轟擊,還會使穿甲彈在艦體內爆炸,造成嚴重損傷。相反,如果沒有裝甲,穿甲彈很有可能在貫穿艦體之前不會被引爆,從而降低了損傷。

這種設計理念很快就被帝國海軍採納,並且運用到了正在設計的五嶽級戰列艦上。

很快,美國海軍在其建造的“內華達”級戰列艦上也採用了類似的防護設計,隨後英國、德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在其戰列艦上採用了類似的防護設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海軍軍備競賽結束,各國進入了一個短暫的“休眠期”。

在此期間,帝國的艦船工程師沒有閒着。當時爲了避免艦船設計人員流失,帝國海軍每三年會提出一項新戰艦的設計計劃,並且用緊張的軍費來啓動這些項目,從而讓各大造船廠的設計團隊有事可幹,並且幫助各大船廠的軍用船舶設計人員渡過經濟難關。這一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並且爲後來迅速完成“皇帝”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奠定了基礎。

即便用“千錘百煉”來形容“皇帝”級戰列艦的設計過程也不爲過。

其初始設計早在“長江”級戰列艦開工建造的時候就開始了,隨後的十多年內,設計圖紙修改了無數遍,到最終定型的時候,甚至看不出初始設計時的模樣了。

當然,在此期間,防護設計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

隨着新技術與新設備的誕生,特別是新式動力設備的陸續問世,戰列艦不但可以造得更大,還能跑得更快,並且降低動力設備在總重中的比重,提高裝甲的比重。如此一來,在保證重點部位的防護能力之後,還有足夠的重量用來加強次要部位的防禦。

有了這一基礎條件,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師認爲,主力艦不但要在主要部位敷設足以抵擋主炮穿甲彈的裝甲,還應該在次要部位敷設足以對付重巡洋艦主炮穿甲彈的裝甲,並且提高水下防護強度,也就是抵抗魚雷攻擊的能力。

按照這一設計理念,“皇帝”級的防護能力在當時的戰列艦中絕對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當然,這種新的防護觀念與“全有全無”並無本質區別。即便敷設了一層裝甲,戰艦的次要部位仍然抵擋不住十四英寸穿甲彈的打擊。

結果,日本海軍“旗開得勝”的這一炮,根本沒有對“太宗”號造成影響。

相反,“太祖”號的炮擊很快就讓日本戰列艦嚐到了苦頭。

當時,“太祖”號距離三號目標艦大概九千米,距離二好目標艦大概六千五百米。

也就是說,與“太祖”號對陣的是“榛名”號戰列艦,而不是“霧島”號。這次,祖壽清也沒有干預“太祖”號的作戰行動,按照帝國海軍交戰條例,在這種情況下,白佑彬必須優先對付最有威脅,也最容易對付的敵主力艦。

從一開始,“太祖”號的炮口就對準了“榛名”號戰列艦。

雖然前兩輪的齊射並沒有命中目標,但是讓白佑彬看到了希望。好幾枚穿甲彈的彈着點就在“榛名”號的附近,偏差不會超過五十米。對主力艦決戰來說,這已經是近得觸手可及的距離了!

隨着交戰距離進一步縮短,炮戰很快進入了“直射”範圍。

海戰中的“直射”,與陸軍炮戰中的“直射”並不一樣。所謂的“直射”,是指穿甲彈打出去之後,因爲落角(彈道終點與水平面的夾角)太小,打擊的是敵艦側舷主裝甲帶,而不是敵艦的水平裝甲。

在“直射”交戰範圍內,穿甲彈的存速都很高,因此初速更快的標準穿甲彈比重型穿甲彈更有威力。因爲北大西洋上的天氣狀況比西太平洋惡劣得多,海戰的交戰距離往往都在“直射”範圍之內,所以英國海軍一直偏愛“輕彈”,不太喜好重型穿甲彈。

當然,在雷達,以及大型光學測距儀誕生之前,艦隊炮戰的交戰距離都不會太遠。

從第三輪齊射開始,白佑彬將炮擊指揮權下放給了各個炮組的槍炮軍官。

這麼近的距離上,就算敵艦沒有暴露在火光之下,各炮組的槍炮軍官也能夠通過光學測距儀觀察到敵艦,並且進行精確瞄準。

此時,“太祖”號上的四部光學測距儀成爲了主要的瞄準裝備。

這四部測距儀中,一部十四米測距儀安裝在主桅杆頂部,雷達天線的基座上,具有最好的視野。如果雷達受損,且目標可見的話,一般由該測距儀引導所有主炮轟擊目標。另外一部十二米測距儀安裝在後艦橋的頂部,這是備用測距儀,在主測距儀受損後,就由該測距儀引導炮戰。還有兩部十二米測距儀安裝在乙炮塔與丙炮塔上,這兩部測距儀可以直接指揮前後三座主炮炮塔。

此時,雙方艦隊官兵的素質差距就體現了出來。

對經驗豐富的炮手來說,在八千米以內的炮戰中,不會每次開火都用測距儀重新測量目標的距離與方位,而是每齊射三到四輪之後,再重測量,期間每輪射擊都會根據經驗調整瞄準點。

相反,對於經驗不足的炮手來說,就得反覆測量目標數據。

這個差別,直接影響到了主炮的發射率。

“太祖”號連續打出三輪齊射時,對戰的“榛名”號竟然打出了五輪齊射,而且還搶先打出了第六輪齊射!

同時,兩種新老戰艦防護性能上的差距也顯現了出來。

隨着戰艦再次猛烈震動起來,白佑彬繫緊了腰間的安全帶,他可不想成爲罐頭裡的沙丁魚,在猛烈的震動中被撞得七零八散。

與他一樣,火力指揮中心的十多名參謀都繫緊了身上的安全帶。

現在,他們是整艘戰艦上,恐怕出了輪機部門最忙碌的官兵了。炮戰中,爲了儘量提高命中率,他們必須及時的將主測距儀測量到的數據傳遞給各個炮組的槍炮軍官,讓槍炮軍官迅速修正瞄準點。

至於能否擊敗敵人,那得看槍炮軍官,還有各炮組官兵的具體表現。

“長官,目標起火了!”

白佑彬也看到了,在“太祖”號打出第六輪齊射的時候,二號目標艦上終於燃起了大火。

“是‘咿’炮塔,不,好像不是……”

“是三號副炮炮位。”白佑彬看得更清楚。“肯定是彈藥被點着了,這下有好戲看了!”

“榛名”號被打中的確實是戰艦左舷的三號副炮炮位,而且炮位裡堆積成山的彈藥確實被四百毫米穿甲彈給引爆了。

與新式戰列艦不同,完成第二次大規模改進後,“金剛”級戰列艦仍然保留了傳統的炮墩副炮,而不是將副炮安裝在炮塔內。這樣做,雖然能夠減少佔用的甲板面積,但是也限制了副炮的射界,同時副炮的防護能力也非常糟糕。

另外,副炮的射速遠遠高於主炮,激烈的炮戰中,爲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副炮的火力,炮手往往會一次性的將數枚,甚至更多的炮彈送入炮位,而不會像主炮一樣,每次只提升一次齊射所需的彈藥。也就是說,副炮炮位內一般都儲備有多餘的炮彈。

如果不被穿甲彈擊中,這些炮彈不會有危險。

反之,如果被穿甲彈擊中的話,這些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的炮彈就會將整個炮位變成“彈藥庫”,炮彈殉爆的威力甚至比穿甲彈本身還要大得多!

另外,這枚四百毫米標準穿甲彈還在摧毀三號副炮炮位之後,進一步砸壞了“咿”炮塔的揚彈機,導致該炮塔徹底癱瘓!

可見,四百毫米標準穿甲彈在近距離內的威力有多大!

揚彈機是炮塔最關鍵的設備之一,負責將儲存在彈藥庫內的彈藥送入炮塔。沒有揚彈機的話,任何人都不可能將重達數百公斤的穿甲彈提起來。因此,揚彈機不但得到了主裝甲帶的保護,還得到了炮座裝甲的保護。

同樣的,這枚穿甲彈也暴露出了“金剛”級的嚴重設計缺陷!

當然,戰局也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重大轉變。

第28章 冒進政策第34章 輕重對決第6章 主動挑釁第35章 重點技術第27章 英國特色第23章 無聲追殺第53章 慘遭重擊第32章 深入虎穴第44章 艦隊司令第40章 大敵當前第12章 終有收穫第34章 遠方來訊第22章 敵人現身第29章 繡花枕頭第34章 醉翁之意第39章 迎頭痛擊第29章 勢均力敵第48章 速度紀錄第27章 第一印象第5章 戰爭預言第44章 內心矛盾第28章 最後機會第51章 指揮換人第46章 一軍二帥第44章 艦隊司令第17章 重拳出擊第4章 戰局分析第36章 前臺演員第20章 側翼突擊第69章 角色轉變第6章 帝國首輔第10章 大難不死第68章 海軍之夢第61章 以多打少第9章 戰略投送第57章 驍勇戰將第50章 智者千慮第1章 四兩千斤第22章 載譽而歸第25章 兩害相權第3章 聲東擊西第18章 初爲人父第46章 頂級戰俘第15章 超級難題第18章 一炮斬首第8章 速度紀錄第44節 蟻穴之患第37章 絕對優勢第21章 果斷出拳第60章 無力招架第50章 傷痕累累第22章 唯一任務第42章 戰場轉移第2章 步步緊逼第7章 重新適應第32章 選擇戰場第14章 實彈測試第37章 冰火兩極第23章 無理要挾第9章 迫在眉睫第5章 重擔壓肩第15章 刺刀見血第6章 積極進取第18章 初爲人父第14章 決死膽量第51章 神奇電報第51章 鬥勇鬥狠第7章 重新適應第12章 勝利之門第24章 一半一半第31章 意外驚喜第5章 動態發展第33章 絕望之旅第39章 情勢不明第9章 遭遇之戰第26章 骨牌效應第14章 秘密動員第4章 戰局分析第46章 進退兩難第5章 電子干擾第5章 動態發展第17章 禍福相依第61章 以多打少第5章 陰差陽錯第34章 輕重對決第57章 凱旋而歸第48章 軍人職責第23章 田忌賽馬第44章 內心矛盾第11章 偷襲專家第12章 難以理解第11章 百密一疏第19章 冒險收益第25章 一發全身第37章 提前謝幕第45章 戰艦代溝第15章 大難不死第17章 天降奇兵第16章 傷愈歸隊第9章 戰略投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