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爐渣的另一種用法

bookmark

第404章 爐渣的另一種用法

此時李世民心中再次感慨:

還是打仗簡單。

看那羅馬能分東西置四帝,李世民只是驚了一下,但最終也不是不能理解。

畢竟自古至今疆域能如此遼闊者無幾,朕懂。

龐大疆域帶來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治理難度,而其中包含的問題,用後輩所說的中心之說來解釋的話,那便是各個中心錯位,難免引發問題。

中央如何居中調控使得東南納賦之民願意養西域之兵?

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個弄不好便是戍邊將士捱餓,納賦之民受欺,民怨洶洶則亂象自起。

不過至少目前從漢唐的歷史來看,雙都制或許可行。

從羅馬的事蹟來看,多帝制隱患過大。

不過這些問題終究比較遙遠,還需要李世民自己思索出個大概,牽出一個頭緒之後才合適拿出來與能臣們討論,因此李世民最終還是將目光移到了光幕上。

再次看到廣神兩字,哭笑不得之餘便是一聲嘆息:

“豪擲百萬生民修如此偉業,真是……敗家。”

就是因爲這廣神,隋末生亂死民無數,至今元氣未復。

李世民都不敢想,若是此時大唐百姓能有大業年間的五千萬口,那他攻略西域何須這般小心翼翼?

但終歸只是空想,搖搖頭之後便盯上了這關於潘季馴的寥寥數語。

“這治理黃河之法……”

話音未落李世民便感覺被人拽住了袖子:

“陛下,此法只需三天臣便可驗證其效,若防治黃河水患,臣請命!”

這一段話說的又快又急,李世民也是這時候纔看清,就近拽住袖子的正是閻立德。

這種情況下除了允諾似乎也別無他法。

得了允諾的閻立德喜滋滋退了回去,感覺自己在史冊上的記錄多半又能多兩行。

若說青史留名生民立祠最簡單的方法,治理黃河當算一項。

但這般簡單只是相較於如冠軍侯一般長驅電掣直入漠北罷了,若真說簡單,何以黃河大患偶有小患不絕?

閻立德精於建築,故而對水利也算有心得,更是知曉黃河最大問題就是複雜的河道使得清理險峻處的泥沙淤塞十分困難。

而如今光幕將方法要訣扔到了臉上,閻立德覺得自己若是不把握住這個機會簡直天理難容。

閻立德很舒心,李世民很滿意,君臣相得互相一笑,氣氛十分融洽。

至於這所謂的百萬漕工衣食所繫李世民就不評價了。

畢竟看樣子就知道多半還有其他的問題,才導致了明朝這看似因噎廢食的舉動。

至於具體爲何,恐怕就要以後才能知曉了。

【首先需要明白一個概念,中國自西周起,城市規劃體系就已經相當成熟。

作爲反面例子的恰恰就是羅馬,古羅馬城是典型的自然聚集型城市,缺乏規劃。

先天環境無法滿足後期需要,等到人口爆炸時古羅馬工匠發現地形多山,且地質多爲岩石,以當時的技術無法大規模挖掘涵洞,於是修高架引水屬於迫不得已的選擇。 而同時期的秦漢時期,老祖宗們已經不滿足於規劃單一的城市,開始嘗試構建城市羣規劃體系。

還是以漢長安爲例,天下太平後迅速暴增的人口讓長安不堪重負,在官方的規劃下,一些能夠集中的職能迅速被轉移到周邊小城中去。

巔峰時期長安的都市圈的小城高達57座,這些小城各司其職,將整個長安都市圈拱衛的井井有條。

比如鄭縣、夏陽等城,專設鐵官,集中冶鐵,屬於如今工業區的雛形。

比如櫟陽、徽縣等城,臨河而立,司掌漕運,設巨糧倉轉運長安諸城。

蓮勺縣設鹽官,供給關中京師所需之鹽;船司空則是京師掌管造船的部門直接空地起新城,因而得名,也是純粹功能性的衛星城。

而這樣超前完善的規劃自然也是對城市引水有所規劃的,比較知名的如靈渠、鄭國渠等,這些水利工程首先是引水渠滿足居民的日常用水,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灌溉農田反而是它的次要功能。

最典型的莫過於龍首渠,長達七十公里,位於地下三十米處。

此渠建於漢武帝年間,前後耗費近十年動萬人,最終引洛水入長安,建成了這座中國史上第一條地下引水渠。

如果將龍首渠與古羅馬高架引水渠對比的話,孰難孰易是一眼看得出來的。

畢竟古羅馬的高架引水渠大部分長度僅十幾公里,即使算上涵洞,一條完整引水渠的長度也很難超過一百公里。

而全程都在地下的龍首渠就有足足七十公里,而衆所周知的是,地下開渠牽涉到海拔高低差的確定、引渠路徑規劃、水源選擇、地質環境勘定、水流分佈計算等等,雙方需要的技術儲備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龍首渠的這種修建技術如今被稱作井渠,在漢朝征服西域後,這項技術迅速擴散到中亞,收穫了廣泛好評並沿用至今,在民間得名坎兒井,其內容在歷史課本上也有講述。

另外漢代之後,民間的生活用水相關的技術也是一直在發展的,如今影視劇拍古代取水不論朝代都是軲轆系桶多多少少有點刻板印象。

比如壓水井這東西,不少人以爲是二十世紀的發明,但實際上宋朝不少富戶就已經用上這東西了。

不過這種相當簡潔好用的取水設施也有學者認爲是始於漢代,但目前暫無確切的考古資料支撐,只能期待將來的發現了。

而水利工程同樣也貫穿了華夏文明的始終,就如不少人熟悉的長城來說,它也並非是純粹的軍事建築,因爲夯土城牆的特質就是懼怕被水浸泡,在這上面古人也花了相當大的心思,敵樓和城牆高度不一,其間的陷馬溝旁有開鑿排水溝,內接涵洞將水排到斜坡的一側,涵洞和排水溝同時也有自動防淤塞的設計。

這也是萬里長城能夠屹立至今的一個原因之一,數百上千年的建築在失去了軍事職能之後,僅僅是次要職能的排水功能依然完善運轉至今已經說明了其技術含量。

古羅馬的高架引水渠的技術含量甚至不如用來建造這項工程的原始混凝土,這纔是鑄就了古羅馬建築藝術真正的黑科技。

亞平寧半島龐大的火山羣提供了足夠的火山灰,古羅馬人發現將其和熟石灰黏土混合在一起等凝結之後硬度驚人,從而建造了不少瑰麗宏偉的建築。

這東西古中國纔是真的羨慕不來,畢竟最近的火山灰產出地點在海南島,人力成本突破天際。

雖然有火山灰替換成鐵礦渣的降級版本吧,但其效果同樣大打折扣,遠不如火山灰好用。】

光幕圖片輪轉,劉備也看到了那高度驚人的古羅馬引水渠,第一反應便是此物如此宏偉如何沒有技術含量?

但隨着最後話語一轉再轉,劉備的心情可謂是一波三折。

畢竟光看這古羅馬建築宏偉之模樣就知道這混凝土有多好用,直接就讓劉備心癢癢。

甚至都在考慮要不要給士燮寫信,用鐵器交易一些了。

但聽到後面的配方則直接陷入狂喜狀態:

鐵礦渣?我等有啊,而且很多很多!

(本章完)

第415章 風雲起354.第353章 拔營五丈原第731章 雙帝同輝331.第331章 先見之明昏德公第454章 請魯子敬題字372.第371章 士別一日,魂斷江陵第666章 大父賈太中第410章 你一直在笑根本沒停過第692章 要講證據第594章 退而不休350.一日請假條請一天病假第615章 君不見霍驃騎第789章 誌異與克己397.第396章 自斬命脈第412章 遂君平生願第80章 無愧丞相第644章 大明按察使李自成第737章 俺也姓趙第35章 正旦(續)372.第371章 士別一日,魂斷江陵第58章 侯音之憾158.第158章 孔明孔明,你在看嗎377.第376章 算學治國281.第281章 千里奔襲第726章 永不停歇的疆場319.第319章 蘋果天尊376.第375章 唐史殊途第598章 不如走於胡第741章 赤腳前行181.第181章 豪強大姓第563章 歌未竟第500章 察微方能顯物175.第175章 徵人與火鍋第802章 東宮娘娘烙大餅375.第374章 八百里秦川盡安254.第254章 味同嚼蠟的軍神第431章 最“好”的時代308.第308章 徐庶你咋不結婚313.第313章 破百濟者好皇孫也第550章 奪淮第733章 奇葩聚合特性329.第329章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第475章 多些兄友弟恭第91章 漢失鳳雛353.第352章 請屈身忍辱118.第118章 圓車船267.第267章 閻行358.第357章 江東弟子多才俊274.第274章 投唐一念起第399章 先察使387.第386章 太平道第647章 刀伊入寇第604章 汝有何能第796章 你每自做395.第394章 最豐富的家底370.第369章 幽並爭鋒323.第323章 查無此人劉仁願第624章 優勢絕對在我第525章 改弦易撤第658章 投龍玉璧354.第353章 拔營五丈原第699章 彌合南北第614章 伴生之患第91章 漢失鳳雛第565章 飲酒而亡第526章 志在安民第426章 朕跟武侯熟得很309.第309章 伯約獨秀第500章 察微方能顯物278.第278章 仕途起飛未半而中道崩殂242.第242章 老將猶勇190.第190章 不夜長安176.第176章 巨弩強勁379.第378章 推動歷史的隱形巨手第538章 人中之龍,聲動華戎250.第250章 打不過猴子第695章 關鍵人物342.第342章 風浪越大魚越貴339.第339章 義不容辭221.第221章 忠良飼狼第795章 林賢案第747章 三文錢192.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第666章 大父賈太中292.第292章 河北養寶馬第449章 父慈子孝321.第321章 唐失朝鮮275.第275章 制衡之道326.第326章 新手村羣島311.第311章 貞觀第一大噴子第731章 雙帝同輝第540章 破產的老岳家第678章 亂臣賊子第703章 宋亡於賈似道352.第351章 還定三秦243.第243章 水漫大澤279.第279章 蘇定方:有演員120.第120章 曹劉176.第176章 巨弩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