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一頓大酒

趙匡胤安慰完了錢俶,自己心裡反倒開始有點堵得慌了。

那元帝兄弟之事,什麼叫“與趙大趙二不一樣”?

此前這後輩嘆唐元明三朝開國君主喪妻之痛,可他趙匡胤至今也猶記髮妻賀氏,月前方纔去祭過王氏,喪知心人之痛誰不曾有?

當然同令他心痛的還有這個胞弟,此前還真曾以爲兄弟能爲倚仗,可如今……

一時間趙匡胤都不知一腔雜愁該與何人說。

不過末了趙匡胤忽然記起一事:

“唐朝開國之君不是唐高祖乎?”

……

華蓋殿中,眼看着後世將明葡二國的三君王分別列了出來,朱元璋一時間竟有些熱血沸騰之感。

但熱血稍冷之後便是憂慮:

“咱記得,這正德是那荒唐頒了禁豬令的吧?”

馬皇后淺淺點點頭道:

“後世與其開脫,稱此令乃是與……”說到這裡她的聲音低了許多:“與文官爭鬥。”

朱元璋點點頭,歷朝爭權之事向來屢見不鮮,只是放在此等背景下,眼看着一個小國跨海而來爲所欲爲,再看自己所締的大明坐擁遼闊疆土卻忙於爭權而對邊事“毫無防備”。

一種複雜的情緒便登時間佔據了他的內心,就好似他不辭勞苦挖礦鍛鐵冶造出來了一柄良刀,欲依其締不世功業的時候,在戰場上卻被五十步外的銃槍給直接傷到的荒誕和不甘心之感。

被這種心情驅使着,即便是聽到後世調侃蒙古沉迷男女之事、飲酒無度以及濫殺等,也笑不出來。

科舉之法他更是熟悉,或者說當初洪武三年開科舉之前,他早就與諸臣詳細研究了宋金元科舉之別,看過百官與民間上奏的對科舉之議等等。

故而明天子努力放鬆心情,時不時還點評一句:

“那復科之初,胡元朝廷尚且還能令兩榜對半取士,但即便如此,那胡人答策只需五百字便可,漢人寫策至少千言。”

“而等末時,胡元科舉取漢兒寥寥無幾,咱就不明白那些還念着胡元好的讀書人,莫非都是木頭腦袋,還念着去與胡人做牛做馬不成?”

馬皇后抿着嘴笑,也就是夫君如今知道自己身居天子位兼之現在有臣子在場,故而還知道收斂一點,不然定是要跳起來罵的。

不過抱怨完之後,她看着丈夫也是讚歎:

“咱這洪武朝,要是能在河北出兩個三元連奪者就好了。”

這想法也再簡單不過,近年來在北地強行越過邊線去投胡元的讀書人已經少了許多,但南下來應天府參科舉的北地讀書人卻沒多上太多,可見有不少北地讀書人還是在猶移觀望。

這種情況下若是北地能有個連中三元的才子,說不得北地文治能一鼓作氣而興。

但這種情況也就只能想想,實際上發生的概率並不比這光幕驟然出現高多少。

“這錢氏倒是興旺,不過這什麼之父是個什麼意思?”

“恐怕多半乃是以此稱謂標榜其功績。”馬皇后猜測。

這倒是有理,朱元璋點點頭,神色間滿是羨慕,目不轉睛的盯着看那風格迥異的人像緩緩淡去,一塊被安穩存放的丹書鐵券出現在畫面裡。

聽着述說這東西竟還與他有關,朱元璋當下也不猶豫:

“錢用勤,去查查這個名字。”

此事自有錦衣衛記下,馬皇后倒是有點好奇:

“重八也頒過免死鐵券,竟無一留至後世麼?”

“這少年郎說的是真幫人免死的鐵券,非是說後世只存了這一塊。”

對此朱元璋還是聽得清楚的,沉吟了一下分析道:

“以清爲號的胡人得勢,必是不肯輕易與咱大明干休,得了咱鐵券的家恐怕不爲清人所喜。”

聽着老爹提及胡清便有點沉重,朱標乾脆笑道:

“前唐之鐵券在爹這兒尚且有用,那胡清也小氣,竟不認爹的鐵券。”

說到此朱元璋臉上帶了點笑容,頷首道:

“咱大明承漢統,唐帝也算得上大明之先帝,先帝丹書自是要做準的。”

“如此更遑論咱的鐵券,只要非涉逆亂,如何能不認?”

一旁的李文忠笑嘻嘻道:

“這鐵券傳後世竟還有如此用,那咱三人可要交代家裡一定要好好保管傳子孫了。”

洪武二年陛下封六公二十八侯,皆賜免死鐵券。

他與李善長徐達皆列六公之列,都是有免死鐵券傍身的。

【事實上,在1314年,相較於“延祐復科”,元朝內更多人關注的是“延祐經理”。

延祐經理是後世史學家概括的名字,經理非是咱們熟悉的那個經理,而是經查田畝理算稅糧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想要重新丈量土地。

對封建時代王朝來說,真正稱得上命根子的事只有兩個,一個是丈量土地,一個是清查人口,只有掌握了這兩個數據你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正常的王朝,纔有能力做發展規劃,畢竟就算小家小戶過日子也得知道家裡有幾口人多少錢不是?

但我們前面也說過,“吏進法”這東西的本質就是地方分潤皇權,天然適合拉幫結派互相勾結,一個地方上的官吏都不是被朝廷提拔的,那你不管想要做什麼事情自然都是難如登天。

面對元仁宗要經理土地的命令,地方上豪強權貴勾結,瞞報虛報田畝,大量的將田地掛靠在貧民名下。

丈量土地的最終目的自然還是爲了收稅,於是地方上的豪強權貴就拿着元仁宗收稅的命令去找那些被掛靠了土地的貧民敲骨吸髓的徵稅。

這樣的結果就是次年就爆發了江西贛州蔡五九起義,雖然最終平定,那元仁宗也清楚得很,這經理土地也進行不下去了。

雄心壯志頓消的元仁宗也就此沉迷享樂,短短五年之後,在位九年的元仁宗死於酗酒,年歲三十五。

事實上到現在看,元朝的繼承人一直都不正常,忽必烈是漢化的推行者,因此即便兒子死了也是傳位給孫子,但即位皇太孫的是大侄子,大侄子死了即位的弟弟,而且還約了個兄終弟及叔侄相繼,可以說亂成了一鍋粥。

那對元仁宗來說,按漢家禮法和忽必烈遺志,他應該傳位嫡長子,可他這個皇位本來就是兄長守約給他的,按理來說他應該遵守約定傳給大侄子纔對。

而最終元仁宗的決定是將大侄子趕到外地,將皇位傳給了親兒子,也就是元英宗。

結果元英宗比起來他老爹更莽,一上位就吵吵着要改革,要裁剪官員要監督不法要保護貧民,要讓大元再次偉大。

對蒙古大貴族們來說,大元偉大不偉大另說,權益被侵犯了纔是最實在的,於是經過簡單合謀,一羣人執行了蒙古貴族傳統:

1323年九月,蒙古權貴將元英宗和他的宰相一鍋端了,從物理上制止了改革,史稱南坡之變。

至此,元朝在滅亡路上狂奔的態勢再難挽回。】

170.第170章 天皇大帝324.第324章 強叩國門第404章 爐渣的另一種用法第637章 打光就打光第593章 貢獻罄竹難書第84章 士元第760章 海寇掠陣第402章 君不見,漢終軍201.第201章 入海問天351.第350章 街亭大舞臺第408章 元卓穿珠算盤275.第275章 制衡之道286.第286章 崽賣爺田不心疼第766章 聽牆角第807章 名臣作傳第483章 撐船打鐵磨豆腐第574章 天賜寶地第107章 立學之約第620章 超高情商式震撼第450章 玄宗青春限定版147.第147章 歸義軍第718章 可憐哉第45章 八百敢從368.第367章 鐵索連舟316.第316章 兄弟捱打你不來?第564章 但是我們造反強166.第166章 糖衣炮彈337.第337章 奔赴求戰126.第126章 街亭馬謖203.第203章 天外之敵第415章 風雲起315.第315章 女皇亦能舞130.第130章 獨眼龍李二鳳第33章 雷緒來投286.第286章 崽賣爺田不心疼第412章 遂君平生願323.第323章 查無此人劉仁願第448章 彗星掃出來的皇帝305.第305章 我四弟天下無敵第720章 相似三君355.第354章 準備砲擊第710章 越果決則越宜282.第282章 蘇定方的遭遇戰第73章 國亡而身死第25章 暮虎老狼241.第241章 攜民渡江第738章 可惜少個鳳377.第376章 算學治國215.第215章 朕不服第732章 謝謝大哥第787章 嶺北轉折180.第180章 獻俘(感謝萌萌射八荒的盟主)第481章 甜品戰爭第446章 復見玄武門226.第226章 四萬義軍第695章 關鍵人物第70章 蜀都第665章 兩難無所選第20章 功名傳萬世第568章 御批敕牒第435章 荒唐一夢252.第252章 爲國不惜身第602章 西逃的帝國第787章 嶺北轉折240.第240章 十軍而圍246.第246章 誓殺汝第477章 載歲祭年364.第363章 兩州四地皆死戰172.第172章 一脈相傳第597章 地方割據政權第4章 大舅哥第747章 三文錢第434章 十日動天下第656章 大豬蹄子錦衣衛382.第381章 勝天半子張仲景329.第329章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345.第345章 馬良第634章 唯死戰350.一日請假條第416章 東有舊人慾相見第534章 趙大微服出行記第647章 刀伊入寇第60章 威震華夏 炎漢當興385.第384章 逾時代之見第684章 丞相,時代變了290.第290章 來將可留姓名第445章 穩健的李隆基第649章 神國終結第520章 北宋三興學第652章 東海十字路口166.第166章 糖衣炮彈第777章 難以企及的高度第562章 脫胡歸漢第45章 八百敢從239.第239章 密信377.第376章 算學治國262.第262章 糖葫蘆245.第245章 功名塵與土第778章 上行下效第518章 稍遜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