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夜巡

萬曆十年,杭州城。

天色剛復清明,聚衆的短衫行人舉火驅走霧氣,端着食盒的隨從打開電報房的橫木,木門吱呀聲裡,食盒打散一地,瓷盤摔碎之音撞入耳朵,有人高喊:“人不見了,快去報告丁先生,郭三跑了!”

郭三,是杭州府電報房過去的雜役,因此掌握一套已經過期的電報密文。

而他們口中的丁先生,則是郭三用過期密文發往北京告密電報中的賊首丁仕卿,他並非郭三電報中的杭州城流民,有生員的出身,在杭州城東李坊的社學當了二十多年教師。

但這杭州城裡聚攏在丁仕卿身邊羣情激憤的百姓,絕大多數卻是官員意識中的流民。

若細細劃分,首先這些人在城外沒有田地、城內沒有產業;其次他們長久生活在城內,以各種短工與遊商爲主,他們的身份可以歸納爲無產階級市民。

在東南,百姓識字率高、人口密集且城市化手工業與服務業繁榮,催生出大量脫產遊手好閒的無產階級市民,有些城市,以此爲生的人會達到數萬甚至十萬之衆。

就在這時,空蕩蕩的電報房中響起幾聲滴答之音,懸掛在門口的銅鈴響起來,緊跟着,屋裡電報機接連作響,在紙上塗畫出很短但連貫的符號。

焦頭爛額的丁仕卿在繁忙中一瘸一拐地被衆人簇擁着來到電報房,在他身側亦步亦趨的韓瑾是個孔武有力的漢子,赤膊的上身生滿結實的肌肉,還有那些追隨二人左右的年輕後生,他們都在東李坊社學受丁仕卿開蒙教育。

只是不同的人,讀書的時間不同,古中國的教書先生大多一有文化人的風骨,二來又未受宦途風氣影響,備受鄉鄰尊敬的同時,也大多不爲錢財悉心育人。

平民百姓獲得文化的最大阻礙並非貧窮,而在家庭眼光的長遠與否和家庭是否缺少勞動力。

就像這韓瑾,他名字都是在社學丁仕卿名下求學時起的,以前他一直叫韓大,後來丁仕卿說古書裡形容人的品格,懷瑾握瑜,有美玉之相,便將這個名字交給韓大,令他自勉。

但韓瑾僅在丁仕卿名下寄學半年,就因老父患病外出做工,馬伕、獸醫,搬貨運貨、代人養犬,什麼能賺到錢財便做什麼。

丁仕卿對電報房的郭三跑掉並不在意,眼下讓他焦頭爛額的事多了去,根本顧不上郭三這小人物,只是郭三跑了沒人讀的懂電報,讓他很是頭疼,只得讓人拿着電報房找到的密文本逐字比對。

“先生,我們管不住那些遊手好閒的無賴子,不如與官軍合流,他們的兵器甲冑,縱然朝廷發兵鎮壓,也能抵擋……不至淪爲魚肉。”

韓瑾說這話時鬚髮皆張,攥着拳頭神情激動:“誰還不是一條命,大不了反了,與那些狗官鬥到底!”

“不可!”

穿着素衣長袍的丁仕卿立於青壯之間,鬚髮半百老邁地有些突兀,但皺起眉來呵斥弟子仍有老師的威嚴:“些許皮肉之苦不算什麼,我等只爲罷免夜巡,何須造反?”

丁仕卿不說也就罷了,他話音一落,韓瑾五大三粗的漢子竟是要掉下淚來,抱拳道:“罷免,能罷免得了?學生尚童子時老師便爲鄉鄰奔走,從嘉靖三十八年直至萬曆五年,整整十八年,老師爲民奔走勇於建言,才教夜巡廢除,那碑還在城裡立着,如今卻不算話了。”

“您爲百姓去京中上告,爲顯宦欺騙不說,回到杭城還被下獄,老師五旬高齡,那些獄卒多狠的心,竟將老師腿骨打斷?”

提至此事,丁仕卿又如何能不恨,但他笑道:“老邁之身,尚可苟活幾年?有腿無腿,干係不大,何況這不是還能走……電報說了什麼?”

正在師徒間,電報房裡的機靈後生已經捧着紙卷快步奔出,拜倒在丁仕卿面前奉上紙卷,跪拜不是尊敬,而是被嚇得,這後生托起的手、下面的腿都在顫抖。

“電,電報說,說,還是先生看吧,學生不敢說。”

“有何不……”

丁仕卿起初只是詫異,拿過歪歪扭扭筆跡不太好認的紙卷捧在手中,只是看去一眼,人便像被施了定身術般定住不動,面上表情亦分外精彩。

那紙上寫了兩段話,第一段是:電報杭城,見報者不論何處,各自約束軍民,速尋上虞丁仕卿,要他回信,我在電報房等着,各地回信不得阻攔,回信前得不有一人被抓、被殺,違者株連九族。

而第二段只有八個字:我是翊鈞,何故作亂。

這個擡頭也太熟悉了啊。

哪年拜年見不到這個名字?

不過八個字,分量卻重達千均,足夠將人嚇傻。

前邊還恨意難平的說大不了造反的韓瑾都消停了,一聲不吭地用目光在電報信與丁仕卿臉上巡迴。

丁仕卿只愣了片刻,緊跟着那張蒼老的臉面便再度煥發出強烈生機,喜道:“快比對密文本,給陛下回報,夜巡之事,有轉機了,若是陛下,一定能免除夜巡。”

兩日後的紫禁城,電報房宦官疾馳入宮,連內閣都沒有發,他們知道皇帝爺爺等這封電報已經等了兩日,連清華園都不去,專門下旨令電報房來信速報。

送到萬曆手中的,是一封極有年代氣息,陳述久遠的長信,上面清楚描繪了自嘉靖二十四年起,直至萬曆十年間,杭州的一個攤派稅款,名爲間架稅。

此事起與太祖皇帝朱元璋時期,設立總甲火夫制,負責巡視地方夜間治安,有功名在身的士人與外商免除此役,夜巡差役由尋常百姓負責,難以休息。

久而久之,杭城市民提出以房屋面積,分上中下三等納稅,以銀代役,用這部分錢僱人夜巡。

這樣一來,尋常百姓得到休息,無業遊民得到工作,還能賺些錢養家餬口,讓所有人都能滿意。

直至嘉靖年間,倭寇橫行,杭州城爲保平安增設保甲,而保甲除輪流守備外還要負責夜巡,且由權宜之計成爲常例,百姓明明交了間架稅,卻還是要負責夜巡。

其時在杭城教書的丁仕卿屢次上書地方官府,希望能讓此事得到改善,他爲此前後跑了十八年,鳴擊冤鼓也好、當街攔駕也罷,一直到萬曆五年,杭州城終於廢除了百姓夜巡,並在城中立碑爲證。

皇帝看完這頁,不禁納悶,既然廢除了,爲何還要再起民變?

於是,陛下動了動手指,翻到下一頁。

第七十七章 年貢第二十章 驛站第七十二章 三廟第三百六十章 模擬第一百一十四章 得水第二百二十章 城隍第六十四章 自縛第四百六十一章 路遙遠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氣第四百零三章 母系第二百九十七章 擺錘第八十三章 分崩第一百一十三章 財權第四十六章 城中之城第七十一章 心臟第一百五十三章 突破第四十一章 廣稅第七十九章 霹靂第四十五章 爺們第三百五十一章 馬賽第三百二十三章 祥瑞第五十五章 兩市第二十一章 手銃第一百九十九章 顯聖第四百四十一章 艦隊第一百七十九章 米飯第二章 城隍第一百六十五章 白虎第二十七章 鐵廠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害第五十三章 蠻獠第一百三十四章 消息第二百三十四章 困境第八十九章 將門第六十七章 枯骨第三十五章 消失第一百二十七章 設卡第七十二章 蒙師第三十四章 家寶第二百四十四章 公司第八十一章 風將第三百八十二章 信朕第一百六十五章 壓力第三十一章 解決第一章 懸賞第八十四章 圍攻第二十三章 六年第八十章 夜襲第七章 盟軍第三百五十六章 兄弟第八十一章 關島第四十四章 罵陣第四百一十七章 廠衛第二百八十三章 獵場第八十六章 指揮第一百四十九章 烏斯藏第二百九十章 銅甲第九十四章 配角第五十二章 三錯第二百二十九章 英使第十五章 陳來第三百四十九章 良師益友第三十章 留下第五十六章 萬全第一百三十六章 可怕第六十一章 水陸第三百零二章 劇本第一百一十八章 禽獸第二百一十四章 占卜第一百七十八章 誑人第四百零三章 母系第十五章 愚蠢第十八章 渡海第四十八章 西征第一百零二章 奏疏第三百二十四章 重任第二十三章 慎重第四十四章 備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農夫第四百一十八章 阿克巴第二十二章 首戰第二章 蠢賊第五十九章 壓軸第四十章 人禍第十六章 眼鏡第八十一章 死間第四十八章 不情第四十章 大亂第一百五十一章 復國第四百四十七章 登陸第四十一章 亂戰第四十七章 歡呼第一百四十五章 防僞第七十八章 標準第四百二十六章 稅卡第四十二章 威望第十八章 告狀第七十七章 改良第十四章 高低第六章 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