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數據

bookmark

“科舉?”

萬曆緩緩將書本放下,插着手問道:“這個朕也不好決定,不過陳醫師先說說,歷大災大疫,必所得甚多。”

科舉可不好改,倒並非因爲祖宗之法,萬曆早就覺得科舉考試裡有些科目該減少佔比,但這不是個拍腦袋的事。

倒是與祖宗之法沒什麼關係,也和朝臣阻力無關,而在於朝廷輕易更改容易,天下羣情紛涌更容易。

這就好比說臨着高考,突然考試科目改了,學生不得急死、老師不得氣死、家長不得瘋死?

陳實功的話差點把身邊坐都坐不踏實的龔廷賢老前輩從椅子上嚇得摔下去。

科舉這麼大的事,是咱個小醫生能議論的?何況這是個和醫生沒關係的事啊!

可陳實功就是說了,這得有多大的膽子?

更讓龔廷賢世界崩塌的是,看樣子皇帝還真打算聽聽?

“小臣看了陛下總結歷年瘟疫,元代以來,被呈送朝廷的瘟疫平均八年一次,天花、大頭瘟爲多發大疫;待太祖皇帝驅逐韃虜至今,報至朝廷的瘟疫平均五年一次,而先帝開海以來,瘟疫在沿海進入高發時期,動輒波及一縣的瘟疫,十七年來平均每年三起。”

這個數據不是陳實功發現的,而是萬曆自己發現的,他把這些東西總結出來交給陳實功看,此時聽到醫師說起,他點頭道:“朕以爲這不是因爲元代瘟疫少,是他們統計不到位,瘟疫真正高發時期正是朕登基以來更換年號後,海內承平沒南倭北虜之患,瘟疫這樣的事可以報到朕的御前。”

換句話說,萬曆認爲是過去統計不利,他可不認爲發現這麼多瘟疫是壞事,比起過去一縣之地的大災都無法報到朝廷,這恰恰是他的功績。

在這個時代的人眼中,瘟疫不是什麼可怕的事,人們眼裡可怕的事太多了,瘟疫根本排不上號,甚至瘟疫本身都很難得到關注。

人們更怕的是會帶來瘟疫的災害,兵災,平均三年一次叛亂怕不怕?旱災,平均兩年一省大旱怕不怕?洪澇,黃河過幾年就決口一次怕不怕?一次淹掉十幾個縣。

跟這比起來瘟疫算老幾?

“但陛下,瘟疫確實高發了……在沿海諸省、在運河兩岸,瘟疫比以前多,就小臣所知,瘟疫是傳染病,所謂傳染病,既人可染人、畜可染人,人流動的越大,瘟疫則越烈。”

陳實功說到這,眼中帶着悲憫低下了頭,嘆着氣感慨道:“時代變了。”

時代變了。

瘟疫也多了。

過去百姓別說鄉都,沒事村子都不出去,去鄰村串個門還得帶着行囊裝着戶籍,路上巡檢司要盤查的。

極小的人口流動性下,一戶人家染了瘟疫,可能這戶人家死絕了山那邊的鄰居都不知道,一場原本有可能聲勢浩大的瘟疫就無聲無息的沒了。

可現在不一樣,沿海那麼多人口密集的工廠,城市因此變得擁擠,人與人的交往也變得緊密,海船通過各個港口補給半個月完成從南到北的航行,運河的運力也被官船民船拓展到極致。

萬曆突然皺起眉頭,他像一隻被踩到尾巴的貓般怒道:“你是說,先帝開海是錯的?是不是還想說要是朕不北征蒙古,這場瘟疫就不會被帶回來!”

陳實功沒有說,是萬曆心裡有鬼。

他一直在懷疑自己,那份關於歷年瘟疫的總結他沒給朝中任何一個大臣看,因爲他認爲這場瘟疫出現在大明完全是因爲他。

如果不發動北征,這場大頭瘟就不會被傷兵帶回來,他的帝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極端天氣,冬季極冷、持續旱災,他知道天行有常,也知道天人感應不靠譜。

但架不住從小到大有人沒完沒了地在他耳邊唸叨。

讓他壓力很大,變得暴躁易怒。

“先帝開海當然沒錯,就算陛下不去北征,這場瘟疫還是會被南侵的北虜帶進長城以南;不過陛下要是不修鐵路,瘟疫可能會在密雲爆發,因爲臣已經找到對人來說,這場瘟疫的源頭,是被感染的老鼠。”

“儘管大旱連年,但尋常百姓還過得去,各地都未出現饑荒,可通州貧富齊聚,又因百姓聚集至城市出現沒有產業、毫無資財的百姓,他們的日子比城外百姓還要難熬,餓極之時逮住一隻老鼠下鍋,恐怕飢餓的肚皮等不到老鼠煮熟。”

“臣是想說,瘟疫無可避免,但任何瘟疫都敵不過人,世上確有無藥可醫的頑疾,但沒有哪個瘟疫是我們對付不了的,即使不能以藥石醫治,也能用封鎖隔離手段等其消失……只不過。”

陳實功道:“帝國需要標準化的應對手段與順應時代的規矩,陛下看見唐知州的情況,也知道那些得了帝國棟樑勳章的醫戶,他們並非不勇敢、亦絕非無能之輩,可他們沒活下來。”

“試問再忠誠勇敢,官僚病死誰來帶領導百姓隔離瘟疫,百姓染上瘟疫有醫戶去治,可若醫戶都染了瘟疫還有誰能去治療百姓?”

“當地頗得官聲的知州若能在當時說一句話,比北洋軍醫站在街口喊一天都管用——以後瘟疫會越來越多的。”

陳實功這樣說着,道:“大東洋的病會染到大西洋,西佬病同樣會染上大明子民,哪怕我們不開海,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也會把這病帶過來,帝國官僚與百姓都需要對瘟疫傳播與防範有足夠認識,地方官員更要在出現瘟疫後有標準的應對措施;地方醫官與醫戶同樣要對每一種病症有至少一例用於治療的標準藥物;各府、州、縣亦需常備用於瘟疫的防護裝備。”

“如此一來,即使縣治、州治、府治發生瘟疫,縣官、衙役、醫戶能第一時間在縣衙更換裝備,封鎖染病街坊而不讓瘟疫擴大、醫戶入內診治而不怕染病身死、明確病症立即可施藥救治,不必再現大量醫戶病死、失去知州造成的慌亂,百姓也能在家做好保護。”

“隨我等對病症的認識越深,有再多瘟疫我們也不怕。”

萬曆捧着手思慮片刻,再擡起頭來看着陳實功道:“你提的,你來做,朕要一份詳細的計劃與教材。”

第七十二章 寶刀第三十四章 去信第二十三章 順天第二百七十九章 座標第二十九章 放銃第五十八章 勳章第一百二十四章 春筍第六章 試射第二百一十九章 選擇第二十九章 海盜第三百三十二章 買賣第八十七章 孤獨第一章 播州第三十八章 大魚第一百零三章 腸衣第二百五十三章 刺蝟第一百一十二章 都說第五十六章 發熕第二十二章 撲克第二百六十七章 偉大第九十九章 交椅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我第二百八十二章 很遠第一百零三章 廷杖第八十五章 辦事第三百八十八章 青龍第六十五章 神速第一百一十八章 禽獸第九章 捕魚第四十一章 廣稅第九十八章 大略第二十八章 賠償第六十四章 海波第八十章 商隊第四十七章 然後第九十八章 鯊船第四百九十四章 復仇第七十九章 吃飯第四十七章 三軍第九十八章 日上第八十一章 死間第三十二章 倭寇第二百零三章 捲鋼第二百三十章 度量第一百五十九章 光頭第六十八章 過分第三百一十五章 探險家第四百零四章 計算第二十五章 赤巾第八十章 野人第三十八章 大魚第一百二十二章 報效第四百零二章 幫助第五十七章 清化第三十三章 登澳第二十六章 邊防第一百零一章 爭鋒第六十三章 收拾第一百四十九章 烏斯藏第三十七章 沒用第五十三章 操炮第三百七十三章 枷鎖第一百四十四章 暴脾氣第三百章 鄉約第三章 番教第三十五章 望峽第十九章 圖紙第一百五十七章 燒酒第二百八十六章 汗國第六十二章 督軍第八章 養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交涉第十五章 毒物第五十一章 吃魚第三十九章 禍福第七十七章 幕府第一百零八章 大盜第二百四十七章 試探第二百零九章 邀請第二百九十一章 新派第五十二章 尚方第四十七章 歡呼第三十四章 乾淨第三十八章 勉強第三十九章 民變第二百二十章 巴西第四百八十章 執念第六十四章 練兵第十八章 祖法第二百零七章 快活第七十九章 走私第二十一章 光棍第四十九章 奇觀第二百五十八章 難上加難第四十七章 掩殺第十七章 玳瑁第七十一章 伏擊第四十二章 泛海遭風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賦第一百一十一章 硫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