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速報

bookmark

從嘉靖元年至今,大明王朝沒給任何一個武人封爵,在歷史上,至崇禎十六年,武官得爵者唯李成樑一人而已。

沒辦法,李成樑的戰功太重了,他和每個大明將官的晉升方式都不一樣。

俞大猷、劉顯,是大明朝的救火隊長,南邊哪有叛亂,讓他們帶兵過去,一年兩年,叛亂平息。

戚繼光則是大殺器,硬要說起來除了殺倭寇,其他的首級功可以忽略不計,把他放在東南,東南再無戰事;把他放到薊鎮,薊鎮再無戰事,可以化腐朽爲神奇,邊疆封鎖固若金湯,讓敵人打都不想打。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不戰而屈人之兵爲善之善者也。

李成樑的戰功則是另外一種方式,他拉一個打一個,從來不把敵人趕盡殺絕,實在沒有敵人就創造一個敵人,所以他在東北年年得勝,沒有一年不打勝仗的,有時一年捷報還好幾封。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

就是一萬次勝仗,沒把問題解決掉,因爲李成樑總能再創造新的問題。

其實陳沐的作爲和李成樑很像,比方說銀錢公私不分、比方說總能創造新的問題。

陳沐起初聽見徐爵說皇帝打算給他封爵是很意外的,後來盤算了一下自己的功績——好像封爵也不算什麼。

從隆慶五年起,朝廷就沒再給過他任何加官封賞了。

陳沐在錦衣衛的直房坐了半個時辰,又去旁邊下三間的翰林直房坐了一會,因爲譚綸來了,老爺子本身是有優待不必上朝的,不過前些時候又被彈劾,今天是來遞手本上奏罷職的。

年過五旬的譚綸看起來格外蒼老,鐵馬金戈已成往事,當國家北安羣虜南無倭患,戰場陣前的海鹽戲腔也無力高唱,只剩下平日裡應付那些虛無縹緲的詆譭,令人徒加傷感。

兵部尚書畢竟不是個養老的職位,譚綸自己知道,他的身體已經不足以再履行尚書的職責,幾次奏上手本請求罷免,卻都被萬曆皇帝一言而決地拒絕,並非張居正發話,就是萬曆皇帝自己,不讓他走。

張居正非常清楚譚綸的難,甚至可能由着他歸鄉告老要比現在過得舒服些,但誰都沒有辦法。

待到卯時,文武百官進宮,在金水橋南依官職品級列隊等候,簽好注籍也就是朝會簽到表,陳沐才發現對自己而言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他的品級。

他的官職相當於武臣轉總督,大明武官品級其實要比文官品級高三級,這也是太祖朝定下厚待武臣的規制,最早朝會時是要將軍先行,然後別的官吏才能依次入宮,不過到後來改爲分兩門,文左武右,即使後來重文輕武,品級的事依然維持下來。

內閣大學士站在最前,人家都有三公的加官,正一品是當仁不讓。

後面的事就犯難了。

這次朝會沒有總督,各地總督都是早先在過年前趕到京中述職,現在都走了,朝廷除了三孤,沒有從一品文官。

而三孤,大多是上了歲數的老大爺,比較年輕的也就是譚綸了,這都開了五張,大家都有不必朝貢的優待。

其實陳沐覺得自己站在武臣那邊比較舒服,那邊左都督戚繼光也來參加朝議,他要報京師修三屯營及千餘座敵臺已經修好的事,立在最前,同這邊閣臣相較後退一步,他覺得自己站戚繼光旁邊挺合適的。

陳二爺站在金水橋南邊左顧右盼,檢查官員儀表,是否吐痰、咳嗽的御史看他穿着緋袍仙鶴立在當中,又不認識,也都正琢磨要不要過來罵他一頓,陳沐聽見譚綸在那邊叫他。

轉頭看過去,位列最前的張居正轉過頭沒好氣地看着他,攏着袖子握象牙笏指了指自己身後譚綸旁邊的位置。

大佬發話,陳沐沒什麼好再猶豫的,快步走過去朝身後老大爺們做了個羅圈揖,這才乖巧地立在緋袍錦雞的六部尚書之前。

宮裡已經裝上電燈了,琉璃廠的製造工藝比南洋好得多,金水橋南北建起三道半人高的低矮登臺,似乎是將線藏在地磚下,美中不足便是奶白色的琉璃燈罩不透明,照出的光昏昏暗暗,在陳沐看來,這完全是下了人工血本的——現階段真空手藝還不到位,南洋都還在用類似拔罐的工藝來貼合燈罩,即使工藝最嚴謹的燈芯,也堅持不到一個月。

比起燈芯,燈罩要貴,但燈芯一直需要更換,這裡麪人工成本可不算小。

不多時,殿陛門楯間列大漢將軍,穿着全服鎧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員身後則各有校尉握刀站立,少頃,鐘鼓司奏樂,皇帝乘轎抵達御門,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於御座後左右。

再往後就是走程序了,鴻臚寺高唱一聲,該鼓樂的鼓樂,該入班的入班,陳沐只是跟在張居正後頭走,偷瞄了幾眼似乎剛睡醒迷迷瞪瞪左顧右盼的小萬曆。

四品官往下的人,他們的早朝到這就結束了,殿內沒那麼大的地,大多數人剩下的工作就是早起罰站,在金水橋北聽着宮殿外美姿容、大音聲的通政司、鴻臚寺官員帶讀奏章等待下朝就可以了。

入宮殿站定,首先是入京、離京官員的謝恩,包括陳沐,不過都有人帶讀,不用出班。

接下來是邊疆奏報,也和陳沐有關,分別是東北的李成樑又立功了、日本大多諸侯已同意國王劃分府縣、西南三帥將緬甸徹底平定,諸如此類戰報,這些事大夥早先就都知道,無非追求個張國威而昭武功而已。

等到這一切結束,纔開始進入早朝的奏事環節,小皇帝這會覺也醒了,嚴肅地坐在殿上,陳沐能感覺到,每隔一會,小皇帝就會把目光放在他身上,這讓陳沐覺得老低着頭不太合適,終於在一次對視時笑眯眯地拱拱手,把小皇帝逗樂了。

戚繼光奏報了修敵臺、三屯營的事;皇帝下詔東南民力疲憊,免了一半內庫緞匹供應;戶部議了錢法上的事,沒議成,被內閣攬回去再議,市場銅錢受白銀衝擊太大,要統一錢法;張居正報告了一下《大明會典》重修情況;督倉場戶部左侍郎奏太倉銀的情況。

林林總總諸般事宜,終於等到沒人說話了,陳沐這才輕咳一聲,出班行禮道:“臣,南洋大臣陳沐,出京四年,回京述職!”

小皇帝一掃昏昏沉沉的威儀,險些從皇位上跳下來,左手攏着右手日月袍大袖,右臂向前伸展呈先上後下的弧度,滿臉喜意眉飛色舞,道:“速速報來!”

第一百一十一章 興奮第六十六章 陳宅第三十一章 解決第一百四十九章 烏斯藏第四十一章 三陣第一百一十五章 起航第一百七十九章 米飯第九十七章 援軍第一百三十五章 叛亂第四百三十章 氣候第五十七章 林炮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罪第二十七章 三處第九十一章 播州第四章 速報第四十七章 重銃第七十二章 奪地第十三章 翻倍第十章 學習第二十二章 火藥第六十五章 庫存第六十章 數據第三十章 修心第三十三章 市場第一百三十六章 可怕第三百章 鄉約第一百七十九章 出海口第三百七十一章 熱血第七十四章 太多第九章 蒙田第五章 朝議第七十六章 新軍第三百七十三章 枷鎖第二十章 驛站第二百三十三章 沒用第十六章 離朱第二百八十九章 旋轉第一百零二章 人間第十六章 眼鏡第一百七十四章 黑鍋第三百二十六章 接應第三百一十六章 稍安勿躁第五十章 野戰第二十四章 望京第三百零一章 天壤之別第七十七章 年貢第一百零三章 廷杖第六十三章 撼山第八十一章 普吉第一百二十八章 相好第四百九十章 先鋒第三十二章 宿務第六十一章 雲南第六十八章 炮仗第一百二十五章 進忠第十章 送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悲催第二百五十六章 正直第十七章 局面第三十三章 登澳第九十三章 多得第四十一章 喜報第二百三十九章 王化第三百六十章 模擬第二十二章 海瑞第十七章 思考第一百零三章 兵器博覽會第二百三十六章 傳染第七章 千均第七十九章 結餘第一百零九章 內閣第三百一十八章 學堂第三百四十二章 就藩第三百四十九章 炮彈第一百七十一章 三寶第二百五十六章 正直第一百九十四章 十兩第四百三十章 氣候第三百三十七章 格老二第一百零六章 敵人第四百九十六章 進軍第一百四十三章 助教第三百三十八章 改名第二十一章 手銃第九十六章 珠寶第二百九十八章 實現第五十章 炮操第一百三十章 修道第七十一章 伏擊第一百四十一章 拜將第三十三章 市場第六十五 換鐵第一百三十一章 比劃第一百零六章 有緣第二十三章 匠人第二百五十五章 山倒第一百二十七章 腦補第十五章 軍宅第四百六十六章 天罰第十二章 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