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基礎

bookmark

在戚繼光那,陳沐得到了幾幅順天、薊鎮的詳圖,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繪圖製法讓他一眼就認出這出自宣府講武堂學員之手。

從遵化離開的回程陳沐沒再選擇騎馬,被戚繼光的旗軍沿途護送至永平府開平中衛,在那乘船沿沙河南下至海口,轉稱海船沿岸行船不到一個時辰便回到大沽口。

這條河道極爲便捷,是陳沐認定將來極爲繁榮的鐵錠焦炭輸送航道。

回到大沽,陳沐不再心浮氣躁,精心整理着自己這趟出行所得,他要開始投資商賈辦廠了,張居正的統一稅法對西北農戶並不友好,但大體上使用白銀繳稅的優勢更加明顯。

農民得到更多自由,給城鎮帶來更多活力;工商業者如果沒有土地就可以不納丁銀,也鼓勵了工商業,這給他想做的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唯獨有一點陳沐不大滿意。

離開大沽前,他又派人給張居正府上遞信一封,一方面說出他想在天津東部沿海大幹一場的想法,另一方面則再次跟張居正商議給商賈行重稅,同時請他再考慮自己把國中藩王弄到國外的想法。

宗室這個問題不必多說,去年九邊耗糧八百萬石,宗室俸米也是八百萬石,在陳沐看來哪個地方不能幫朝廷‘清理’一些藩王,丟出去當島主多好啊。

至於商稅,則是張居正與陳沐分歧最大的地方了,陳沐主張對部分商賈收三成重稅、餘下與民生有關的則酌情收十稅三至三十稅一不等的分類計稅,這對他來說是老生常談了,上次進京他就與戶部聊過菸草重稅的事。

這一次,張居正又擱置了。

宗室的事張居正回信裡壓根沒提。

至於後者,張居正在信裡倒是提了一個設想,鑑於四洋軍府已成定局,在沿海各省皆選一港開阜,以規範管理海商進出海口,行七稅一的重稅,這基本上就是延續張居正先前對海商收稅的標準,國內工商業則依然以三十稅一的稅率。

因爲他認爲對商賈行重稅會導致物價提高於民不利,引據經典,包括但不限於明太祖朱元璋、北宋王安石、漢代桑弘羊以及《孟子》來反駁陳沐竭澤而漁的重商稅。

還是有錢了,過去太倉銀年年負數,隆慶出也不過才攢下八十多萬,海關稅與南洋軍府京運一年給朝廷增收近三百萬銀,財力不是那麼捉襟見肘,朝廷決策層一下就舒服了。

要擱到以前,陳沐應該就認下讀書少的虧,不吭聲了。

但最近認識了徐貞明,很受他那股氣魄的鼓舞——朝廷不聽,是因爲我的準備不充足,那我就實地考察收集資料,以完善的條目與切實可行的計劃來說服你!

當然也不全是令人沮喪的壞消息,

“要設立軍器局,需知情練達之人,關尊班掌管南洋軍器局,把關尊耳調來督北洋軍器局。還有曾押船行商的邵興邵勇,也調過來。再派人去播州,讓應龍給我找些那邊挖鹽井的熟練匠人,再讓他在那邊找火油井……沒玻璃啊!”

“給濠鏡再傳信一封吧,開出懸賞,別管是哪個國家的夷人,把製造玻璃的方法,不,葡人一個比一個精明,要方法恐怕不好要;從現在起濠鏡海關不收任何類似琉璃的製品,懸賞葡夷在濠鏡開設玻璃廠者,代僱工人、購置材料賣出成品免稅五年……等廠開起來再進人把他們的技術學來,免稅他也幹不下去。”

“也要在國內懸賞,國中有製出玻璃者,方法得當賞銀千兩。”

大沽口要塞百戶衙門後廳,陳沐與幕僚聚在一處,桌案上凌亂鋪着數幅地圖,涵蓋京畿、渤海灣、黃海灣、遼東、朝鮮等地,其中遼東與朝鮮的地圖並不準確,只在一副整體大圖上有大概圖樣,那副大圖是沿海航線圖。

此時圖上被陳沐以炭筆繪出大大小小好幾個三角區域,每個三角區域的起始地都是天津大沽口。

很多東西都要用到玻璃,而他手上玻璃的替代品只有水晶與琉璃,水晶只能切割不能二次燒製,琉璃的製造工藝繁瑣價格昂貴,都不是能普及的東西……在他的計劃中,天津一帶要形成初步的上下游產業,玻璃廠並非關鍵,但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它。

尤其在於陳沐想在北洋設立一間化學實驗局。

“北洋將是一個整體,此地兼得漕運、海運之利,大多資源取得較之旁處更易,故我想在此地設立北洋七局。”陳沐說着擡眼看向周圍杜鬆、徐渭、徐貞明、趙士楨幾人,取過白紙邊寫邊道:“軍器局、育種局、造船局、軍醫局、火藥局、實驗局以及蒸機局。”

“一切產業先以七局爲目的,兼得盈利,周遭即將設立的工廠皆以四官六民行股,國內國外,應繳賦稅不可遺漏,首先是木材加工廠,下轄伐木林場,暫且用以建設,等不需要了便專行木材加工,還有燒磚廠與水泥廠。”

陳沐在這邊圖上標識北洋旁邊剛註上木材加工,便聽杜鬆道:“大帥,林場關了,取木材從哪來?”

“臨近經濟作物很多,棉花、布匹都不缺,我們要有被服廠,供應軍隊之餘出產棉衣,供北方穿用,也能銷往朝鮮,我們在朝鮮取木材,這條航線很方便,往返不到兩千裡。”

“水泥廠用鐵渣,軍器局有下屬鍊鐵廠,可以供給,鑄造鍛造也解決了;然後是制漆制膠、榨油煉油、制磚製陶、造紙印刷、織造皮具,上下產業形成供需鏈,下游首先保證供給再擴大產能,再售賣四方獲取利潤;上游產業技術高利潤高,有市場就有利潤。”

“剩下的就是養殖,主要目的是給旗軍供給輜重,旁邊守着長蘆鹽場,這一切既能讓天津有更大的規模,也能讓北洋東洋有足夠的力量帶動北方,減輕南洋軍府的壓力,南洋需要開拓的地方不比東西二洋少。”

“除此之外,等各個工廠建起,用於工業的諸多學科也能設立,全天下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最優秀的技術與發展脈絡將在我們手中整體地彙總、並進一步發展,它們與治國之間的聯繫,由我們來編書告知與世。”

“安南緬甸是大明的糧倉,呂宋蘇祿是大明的礦場,朝鮮與日本將會是大明的林場與礦場和市場。後人將會說,大明的初步工業化基礎,是我們立足於世的時代打下的,這幅圖只是起點。”

“朝廷負責大明的現在,北洋負責大明的未來。”

“等這個起點的基礎打下,我們會遠渡重洋降臨在西夷的土地上,學習他們、領先他們、壓制他們……五百年!”

第六十一章 重現第四百六十五章 端午第十二章 三月第四百三十八章 繞過第一百一十八章 交涉第七十五章 信任第八十九章 鼓腹第三十二章 督軍第一百五十章 服務第二百五十七章 艦隊第二百章 石堡子第八十二章 代筆第十章 送死第四百七十三章 開明第五十七章 禮畢第五十九章 逼供第一百八十八章 來臨第一百七十四章 烏合第三十六章 北山第十二章 消息第三十三章 登澳第四百五十四章 東洋邏輯第三百二十六章 皇室第一百四十四章 暴脾氣第二百零九章 邀請第十二章 消息第二百二十一章 比賽第七十章 板升第八章 上路【求推薦!!!】第二百九十章 銅甲第三十三章 火力第二百三十一章 酋首第二十四章 灑銀第一百七十九章 米飯第五十章 海難第八十九章 飲酒第二百二十五章 水龍第四百七十二章 子母甲第十八章 界碑第七十三章 歡喜第一百零七章 進士第二十二章 撲克第二十四章 藥筒第三十五章 徹查第三百六十八章 燈線第七十九章 不必第三百三十八章 改名第二百二十七章 耀眼第一百零一章 機關第一百零九章 鐵律第三十三章 新年第一百四十五章 對穿第一百九十三章 哥薩克第四十七章 掩殺第三百五十六章 兄弟第一百三十八章 吹灰第六十九章 破銃第六章 試射第六十五章 墨縣第一百零四章 搖旗第四章 速報第八十四章 置換第二百四十九章 防備第二百四十章 願景第六十五章 蘇祿第四章 速報第六十九章 都司第八十九章 獄霸第三章 黑話第五十四章 快來第七章 隊列第九十四章 活水第九十章 番薯第一百零八章 腔圓第九十三章 普利第四百三十四章 兵力第三十六章 飛奔第一百二十三章 航線第二十八章 周密第一百一十四章 義務第七十章 混亂第八十一章 學長第八章 鞠躬第二百零四章 報復第二百三十四章 打壓第一百一十八章 交涉第四十二章 泛海遭風第三章 狗剩第四百六十五章 端午第一百一十五章 水雷第一百七十七章 因果第二百一十六章 鐵廠第十二章 三月第六十四章 海波第一百三十九章 開蒙第二百四十章 願景第五十六章 萬全第十九章 圖紙第七十七章 裡甲第四十一章 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