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柱石

bookmark

譚綸,字子理,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五年的江西宜黃縣,嘉靖二十三年進士。

歷任南京禮部主事、南京兵部職方郎中、台州知府、浙江右參政、福建巡撫、陝西巡撫、四川巡撫、兩廣總督、兵部侍郎、薊遼保定總督、加太子少保,卒於兵部尚書任上。

人們說看譚綸的履歷,就知道嘉靖、隆慶年間的大明朝哪裡在打仗,哪裡打仗,譚綸就會去哪裡。

三十年間,積首級功兩萬一千五百有奇。

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諡襄敏,皇帝命祭葬,準其子孫世襲錦衣衛百……不,皇帝改主意了。

“以錦衣百戶入宣府講武堂吧,畢業後再插班去廣州講武堂學一年,朝廷正值用人之際,老師覺得呢?”

紫禁城幽深的複道中,小萬曆端端正正地揣着手走着,心愛的暹羅小廝被送去亞洲並不耽誤皇帝遛寵物,在他身側跟着一隻沒拴繩的大猞猁,亦步亦趨。

名叫西小廝。

“臣以爲入講武堂不如入講文院,考取進士出身後再入講武堂也不遲,假以時日,譚氏再爲朝廷添一柱石難道不是幸事麼?”

能被皇帝稱作老師的,只有張居正了。

神中年的官袍似乎永遠一塵不染,緋色大袍帶着薰過的香味,連點褶子都不會有。

小皇帝停下腳步,笑呵呵道:“柱石勞心又費力,錦衣也談不上多好,不如去海外做都指揮使……世上哪有一姓可代代柱石呢?”

張居正本想勸導皇帝不要在寵物上費太多心思以至玩物喪志,聽到這句硬是將話梗在喉嚨,他兩個兒子都是進士,這話不論皇帝有意無意,都會聽進他的心裡。

乾脆不接着往下說了,繼續道:“譚公的墓,依照陛下的意思神道設五層臺階,首層一雙石虎是譚公的生肖,二層石羊一雙指公少年,三層石馬一對意在半生戎馬。”

“四層兩尊披甲武將,意在譚公南征北戰;五層兩尊文官,一手朝簡一手玉帶,是指其官拜大司馬輔佐陛下,本朝石人皆只一對,譚公兩對,這是陛下對效忠半生的老臣殊榮。”

小萬曆從鼻子里長長地嘆出‘嗯’音,感慨道:“兩萬一千五百有奇,譚公之功勳,世所罕見。”

“倒也不算罕見,陳、戚、俞、劉、李諸人皆有如此功績,此諸人唯有譚公文質之身才是罕見。”

文質之身,其實張居正說這話自己心裡都大鼓,譚綸可不是什麼羽扇綸巾定勝負的話本人物,單在臺州知府任上那三年就不知道多少次親自提到上陣殺得血水沒腕。

譚綸這個文質,只怕和李成樑的首級功一樣,都有很大水分呀。

“皆有如此功績?”小皇帝眨眨眼頓住腳步,轉頭道:“那爲何陳帥僅錄功不足九千?”

張居正罕見地被問住了,跟着皇帝一起頓了頓才接着說道:“國朝錄功以首計,陳帥的首級功大多以耳朵折算,能錄九千已是兵部不願虧待士卒之因。”

首級功比殺敵數少,殺敵數比擊潰數少,這是常識,可皇帝未必知道。

要錄功一萬,像譚綸這樣的兵部給面子,興許幹掉兩萬以內的敵人能錄上。

李成樑呢,上下疏通再加上逼良爲惡有術,也大概是一樣的情形。

陳沐要想錄功一萬,那可就難了。

兵部想給面子都給不了,要麼是轟碎了等兵部吏員錄功送去好幾車耳朵,要麼好不容易屍身完整,結果是毛色不對的夷人。

再說還經常在海外熱帶作戰,比方說林來島之戰,錄功吏員還沒過去屍身就泛瘴氣再放下去都要在島上鬧瘟疫,最後讓人家稱骨灰……這像話麼?

關於林來之戰,作戰的陳璘、林滿爵等下將各個按的軍中監軍統計,唯獨陳沐在兵部錄功存檔裡寫的是‘得骨灰十餘萬斤。’

小皇帝聽了張居正的話沒憋住,偷笑出聲,擺手道:“無妨,左右陳帥功已至極,他做的也並非依靠首級立功的事,不說他了。”

“譚公臨終前給朕留疏一封,言北疆自俺答入貢,朝廷並非高枕無憂,不知何時兵戈便會再起,主張這些年是積蓄力量,做大規模主動出擊,要明軍出塞犁庭掃穴。”

小皇帝說這話時神情嚴肅,最後卻沒繃住,配合‘犁庭掃穴’四字猛地張開雙臂,把張居正嚇了一跳。

“前年還是去年,朝中便有如此說法,朕甚是動心,戚帥也做出這種謀劃,怎麼今年突然就沒了動靜,又在北疆修起堡壘,老師您可知道是怎麼回事?”

張居正太知道了。

“回陛下,譚公一直有北攻塞外的心思,是臣不願出擊,非是臣無徹底掃除邊患的雄心壯志,實在是四年之內北征無能爲力。”

四年?

小萬曆對這個時間非常敏感,問道:“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才能進攻麼?”

第一個五年計劃?

以天津爲中心、向南北直隸鼓勵普及工業擴大產能?

去年被奪情狠狠幹擾一番的張居正都快把這玩意兒忘了!

“陛下,此事與五年計劃無關,是無人可用,用兵首推戚帥,然戚帥身爲南將,麾下精銳皆爲浙兵,其束伍嚴厲繩以條例方有今日之功。”

“長久以來,北兵不能約束,戚帥久欲再徵調浙兵而不如意,去歲議向北用兵,戚帥預再調三萬浙兵方可出塞……南北兵如今極不相融,再調南兵,甚爲不妥。”

張居正最怕的是出意外,大軍出塞的後勤,如今朝廷有多個產量地,京運米糧可填滿太倉,幾年積攢北征一次還承受得起。

可南北兵不論是不是一齊出塞,都很有可能出現別的意外,比方說見死不救、比方說透露軍情,一旦兵敗,長城南北的平衡態勢便會被打破,到時候可能會讓朝廷收穫數年經營毀於一旦。

“靖海伯能在北洋將南北兵合練,戚帥卻不能嗎?”小皇帝瞪大眼睛問道:“這是爲何?”

“陛下,北洋兩年來練兵共一萬六千餘,南洋向北洋支銀餉、糧餉、軍器費用銀七十餘萬兩、米近二十萬石,戚帥又有什麼通天本領讓戶部像北洋旗軍般支給薊鎮呢?”

“那老師說的四年是?”

張居正道:“北洋軍,不論薊鎮兵還是北洋兵,一支出塞,一支留守九邊接應,方可遠征。”

第一章 丁家莊第九十六章 買賣第八十一章 風將第十一章 買賣第九十三章 普利第二百八十四章 羊肉第八十三章 探險者第八十五章 龜島第十六章 主教第三百八十六章 撞牆第六十四章 搬山第二百二十一章 比賽第二十章 軍堡第四十三章 異途第二百一十四章 占卜第一百七十五章 結義第六十二章 他們第七十四章 不時第一章 丁家莊第二百零六章 鵝絨第三十二章 督軍第六十九章 都司第七十章 塞上第四百二十一章 戰地記者第七十五章 蜀藩第四十二章 泛海遭風第三百零三章 來襲第二百七十章 塞城第十七章 瞭船第二百七十二章 不同第二百四十四章 掙扎第二百三十一章 國書第一百零六章 有緣第二十三章 慎重第一百六十章 陰謀第九十六章 買賣第九十五章 使犬第二百八十九章 延續第九十二章 殘兵第六十五章 蘇祿第二十七章 譚帥第四百六十六章 天罰第三百四十八章 叫花子第三百三十三章 陰影第七十九章 鐵鎖第三章 番教第六章 大米第一百零七章 進士第四十七章 重銃第四十六章 屯兵第三百五十七章 一隻雞第八十九章 將門第三百一十九章 霹靂第六十二章 人心第九十八章 大略第三十八章 起航第三章 好吃第五十七章 老鼠第二百六十四章 避難第三百二十九章 鄰國第五十六章 槍術第七十六章 急行第三百零五章 與世長存第四十一章 喜報第九章 控制第二百四十六章 夢想第六十五 換鐵第一百八十三章 工具第一章 丁家莊第五十章 增兵第五十五章 測試第十六章 欽天第八十四章 圍攻第七十二章 三廟今天章節晚上發第二十二章 老幺第二十九章 歃血第五十八章 紅果第七章 輜重第七十六章 斬棘第六十二章 琉球第二百七十九章 炮兵第九十二章 馳援第三十三章 新年第一百二十三章 茶館第一百零五章 箭車第一百一十五章 飛鯊第二百五十四章 榮辱第九十三章 普利第三百三十六章 獅子第三百零一章 迴應第八十九章 春寒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給第四十一章 三陣第十章 遇戰第三十六章 分析第四百六十二章 鬧餉第四百三十章 氣候第六十九章 京營第二百八十五章 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