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暖棚

bookmark

名義上雖然有一萬餘畝,但受地形條件的影響,在平地的卻只有不到五千畝,剩下的多是山地。

不過現在的這五千餘畝平地,卻是已經大變了模樣。

無他,黎安明在去年玻璃做出來沒多久,就讓工匠們在這些田地裡打造了上百個玻璃暖房,這個時代沒有塑料薄膜,黎安明要大規模育種的話,就只有這個辦法了。

反正在別人眼裡貴不可言的玻璃,在他這裡只要燒些沙子就能得到。

“黎公子,不得不說,在這樣的地裡育種,那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聽到黎安明問話,他身邊那個農夫打扮的中年人連忙拱了拱手說道。

此人叫於啓晨,別看他打扮不怎麼樣,但他確實是一個舉人,不過他還是徐光啓的弟子罷了。剛開始黎安明還真不知道,這徐爾覺不但給他送來了種子,連相應的人才也一併送來了十一個。

和於啓晨一起到來的,還有十個徐光啓縣學的弟子,都是和徐光啓有過農業研究經驗的。這些人的到來倒是幫了黎安明的大忙,省了他重新培養農業人才的時間。

於啓晨一行是去年的冬月間到達遵義的,那時這裡的玻璃暖房纔剛剛完工不久,他們剛到的時候就被黎文海安排人帶到這裡來了。

於啓晨現在還記得他們剛見到這些玻璃暖棚的樣子,就算現在再看這些暖棚,他還是覺得很震驚。

黎安明聞言點了點頭,隨即走近最近的一個暖棚裡,見裡面不像是育種的樣子,倒像是在裡面種植什麼,於是他便問道:“這裡栽種的是什麼?”

“回少爺,這裡麪點的是海椒。”聽到黎安明問話,其中一個老漢回道。

點種,指的是每隔一定距離挖一小坑並放入種子的一種播種方法。這是一種傳統的播種方法,在營養塊等現代移栽技術沒出來前,點種便是普遍的播種方法。

海椒,就是辣椒,因爲來自於海外,故得名海椒,在清乾隆以前,主要作爲觀賞植物。

黎安明來到這個時代的時候,包裡有二三十顆遺落的辣椒種子。作爲一個無辣不歡的人,黎安明沒錯野營或者出差時,包裡總會帶一些辣椒麪,這些辣椒仔估計就是平時遺落的。

不過黎安明到這裡的時候,發現遵義已經有人在種植了,不過不多,也不是用來食用的,這裡的人們叫它海椒。後來他查了一下自己下載的資料,發現此時辣椒已經傳入大明,在廣東福建等地有少量種植,只不過不是作爲食用調味品就是了。

史料記載貴州、湖南一帶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而普遍開始吃辣椒更遲至道光以後。後中國各地普遍栽培,是中國境內最晚傳入卻用量最大且最廣泛的香辛料。明《草花譜》記載了“番椒”,最初吃辣椒的中國人都在長江下游,即所謂“下江人”。下江人嘗試辣椒之時,四川人尚不知辣椒爲何物。有趣的是,辣椒最先從江浙、兩廣傳進來,但是沒有在那些地方被充分利用,卻在長江上游、西南地區氾濫起來。到了清代嘉慶以後,黔、湘、川、贛幾省已經“種以爲蔬”、“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

穿越到此,黎安明也很不習慣沒有辣椒的日子,所以他便趁着收購糧食的機會,也順便在廣東、福建一帶高價收購番椒種植,運氣不錯,總的買到了四十來斤生的紅辣椒。

“老人家,你好好照顧這些海椒,等它們成熟後,我重重有賞。”黎安明點了點頭,隨即對那個負責打理這個暖棚的老漢說道。

這些人都是黎安明特意招募的,都是種地的好手,用來作種植培育再合適不過了。

那老漢聽到黎安明的話,黎安明彎腰拱手說道:“少爺放心,老漢曉得的。”

黎安明點了點頭後,便帶着於啓晨走出這個暖棚。

於啓晨剛剛一直是懵逼狀態,不知道這位黎公子有栽種了些什麼新玩意兒,海椒是當地的叫法,作爲外來者的於啓晨肯定是聽不懂的。

黎安明接着一連視察了好幾個暖棚,發現這些裡面種植的全是各種蔬菜,於是他便問於啓晨道:“於先生,您們的番薯培育是在哪裡。”

土豆是不需要溫棚裡育種的,那東西種植的時候只要把發芽的切塊,在地裡掏溝種下去就行了。

番薯就要麻煩多了,這個必須要在地裡先育種,等薯藤長長後截成一節一節的才能栽種。如果把番薯發到百姓手裡,他們是絕對不知道怎麼下手的。

所以今年黎安明便採取了大規模育種的方法,到時直接發放薯藤,教他們怎麼種植就行了。

“回黎公子,因爲您要求的規模比較大,所以我等要了一千餘畝地來培育薯藤,在前面的山谷中單獨培育。”於啓晨聞言指了指前方不遠的山谷說道。

遵義就是這樣,要想找到一塊大面積的平地很難,更不用說在遵義府署附近了。所以黎安明儘量用以地換地的方法,把自家的土地儘量的換到一起,這樣一來也好方便操作。

隨後黎安明又去山谷的紅薯育苗基地看了看,還順便把後世的一些方法教給了於啓晨等人。

黎安明前世就是農村人,對春種方面的事當然不陌生,雖然他已經有十多年沒有下過地幹活了,但是那些小時候刻在骨子裡的記憶,他是忘不了的。

栽包穀、栽土豆、栽山蘿蔔(紅薯)、栽海椒、掰包穀、挖土豆山蘿蔔、折海椒、打穀子等,相信這些恐怕是農村年輕人的噩夢吧?

看了紅薯的育苗後,黎安明又分別到培育玉米、水稻的暖棚看了看,總的來說,他還是很滿意,今年他將會把後世的一些種植技術搬過來,先試種一年,效果出來後明年便大規模的推廣開來。

黎安明相信,有了這些技術,等災年來的時候,將會少餓死不少人。

“公子,家裡的銀子不怎麼夠用了。”剛回到府上,黎安明就聽到黎荃來抱怨道。

。。。。。。。

(求收藏、求推薦票!)

第一百八十二章 攻防戰第一百九十章 西進合江(30月票加更)第二百一十二章 兵發永寧第二百一十章 糧食第二章 萬曆四十七年第一百六十一章 蜀王(二合一章節)第二十一章 緊迫第一百九十章 西進合江(30月票加更)第一百五十章 婚事第二百二十九章 後裝燧發槍第十一章 水泥第六十九章 水力第三十五章 玻璃的利潤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兵壓境第二百二十七章 向日葵與番茄炒蛋第二百零一章 各打各的第一百八十三章 奸細第一百零八章 再出海第六十章 宋應星第二十九章 眼鏡 (求推薦、求收藏)第二十五章 抵達第五十六章 線膛槍第七十九章 平亂第十九章 訓練第一百九十二章 入貴作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叛亂起第一章 北山有墓碑第一百四十七章 仁懷內亂第二百零四章 包圍第九十七章 面聖第一百零三章 香水第一百五十六章 相見恨晚第五十七章 4316式步槍第二百章 守城第一百零八章 再出海第九章 玻璃第六十章 宋應星第一百四十六章 密謀第二百三十四章 提前佈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紅丸案第二章 萬曆四十七年第二百零九章 礦場第一百八十一章 備戰第二百零八章 開州磷礦第一百五十二章 無心之過第五十八章 徐爾覺第八十九章 準備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第三十七章 夫妻雨聊第一百八十章 風雨飄搖第一百一十一章 會晤第二百一十章 糧食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第四十六章 兄弟第八十六章 皂化反應第一百七十七章 局勢第一百七十二章 洞房花燭(月票加更)第五章 摸清家財第一百三十九章 軍議第九十九章 早朝第九十一章 意外來客第一百九十三章 攻城(40月票加更)第一百零二章 初見第十一章 水泥第一百六十九章 京城來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漢唐客棧第一百九十一章 夜襲南坪關第一百三十八章 再招兵第九十章 進京事宜第三十五章 玻璃的利潤第七十三章 談心第二百三十一章 螺式炮閂後裝炮第一百七十九章 袁應泰第一百七十五章 不鏽鋼第一百三十一章 收谷(求首訂)第九十二章 解惑第一百二十三章 整頓第二百零七章 熊廷弼到遵義第一百五十六章 相見恨晚第三十七章 夫妻雨聊第二百三十二章 試驗第二百三十四章 提前佈局第二百三十三章 釣魚城之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後裝燧發槍第五十四章 巨利第一百一十五章 再見孫元化第二百三十六章 成都城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紅丸案第一百二十一章 結束第六十三章 試炮第十七章 招募第五十二章 大魚第一百四十八章 鷸蚌相爭第一百八十章 風雨飄搖第七十四章 分身乏術第七十章 板甲第二百三十章 思路第二百零二章 勢如破竹第一百四十六章 密謀第五十七章 4316式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