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天姥山。
因爲日軍佔據了嵊縣、新昌縣城以及各交通主幹道,所以鍾毅和隨行的特戰大隊便選擇了走小路。
天姥山就是必經之路。
此時,鍾毅正站在白雲尖的山頂上眺望着東北方向。
安鎮遠走到鍾毅身邊,問道:“參座,你在看什麼?”
“我在看上海。”鍾毅伸手一指上海所在的東北方位,說道,“小安子你看,東北方的夜空是不是要亮一些?”
安鎮遠起初並未注意,但是經鍾毅這麼一說,發現還真是。
當下安鎮遠輕咦了聲,說道:“還真是,東北方的夜空真的要明顯的亮一些?”
“你也覺得東北方的夜空要亮一些?”鍾毅臉上便立刻流露出一股喜色,道,“看樣子應該是建偉他們得手了。”
“建偉?”安鎮遠並不知道敦煌計劃,問道,“建偉他們搞什麼行動了?”
鍾毅道:“早有半個多月之前,我就給建偉他們擬定了一個敦煌計劃,目的是炸掉浦東的戰備油庫,讓小日本的航空兵上不了天!”
“真的?”安鎮遠大喜過望道,“那肯定就是建偉他們弄出來的動靜。”
話音纔剛落,徐超就匆匆過來,急聲報告道:“參座,上海急電!”
“來消息了!”安鎮遠搶前一步接過電報,匆匆看完之後對鍾毅說道,“參座,果然是敦煌計劃成功了,浦東的戰備油庫已經被炸了!”
“好!”鍾毅聞言,便用力的握緊了拳頭。
炸掉了浦東的戰備油庫,對小日本造成的直接損失先不說,只是間接的讓日本陸軍以及海軍的航空兵在短時間內無法升空,就已經是極大的支援了鄞江保衛戰!
當然,對於小日本來說,戰備油庫被炸本身所造成的損失,只怕是反而更大些,毫不誇張的說,這對於日本的損失,絕對是戰略級的!
在另外一個時空,日本海軍成功的偷襲了珍珠港,造成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損失四十餘艘艦挺及兩百餘架作戰飛機,但是不幸的是,日本海軍卻在最後犯了個致命錯誤,因爲過於謹慎而取消了第三波次攻擊,結果沒能炸掉珍珠港的戰備油庫。
日本海軍要是炸掉了珍珠港的戰備油庫,要是引爆油庫儲存的四百多萬噸油料,整個港口的基礎設施就會被夷爲平地,美國海軍積攢的戰略物資也會損毀殆盡,如此一來,美國海軍就只能夠直接縮回到西海岸。
小日本設在浦東的戰備油庫自然無法跟美軍設在珍珠港的戰備油庫相比,不僅是地位不如,儲存的油料數量也沒法比,因爲小日本在浦東儲存的油料還不到十萬噸,而美軍在珍珠港儲存的油料卻超過四百萬噸。
但既便如此,這對於日本來說也是戰略級的損失!
因爲日本是個貧瘠的島國,十萬噸汽油舉足輕重!
舉一個例子,小日本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一次加油大約爲三噸,十萬噸航空汽油就意味着日軍可以出動三萬三千餘架次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再舉個例子,在長達八年的、整個中日戰爭期間,日軍總共出動了大約九千架次的轟炸機,對重慶進行轟炸。
這也就是說,小日本儲存在浦東油庫的航空汽油,是他們八年間用來轟炸重慶所消耗的航空汽油的三倍還多!
這樣的損失,還不算戰略級?
……
這樣的損失,當然是戰略級的!
得知浦東的戰備油庫遭到炸燬,日本海軍的軍令部長伏見宮博恭肺都快氣炸,當即驅車直奔內務省而來。
有必要說明,浦東的戰備油庫並不是日本陸軍的,而是海軍的。
早在三年前,也就是淞滬會戰剛結束,日本海軍就開始在浦東修建戰備油庫。
日本海軍的軍令部長伏見宮博恭是有名的南下派,他堅決主張對美、英開戰,佔領整個東南亞,以攥取東南亞的戰略資源。
而日本陸軍的參謀總長閒院宮載仁則是個北上派,他主張對蘇開戰,北上佔領遠東也一樣可以獲得石油、木材等戰略資源。
所謂的南下、北上之爭,其實就是海權陸權之爭。
順便說一句,這個時候,諾門坎戰役已打了數月。
從局面來看,蘇軍已經取得諾門坎戰役的主動權,日本陸軍已陷入全面被動,如果不出現大的意外,日本很快就會向蘇聯求和。
這對於陸權派、也就是北上派來說,無疑於一次戰略重挫。
那麼反過來,對於海權派也就是南下派來說就是一次勝利。
所以,伏見宮博恭已經在摩拳擦掌,準備席捲整個東南亞,他甚至已經讓軍令部的海軍參謀們在制定侵佔東南亞的作戰計劃了。
而一旦侵戰東南亞的軍事行動展開,那麼儲存在浦東戰備油庫裡的十萬噸航空汽油就將發揮出重要作用。
就在兩天前,伏見宮博恭都還在爲自己的“未雨綢繆”而感到竊喜。
因爲如果等到侵佔東南亞的軍事行動展開,再找地方籌建戰備油庫,時間上就已經來不及了,就會貽誤戰機。
然而,伏見宮博恭高興了不到兩天,就遭到了當頭一棒。
浦東的戰備油庫居然讓中國人炸了,儲存在戰備油庫裡的十萬噸航空汽油,居然變成了一顆巨大的汽油炸彈,將整個戰備倉庫乃至浦東的海軍港口,連同停泊在港口內的兩艘巡洋艦、六驅逐艦及十餘艘巡邏艇炸個精光!
甚至連浦東的軍用機場也遭到波及,被炸燬炸傷了五十多架攻擊機!
更令伏見宮博恭無法容忍的是,這二十多架攻擊機都是俯衝攻擊機!
按照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的構想,決定未來海戰的最關鍵因素,就是日美兩國海軍的俯衝攻擊機!
可現在一傢伙就損失了五十多架俯衝攻擊機!
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雖然是中國人,但是內務省的不作爲或者說瞎作爲,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伏見宮博恭必須得討一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