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安達二十三帶着服部寬和一個警衛中隊趕到他們所藏身的溶洞的一號出口時,發現洞口已經被澆灌了大半。
中國軍隊使用的辦法很陰損。
他們沒有選擇直接炸溶洞口,因爲之前的經驗已經告訴他們,直接炸溶洞口只會將洞口越炸越大。
所以,這回中國軍隊選擇炸洞口上方的山體。
而且這樣一來還有一個好處,可以避開日軍的阻撓。
中國軍隊先在洞口頂上的山體打出幾個大洞,然後埋進大量的高爆炸藥。
只是一次爆破,就將洞口頂上的山體炸塌了一小半,上百萬方的泥土還有石子頓時之間傾塌而下,將整個洞口堵死大半。
不過,如果僅僅只是土石方,日軍還是可以清掉掉。
所以,緊接着就澆灌混凝土!
由於在土石方的遮擋,洞中日軍的平射火力都成了擺設,曲射火力就更不用說。
所以安達二十三唯一能做的,就是投入步兵往洞外衝鋒,試圖奪取洞口控制權,籍此阻止中國人繼續往洞口澆灌混凝土。
然而,現實卻是極其殘酷的。
中國軍隊早就已經做好防備,在洞口部署了大量的機槍。
結果就是,反擊的日軍纔剛剛衝出洞口,就遭到了密集的機槍火力的瘋狂掃射,在兇殘的火力覆蓋下,打反擊的日軍很快死傷殆盡。
然後,這些戰死的日本兵就直接被澆灌進了混凝土當中。
僅僅一天,安達二十三藏身的大溶洞的六個出口就全被中國軍隊用混凝土堵死。
當最後一個洞口也被封堵住,溶洞裡便徹底的黑暗下來,雖然洞中還有柴油發電機以及蠟燭等照明物,但是安達二十三和他身後的幾百個鬼子卻已經墮入永恆的黑暗之中。
……
轉眼之間,半個月已經過去。
第22集團軍代總司令韓麟的這個代字終於去掉,成爲了真正的總司令,只不過,軍銜仍舊只是少將。
跟他手下的另外九個師長沒有任何區別。
這也是緬甸戰區或者說中國遠征軍的鮮明特點。
雖然戰爭還沒有結束,但是鍾毅已經開始嘗試職銜分離。
說直白點,集團軍總司令只是一個職務,只在有作戰任務的時候纔會臨時設立,平時的時候,是沒有這個職務的。
平常時候,戰區長官部底下直接就是師。
也就是說,由長官部直接管轄40個步兵師,10個炮兵旅、10個裝甲旅,再加上一個航空師。
不過馬上,40個步兵師就要變成80個步兵師。
因爲從國內徵發的100萬壯丁已經抵達緬甸了。
這100萬壯丁將經過爲期三個月的高強度訓練,然後淘汰掉其中的50萬人,這50萬淘汰下來的壯丁,想回國的,將會發給十塊大洋路費,願意留下的,則會被編入華僑農場或進入緬北工業區的工廠務工。
剩下的50萬壯丁將會和現有的40多萬老兵混編。
混編之後的中國遠征軍將會下轄80個步兵師、20個炮兵旅、20個裝甲旅,外加20個航空大隊。
當然,炮兵旅、裝甲旅還有航空大隊都不可能一下子就滿編。
這還需要依靠緬北工業區儘快投產,並源源不斷的給遠征軍提供武器裝備。
至於美國政府,現在已經停止繼續向亞洲戰場繼續提供武器,轉而將重心轉向了非洲戰場,以及歐洲戰場。
不過說這些還有些早。
眼下,中國遠征軍也只是剛剛剿滅日軍第27軍。
而且嚴格來說,其實還沒真正剿滅,還是有些溶洞暗藏着不爲人知的洞口,或者洞中的日軍又找到了出口,所以時不時的又會有日軍冒出來,向駐守在若開山脈中的遠征軍發起襲擊。
當然,這樣的襲擊已經是無關大局。
總的來說,第二次曼德勒會戰或者說緬甸會戰已經真正意義上的落下帷幕。
這一仗打的可謂極其慘烈,中國遠征軍方面,參戰的50萬多軍隊,戰死超過5萬,負傷超過20萬!
減員比例居然達到了五成!
只不過,日軍方面更加慘。
參戰的日軍陸軍五個軍20個師團50萬人,最後只有右翼第30軍有不到5千人越過泰緬邊境逃竄進泰國。
其他的49萬5000人,全部都葬身在緬甸。
包括安達二十三、佐佐木到一、牟田口廉也、本間雅晴、岡部直三郎等一大羣擁有豐富指揮作戰經驗的高級將領,也全部葬身在了緬甸。
這一戰,毫不誇張的說日軍真是傷筋動骨了。
……
緬甸會戰已經落下帷幕,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卻激戰正酣。
尤其是非洲戰場,隨着100萬德軍以及大量的坦克、重炮抵達非洲,隆美爾手裡終於擁有了他夢寐以求的強大武裝。
手握重兵的隆美爾當即向美英聯軍發起猛攻。
所以說,美國政府之所以取消對亞洲的援助,其實也是迫於無奈。
因爲德軍在非洲戰場給了盟軍太大的壓力,還有歐洲東線的蘇聯紅軍也是岌岌可危,所以美國政府不得已加大了在這兩個方向的投入。
只不過,即便是美國政府全力以赴的支援,美英聯軍在非洲戰場也仍舊被德意聯軍壓得喘不過氣來。
截止目前,美英聯軍都始終被德軍壓制在阿拉曼地區,欲振乏力。
不過好在,由於美國政府不計成本的投入,將國內生產的戰鬥機、大炮以及坦克不要錢似的投入非洲,使得阿拉曼地區的火力密度達到一個極其恐怖的水準。
正因爲這,德軍方面現在也是十分的難受,最後剩下的阿拉曼地區對於德軍來說,就成了一顆蒸不爛、煮不熟、砸不碎、錘不扁的銅碗豆!
總之,非洲戰場陷入到了一種可怕的平衡之中。
無輪是盟軍還是軸心同盟軍,每天都要往裡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短時間內,看不出勝負的天平會往哪個方向傾斜。
唯一的變數是歐洲東線戰場。
隨着德軍又往東線戰場投入超過200個步兵師,蘇聯紅軍終於流露出了不支之像。
由於歐洲戰場壓力持續增大,蘇聯統帥部被迫、不斷的從遠東抽調兵力前往歐洲。
到1941年7月初時,遠東的蘇軍兵力已經下降到了不足50萬人,火炮、飛機以及坦克數量也下降到了一個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