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中華民國政府及多數華人稱其爲八年抗戰、中日戰爭等等,簡稱抗戰,中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其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爲日華戰爭(日語:日中戦爭)或支那事變(支那事変),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爲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爲“第一次中日戰爭”)。
起訖時間。
抗日戰爭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對於其開始的時間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爲,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爲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另一種觀點認爲這場戰爭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這是政府私下主導的局部抗戰的開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戰之說。
但期間6年,中日雙方出於各自原因,始終控制戰爭規模沒有擴大到國戰。也有觀點認爲,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兩天,中華民國政府才公開宣佈正式同日本宣戰,因爲依據當時中國落後的重工業水平和國際地位,提前公開宣戰,只能面對國際武器禁運,無法彌補戰爭損失。如果這樣,抗日戰爭歷時不到4年。在這段時間裡,戰爭擴大到整個太平洋地區,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抗日,而中國的抗戰也成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特徵。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全民參戰的一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是中國人民取得完全徹底勝利的一場戰爭。其主要特徵有5條:
1、全國共同抗戰;
2、國共兩黨在民族大義面前,開始第二次合作;
3、兩個抗日戰場,中國國民黨面對日軍海陸空軍的正面戰場和中國開闢的敵後戰場;
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標誌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
5、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浴血奮戰,前仆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雙方損失。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僞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僞軍”總人數約爲210萬)。據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爲44萬人。(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小型戰鬥38931次。據***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海軍艦艇全部損失4一5、損失戰機2468架。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國領導的抗日部隊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遊擊隊,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遊擊戰。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共作戰125165次,斃傷日軍52萬0463人、僞軍49萬0130人,俘虜日軍6213人、僞軍51萬2933人,日軍投誠746人、僞軍反正18萬3632人。擊落飛機約42架,繳獲長短槍68萬2831支、輕重機槍1萬1895挺、各種炮1852門(國際社會認爲很誇大)。《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
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爲難民。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爲6500億美金。而據蔣夢麟的回憶錄稱有一千四百萬壯丁被拉夫後死於飢餓疾病。
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爲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爲3480萬人;同時,還有估計認爲,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僞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僞軍146萬餘人。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勝利意義。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鬥爭的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爭醞釀。
背景。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
1900年,因爲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爲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併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爲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佔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爲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南城,與中國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殺害了中國外交部山東交涉員蔡公時等十六人。最後,在蔣介石表面懲辦參戰主要軍官之後,日軍退出濟南。
九一八事變。
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號召“攘外必先安內”,“故不先滅****,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禦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莊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衊此爲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爲,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標誌着“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