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民的抗日

1895年4月17日,日本。

李鴻章和養子李經方坐在日本馬關的談判桌前,對面是日本方的伊藤博文、陸奧宗光。李鴻章面無表情,在合約上籤了字。簽了字,戰爭就可以結束,清朝就可以繼續苟活。

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前的談判中,臺灣省要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就已經走漏了風聲。這個消息在臺灣省像是落下了一顆炸彈,臺灣人民羣情激憤,聚集在巡撫衙門,反對割讓臺灣。

巡撫唐景崧也站在了百姓這邊,立刻上書朝廷,請求光緒皇帝保住臺灣。得到的回覆是:我們也有苦衷。

唐景崧再次上書,以表決心。稱:割讓臺灣對不起後人,對不起祖宗,爲了大清,我必定與臺灣百姓共存亡,彼時朝廷下詔,別怪我抗旨!

臺灣的中國百姓,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簽訂合約那一刻的到來。

李鴻章自然知道這些事,但也無可奈何。他是中國人,更是大清重臣。兩者非要選擇其一時,李鴻章選擇了對得起大清,對不起中國。

他面無表情,簽訂了條約。

消息傳回臺灣省,人們爆發了。所有人都放下了手中的事情,走上街道聚集在一起。臺灣的官員和軍隊也紛紛通告百姓:臺灣永遠是大清國土,即使大清不要臺灣,臺灣也不會屈服日本人,誓與臺灣共存亡!

有了官府號召,臺灣人民衆志成城,集合成軍,等待日本人的到來,進行反抗。

李鴻章得知臺灣省的情況,也深感不安。但條約已經簽訂,李鴻章電報伊藤博文,希望日本派出軍隊,壓住臺灣省人民的抗日行爲。

當時的日本軍隊幾乎都在外面打仗,能派什麼兵?最後思來想去,只好讓保護日本天皇的近衛軍團登陸臺灣島。師團長是睦仁天皇的兄弟,日本的親王,北白川宮能久。率軍出發前,他向睦仁保證,一定在臺灣土地上插滿日本國旗。

7000日軍攻佔臺北,比想象中更容易。在臺灣的自發抵抗的清軍和百姓沒有像樣的兵器,朝廷也幫着日本人。當初口號喊得震天響的巡撫唐景崧,眼看臺北要被攻陷,帶着錢就偷偷跑回了福建。這樣一來,怎麼擋得住日本人?

這位日本親王拿下臺北後有些洋洋得意,這樣輕鬆顯然是他沒有想到的。但好景不長,他完完全全低估了中國人的意志和決心。

首先是臺灣本土的苗栗人吳湯興夫婦率領的臺灣原住民和客家人組成的反抗軍。他們沒有好的武器,拿着鳥銃、弓箭、刀,身上裹着一兩塊布。親王北白川看到這羣“軍隊”時,忍不住笑了出來。

本應該被日軍迅速掃蕩勝利的戰鬥,打了十多天。

這十多天裡,北白川的笑容一點一點地消失,從笑容滿面,到憤怒,到質疑,到恐懼。七千多名日本天皇禁軍,死了四千多人。北白川帶着殘部從新竹逃走,剛剛逃到城外,就碰到了當初讓他不屑一顧的“土著人軍隊”。

在那之前,清朝政府都沒殺過的日軍團長,被已經割讓的臺灣土著殺了,這個人還是自己的弟弟。睦仁天皇得知消息後,大爲震怒,收回了海外的日本軍,開出了海上艦隊,近八萬人日軍集合,進攻臺灣省。

清廷不管,臺灣省只能靠自己,即使這樣,他們也沒有放棄,而是靠着自己一省,抵擋起日本一國。

那時候,廣東省有個練功夫的人,叫黃飛鴻,很有名氣。他一邊練功,一邊治傷,還做一些跌打傷藥。他治療過一個人的傷,這個人叫劉永福。劉永福驚歎於黃飛鴻的醫學和武功,請他做了軍團的教頭。

劉永福的黑旗軍。在臺灣,用命抵擋日本人的,就是這支隊伍

劉永福和之前抗日的吳湯興夫婦聯合起來,和日本人展開了頑強的抗爭。日本人派出了大部隊,人數上、裝備上都遠勝劉、吳軍隊。在日軍火槍、火炮的瘋狂進攻下,抵抗軍節節敗退。

吳湯興戰死,妻子跳崖自盡,隨丈夫而去。

劉永福向大陸求援,但無人伸出援手。

日軍一路燒殺搶掠,用盡最暴力、殘忍的手段,鎮壓了這裡的百姓。

最後,劉永福的部下讓劉永福退回大陸。他不肯,部下們就強行讓他回去。劉永福對天苦嘆:“內地諸公誤我,我誤臺民。”

劉永福退回大陸後,黑旗軍留在臺灣,與日本人死戰,直到彈盡糧絕,被逼到海上,衆將士紛紛長嘯,死不投降,跳海自盡!

臺灣省就此插上了日本旗,但日本人一天也沒有過好。

後來,日本在臺灣陸續更換了八位駐守臺灣的總督,沒有一位能坐長。因爲臺灣人民隨時可能揭竿而起,發動反抗。即使在平定以後,日本人進行奴化教育,臺灣的愛國人士也依舊在做文化思想上的反抗。

這些武力上、思想上的反抗,長達半個多世紀。

幾十年後,退到臺灣的蔣介石彷彿忘記了這些沉痛的歷史。一個世紀後,一些被奴化的人也忘記這些沉痛的歷史。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