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中山陵,我們來到秦淮河畔的南京老街,品讀一下這裡曾發生的故事。
秦淮河沿岸酒家林立,大都是仿古的明清建築。雕欄玉砌,亭臺樓閣,竟顯奢華氣派。我國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曾寫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這裡的淮水就是秦淮河,女牆就是城牆的意思。可見,它自古以來就是南京的護城河,本名叫“龍藏浦”。那麼它是何變成秦淮河的呢?
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爲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爲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爲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爲“秦淮”。其實秦淮河是一條歷史
悠久的天然河流,當這條古老的河流確實是從方山經過,而且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幹橋一帶築石頭城以後,河道纔開始變窄,並被分隔成內外“秦淮”,河流全長10公里。成了無數文人墨客爲之讚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爲它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桃花扇》中描寫的不畏權貴的名妓李香君,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橋畔。提起文德橋,也有一段美妙的故事:
文德橋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歷代均有修葺,相傳爲李白醉酒撈月之地,爲此後人在橋旁闢建了得月臺。
文德二字取文德以昭天下之意,但南京民間有“君子不過文德橋”一說。舊時南京夫子廟一帶爲科舉重地,每有趕考學子聚集苦讀;對岸則是名冠江南的酒肆妓館之地。文以載德、厚德載物的儒家正統,與及時行樂、紙酔金迷的金粉之地,隔河相守,相安無事。分隔它們的,就是這座文德橋。
歷史上文德橋由於特定的位置和結構,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後,在該橋東、西側的秦淮河上,可見水中左右各半邊月亮,此即“文德橋上半邊月”的出處。這一自然奇觀,曾吸引無數遊人前來攬月。清代文學家吳敬梓當年寓居南京時,曾於此夜漫步文德橋,見此奇觀,激情如噴,不禁詠詩一首:“天涯羈旅客,此夜共嬋娟,底事秦淮水,不爲人月圓”。
李白酷愛明月。有一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夜晚,他來文德橋附近酒樓飲酒賦詩,只見皓月當空,銀輝瀉地,便趁着酒興上文德橋觀景。突然,他發現月亮掉在水裡,便酔意朦朧地跳下橋去,欣然張開雙臂撈月,水中月亮被剖成了兩半。從此,每年那天的夜晚,人們都爭相來文德橋觀賞半邊月。這個故事在人間廣爲流傳,很多文人墨客和學士名流也因文德橋畔的半邊月慕名而來,曾爲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篇章。著名詩人聞一多的長篇敘事詩《李白之死》,對李白投水捉月和明月的迷人景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詩中寫道:“月兒初還在池下絲絲柳影后窺看,象沐罷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發一般;於今卻已姍姍移步出來,來到池西,池波一皺,又惹動了嫺靜的微笑。
在秦淮河岸邊,佔據很大面積的還有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江南貢院又稱南京貢院、建康貢院。位於南京夫子廟學宮東側,是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夫子廟地區三大古建築羣之一。
江南貢院始建於1168年(宋乾道四年),清同治年間,江南貢院達到鼎盛。僅考試號舍就有20644間,加上附屬建築數百間,佔地超過30餘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佔之廣居全國各省貢院之冠,創中國古代科舉考場之最。從貢院落成到晚清廢除科舉,江南貢院爲國家輸送了800餘名狀元、10萬名進士、上百萬名舉人,明清時期全國半數以上官員都出自江南貢院,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不過,現在保留下來的建築已爲數不多,貢院內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製度爲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タ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因爲劉禹錫的這首詩,許多人到南京的夫子廟,一定要去烏衣巷,看王謝故居。
烏衣巷內,王謝故居圍牆高聳,明顯經過現代人的修飾,嶄新明亮,然朱門緊閉,昔日的王者之氣猶存,只是那些堂前燕已不知飛去何家,曾經的繁華早已隨雨打風吹去,只剩下遊人們的腳步聲在青石板上發出空曠的迴響。關於烏衣巷的得名,還有一個與王謝有關的愛情故事:
金陵人王謝,出生航海世家。一次海上遇難,他抱一木頭漂浮到“烏衣國”,救他的老夫婦將女兒許配給他。天長日久,思鄉心切,王謝悄悄返回故鄉。回家後,王謝見有兩隻燕子棲於房樑,招手引下書一詩箋繫於燕尾放飛,詩日:“誤到華胥國裡來,玉人終日苦憐才。雲軒飄出無消息,灑淚臨風幾百回。”第二年春天,燕子從烏衣國”返回,尾系回詩:“昔日相逢冥數合,如今暌違是生離。來春縱有相思字,三月天南無雁飛。
後來,燕子不再往返傳遞消息了,一段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流傳了。王謝居住的巷子就被人們稱之爲“烏衣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