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輪,兩千萬,49%,可以的話,請在這個上面簽字,簽完之後很快就會到賬了。”學生們一頓慷慨激昂的演說,並不能讓裴潛龍的血溫熱一點點。
“49%太多了,我們最多拿出30%融資。”
第一筆投資最難,不出血是不可能的,但出多少也是個問題。
創業項目的投融資,按項目不同時間節點,可以簡單劃分爲種子、天使、A、B、C、D輪,在實際運營中也可以跳出傳統投融資的順序,當然這取決於項目不同運營階段和投資價值。
種子簡單,就是啥也沒有,一頓忽悠,能忽悠瘸就給錢。
而天使輪是在項目有了雛形,有了第一步的商業模式,也積累了一些用戶資源,投資額度一般在100萬—1000萬,項目估值在5000萬元左右。
後面還有ABCDEFG……,只要有人投,投到Z輪都不是夢。
天使投資人的持股比例,一般都不超過30%。
種子輪、天使輪的融資目前來說完全沒有公式計算公司估值。這個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估”值。因爲你產品還沒上線、或者還沒有用戶、或者用戶價值還沒體現。
總之,在種子輪以及天使輪,連創始人自己都不知道整個項目的價值有多大,投資人更加不瞭解項目價值了。
戴維德同樣不知道自己的項目將來能值多少錢。
但他有信心,覺得兩千萬絕對不可能拿走他49%的股份,這不是開玩笑嗎,你是黑山老妖變來的吧。
不過,即便他再有信心,他也面臨一個實際問題:起步階段對資金的強烈需求,公司發展初期估值受限,他們將在A,B,C,D輪承受更大的股權稀釋……
這是不可避免的。
實際上,任何創業者都要經歷這個階段。
躺好了就行,別亂掙扎,做個樣子就行,你是在掙扎的太用力,人家投資人可能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歸根究底,還是啥都沒有。
你覺得虧,你爲啥不替人家投資人考慮一下風險的問題。
“49%太多了,我們最多拿出30%融資。”
戴維德又重複了一遍,他的小夥伴們屏住了呼吸,給現場平添了幾分凝重的氣氛。
然而,裴潛龍只是抿着嘴,安靜的坐在那裡。
他不說話,只是平靜地看着這幾個學生。
明明大家看起來都算得上是同齡人,可幾個學生卻有了小時候見到老師家長的窘迫感。
“如果你一次性拿走了49%,將來沒有人還願意來融資。”戴維德飛快的又找了一個理由,他不能讓投資人拂袖而去,但是又不能表現的太卑微。
“三千萬,45%,這是我的底線。”裴潛龍終於開口了。
聲音慢悠悠的,卻有着不容置疑的魔力。
坦白的來說,如果比玩心理戰術,一百個林冬加起來也比不上人家裴潛龍。
當然,林冬有錢,他只需要玩金錢戰術。
“40%,最多40%,我們已經很讓步了,這個項目將來一定可以成功,我們和那些草臺班子不一樣。”戴維德最後還是沒能拒絕給到眼皮子底下的資金。
如果再沒有資金,他們就要破產了。
這樣的話,項目前景再好也沒有用了。
難得遇見一個如此大方的土豪,不抓住的話,難道等那些拿着幾百萬甚至幾十萬,就要佔據十幾二十幾的所謂投資大鱷。
其實,天使輪很少有人一把撒出來三千萬的。
一千萬就頂多了。
那些業內正常經營的投資公司,一般每年要投資上百個處於種子輪或者天使輪的項目,每一個都只投資幾百萬塊。
這上百個,能有十個進入A輪融資。他們就可以燒香還願了。
“兩千萬,40%。”裴潛龍也不可能一個勁的退讓,他接受了40%的份額,但是資金方面砍了一刀。
幾個學生面面相覷。
最後,戴維德站起來告罪一聲,帶着幾個合夥人去了臥室商量。
他們很快就商量完,畢竟這個項目戴維德佔大頭,另外四個合夥人都只是配合,佔據的比例非常少。
“五千萬,45%的份額。”
很明顯,還是金錢的魅力大,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需要太多的錢。
兩千萬實在太少了。
都不一定夠他們燒到年底。
如果燒不起來,這個項目就徹底完蛋,就算保留45%的份額也沒有意義了。
所以,他們原本都把份額談到40%了,現在又多拿出來5%,以此來換取更多的資金。
錢這東西,真的很容易讓人頭腦發熱。
畢竟,如果對方能夠出五千萬來買他們的45%份額,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他們的項目被估值過億了啊!
這僅僅只是天使輪的投資。
哪怕戴維德和他的小夥伴們再怎麼自信,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過億也足以震撼他們幼小的心靈。
戴維德家裡條件好,可他長這麼大也沒接觸過這麼多錢。
裴潛龍照例又沉默了片刻,弄得戴維德幾個人心裡七上八下,還以爲他要拒絕呢。
然後他才緩慢的點頭:“成交”。
重新弄合約,談細節,還要聊一下對這個項目的看法。
戴維德這才明白,眼前的這人並不是臨時起意,也不是一個隨隨便便就能糊弄的主。
他精明着呢。
至於大龍科技,他們始終都沒查出來什麼名堂。
而裴潛龍對自己的身份又諱莫如深,讓他們有種上了賊船的感覺。
不過,人家大龍科技什麼都有,打工傷局電話也能查得到,他們對此也沒有辦法。
裴潛龍甚至連自己的手機號都沒給人家。
就留了一個固話。
說有事可以在工作的時間打這個電話。
第二個目標是一個叫胡薇的女生,還有她今年一月份才創立的膜拜科技有限公司。
和戴維德那種二代出身,又就讀北大的天之驕子不一樣,胡薇出身畢業於一個三本院校,此後做了十年汽車記者,最開始的時候月薪只有3000元,除去房租和日常開銷所剩無幾。
前年她去米國參加消費類電子展,看到了高科技汽車的希望,想說服老闆開設“汽車與科技”新欄目,卻被質疑“廣告收入從哪來”。
一氣之下,胡薇決定單幹,2014年創立了一家汽車科技新媒體。
而今年,已經在出行行業浸淫十年的她,也看到了共享單車的美好前景,一月份創立膜拜科技。
起點崩了,昨天的沒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