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老縣城沒有北門的傳說
古代的縣城一般都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可是,薊縣的城牆卻是例外。凡是老薊縣人都知道,薊縣老縣城只有東南西三個城門,沒有北門。
老縣城爲什麼沒有北城門和北關村呢?官方的說法和史料記載如何,我不清楚。但是,在我小的時候聽老人們傳說着一個關於薊縣縣城沒有北門的神話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薊縣的縣城在大明朝之前是有北門的,北門外的北關大街上還很熱鬧,既有早市夜市,還是集貿市場。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到薊縣考察民情時,住在薊縣城裡。一天他出北門到府君山上逛景,見城北有一塊“風水寶地”就對隨從們說:“此地日受千桌供,夜受萬盞燈,誰家若以此處爲陰宅,其子孫後代必大貴。”他的馬童就說:“家父病重將不久於人世,此處作墳地行嗎?”劉伯溫說可以,但是不能用磚石砌墓室,不能用棺槨,只需蘆蓆裹着“裸屍”埋在土中就行。馬童問爲什麼這樣簡單,劉伯溫說:“天機不可泄漏。”
於是,劉伯溫的馬童買下這塊山坡地。又過日子不多,他的父親病故。就按照劉伯溫的囑咐,不用棺木,也未盛裝裝殮,可總覺得讓老人赤身裸體太不象話,就在遺體下身穿了一條褲子,然後將用蘆蓆一裹,埋在薊州城北府君山腳下的“風水寶地”內。
劉伯溫的預言還真靈驗,他的馬童在薊州城北葬父之後,果然就青雲直上,步步高昇。十多年的光景,便從一個馬童升爲二品大官。
這時,朝廷派到薊州一個姓李的知州,也和劉伯溫似的,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奇門遁甲周易八卦等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來薊州上任後,發現了城北這塊“風水寶地”和地中的墳瑩。經詢問得知是朝中某大官家的墳地,於是就寫信給這個曾做過劉伯溫馬童的大官,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大官的兒子爲妻。結果遭到拒絕,還說“虎子豈能娶犬女乎”。
李知州被羞辱後,就以山上的洪水容易從北關大街灌進城內爲由,組織民工把薊州城北門堵死了,城樓及北關村的民房全部拆除,北關的村民及各商家店鋪統統遷入城內,北關大街和集貿市場一併取消,集市改設在東南隅村內(俗稱豬市,現在的郵政局後院,1970年前那裡還是集貿市場)。城外深挖溝壑環繞城牆,並從南關外向東南延伸與州河相連,以便泄水。又在北城牆上面修建了一個鐘馗廟,栽種兩棵大柏樹,每棵柏樹有四個主杈,號稱二柏單八杈,作爲“鎮物”,隔斷城裡與城外的“靈氣”。
同時,李知州還組織民工從府君山腳下順山勢開挖河道,首先從“風水寶地”後邊挖條排水河道,又環繞土丘下面的莊稼地向南向東延伸,再沿着低窪地勢和雨季山水的自然流向拐了許多彎,最後在城南菜莊子南面與州河交匯(過去當地人稱爲九十九道灣河)。在開挖渠道快結束的時候,民工在菜莊子村北挖出一個上半身是龍,下半身是兩條人的腿,一條褲子已經脫到膝蓋處,膝蓋以上的大腿已長滿鱗甲的怪物來,據說這就是人死後肉身演變的土龍,藉助地下潮氣可以在地下泥土中鑽行,李知州命民夫把土龍拖到地面,架木柴燒,燒得怪物像牛一樣嗷嗷叫,最後燒死了。這樣城北這塊風水寶地就被破壞了,劉伯溫的馬童因爲給父親屍身穿了一條褲子,耽誤了變化爲“龍”進入大海的進程,被李知州消滅了,他家的災難也就不遠了。
果然,李知州在薊州進行的這兩項工程結束後,日子不多,在京城的那個給劉伯溫當過馬童的二品大官,就被皇帝朱元璋以“謀逆”罪名滿門抄斬了。
這樣,這個薊州城拆除北城門破壞龍脈風水的故事,就在老縣城民間世代流傳。所以,在封建王朝時代,不論哪個人來薊州做地方官,也不敢再提重開“北城門”的事,就是怕落個恢復龍脈,圖謀不軌的罪名。因此,薊州老城就一直沒有北門了。
這個傳說中沒有說清劉伯溫馬童的姓名,也不知薊州是否有過姓李的知州,當然不可能是完全真實的,起碼說人的屍體變成“龍形”,鑽走好幾裡地是不符合實際的。不過古代人們相信“風水”是客觀存在的,現在不是有些“共產黨員”、“高官”還相信“看風水”嗎,有的政府機關修建辦公樓還要找“風水先生”嗎。所以這個傳說也不一定完全是空穴來風。
首先,老縣城在隋、唐朝代是漁陽郡的治所,五代後漁陽郡改稱薊州,老縣城是州治所在地。是相當於現在的地區級城市的,比周圍的縣要高一個等級。而一般的縣城都是四個城門,薊州城有四個城門也是正常的。同時城北有白馬泉、土樓等村莊,也有通往北面山裡村莊的道路,開個北城門也是有必要的。是不是真的因爲這個傳說而取消了北城門呢,我不知《薊縣誌》是怎麼記載的。當然,也不能排除薊縣老縣城自古以來就沒有北門,可是爲什麼開始就沒有北門呢?爲了防止北面的山洪入城而不開設北城門的理由,似乎有些牽強,因爲城牆下有護城河,北山腳下的幾條沙河也有通往城南大河州河的自然河道。只要把自然河道疏通一下,加寬加深就可以,不一定要取消北城門。
爲此我查閱了《明史》的相關內容,發現劉伯溫沒有到過薊州(注1),因此不可能爲他的馬童的父親選擇墳地。但是,大將軍藍玉曾於洪武二十年至二十一年三月,屯兵薊州(注2)。洪武二十六年,藍玉被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名滅門抄斬,這是否與傳說有些巧合呢。藍玉是定遠人,在薊州駐守期間,請風水先生爲自家選一塊好墳地,也是不無可能的。因爲這塊“風水寶地”,被地方官傳揚或者告密,被錦衣衛(注3)得知,引起皇帝的“猜疑”也是在所難免的。地方官利用治水的名義破壞“風水寶地”,也不無可能,因爲那年代大家都相信“看風水”“相面”“算卦”等。
現在從科學角度來看,破壞了“風水寶地”與藍玉的“滅門之禍”,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即使真的兩件事情同時存在,那也是偶然的巧合。不過在明朝時期的人們看起來,則很可能認爲高官的獲罪與祖墳被破壞有因果關係。因爲過去的戰爭年代,經常有對敵方領袖的祖墳“挖墳掘墓”、“焚屍揚灰”的現象。所以,老輩人們流傳下來的這個老縣城沒有北門的故事,也可能是有些歷史背景的。故此,根據老輩人的傳說和我所知道的歷史資料,我纔在2009年5月,在網絡日誌裡撰寫了小說《薊縣城爲什麼沒有北關》,把劉伯溫的馬童寫成了藍玉。
現在,老城牆北門的位置是一片家屬區的平房,因爲後面是三八水庫的蓄水區域,這裡仍舊沒有開闢一條通往城外的道路。但是,老縣城北門東側的錢局子北面城牆,已被開闢一條出城的道路,修建了一座橋跨越老城牆外的三八水庫溢洪道,再北面全是白馬泉村的民宅。
現在老城牆以北開闢的四通八達,府君山下與老城牆之間的農田已經變成了居民住宅小區和府君山公園,城裡城外連成一片,連過去的東、南、西三個城門都沒有蹤跡了,年輕人誰還知道薊州老縣城有沒有北門和北關啊。
注1:《明史》列傳。第十六:劉基傳中記載,劉基,字伯溫,青田人。元朝至順年間舉進士,先後任州丞、提學、行省元帥府都事、府判官等職。各地舉行起義,發起反元戰爭後,劉基辭官回鄉。後被朱元璋聘請爲謀士,爲軍國大事出謀劃策。朱元璋稱“吳王”後,封劉基爲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朱元璋稱帝后又加封劉基爲弘文館學士、授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但劉基一直在朝中供事,未曾隨徐達、常遇春等大將一起北伐,所以,也不可能來到薊州。
注2:《明史》列傳。第二十:藍玉傳中記載,藍玉,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婦弟也。初隸遇春帳下,臨敵勇敢,所向皆捷。由管軍鎮撫積功至大都督府僉事、、、、、、。洪武二十年,以徵虜左副將軍從大將軍馮勝徵納哈出、、、、、、會馮勝有罪,收大將軍印,命玉行總兵官事,尋即軍中拜玉爲大將軍,移屯薊州。時順帝孫脫古思帖木兒嗣立,擾塞上。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帥師十五萬徵之。、、、、、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玉謀反,下吏鞫訊。獄具,族誅之。列侯以下坐黨夷滅者不可勝數。
注3:明朝的錦衣衛,既是皇帝的警衛部隊,又是中央情報機構,有對官員進行政治監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