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州,古來山川明秀,人傑地靈之地。
人文昌盛之處,自然美食也是蓬勃鼎盛。於是在城中某處小食攤中有一少年令人側目,只見他面前擺着餈粑,泡菜,凍米肉丸,五香麻雞塊,碧綠魚圓湯等等,滿滿擺了一小桌。
此人正是被父親解了心結的林陽。歸家時腳步匆匆未得細品臨州,此時心無牽掛悠遊自得被個吃貨師父帶壞的林陽自是要大快朵頤。
其實此時臨州城中氣氛頗有怪異,常有一些修行之人出入而且言談之間都有喜色。
林陽吃完起身結賬時隨口就問了一句:“大叔,最近臨州城是不是出什麼奇事了,我看外鄉人不少呢。”
攤主說道:“小夥子,你還不知道呀我們這裡的丹霞山傳說千年一開,其中有仙人留下的寶貝呢。
最近說是夜有寶光,他們都是去尋寶的。
聽說他們都是能飛天遁地的仙人呢,小夥子你不是要去湊熱鬧吧?那可是危險。”
林陽聞言,哦了一聲就敷衍離去了。一面閒逛一面思量丹霞山幾時在哪兒聽過,猛地想起有一次閒聊師姐貌似說丹霞山是以前蔡真人結丹前的洞府所在。
蔡真人本一散修,然其道意通玄,法術超羣,已是昇仙多時了,來往的更是麻姑一流的神仙。
此等仙人的昔日洞府不知風采如何?自己要不要去湊湊熱鬧呢?林陽猶豫不決。
機緣,就算是有其巧合,但若是自己不去機緣大概也不會找上門來,如此想想林陽也往丹霞山行去。
丹霞山,仙人故居,果然不凡。煙雲橫飛,峰巒留翠。其間有雙瀑于山間分分合合最終彙集爲一玉龍飛濺而下,直撞碧潭。
越過此處,只見懸崖相對而立,中有危橋其上若不勝風,俯視而下則心旌搖曳,凡俗人皆逡巡不敢向前。林陽興致勃勃,心甚愛之,暗以爲若無機緣也不枉此行了。
正欣欣然間,隱隱有人聲傳來,隔竹林也可望見人影,林陽心想大概路途就要終於此處了,心中不知是喜是憾。
越過竹林,眼前是一塊開闊地,溪水潺潺,青峰聳立,峭壁如削,再無去路。
大概有幾十個各種模樣的人立於此地,他們大都三五成羣,也有孤傲獨行者,修爲也都是煉氣六層到九層不等,若有再高也不是林陽所能識得了。
林陽初初看了一遍,選了一個看着相對和氣的老者拱手輕問:“這位道兄,小可林陽有禮了。敢問衆人齊聚此地,所爲何事?”
老者聽得此話,一臉訝異,臉色微沉,反問道:“不知何事你怎到此處?”
“似曾聽說蔡真人故洞府將現,但未知其詳細,林陽只不過是爲景而至仙人寶物也不過是隨緣罷了。況洞府將現,何以衆人滯留不前?”
老者聞言,臉色方轉好回道:“在下陳修文,方纔以爲道友故意戲弄於我,故此相問,勿怪。蔡真人古洞府傳說就在這峭壁之後,不到時辰不會現世。”
林陽聽得此言,方知衆人逗留之因,繼續問道:“陳道友,蔡真人洞府,知者無不向往,何以不見築基期以上的修士來此?”
“這你就有所不知了,蔡真人故仙府曾有傳言,築基期以上修爲者入煙霞洞必死。開始無人看信,但是後連連暴斃數位築基修士,方知不謬。”
林陽正要謝其解惑,陳老者又道:“林道友,可是孤身一人?若是,何不與我等同行,也算有個照應。”
林陽心想自己年幼,經驗不足,有同行者倒也不錯,就答應下來。於是陳老者就將同行人一一介紹,其一爲陳老者的師弟喚作文允明,煉氣八層。
一豔麗男子,杏色衣裳,眉目間頗有風情,名叫韓嬌蕊,煉氣七層。
還有一青衫男子,神情冷淡,年約二十,自稱司馬青衫,煉氣八層。
林陽也上前彼此見禮,韓嬌蕊見之似乎十分歡喜。林陽幸得與師父在外周遊多時,也見識過各類人物,不然非得被其鬧得頭大,於是也就笑着應承着。
“傳聞說是明日辰時丹霞洞映日而開,大家今夜可要做好準備,入得洞府彼此照應。”
陳老者人緣頗好,又很熱心,修爲煉氣九層也算不錯,是故一隊人隱隱以他爲首。
大家都應了下來,都開始做準備。林陽也將自己的符籙,種子,丹藥等等準備好了。
司馬最是奇怪,依舊那副懶洋洋冷淡的樣子,也不見他怎麼準備。
щшш★тt kān★C 〇
丹霞山甚爲奇怪,仙人故所,靈氣卻不充裕,彷彿曾經的靈氣一瞬間被人抽走了,林陽百思不得其解,也就不再去多想。
是夜,整個空地都洋溢着一股難言的興奮之情,竊竊私語中大都展望自己明日收穫如何如何。
林陽心境越加堅韌,未曾多加留意就自顧自功課去了。
東方既白,陽光一寸寸地將黑夜驅散,草木山川猶自好睡就被戀戀不捨地喚醒。
陽光無往而不利,但是到得此間卻被阻礙。
峭壁挺立身軀,猶如溫柔地母親護着幼兒般盡力遮擋陽光掩住自己所欲保護的。
陽光被激怒了,和峭壁彼此糾纏不放,終於峭壁退讓了,陽光直直灑遍每一個角落。
辰時就在此時。
衆人屏息以待。陽光的到來似乎喚醒了未知的躁動,溪水上忽然蒸騰出煙霞無限,盤旋着,飛舞着。
終於煙霞靜止下來,再看峭壁不知何時如流沙一般逝去了,眼前出現的一座古樸的洞府,上書四字:煙霞洞天。
人羣開始躁動了,心急的已經步入其中。林陽等五人也不緊不慢地進入,陳修文低低地叮囑:“大家都小心點。”
林陽木力生風,風力輕身術已經是用至隨心所欲,盈虧自運轉的地步。左手藏有幾張炎爆符籙,右手隨時準備催生草木用以困敵。
煙霞洞天本是天生福地,大約蔡真人因勢利導、未做大的人工雕琢的緣故,煙霞洞仍保持有巖洞風貌。
洞門並不甚高大,但進的數丈,洞頂盤空而起,四周皆石質絲幔懸結,若錦帛垂掛。四周有小洞門若干,從入口望進去都是迂迴曲折莫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