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之
楊敬之,字茂孝,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楊凌子。元和二年(807)進士及第,爲右衛胄曹參軍,累遷屯田、戶部郎中。坐李宗閔黨,貶連州刺史。文宗時爲國子司業,旋爲祭酒兼太常少卿,後轉大理卿、檢校工部尚書兼祭酒。柳宗元曾評其文爲“希屈、馬者之一”(《與楊京兆憑書》),然多不存。今僅存《華山賦》一篇。
此賦載《文苑英華》卷二八、《唐文粹》卷六、《全唐文》卷七二一。此賦在當時就頗負盛名。高彥休《唐闕史》捲上雲:“楊公朝廷舊德,爲文有凌轢韓柳意。尤自得者,《華山賦》五千字唱在人口。”《新唐書·楊敬之傳》亦云:“敬之嘗爲《華山賦》示韓愈,愈稱之,士林一時傳佈,李德裕尤諮賞。”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則載:“弘農楊敬之撰《華山賦》,朱崖李太尉每置座右,行坐諷之。”又注曰:“楊氏華陰之茂族,冠蓋甚遠,此乃寄意華山而言世事,實雄才也。”可見這是一篇諷喻現實之作。
臣有意諷賦,久不得發。偶出東門三百里,抵華嶽,宿於趾下[1]。明日,試望其形容,則縮然懼,紛然樂,蹙然憂,歊然嬉[2]。快然欲追雲,將浴於天河;浩然毀衣裳,晞髮而悲歌[3]。怯欲深藏,果欲必行,熱若宅爐,寒若室冰,薰然以和,怫然不平。三複晦明[4],以搖其精;萬態既窮,乃還其真。形骸以安,百鈞去背[5],然後知身之治,而見其難焉。於是既留,無成辭以長嘆。翛然一人下於崖[6],金玉其聲,霜雪其顏,傳則有之,代無其鄰。姑射之神[7],蒙莊雲始不敢視[8],然得與言。粲然笑曰[9]:“用若之求周大物[10],用若之智窮無端,三四日得無顛倒反側於胸中乎?是非操其心而自別者耶?雖然,喜若之專而教若之聽,無多傳。”嶽之初成,二儀氣凝其間[11],小積焉爲丘,大積焉爲山。山之大者爲嶽,其數五[12],予屍其一焉[13]。嶽之尊,燭日月[14],居乾坤,諸山並馳,附麗其根[15]。渾渾河流[16],從南以來[17],自北而奔。姑射九堫[18],荊巫樑岷[19],道之雲遠兮徒遙而賓。嶽之形,物類無儀[20],其上無齊,其傍無依。舉之千仞不爲崇,抑之千仞不爲卑。天雨初霽,三峰相差[21],虹霓出其中,來飲河湄[22]。特立無朋,似乎賢人守位,北面而爲臣。望之如雲,就之如天,仰不見其巔。肅阿芊芊[23],蟠五百里,當諸侯田。嶽之作[24],鬼神反覆,蛟龍不敢伏。若歲大旱,鞭之樸之,走之馳之,甘雨爛漫。百川東逝,千里而散,噫氣蹶然[25],怒乎幽巖,漸於人間[26],其聲瀏瀏[27]。嶽之殊巧,說不可窮,見於中天。挲挲而掌[28],峨峨而蓮[29]。起者似人,伏者似獸;坳者似池[30],窪者似臼[31];欹者似弁[32],呀者似口[33];突者似距[34],翼者似抱。文乎文,質乎質,動乎動,息乎息,鳴乎鳴,默乎默,上上下下,千品萬類,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其乃繕人事[35],吾焉得畢議!今作帝耳目,相其聰明,下矚九州,在宥羣生[36]。初太易時[37],其人俞俞[38]。其主人者,始乎容成[39],卒乎神農[40],中間數十君,姓氏可稱,其徒以飲食爲事,未有仁義,時哉時哉,又何足蒞[41]!是後敬乎天,成乎人者,必闢其心,假其神,與之齡,降其人。故軒轅有盛德[42],蚩尤爲賊[43]。生物不遂,帝乃用力。大事不可獨治,降以後牧,三人有心,烈火就撲。其子之子,其孫之孫,鹹明且仁,雖德之衰,物其所宜。由夏以降,湯發仁以王[44],癸受暴以亡[45],甲戊釗誦[46],不敢有加,唯道其常,享國遂長。天事著矣,莫見乎高而謂乎茫茫。餘受帝命,億有萬歲,而不敢迨遑[47]。“
臣贊之曰∶”若此古矣祖矣,大矣廣矣,富矣庶矣,駭矣怖矣,上古之事,粗知之矣,而神之言又聞之矣。然神起居於上,宮室於上,如此之久矣,其所見何如也?“曰:”見若咫尺,田千畝矣;見若環堵[48],城千雉矣[49];見若杯水,池百里矣;見若蟻垤[50],臺九層矣。醯雞往來[51],周東西矣;蠛蠓紛紛[52],秦速亡矣;蜂巢聯聯[53],起阿房矣[54];俄而復然,立建章矣[55];小星奕奕[56],焚咸陽矣;累累繭栗[57],祖龍藏矣[58]。其下千載,更改興壞,悲愁辛苦,循其上矣。“
臣又問曰:”古有封禪[59],今讀書者雲得其傳,雲失其傳,語言紛綸,於神何如也?“曰:”若知之乎?聞聖人撫天下,哀天下,既信於天下,則因山嶽而質於天,不敢多物[60]。若秦政漢徹[61],則率海內以奉祭祀,圖福其身,故廟祠相望,壇迤邐[62]。盛氣臭[63],誇金玉,取薪以燔[64],積灰如封[65],天下怠矣,然猶慊慊不足[66],秦由是薙[67],漢由是弱。明天子得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廟堂之上,垂衣裳而已[68]。其於封禪,存可也,亡可也。“
(《文苑英華》卷二八,中華書局影印本)
[1]趾下:山腳下。
[2]歊(xiāo)然:熱情高興的樣子。
[3]晞髮:披髮。
[4]三複:多次反覆。
[5]百鈞去背:意謂各種衡量失去了標準。衡量輕重叫鈞。
[6]翛(xiāo)然:迅疾貌。
[7]姑射之神:《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8]蒙莊:即莊子。莊周爲蒙人,故稱。
[9]粲然:露出牙齒笑的樣子。
[10]若:你。周大物:遍及廣大的事物。
[11]二儀:指天地。
[12]數五:指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13]屍:主持。
[14]燭:照耀。
[15]附麗:附着。
[16]渾渾:浩蕩無涯貌。河流:指黃河。
[17]從南:隨從而南。《尚書·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南,原作”禹“,據《唐文粹》改。
[18]姑射:山名。《山海經·東山經》與《海內北經》及《莊子·逍遙遊》皆提到姑射山,具體地點難以考定。九堫(zōng):山名,在今陝西醴泉縣東北。
[19]荊巫樑岷:四者皆山名。
[20]無儀:無可匹敵。
[21]三峰:華山三峰:中曰蓮華,東曰仙掌,南曰落雁。
[22]湄:水邊。
[23]肅阿:險峻的山峰。芊芊:濃綠色。《文選》宋玉《高唐賦》:”仰視山顛,肅阿芊芊。“
[24]作:此指作爲。
[25]噫(ài)氣:呼氣,噓氣。蹶(guì)然:疾起貌。
[26]漸:浸潤。
[27]瀏(líu)瀏:猶溜流,順行無阻貌。由”百川東逝“至此一段,言華山阻擋水勢,使其流得緩慢一些。
[28]挲(suō)挲:撫摸的樣子。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二四三同州府:”嶽頂東峰曰仙人掌,峰側石上有痕,自下望之,宛然一掌,五指俱備。“
[29]峨峨:高貌。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二四三同州府:”嶽頂中峰曰蓮華峰,有上宮,宮前有池爲玉井,生千葉白蓮華,服之令人羽化,亦謂之玉女洗頭盆。“
[30]坳(āo):低窪。
[31]臼:舂米器,中間凹陷。
[32]欹(qí):斜靠。弁(biàn):通抃,拍手。
[33]呀(xiā):張口。
[34]距:通拒。
[35]繕:整治。
[36]在宥(yòu):寬恕。
[37]太易:謂原始混沌狀態。
[38]俞俞:同愉愉,愉悅的樣子。
[39]容成:相傳爲黃帝的大臣,最早發明曆法,後來道家將其附會爲仙人。
[40]神農:神農氏,相傳爲農業、醫藥的發明者。
[41]蒞(lì):來臨。
[42]軒轅:即黃帝。黃帝又稱軒轅氏。
[43]蚩尤:傳說中的人物,與黃帝戰於冀州之野,被黃帝所擒殺。
[44]湯發:指商湯與周武王姬發。
[45]癸受:指夏桀和商紂。夏桀名履癸,商紂名受,號帝辛。
[46]甲戊釗誦:甲指商王太甲,湯的嫡長孫。戊指太戊,商王。釗,周康王姬釗,爲周成王子。誦,周成王姬誦,武王子。
[47]迨遑:疏忽怠慢。
[48]環堵:四周土牆。
[49]雉: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方丈曰堵,三堵曰雉。
[50]蟻垤(dié):螞蟻穴外隆起的土堆。
[51]醯(xī)雞:小蟲名。《莊子·田子方》:”丘之於道也,其猶醯雞與?“郭象注:”醯雞者,甕中之蠛蠓。“
[52]蠛(miè)蠓(měng):蟲名。《爾雅·釋蟲》:”蠓,蠛蠓。“郭璞注:”小蟲似蚋,喜亂飛。“
[53]蜂窠:蜂窩。此以喻宮殿。
[54]阿房:宮名,秦始皇所建。
[55]建章:宮名,漢武帝所建。
[56]奕奕:明亮貌。
[57]繭栗:《禮記·王制》:”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古代祭禮用牛,以小爲貴,角如繭如慄。此指用於祭祀的牛犢。
[58]祖龍:謂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使者夜過華陰,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爲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59]封禪: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大典,一般在泰山舉行。
[60]多物:即多事。
[61]秦政:指秦始皇嬴政。漢徹:指漢武帝劉徹。二人皆曾於泰山封禪。
[62]壇(shàn):指祭祀的場所。
[63]氣臭:氣味。指祭祀的氣味。
[64]燔(fān):燒。古代祭天燒柴。《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地。“
[65]封:在泰山築土爲壇祭天叫封。
[66]慊(qiān)慊:不滿足的樣子。
[67]薙(zhì):除去。除草叫薙。
[68]垂衣裳:稱頌帝王無爲而治的用語。《周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評
此賦假託作者與華山之神的對話,先對華山巍峨屹立的形勢以及雄視天下的氣勢展開描寫,再寫神所見人世變遷的情況,最後借神之口,說出天子封禪希圖家國或自身永存之徒勞。此賦表現了作者輕天命、重人事的思想,與柳宗元《貞符》”受命於生人之意“同一思想。本篇氣勢宏偉,但頗有散文化的傾向,已肇示賦體之變。洪邁《容齋五筆》卷七雲:”唐人作賦,多以造語爲奇。杜牧《阿房宮賦》雲:’明星熒熒……‘其比興引喻如是其侈。然楊敬之《華山賦》又在其前,敘述尤壯,曰:’見若咫尺……‘後又有李庾者,賦西都雲:’秦址薪矣,漢址蕪矣,西去一舍,鞠爲墟矣,代遠時移,作新都矣。‘其文與意,皆不逮楊、杜遠甚。“
(尹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