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廬州城下

李明峰繼續追剿捻軍,並非爲了搶佔地盤。實際上,即便他佔據了這裡,也是沒用。甚至包括已經實行了清鄉運動的蘇北,和剛剛奪到的淮北,在戰爭結束之後也要上繳朝廷。

李明峰兵力有限,保定、順德、天津、大同一代就消耗了全部城防軍的力量。若是要佔據蘇北和淮北,起碼得再增加兩萬軍隊。而且蘇北地區和保定地區相隔千里,兩塊土地不能往來相援,沒有戰略作用,只能分散兵力。

蘇北、淮北不盛產鐵、煤等現代工業必須的資源,也沒有經濟價值。李明峰將來連蘇北、淮北這些已經到手的地盤都要放棄,那他就更不可能謀取安慶、廬州等湘軍的地盤了。

李明峰之所以帶兵南下,是因爲他自認爲常勝軍已經展的足夠強大了。五萬常勝軍,外加兩萬城防軍,足可頂五十萬湘軍使用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勢力能夠一口吃掉李明峰了,所以老李開始謀劃着儘快結束內戰,進行工業改革。

只有內戰結束,國家安穩,纔能有展經濟的機會。保定雖然沒有受到戰火波及,但是因爲內戰,全國百姓不得安生,農業、手工業產值大幅倒退,也嚴重影響了直隸的展。

畢竟李明峰給天津下的定義就是北方地區的貿易中轉站。現在農民連飯都吃不上,他們怎麼會購物?這些農民連家都沒了,又怎麼會種地、生產東西?國人不購物,不生產,只打仗,天津這個貿易口岸又怎麼能展起來?

其他地區也是一個道理,天下大亂,保定休想獨善其身。保定地區要想成爲全國工業中心、經濟中心,也需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

至於叛亂被平之後,朝廷是否會翻臉修理常勝軍的問題,老李也考慮到了。如果不計算朝廷在豐臺編練的十萬新軍,現在朝廷能調動的綠營和各族八旗兵不過三十萬,而且還散落在全國各地,北京方圓千里之內朝廷能調動的只有十二三萬人馬。

就憑這些軍隊,不被常勝軍吃掉就燒高香了,又怎麼敢攻擊保定?

讓李明峰有些關注的只有三支軍隊,一支是朝廷新軍,一支是湘軍,一支是淮軍。

朝廷新軍在人數上比常勝軍要多,雖然老李有把握未來通過使用後裝線膛槍佔據武器上的優勢,但是這優勢到底有多大,是否能彌補兩軍的數量差距,老李也不敢說。

況且朝廷畢竟是朝廷,有稅賦的優勢。雖然一年之後朝廷會有十萬新軍,但是無論是奕?也好,慈禧也罷,都不會停止練兵。三五年後,甚至十年後,朝廷擁有新軍的數量恐怕會達到三十萬、五十萬

後膛槍的技術優勢能彌補數量劣勢,但是李明峰卻清楚的知道,即便佔據技術優勢,五萬常勝軍仍然無法對抗過二十萬的新軍。

第二個受李明峰關注的就是湘軍。曾國藩的湘軍雖然是舊式軍隊,但是人數衆多,湘軍所佔地盤也大。雖然現在李明峰認爲老舊落後的湘軍不是西式軍隊的對手,但是湘軍會一直落後嗎?

曾國藩可是洋務派的人物,十分開明。他之所以沒有使用西洋武器,不是他愚昧,是他沒有銀子只要經濟允許,他一定會用西方火槍來武裝湘軍。到了那個時候,湘軍將是一支擁有五六十萬人馬的西式軍隊,再加上湘軍佔領了半壁江山,這就不能不讓李明峰重視了

還有就是李鴻章的淮軍最初爲了轉移朝廷視線,免得被朝廷猜忌,曾國藩特意將湘軍分出一少部分,組成兩支軍隊,交給他的心腹幕僚李鴻章和左宗棠負責。這兩支軍隊一支就是淮軍,一支就是楚軍。

李鴻章不甘爲人下,安慶保衛戰結束之後,安徽全境都是朝廷的勢力,給淮軍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條件。

李鴻章領着曾國藩分給他的兩營湘軍,到安徽淮河地區大舉招兵,短期內將手下軍隊擴充到了十八個營,三四萬人。因爲主要人馬都是淮河地區招來的,李鴻章的軍隊就被人稱爲“淮軍”。

李鴻章從湘軍系統獨立出來之後,奉命鎮守上海。後來李秀成揮軍進攻上海,李鴻章率領淮軍和洋人武裝並肩戰鬥,保護洋人租借,取得了巨大勝利。那次戰鬥讓李鴻章看清楚了西式軍隊的厲害,緊接着,李鴻章就要求洋人賣給自己武器。

李鴻章沒有錢,他是想空手套白狼。英國人、美國人、普魯士人、俄羅斯人都不肯給李鴻章武器,但是,法國人卻在關鍵時刻拉了李鴻章一把。

法國公使已經知道李明峰暗中和普魯士往來了,爲了防止李明峰完全倒向普魯士之後,中國沒有了法國的代言人,法國公使就借給了淮軍一批武器,並且訓練淮軍。很顯然,法國人和李鴻章私下裡達成了某些協議,李鴻章做了法國人的代言人。

其後,部分裝備了西方武器的淮軍連戰連勝,陸續收復江蘇南部大片土地,包括無錫、常州、常熟、太倉、崑山等處。朝廷特升其爲江蘇巡撫,以表其功。李鴻章短短兩年之內,就從一個幕僚,躍升爲掌管一省的巡撫,升遷之快,令人側目。

現在的各方勢力之中,淮軍是最小的。使用西方武器的軍隊也就在一萬人左右,剩下的仍然是使用土製火槍和大刀長矛的老式軍隊,而且總人數也不足五萬。

但是,李明峰相信,不出三年,淮軍勢力必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原因很簡單,有法國人在背後支持,淮軍又掌握了上海這麼個大銀庫,將來淮軍的完全火器化,是指日可待的。況且,李明峰也很重視李鴻章這個人。

就憑李鴻章這個名字,就註定了他所統領的淮軍勢必會不簡單

現在李秀成、張宗禹、苗沛霖等人擁兵二十餘萬,無論從人數上,還是戰鬥力上,都絲毫不遜色於前來增援的湘軍和淮軍,最終鹿死誰手很難說。

李明峰這次南下助剿,就是要尋找機會,賣湘軍和淮軍一個人情。這次弄好了,老李就能和三支有威脅的軍隊中的兩支,打下良好的關係。

按李明峰的設想,將來常勝軍、湘軍、淮軍三大勢力應該結成同盟,互相支援,既不造反,也不任人宰割。一旦這個設想成立,三軍聯盟,那朝廷就不能,也不敢削弱他們

這種體制實際上就類似於美國這樣的聯邦制國家,中央政權對地方政權有指導性作用,但是沒有領導性作用。

李明峰和袁保慶率軍渡過淮河之後,分兵兩路,袁保慶去救**,常勝軍去救廬州。廬州爲皖中第一重鎮,由湘軍將領把手,駐軍三千。

湘軍、淮軍救援的第一目標是安徽府安慶,安慶極其重要,只有先擊敗李秀成,穩定了安慶局勢之後,湘、淮兩軍才能抽出空來救援其他地方。因此,廬州就成了無援之城。

廬州城外是已經連續多日起攻擊的苗沛霖,其麾下士卒十萬,聲勢駭人。幸虧廬州城城池堅固,而且城內軍民一心防守,再加上苗沛霖主力仍在清掃外圍,沒有全部投入到攻城之中,廬州才能守到今天。

李明峰必須在短期內擊敗苗沛霖,否則的話,廬州城就要丟了。苗沛霖一旦佔據了城池,有了地利優勢,再加上人數優勢,常勝軍再想吃掉他,那就難了。

李明峰率軍由北向南往廬州進,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劉銘傳帶領本鎮一萬人,進攻千人橋鎮;第二路由吳長慶帶領本鎮一萬人,進攻金牛鎮;第三路由韋志俊率領本鎮一萬人馬,進攻三河鎮。

衆將議定,三鎮人馬分頭進攻,等到攻陷廬州北部之後,再一同到廬州城下會合。

李明峰則率另外兩鎮,押運攻城火炮隨後而行。

這一代的地形常勝軍早就瞭如指掌了,當年三河鎮之戰和安慶保衛戰的時候,常勝軍都在這裡打過仗。

苗沛霖不相信常勝軍會渡河追擊,所以只在廬州北方駐紮了三千餘人,用作警戒。這三千人哪裡是三萬常勝軍的對手,槍聲一響,苗家軍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三路大軍,勢如破竹,直抵廬州城下。

殺到城下,常勝軍衆將才覺已經來晚了。苗沛霖已經在昨天晚間攻入廬州,此刻城牆上的士卒全都是剪掉辮子的長毛。湘軍士兵的屍體全被拋到城牆之下,慘不忍睹。

“去回報大人請求指令”看到苗家軍已經徹底佔住了廬州城,劉銘傳趕忙讓人回報李明峰。

吳長慶說道:“大人今日也到不了,咱們還是暫時安營紮寨,免得被苗沛霖這小人偷襲。”

韋志俊點了點頭,神色不變的說道:“行就這麼辦你們兩軍去伐木紮營,我負責防守”

劉銘傳一愣,隨即說道:“喂,韋老二,防守這任務太艱鉅了,還是讓我們鎮負責”

常勝軍衆將在一起多年,交情都不錯,因爲韋家是韋昌輝老大,韋志俊老二,所以衆人都稱韋志俊爲韋老二。

伐木紮營可是個累活,比急行軍都要累,而且起碼要工作四五天才能全部完工。相比起來,所謂的防守,纔是真正的好任務,悠閒的很,所以韋志俊和劉銘傳都搶這份工作。

韋志俊腆着臉繼續爭道:“沒事,我出生入死慣了,還是我來”

吳長慶看到劉銘傳還想爭,不禁開解道:“行了,你倆別爭了,咱們抽籤決定”

最終三人抽籤,最終還是韋志俊獲得了防守的任務。韋志俊高興的滿臉堆笑,劉銘傳則憤憤不已,但是既然有言在先,也不能反悔,只好去做苦力。

廬州附近全是密林,木材很多。但是現在這個年代工具缺乏,全靠人力砍伐和運輸,所以這個工作可不是一般的累。忙活了一天,才把柵欄和營寨大門立起來,算是圈起來一塊地,至於裡面則什麼建築都沒有修建。

當天夜裡,果然不出衆人所料,苗沛霖派了五千勇士出城偷營。因爲營寨沒有修建完成,而韋志俊專門負責防守,所以他可不敢有絲毫懈怠。

白天倒還罷了,數萬大軍在修建營寨,敵人不敢出城。但是晚上偷襲卻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伐木建營的兩鎮兵馬都累的疲憊不堪,睡的正熟,敵人正是要借這個機會來偷襲。

苗沛霖也只是試探罷了,並不是真的認爲常勝軍能白癡到沒人防守。所以在出兵之前,苗沛霖就吩咐道:“若是敵軍懈怠,則可以趁勢攻營,敵軍若是防備嚴密,則立刻撤退。”

韋志俊帶着數千人守夜,到了凌晨兩三點鐘的時候,苗家軍估計常勝軍此刻防守最薄弱,纔開始往營寨方向潛行。

韋志俊盯着緊着呢,得知敵軍開始行動,他也不着急動手,只是命令大軍戒備。

等到敵軍即將進營的時候,韋志俊才下令攻擊。頓時槍聲齊響,苗家軍片刻之間就有上百人倒地。後面的人看到常勝軍有了防備,記起苗沛霖的吩咐,也不繼續攻擊,反身撤退回城,韋志俊趁勢追出去,又殺了幾百人才罷兵而回。

之所以沒有取得顯著戰果,是因爲此時月黑風高,看不仔細,不利於槍械瞄準。韋志俊知道常勝軍的缺點,所以見好就收,沒有繼續追擊。在這種環境下,萬一路上遇到埋伏,常勝軍的優勢可是揮不出來的,那就要吃大虧了。

這一夜,苗家軍就偷襲了一次。第二天晚上又偷襲了兩次,但都是無功而返。

第三天,李明峰率領大軍帶着攻城火炮和彈藥、服裝、糧草抵達了廬州城下。

第139章 覆滅第255章 王爵封濫第170章 安德海夜探鍾粹宮第322章 大院君第309章 朝堂暗鬥(上)第57章 大戰前夕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113章 再入北京第217章 安徽戰事第294章 葉海亞第241章 太平門第2章 留辮子的老頭兒第237章 密會第25章 北上第260章 袁家後事第353章 川西大戰第187章 老李親征第13章 再遇敲詐第209章 張皮梗 本領強!第10章 心憂天下第166章 大敗第39章 毀約第355章 江戶戰亂第96章 貪財的龔半倫第14章 探子秦誠第166章 大敗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196章 意外 絕對是意外第360章 俘虜第57章 大戰前夕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79章 刑部第230章 意外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70章 改組第298章 血戰阿克蘇第139章 覆滅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342章 小慄忠順第280章 刀客楊嘉第340章 黃金之國第83章 老熟人第337章 抵達神戶第279章 初戰受挫第309章 朝堂暗鬥(上)第259章 績溪胡家第179章 妥善安排第155章 保定第260章 袁家後事第166章 大敗第270章 購艦計劃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115章 誰是誰非?第286章 回王家族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272章 再見龔橙第147章 廷辯第261章 太師府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86章 通州之戰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130章 昌平城第45章 抵達第85章 天子上諭第116章 充滿變數的未來第237章 密會第219章 炮戰和壕溝戰第79章 刑部第300章 圍困喀什第279章 初戰受挫第316章 再回保定第313章 再遇弗蘭克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352章 克虜伯火炮顯威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102章 上海紀事第126章 慈禧太后第251章 女營第118章 朝會第312章 李氏朝鮮第44章 請纓第66章 翻臉第183章 初戰(下)第4章 四國代表第98章 暫居林家第345章 勸服載垣(下)第80章 探監第17章 黴運連連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43章 交易第335章 日本帝國第195章 婚慶第198章 朝廷的反應第190章 受降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333章 朝法停戰第258章 忠義軍第234章 朝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