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節 政策法規

接着,這幹部又開始解說民法中和大戶們關係較爲密切的部分。+w.

最重要的是關於奴婢。大戶們幾乎無一例外都帶來了大量的奴婢。明代本來蓄奴之風就甚盛――一個舉人出門,隨行家奴就有二十多人――明末戰亂災荒頻繁,大量人口流離失所,蓄奴成本極低。

元老院是不歡迎私人蓄奴的。特別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奴婢,絕大多數都是用於家庭服役,除了消耗社會財富之外毫無產出可言。而且蓄奴還使得大戶直接控制了大量的人口,這對元老院來說更是難以忍受的。

因而在元老院在法律層面上是限制蓄奴的。不僅完全禁止奴隸買賣,對原有的奴婢也有各種限制。凡是在元老院治理下蓄養奴婢的,必須繳納一次性的“奴僕註冊費”才能繼續保有奴婢,然後每年還要按照人頭繳納“奴僕使用稅”。

這一條立刻引起了下面嗡嗡的議論聲。這算哪門子王法?自家買得奴婢,用着還得向官府繳稅?而且是每年都要繳!

慢着,這還不算完:按照元老院的法律,每戶的蓄奴數量是有指標的,如果“超指標蓄奴”,在奴僕使用稅的徵收上就要按照累進制徵收。也就是蓄養越多,繳納的稅率就越高。

這個政策不僅是爲了減少蓄奴數量,同時也迫使大戶人家進行分戶的法律手段之一。爲了少繳稅,原來的幾代同堂的大家族勢必會考慮通過分戶來增加奴僕佔用指標來避稅。

眼看着周圍衆人一個個都露出不忿之色,卓一航卻暗暗點頭。他雖然自己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家中同樣呼奴使婢。但是對蓄養大量奴婢盤剝奴役並不贊成。

髡賊這一手,雖然不明說禁止蓄奴。實際卻是大大提高了蓄奴的負擔,變相的限制了蓄奴。堪稱仁政――只是這仁政也未免太銅臭氣了。他的心中即佩服又鄙夷。

這幹部又說了許多在臨高生活的注意點。前後大約半個時辰。雖然時間不長,但講得很是透徹明白。講完話,卓一凡見他又和李孝朋說了幾句話,便見他從公文包裡取出一頁紙來交給他,李孝朋蓋了章,撕下一半交還給他。這幹部纔去了。

卓一凡暗暗納悶:若是給個“人事”倒是明白,這又蓋章又撕紙的算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這“宣講政策”並非免費。爲財主專門上普法課可不是民政科的工作範圍,元老院的移民政策是“打開大門”,從大明土地上過來的百姓。誰來都歡迎,並不特別優待某一類人。所以照例要收費。費用自然是瓊安客棧支付。李孝朋蓋了章,單子就是交款憑證。

接下來,就是李孝朋的宣講時間了。他談得,是老財們最關係的事情:購房置地。

購房自不必說,不論是全家移民還是“狡兔三窟”,都得有個長久的住處。爲了繼續維持全家錦衣玉食的傳統生活外加老婆少爺小姐豔羨的“澳洲式生活”,少不得還得置下土地產業來才行。

不過李孝朋的話又一次給他們潑了冷水。臨高這裡的土地政策十分複雜。和大明不同。大明只要土地所有人同意出售,不管買之前是什麼土地。買下了基本上你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造房子、蓋作坊、養豬、種菜還是作墓地。一般都不會有人來過問,更別說城管市容之類的來干涉了。這種放任自流的體系的殘餘一直維持到1949年。那時候堂堂的北京城裡居民區裡堂而皇之的還有各種牲口圈、家禽棚,豬羊牛雞鴨鵝應有盡有。殺豬宰羊也是直接在城市裡的街道上公開進行的。至於城裡有墓地這種事對當時的任何城市來說都是不值一提的。

臨高這裡,土地卻是分出各種用途的。按照另一個時空的土地規劃的做法,全縣土地劃分爲住宅、工業、文教和農業等等不同用途。跑到一個地方看着這裡風水好就買下了做墓地。那裡景色秀麗買下了蓋別墅――在元老院治下,想自己蓋房子只能買住宅用地。私人買墓地蓋墳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臨高的住宅用地很不幸又特別的緊張。一方面是工農業生產擴張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加劇了這種緊張。爲了給移民們提供更多的住宅。緩解房荒,執委會對購買私人住宅用地的審批是從緊的,爲得就是留出足夠的住宅用地用來建造公寓樓和宿舍來出售和出租。

當然,有心要買地的人也可以從私人手中購買其所有得住宅用地,不過擁有私人住宅用地的土著是極少的,畢竟原本整個臨高的人口還不到四萬人。他們擁有的宅基地相對於攥取了本縣全部官地和荒地的元老院來說只是極小的一部分。

臨高的房荒不僅造成目前的住宅用地價格極高,而且縣內唯一的建築單位:臨高建築總公司的任務也完全排滿了,想要自己買下土地自己起房子,在臨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李孫乾的房屋買賣纔會這麼興隆。可以說本縣境內能提供符合這些大戶需求,還能保證在一年之內交房的,只有他家開設的這家房產公司了。

住宅的問題還好說,畢竟有李家的房產公司來解決,無非是花錢多少的問題。但是這“置業”就遠比“買房”來得困難了。

按照財主們的思路,購買田地收租自然是最穩妥的方法。在中國的古代社會,土地始終是保值能力最強的財產,不需要複雜的知識,也不需要花費很多精力,收入卻是相當穩定的。遇到戰亂,把地契藏好走,只要世道恢復太平,拿出地契,不管有沒有改朝換代,官府都會認賬,佃戶死光了不要緊,再招佃就是。

因而不僅鄉村地主如此考慮,就是經營工商業發家的商人和朝廷官員莫不如此。弄到錢之後就大規模的買地收租。即使海上商業霸主鄭氏家族,也購入了大量土地,成爲福建最大的地主。

財主們跑到臨高,自然也存着如此的想法。不過在在這個宣講會上,他們很快發現此路不通。

元老院並沒有從法律上禁止租佃制,所以過去的租佃制依舊可以按照舊有的習慣運作。但是,從法律和經濟層面上,元老院頒佈了的多個法律文件都對租佃制進行了諸多限制和打壓。

在稅制改革之後,地主所慣用的隱瞞土地逃稅、轉嫁稅收負擔的做法已經行不通,嚴格執行的累進制農業稅使得租佃地主的負擔變得十分沉重。最讓他們難以承受的是元老院對勞動力的釜底抽薪。國營和私有的集約化農場、蓬勃發展的工商業企業都使得原本的佃戶們改投他處。

進入臨高的移民很多,但是分配權全在澳洲人手裡。自由移民有太多的就業選擇,根本不願意當地主的佃戶。

結果就是租佃制地主發覺很難維持住土地上的佃戶,佃戶的流失率很高。地主有再多的土地,無人耕種也是徒勞。要留住佃戶,就不得不提供更好的分成比率和招佃條件。土地收益直線下降――天地會現在已經開始有意識的不爲租佃地主提供農業服務,農業技術進步上的好處,他們是完全享受不到的。

最終本地的地主要麼賣掉土地去經營工商業,要麼就請天地會這個臨高最大的“佃戶”來經營自家土地,繼續保持租佃體制的地主已經所剩無幾。特別是中小地主,幾乎無一倖免。

新來得財主們想在本地買田地倒不算太困難,雖然已開發的熟地比較少,但是“待開發農業用荒地”卻多得是。難得是如何經營,想靠招募幾家佃戶就能解決一切顯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李孝朋提出了一攬子的投資解決方案。

不追求收益的,不想動腦子的,購入田地或者“待開發農業用荒地”都可以,然後直接找天地會全包或者半包……

“請問李大爺,這全包何解,半包又何解呢?”聽李孝朋說到這裡,有人便問道。財主們對置產的事情是非常重視的――這可關係着自家未來在臨高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李孝朋解釋說所謂全包,即將土地全權委託給天地會經營,地主什麼也不用管。到時候按照租約收取分成就是。亦不用投入一文錢,即使稅負也由天地會代辦繳納。但是這樣的話,地主的所得是相當少得。

在全包經營裡,天地會首先要收取服務費,然後開發荒地、改良水土、購買種子肥料、長工和農業機械的花銷……一直到最後的繳稅,經營土地所花費的一切開銷都要從土地收成中預先扣除。剩下的純收入才和地主進行分成。地主大致可以獲得純收入的三成。

如果田地比較貧瘠或者乾脆就是荒地,初始投入很大,那麼開始幾年地主很可能完全沒有分成。

第二百四十六節 京師(三)第九十六節 清節院第三百四十八節 林業部三百八十八節 約會第二百三十六節 秋賦(一)第十三節 遠程勘探隊第一百七十一節 搞臭他第2721章 京師(七十四)第一百六十六節 上任第四百零六節 醫療保險和省港醫院第二百七十一節 京師(二十八)三百五十八節 退路第一百一十六節 賴大來了第九十五節 電力之歌(六)第一百一十二節 下一代第二百七十七節 搶險救災第二百八十六節 落寞的湯夢龍第一百一十六節 工商聯第五十四節 造幣工藝續第一百零九節 色誘第三百五十四節 人事異動二百二十八節 臨高的文事第九節 交通問題第三百二十四節 警報第五十六節 手術第十七節 結果第一百二十一節 新生服第二百六十一節 安平的主人第四節 副鎮長林銘第二十九節 索尼亞(八)第四百三十五節 大部制纔是方向第一百七十三節 竹筋砼第三百一十四節 融資(十九)第二百四十九節 京師(六)第七節 元老婚姻與繼承法(一)第八十四節 襲擾第六十三節 奪回安平第三百五十九節 政保學員第一百二十三節 草地計劃第一百六十二節 臥談會第三百一十二節 秘書和徒弟第一百七十四節 杜元老的醋意(二)四百三十四節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四百零二節 歡送新人第一百節 焚樓(十五)第二百一十五節 馬車上的閒聊第三百一十節 島上的難民第一百三十五節 金立閣的使命第一百二十節 賴大的心路歷程第一百九十二節 前夜第四百五十二節 擱淺第三百八十二節 海上第三十六節 雷州站的人們第二百六十三節 言者無心第八十四節 溫柔鄉第一百零一節 鍊鋼第六十節 商務員的報告(三)第一百七十九節 兩真人第三百八十二節 海上第六十節 商務員的報告(三)第一百九十二節 前夜第四十七節 用工制度(一)第三十五節 餘波第2841章 丁丁和方非第四十七節 用工制度(一)第六十八節 神道設教第一百五十五節 催青2767.第2767章 京師(一百二十)第二百五十五節 治安軍第一百七十節 氣象工作第四百二十四節 五島列島第二百一十三節 澗內第二百九十五節 五桅船的新用途第一百六十七節 使團衆生第二百二十二節 交通問題第一百五十九節 發佈會第二百五十六節 京師(十三)第三百二十三節 S級第一百五十七節 大嶼山之戰第六十九節 土飛機第二百六十七節 包衣第二十九節 高爐(技術文!)第一百六十二節 試生產第九十三節 突擊第七十八節 甜港風雲--斷其一臂第一百三十四節 籌備建廠第一百一十節 簡單伙食第四十八節 華南糖廠第一百四十二節 共建和諧臨高(三)第五十八節 防禦還是進攻第三百五十六節 交接第三百零三節 新得生意經第三百一十三節 發動機啓動第一百九十七節 調查(二十五)第六十五節 百里侯第一百六十六節 糧食和銀子四百四十八節 自己人第一百六十四節 錢塘江上第一百零九節 貨幣發行第七十節 戰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