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曦沒有追問盛鴻因何事和梅太妃爭執不快。
梅太妃從不爭權,也從不過問什麼朝堂之事。能令梅太妃上心的,唯有盛鴻至今沒有子嗣之事了。
俞太后孝期已過,提起此事的人將會越來越多。若不是因削藩之事太過要緊,百官之中早有人上奏摺奏請天子廣開後宮了。
盛鴻心知瞞不過謝明曦,不無歉然地看了謝明曦一眼,輕聲嘆道:“明曦,對不起。”
這一聲對不起,他是替梅太妃說的。
只要阿蘿一個女兒,是他的決定。
可在衆人眼裡,沒有子嗣就是中宮皇后之錯。
梅太妃的想法,和世間多數人相同。生不出兒子,都是女人的過錯。自己生不出來,就該“讓賢”給其他女子。
謝明曦瞥了滿臉歉然的盛鴻一眼,臉上沒什麼感動之色:“你有何對不起我之處?爲什麼要對我說對不起?”
盛鴻:“……”
盛鴻滿腔的歉意和滿心的懊惱,被生生噎了回來。
謝明曦淡淡的聲音在耳畔響起:“今日只是母妃的幾句話而已,我若連這個都承受不住。日後,衆人千夫所指,皆怪罪我這個皇后善嫉不賢,我又當如何?”
“盛鴻,這是我們夫妻兩人共同的決定,也是我們一同選擇的路。”
“不管日後被多少人非議責難,你都無需和我說對不起。”
“我不是軟弱可欺之人,更不是那等遇事只會躲在你身後的女子。所有風雨,我會和你一起挺身面對。”
謝明曦沒有刻意揚高聲音,不疾不徐,和平日一樣。
盛鴻卻聽得熱血澎湃,有一股激越的熱流在胸膛裡激盪不休。
他上前一步,伸手將她緊緊摟入懷裡。
他俯下頭,在她耳邊輕聲說道:“明曦,你說的沒錯。我們夫妻一心,無懼任何風雨。以後,我再不會因這等小事生悶氣了。”
謝明曦略略仰頭,吻上他的薄脣。
呼吸交錯,脣齒相依,相濡以沫。
……
這一夜,梅太妃翻來覆去沒睡好,隔日晨起,目中泛着血絲,神色晦暗。
琴瑟憂心不已,立刻就要打發人去請太醫。卻被梅太妃攔了下來:“人老了,偶爾沒睡好精神不濟,不必驚動太醫了。”
驚動太醫不要緊,只怕會緊接着驚動謝明曦……
梅太妃絕不會承認,自己對謝明曦這個兒媳一直有些發憷。
謝明曦平日淺笑盈盈,對着她這個婆婆一直恭敬有加,從無失禮之處。可只要一想到威風赫赫的俞太后是如何被謝明曦擊潰,一點點地磨搓而死,她心裡就陣陣發涼。
她和謝明曦從未紅過臉。可她下意識地知道,若是她激怒謝明曦,謝明曦翻臉的速度不會亞於翻書。
梅太妃在宮中苟活二十餘年,依仗的就是這份謹小慎微和趨利避害。簡而言之,惹不起的人她絕不招惹。
昨晚她纔剛說過謝明曦的“不是”,心裡正虛,委實沒勇氣見謝明曦。
琴瑟見梅太妃堅持,只得作罷:“不請太醫也罷,娘娘好生歇上一日。奴婢這就打發人去椒房殿送個口信……”
話還沒說完,就被梅太妃攔下話頭:“不用了。皇后每日頗爲忙碌,別用這點小事去叨擾皇后了。”
琴瑟:“……”
主僕相依相伴三十年,她對梅太妃再熟悉不過。此時梅太妃分明是心虛膽怯了。
琴瑟心裡詫異,口中應了下來。
……
梅太妃不想“驚動”謝明曦,謝明曦主動來寒香宮請安,梅太妃卻無法避而不見。
謝明曦身爲中宮皇后,每日確實忙碌,一般是隔幾日來寒香宮請安一回。接連兩日都來請安,少之又少。不得不令梅太妃多心多想。
梅太妃按捺住心裡的忐忑不安,不動聲色地打量謝明曦的神色變化。
謝明曦似無所察,和平日一般微笑着問安:“母妃昨夜睡得可好?胃口如何?”
她怎麼知道自己睡不好吃不下?
梅太妃心裡愈發驚疑,面上故作鎮定:“上了年紀,不易入睡,昨夜沒怎麼睡好。今日精神有些不振,胃口也不如往日。琴瑟想讓人送信去椒房殿,被我攔下了。你每日忙於操持打理宮務,我幫不上忙也就罷了,總不能給你添亂。”
謝明曦微笑着應道:“母妃的身體最是要緊,既是不適,讓太醫來瞧瞧便是。”
張口下令,傳了周院使前來。
趙院使在三年前“戴罪立功”,指正俞太后。俞太后死了沒多久,趙院使被逐出京城,流放千里。在流放途中,重病一場死了。
太醫院被肅之一清。醫術最精湛資歷最老的周太醫做了院使。
周院使被宣召進寒香宮,爲心虛不安的梅太妃診了脈,沉吟片刻,開了一張清心寧神的藥方。
這種藥方,就是所謂的太平藥方了。也是後宮諸妃們常吃的藥方。最適宜多思多慮沒事胡思亂想之人。
謝明曦叮囑琴瑟:“這幾日好好伺候母妃喝藥。再有五六日,就是母妃的生辰。萬萬不可耽擱母妃的生辰宴。”
琴瑟恭敬應下。
待謝明曦走後,梅太妃愁眉苦臉,長嘆一聲。
完了!
謝明曦一定是知道昨晚她和盛鴻說的話了,今日有意來“敲打”她。
這幾日,她得好生喝藥,好好休息。可別在生辰宴那一日體力不支出差錯,惹得謝明曦不痛快。
琴瑟見主子這般模樣,有些心疼,也有些好笑,低聲安撫道:“皇后娘娘對太妃娘娘的身體如此關切,親自召太醫來給娘娘看診開方。娘娘應該覺得安慰歡喜纔是,怎麼在這兒長吁短嘆上了?”
有些話,對着琴瑟也是不能說的。
梅太妃只低聲嘆了幾句:“親疏有別。婆媳之間,隔着一層肚皮。這關切,我委實有些消受不起啊!”
何謂親疏有別?
親疏有別就是,她是爲了全自己的顏面,才做得面面俱到。而你,其實也沒將對方當做貼心的自己人。
所以,不管謝明曦做什麼,梅太妃都會從中“解讀”出不同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