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公公的離宮,在後宮中並未掀起什麼波瀾。便如一塊石頭落了水,濺起些水花,很快就被接踵而至的水花吞沒。
諸多年邁體弱的內侍,也很快一一離宮。
躺在牀榻上的俞太后,已無力顧及這些。
熬過炎熱的酷暑,進了初秋,俞太后的病症勉強有了起色,在宮女的攙扶下能走動幾步。此時的後宮,在兩個月內已換了一片天。
俞太后未再宣召俞家女眷進宮。倒是孝順的好兒媳謝皇后,主動宣了俞家女眷進宮探望俞太后。
當然了,進宮之人依舊是王氏。
王氏進宮一回,俞太后就要被氣得多躺兩日。
謝明曦再一次提起要宣俞家女眷進宮“探望”時,昌平公主忍無可忍地說道:“皇后一片‘美意’,母后和我都心領了。不過,母后需精心養病,還是少見外人爲好。”
謝明曦微笑道:“俞家女眷怎麼能算外人。母后見一見孃家人,心情豈不更好?”
昌平公主扯了扯嘴角:“多謝皇后費心,真得不必了。”
換在往日,被人這般擠兌,昌平公主早已翻臉發作了。
今非昔比。俞太后失勢,被困在福臨宮裡,昌平公主也如失了羽翼的鳥雀,沒了撲騰的力氣和底氣。
謝明曦好意“勸慰”一番,見昌平公主態度堅決,才勉強作罷。
謝明曦坐到牀榻邊,和俞太后商議起宮中招女官之事:“……這兩個月來,兒媳放了百餘個宮女和兩百餘個內侍出宮,如今宮中各處都缺人手。兒媳打算招些年輕的女官入宮。”
俞太后面無表情地冷笑:“區區小事,皇后做主便是,何須來問哀家。”
她反對有用嗎?
她安插在宮中各處的內應,幾乎被謝明曦拔得乾乾淨淨。建文帝在世時任用的內侍,也幾乎都被攆出了宮。
俞家和她這個太后離了心,顧家被接連打壓,也快沒了聲息。劉御史告病後,一直未曾病癒。依附俞顧兩黨的官員,紛紛離心,不知有多少暗中向天子投誠……
短短兩個月,她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便被劈了枝葉,幾乎只剩光禿禿的樹幹了。
哪怕她已做好了暫時隱忍退讓的心理準備,也萬萬沒料到,奔潰的速度如此之迅捷!
謝明曦看着神色晦暗目中燃着怒意的俞太后,心情頗爲愉悅:“母后既也贊成,兒媳便敢大膽地放手施爲了。”
……
謝明曦走後,昌平公主立刻到了牀榻邊,好言撫慰面孔鐵青的俞太后。一邊在心中暗暗唏噓傷懷。
帝后手段高明,一計接着一計,一招連着一招。俞太后除了憤怒之外,幾乎無招架還手之力。
好在盛鴻對她這個長姐還算尊敬,謝明曦待她也算客氣。
俞太后自病了之後,情緒也越來越起伏多變。此時滿面慍怒,目光閃爍不定,忽地落在昌平公主的臉上:“昌平,再有兩個月,便過了國喪。瑾兒的親事也該定下了。”
昌平公主:“……”
母女兩人曾爲此事大吵過一回。
俞太后重提舊事,昌平公主第一個反應是憤怒,旋即一陣心寒。
這些時日,她連公主府都未回過,一直守在俞太后的牀榻邊。喂藥餵飯更換衣物,全部親力親爲。熬得筋疲力盡,疲憊不堪。
可俞太后,病症稍有緩解,便將主意打到了顧舒瑾的親事上。
“哀家是瑾兒的外祖母,爲她操心也是應該的。”
俞太后對昌平公主憤怒僵硬的面色視若未見,自顧自地說了下去:“瑾兒是郡主,她的郡馬,自要挑一個最優秀最出挑的少年郎。文臣們看着風光,一旦告老致仕,家族便會迅速敗落。還是挑名門勳貴子弟更合適。”
“楚家長房嫡孫,文武雙全,今年十七,和瑾兒年齡正合適……”
昌平公主咬牙打斷俞太后:“瑾兒的親事,我這個親孃自會爲她操心。就不勞母后操心了。”
楚家是大齊頂尖將門,楚大將軍手握兵權。尹大將軍因傷不能再領兵,廉姝媛名氣響亮,不過,領兵時日尚短,也沒有真正領兵打過仗。論軍中的影響力,依然不及楚大將軍。
楚大將軍共有四子兩女。楚大公子家學淵源,自幼習武,也稱得上少年才俊。
可昌平公主從未動過和楚家結親的念頭。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帝后都不是好捏的軟柿子。她這個長公主,可以仗着姐弟間的稀薄情分立足,卻絕不能肆意揮霍這一點可憐的情分。
她也絕不願女兒被拖入宮中爭鬥的泥沼中。
“昌平!”俞太后怒瞪昌平公主,疾聲厲色:“楚家是大齊最頂尖的將門,楚大公子文武雙全,是京城最有名的年少俊彥。配瑾兒方不算辱沒。”
“哀家一心爲瑾兒着想,爲她挑的也是一門極好的親事。你口口聲聲不勞哀家操心,莫非是在指責哀家不成?”
昌平公主不怒反笑:“我豈敢指責母后!母后一片美意,我心領了。不過,瑾兒的親事,我早有打算。”
“瑾兒是我唯一的女兒,被我嬌慣着養大,脾氣不免任性些。我不願讓她嫁入什麼勳貴名門,挑一個門第普通些脾氣好一些的夫婿,像她父親一樣便最好不過了。”
“母后也不必費心費力了。”
……
椒房殿。
謝明曦回了寢宮沒多久,扶玉便匆匆來稟報:“啓稟皇后娘娘,太后娘娘和公主殿下似發生了爭執。公主殿下一怒之下,已離宮回公主府了。”
謝明曦眸光一閃:“本宮知道了。”
扶玉忍不住小聲嘟噥:“真是奇怪。之前還好好地,怎麼忽然就鬧騰起來了。”
謝明曦並未急着將手伸進福臨宮。耳目雖然有,具體爲何事爭吵,卻是不知。
不過,略一深思,也能猜出個大概了。
俞太后能做的又能令昌平公主怒而翻臉的事,要麼和顧清有關,要麼和顧舒瑾有關。
謝明曦低聲吩咐:“命人盯着公主府,不管有何動靜,立刻來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