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帝王心思

bookmark

“傳聞”這東西很有意思。

朝堂上的風吹向民間市井,再經過民間市井消息人士或指點江山人士所謂的權威解讀後,傳聞往往會誇張到離譜。

而這種離譜的傳聞就像存在酒罈裡的酒,在民間市井發酵一段時間後,再次吹回朝堂。

然後,朝堂的權貴臣子們各自分析和腦補過後,整件事情的性質已跟當初完全不同了。

李欽載向李治勸諫封禪泰山一事便是如此。

出於公心向李治勸諫,事情本身沒錯,可朝臣們都很清楚封禪泰山對天子是何等的重要,劉仁軌這個反面教材已受到了懲罰,在這種情勢下,李欽載又站了出來。

李欽載的分量跟劉仁軌完全不一樣。

劉仁軌是清直之臣,勉強算是繼承了魏徵之遺風,李治登基後,劉仁軌初任給事中時,便向李治提過不少忠諫。

這些忠諫李治選擇性地接納或駁回,一來一往,也算君臣之間的正常交流。

哪怕這次劉仁軌諫止封禪,被責了廷杖又罷了官職,可明眼人都知道,天子不過是一時之憤,也許過不了多久,天子的氣頭過了,劉仁軌又能官復原職。

可李欽載不是劉仁軌,他的身份和位置不一樣。

李欽載的出身,他爲社稷立下的功勞,他在李治心中的份量,都比劉仁軌強許多。

李欽載說出來的話,分量也比劉仁軌要重得多。

不誇張的說,李治之所以有封禪泰山的底氣,其中至少有一半來自於李欽載爲大唐立下的功勞,纔有了李治敢於跟老天爺得瑟的勇氣。

現在,這個爲大唐立下巨大功勞的臣子公然反對封禪,天子羞惱之下,會對李欽載做出怎樣的懲罰,長安城沒人知道。

他們唯一知道的是,李欽載這次真的觸犯龍顏了,後果只有兩種,很嚴重和更嚴重。

於是長安城的權貴們一夜之間諱莫如深起來,無論公開和是私下的場合,對李欽載觸怒天子一事皆絕口不提。

他們在等着天子的反應。

他們更知道,明日便是朔望大朝會的日子。

無論李治還是李欽載,對於封禪各自有着不同的意見,在這次的大朝會上都會引爆出來。

…………

太極宮,安仁殿。

距離跟李欽載鬧掰已經兩天了,李治仍然怒氣未消。

這兩日宮裡人心惶惶,天子跟李欽載會獵回宮後,臉色便一直鐵青,心情差到極點,守門的狗都莫名其妙捱了倆嘴巴。

安仁殿內,李治面色陰沉地盯着桌案上的奏疏。

奏疏堆積如山,絕大部分皆是大唐各地州縣官員送來京城的,他們在奏疏裡異口同聲地頌揚天子的功績和美德,最後點題,天子功績遠邁秦皇漢武,自當封禪泰山,爲大唐社稷壽,爲黎民祈福。

以前看到這些奏疏,李治或許還會心花怒放,覺得自己封禪泰山正是衆望所歸,不然全天下的官員爲何都商量好了似的一齊上奏,請天子封禪。

可是自從與李欽載有過一次爭吵後,李治看這些奏疏卻越來越不順眼,裡面的每一句誇讚頌揚的話,都彷彿是在無聲地嘲諷,嘲諷他這個天子好大喜功,虛榮自私。

“來人,將這些奏疏全部發往三省,着許敬宗李義府許圉師幾位處置,關於封禪泰山的奏疏不必再呈於朕,留尚書省封存。”李治淡淡地道。

王常福領着幾名內侍入殿,小心翼翼地將桌案上的奏疏搬走。

坐在李治旁邊默不出聲的武后心中咯噔一下。

簡單一句旨意,透出許多不尋常的含義。

地方州縣官員請旨封禪的奏疏被封存,難道李治已改變了封禪的主意?

武后臉色頓時有些難看了。

相比李治的虛榮,武后更需要這場封禪儀式,這是她坐穩皇后位置最紮實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而此刻李治對這些奏疏的反應,讓武后感到有些忐忑。

如果這次真的取消了封禪泰山,那麼下一次還不知是何時,武后籌謀已久,爲此做出了太多的準備,她實在無法接受李治收回成命。

想到這裡,武后對勸諫封禪的劉仁軌和李欽載不由更痛恨了。

都怪他們影響了李治的決定,害她長久的籌謀一朝落空。

心裡恨得直咬牙,武后卻堆起笑臉柔聲道:“陛下封禪泰山正是天命所歸,朝野皆贊同,何必爲一兩個不識時務的人壞了心情?”

李治面無表情地道:“劉仁軌倒也罷了,老貨向來挑三揀四,唱反調也不是一次兩次,朕懶得跟他計較,過些日子給他任個熊津道都督,把他扔到百濟去,朕眼不見心不煩。”

“可是李景初他……實在太過分了!他居然跟劉仁軌唱一個調子,難道他不知朕對這次封禪多麼看重嗎?這等重要的大事,他竟與朕相左,簡直是拆朕的臺!”

武后目光閃動,輕聲道:“陛下,滿朝文武皆贊同,唯獨劉仁軌和李景初反對,陛下不必爲這兩個人而改變決定,至於李景初,這次確實有些過分,不如等事後,陛下也尋個由頭,把他支到州縣爲官如何?”

李治咬牙道:“朕還要奪了他的爵,蘇定方正好已將吐谷渾肅清,吐谷渾納入大唐版圖,李景初功勞甚偉,既如此,索性讓他滾到吐谷渾,給朕守疆安民,每天啃吐谷渾羊肉去吧!”

武后心情稍定,所謂讓李欽載滾到吐谷渾爲官,當然是李治的一時氣話,但武后從李治的話裡聽出了意思。

似乎李治還未改變封禪泰山的決定。

如此就好,武后最怕的就是李治改變決定,至於她與李欽載的恩怨,容後再說,如今最重要的是將封禪泰山一事徹底定下來。

武后心念轉動,再次試探地道:“陛下,明日便是朔望大朝會,封禪泰山一事,以劉仁軌和李欽載的脾氣,臣妾擔心他們會讓陛下當衆落了面子……”

李治一愣,然後迅速沉下臉道:“明日朝會,不準劉仁軌和李欽載參加!”

第728章 諷諫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起死回生第一百六十一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五十九章 幕賓第一百零九章 癩蛤蟆攀高枝第四百章 孤家寡人第九百七十八章 登州出海第一百零一章 這本事神了第587章 最好的年代第一百八十六章 重耳在外而安第二百零七章 停戰條件第745章 聖眷不復第四百九十六章 獨一無二的大唐第四百二十六章 新生第二百六十章 莫生氣第九百九十六章 安內尊王令第十四章 初識名將第四百二十六章 新生第800章 文人風骨第657章 回莊第841章 風雲又變第556章 樓蘭公主第二百九十九章 好人,好官第639章 帝王任賢第九十八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三十一章 社死千年第九百六十九章 團圓第二百三十一章 社死千年第二百六十九章 苦難總會過去第906章 清洗後黨第858章 朝會之爭第四百七十九章 太子登門賠罪第一百七十八章 請逐遣唐使第九百六十章 橫插一腳第568章 打鬥廝殺第四百二十五章 比白紙還純潔第785章 無怨無悔第九百五十二章 取捨難定第四百二十九章 久違的鞭子第一百九十四章 犟驢脾氣第一百九十五章 卑劣民族的本性第十八章 英雄氣短第四百六十三章 佈局設套(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太子登門賠罪第三十八章 前現代主義生活第九百六十七章 獨領一師第622章 無人與歸第二百九十九章 好人,好官第九十八章 微服私訪第554章 不裝了,攤牌了第二百七十三章 婚期將至,回長安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各路援兵第571章 桃色糾紛第九百八十四章 登船東渡第752章 不負蒼生第二十九章 崔家有女第898章 推搪庇護第三百三十九章 我吃肉,弟子背鍋,很合理吧第二百七十章 理想中的樣子第九百三十章 缺席的主角第四百八十章 回莊第800章 文人風骨第814章 收成第592章 振奮軍心第九百九十一章 凶神立威第九百三十五章 不懷好意第605章 接風慶功第九百六十章 橫插一腳第708章 意外之財第579章 如約而遇第三百二十七章 妻兒團聚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人心難收第九百九十六章 安內尊王令第837章 有眼無珠第九百六十六章 父子同心第658章 子夜跪人第九百七十九章 軍閥割據第902章 子夜示警第一百三十八章 敵蹤已現第629章 家事,國事,兒孫事第九百二十八章 盛世榮光第一千零五章 塵埃落定第702章 滕王回京第760章 義薄雲天第872章 添丁第九百三十七章 儀式感很重要第九十章 冤家聚頭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惡戰之後第四百五十四章 權力關在籠子裡第一千零四章 請君入甕第858章 朝會之爭第九百六十四章 再添把火(上)第五百零六章 大意了,我沒有閃第568章 打鬥廝殺第814章 收成第834章 忠孝兩全第二百六十章 莫生氣第六十章 揚眉吐氣第三百四十九章 牛摔傷了